东南亚五国对外开放战略与政策的演变_进口替代论文

论东南亚五国对外开放战略及政策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对外开放论文,五国论文,战略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萧条、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东亚地区经济却一枝独秀,令世人瞩目。东亚的“新月带”地区(西太平洋沿岸)尤其是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中国大陆,进入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势头。

1991-1993年,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而东亚地区(不包括日本和菲律宾)却超过7%。另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东亚地区经济年平均增长7%的势头可以保持到1995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经济自80年代后期以来有了高速发展,世界银行在1993年7月的研究报告中正式将这三国称为“第二代新兴工业化国家”,这就是说,自1993年起,东盟出现了三条小龙。近年来,越南经济迅速崛起,1990-1993年年均增长7%,其中1993年达7.5%。东盟国家中唯有菲律宾经济步履蹒跚,1990年增长率仅有3%,而1991和1992年增长率更下跌到-1%和0。与东盟其它国家的差距的扩大,使拉莫斯政府产生了急迫追赶的迫切心理,政府制订了1993-1998六年开发计划,规划1994-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6-8%,1998年达10%。从发展来看,越南和菲律宾有可能成为本世纪东亚最后一代新兴工业化国家。东南亚五国经济能够高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除了他们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外,更重要还得益于他们的对外开放政策。

(一)东南亚五国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

1、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四国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经济恢复与实施促进初级产品出口多样化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时期(战后——60年代)

战后,分别独立不久后的东盟四国,经济在战争中受到很大破坏。各国政府面临两个最大的问题:第一,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第二,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在战后初期,东盟四国的经济是一种单一、畸形的结构,农业生产在经济中占绝大部分比例,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为了民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东盟四国先后实施了促进产品出口多样化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工业战略。

泰国于1954年10月颁布了《鼓励工业发展法案》,标志着其实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开端;马来西亚于1957年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并于1958年颁布了《新兴工业法》,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菲律宾于1950年颁布了《进口管制法案》,鼓励发展本国的进口替代工业;印尼从1956年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在当年制订的“五年建设计划”已把工业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60年代,马来西亚制造业的年增长率达10%,泰国13%,其他国家也有大幅增长。

(2)转向出口替代战略时期(70年代)

东盟四国的进口替代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到了70年代,其缺陷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渐渐严重起来。由于进口替代是建立在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基础之上,造成不可避免的竞争能力低,效率低,不能利用规模经济等缺陷,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较大困难。同时,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环境也产生了有利于东盟四国转向出口替代战略的转变。发达国家由于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丧失,大规模向外输出过剩资本。从70年代开始,东盟四国抓住这一机遇,先后由发展进口替代为主转向以发展出口替代为主。各国分别制定政策措施,积极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促进出口替代工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战后东盟四国工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70年代,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制造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8%,11.8%,10.6%,大大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也远远超过了低收入国家的3.7%,中等收入国家6.4%和工业发达国家3.2%的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制造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3)调整发展战略和经济持续增长时期(80年代以来)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80年代前半期,一方面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实行第二次进口替代战略,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引进亚洲“四小”的资金技术,发挥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第二,由于东盟四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为此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对经济战略进行了调整,在继续实行重化工进口替代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国资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尽量提高农矿出口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价值,为发展重化工业积累资金,被称为“第二次出口导向战略”。

在80年代,东盟国家年增长率达5.5%,1989和1990年经济增长率都在7%以上。

2、越南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

越南在1986年“六大”以前一直实施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六大”以后,转而施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发展战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

每个国家的贸易政策的演进是由各国的发展战略的演进决定的。

各国在独立之初,都处于落后的农业国家之列,本国的工业没有任何竞争力。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各国普遍采取一种保护性的贸易政策:通过高关税,进口限制和外汇管制,来保护本国落后的工业。但这种保护性的政策具有不可避免的弊端,使得各国转向出口替代的战略,相应贸易政策也进行改变,减少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货币贬值以促进出口。

菲律宾于1949年12月实施限制进口政策,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部门受到大力扶持。在50年代后期,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经济增长放慢,迫使其转向出口导向,于1962年1月将比索贬值,提高关税来代替外汇管制,1970年颁布《出口奖励法案》,才使其摆脱进口替代战略不可避免的缺陷。1980年制定了一项五年调整法案,内容包括取消进口限制,关税合理化和加强出口鼓励。在1983年——1984年期间三次将比索贬值,以促进出口。1984年10月,变为浮动汇率制。

泰国于1954年颁布《工业企业奖励法案》,对本国工业施行高关税保护和税收优惠。1970年由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替代战略,鼓励在主要依靠国内原材料、劳动密集型等具有比较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的工业企业方面进行投资。1982年对贸易政策进一步放宽,进口数额限制已基本取消,平均名义关税亦大幅降低。

印尼1956年开始对基础工业提供优惠待遇,享有高额关税和进口限制的双重保护,在外汇分配方面有优先权。至1985年3月,印尼全面削减名义关税水平,放宽进口许可,并于1978年、1983年、1986年三次将盾币贬值,促进出口。

马来西亚由于其初级产品赚取大量外汇,处于有利的外汇地位,所以其对经济很少干预,对国内工业的保护很少。在80年代,其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是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和进一步吸收外资。

越南1989年3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废除了政府通过汇率对外贸的统管制度,同时取消了企业出口的补贴。近年来不断调整汇率,货币贬值,由1983年1美元换10.5盾贬至1988年一美元兑2600盾。1992年2月颁布《进出口税法》,把税率分为两类:一般税率和优惠税率。对外汇政府并无放松管制,而是由国家外币管理机构严格管理。

2、国际资金流动政策

东南亚各国鼓励外资的政策主要是80年代以后才陆续推出的,为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各国竞相实行优惠的外资政策,针对外资立法,明确规定不对外资实行国有化。表1对各国的投资政策做一比较:(见表一)。

表一 投资政策比较

资料来源:越南外国投资报告,北方市场导报,1994,4,9

(三)东南亚四国目前的开放程度

一国或地区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可以用以下指标衡量。

1、国际贸易参与度

Ex为商品和非要素性劳务(包括运输、保险、旅游和其它非要素性劳务)出口总额;Im为商品和非要素性劳务进口总额;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2、国际分工参与度

GIn为外国直接投资总额,GOu为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WGOu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4、综合开放度

Ot=αIT+βID+γIP

设α=β=γ=1

根据以上指标计算1992年东南亚四国开放程度。

表2 1992年东南亚四国开放度(%)

国家或地区

IT ID IPOt

印度尼西亚 48.30.951.40 50.65

马来西亚

137.31.147.76 146.2

菲律宾 48.10.240.43 48.77

泰国66.10.911.99 69.0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4。

World Investment Report,1994有关数据计算。

表2中综合开放度显示,东南亚四国开放程度由高至低排列顺序为: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同时,东盟四国的出口依存度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率也发生了变化。见表3。

表3 东盟四国的出口依存度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率的变化(%)

出口依存度 工业制成品出口比率

1989 1990 19921985 1990 1992

泰国19.4 29.1 26.8 355466

马来西亚52.8 72.2 70.7 274461

菲律宾 14.3 18.6 29.5 516273

印度尼西亚 22.2 24.8 21.6 11324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四)可资借鉴的做法

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一些国家之间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国情制定执行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战略。东盟四国都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型的过程。但是与亚洲“四小”不同的是,东盟四国并没有转向全面出口导向战略,在70年代是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而以出口替代为主。这一方面是根据本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实际;另一方面是根据本国的资源特点。由于东盟四国自然资源丰富,即使在50-6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同时,仍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初级产品多样化出口。70年代转向出口替代战略后,仍致力于提高初级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价值出口;80年代中期实行“第二次出口导向战略”后,则同时大力发展以本国资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发展重化工业积累资金。

2、以促进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优化为轴心推动经济增长。东盟四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战略是以优化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为“轴心”,而以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制成品出口扩张作为带动“轴心”运转的两个“飞轮”。东盟四国利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通过引进亚洲“四小”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逐步升级;通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制成品出口,带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优化,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是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内容,这取决于两类主要因素——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引进外国资本技术与制成品出口扩张会直接有力地促进本国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

3、实行国家积极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东盟四国及越南都实行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由于干预的方式和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效果。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主要内容是: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对社会基础设施进行巨大投资;逐步推行贸易、金融自由化政策;对国有企业逐步实行私有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由此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菲律宾则没有获得明显成效而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菲律宾封建势力长期支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阻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推行;历届文官政府腐败无能,未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等。越南从1987年以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其初步成效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4、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东盟国家参与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目前可分三个层次,一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即积极参加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二是东盟内部的经济合作,不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已付诸实施,而且正致力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将吸引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实现“大东盟”的蓝图;三是各种成长三角(或增长三角)的合作,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印尼巴淡岛三角区,台湾——菲律宾苏比克湾——越南河内的两个工业园区三角区,东盟东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部分地区)三角区,东盟北部(马来西亚北部地区、印尼南苏门塔腊、泰国南部地区)三角区等。以上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将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标签:;  ;  ;  ;  ;  ;  

东南亚五国对外开放战略与政策的演变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