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是丰富多彩的--厦门市第四“激活课堂”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述评_同课异构论文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研讨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市论文,精彩纷呈论文,新课程论文,第四届论文,实验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在2008年5月10日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中,市教科院安排3位生物教师借班上课,完成同一课题“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选修3)的教学。3位生物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备课,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省、市生物教研员、全市高二生物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同课异构”的研讨形式新颖,富有挑战性,3位授课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给听课教师耳目一新之感,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课堂结构分析(见表1)

本模块教材设计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专业知识,重在开拓学生视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技术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教材注重将原理与应用相结合,对有关“生态工程”的内容都要求介绍该工程的基本原理。由表1可以看出,3位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基本一致,充分把握了课程标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于智勇、康惠珠老师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3个实例,黄锦丽老师完成了1个实例。在教学方式上,于老师让学生查阅收集资料、小组汇报;康老师让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报告;黄老师通过众多学生“熟悉”与“陌生”的事例和数据,打破学生对生态工程的神秘感,启发学生体验。3位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直观明了;且都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老师因为时间原因未完成城市环境生态工程(龙舟池海藻污染的综合治理)分析,但是她充分利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以及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分析红树林的作用、现状及保护,让学生和听课教师产生共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从课堂提问的难度(提出问题的难度可以用表示,N在0~1之间取值。当N的值为0或接近0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N为1或接近1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来看(见表2),3位教师提问的难度分别为0.78、0.74、0.84,说明3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做出正确回答;有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也能回答,这样可避免师生交流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黄老师善于在学生回答时启发引导,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连续性较好;于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4次学生“冷场”、不回答的情况,这和教师的提问内容和方式及借班上课有关,学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建议先提出切合学生实际、容易的问题,再通过适当引导,逐步提出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

3位教师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提问的次数分别为23次、25次、30次,根据课堂气氛和节奏可以看出他们提问的次数比较适量,避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盲目性,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黄老师提问的次数最多,但她的提问很多是对学生的启发式提问;于老师和黄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出现“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低效提问,但康老师出现了3次“是不是”这类提问,虽然学生有所回应,但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意义,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注意的问题。黄老师善于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再进行启发提问,结合学生实际,挖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思维,所以她提问的次数最多,效果也最好。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即提问停顿),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一般认为等待3s~5s为宜),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于老师和黄老师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只出现1次短时停顿;但康老师出现7次提问停顿少于3s的情况,课堂上表现出教师在赶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展示出来,建议康老师减少或淡化一个生态工程实例,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不要急于自己给出答案,这样,课堂效果就会更好一些。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体学生都能受益,3位教师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于老师和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个别回答次数达到14人次,约占50%(借班上课,小班教学,上课班级人数为26人~28人),学生参与率还是比较高的。

3课堂时间控制分析

从总的教学时间来看,这3节课分别用时45min、47min、47min,有两位教师比正常的课堂时间多用了2min。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于老师、黄老师的课是相对比较高效的。

从课堂教学中教师各种行为所占时间上看(见表3),3位教师注重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分别占总教学时间的15.56%、23.40%、14.89%,教师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说明3位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对资料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康老师现场分发调查报告单,用时11 min,学生即时完成并汇报,学生的研究、展示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可惜因为时间原因只有3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3位教师课堂上师生互动、问答的时间分别占总教学时间的46.67%、44.68%、55.32%,说明学生都是在和教师的对话和交流中学习的,师生问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交流分析生态工程实例,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康老师在教学中因为不熟悉媒体设备,在几个环节的多次切换中大约耽搁了1 min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黄老师用于师生互动的时间达到26min,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紧凑,思维流畅。有老师对这节课的评价为“行云流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见表4),于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体验,引导学生学习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实例分别用时24 min、7 min、6 min,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康老师根据学生小组汇报即时生成的结果,引导学生学习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例分别用时35 min、4 min、4 min,课堂时间太紧,提问后给学生留出的思考时间比较少。根据学生的小组发言,建议可以淡化对“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实例的分析,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并结合集美鹭盛生态公司的实例,展开对“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分析。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红树林的作用、现状及保护,分别用时18 min、13 min、13 min,对于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学习,时间安排比较合理,结合大量的多媒体资料和数据,学生深有感触。但是,黄老师预设的“城市环境生态工程(龙舟池海藻污染的综合治理)”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建议减少或者删除对“红树林胎生”的分析,节约的2 min时间可以分析学生熟悉的龙舟池海藻污染的综合治理。

从整个教学环节来看,这3节课信息量大,给学生评价和反馈的时间较少,每位教师都出现了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的情况,这是我们以后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 反思与启发

4.1预设与生成

3位教师课前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更因为借班上课而预设了很多情境,伴随课堂进展有机生成,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检验目标的达成,并展示出较好的教育智慧。于老师根据学生查找资料、收集资料及小组汇报的结果,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习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实例;结合教师本身的研究经历分析生态工程的恢复,并将自己多年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康老师的资料库中准备了六大生态工程的资料,她根据学生小组探究汇报的情况调用资源,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例。而不是按照最初的教学设计,先介绍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例。黄老师利用第二位发言学生提到的“红树林”直接引入预设的内容,节约了大量过渡性资料。她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引导大家鼓掌激励(事实证明,她这一举动就是本节课成功的开始)。受教师情绪的感染,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气氛融洽,掌声不断。这3位教师借班上课,精心的预设结合教师的课堂机智,课堂生成、互动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参与课堂的似乎是他们自己的学生。

4.2板书与互动

3位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没有在黑板或幻灯片上进行系统的板书,而且因为时间紧张,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与评价,课堂总结略显不足。有评课教师建议,适当的板书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如适当重复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回答的关键字,让学生感觉被关注,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对师生互动与课堂时间进行有效掌控,也是我们以后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特级教师翁乾明老师提倡简约性教学,3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学内容并非越多越好,“简约”反而会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简约性”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3评课的优化

听课者,尤其是评课者,要听出同课的“同”来,更要在乎异构的“异”,并通过认真比较、分析,站在理论的高度予以评说,这样才能让上课者恍然大悟,让听课者茅塞顿开。这3节课各有所长,各有闪光点。我们不是要评出谁好谁差,但要让每个人知道各自的特点,虽是同课异构,而实则是异曲同工。这3位教师对于课标的理解和把握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的评课不能只是简单评述某节课气氛好,收获多,细节处理到位,等等,而是要根据难得的市级“同课异构”活动进行交流,从不同的侧面推动听课者、评课者、授课者一起提高。

4.4授课者的进步

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教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和借鉴,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出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授课者在钻研教材时,要找准着力点,预设闪光点,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明白要把什么拿出来让别人分享,然后相互听课,认真比较、反思。通过这种研讨,进步最快的应该是授课者。通过授课与评课,授课教师在听课者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性格、知识和经历,发挥自己的长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男教师侧重逻辑与思维,女教师侧重情感与体验。于老师利用自己研究生态工程的优势,结合学生的汇报,对生态工程进行的分析严谨而理性;黄老师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结合学生“陌生”知识与“熟悉”知识的矛盾,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过程流畅,气氛融洽。

4.5教研的提升

“同课异构”能触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样,教师会改变以前的备课态度,都认为上一堂好课跟自己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努力备课,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时的不同点,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这种方式在全市学科教研、片区教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同课异构”以打造个性化教学、张扬教师个性风采、注重学生个性特征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内涵、浓烈的教学氛围、灵动的成长机制等优势,凸显着校本教研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校本教研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同课异构”可以增强教师的主动意识,激发积极备课的热情。这样的集体备课,真正做到了集体研究,集思广益;这样的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上好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  

同班是丰富多彩的--厦门市第四“激活课堂”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述评_同课异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