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去斯大林化工程的引进与困境分析_斯大林论文

俄罗斯去斯大林化工程的引进与困境分析_斯大林论文

试析俄罗斯去斯大林化项目的出台与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俄罗斯论文,困境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3/77.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94(2014)06-0037-0016

       去斯大林化(英语为Destalinization,俄语为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的术语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伊利奥斯·扬那卡基斯开始使用的①。去斯大林化的含义有多种大同小异的解释。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解释是:去斯大林化是1953年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在苏联所进行的政治改革的过程,包括改变和废除帮助斯大林执掌权力的重要制度: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政治体制和古拉格劳改营体系②。维基词典的定义是:去斯大林化是由尼基塔·赫鲁晓夫开始的诋毁和改变约瑟夫·斯大林政策的过程。普林斯顿大学词汇网络的释义是:去斯大林化是通过修改约瑟夫·斯大林的政策、拆除他的纪念碑和重新命名以他名字命名的地点来消除斯大林影响的社会过程③。维基百科俄文版的解释是:去斯大林化是一个克服个人崇拜、消除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建立的政治和思想体系的过程④。俄罗斯学术词典和百科全书网站上的释义有:去斯大林化是贬低和消除约瑟夫·斯大林的政策、方法和个人形象的过程⑤。已故的苏联史学家和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捷尔给出的定义简明扼要:去斯大林化就是摆脱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遗产⑥。由上可见,去斯大林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大凡否定和批判斯大林所创造的理论学说和所进行的实践活动都属于去斯大林化的范畴。

       在当代俄罗斯,去斯大林化通常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或民间的去斯大林化,这甚至在斯大林时期就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尽管它是极其微弱的,而在当代俄罗斯更不必待言;其二是官方形式的去斯大林化,也就是由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所进行的去斯大林化。迄今为止,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已经出现过三次官方形式的去斯大林化。第一次是20世纪50-60年代由赫鲁晓夫和苏联政府开展的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其结果是极大地动摇了斯大林模式的根基。第二次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开展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其结果是根除了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制度本身。第三次是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其执政期间(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所进行的批判斯大林和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的努力,其中主要的内容是梅德韦杰夫所赞同的一项去斯大林化项目。该项目指的是:2011年2月由总统人权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的国家社会项目、2013年7月(普京第三次总统任期内)准备作为俄罗斯联邦专项项目立项并由前述项目改名而来的“关于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但是,随着梅德韦杰夫离任,该项目已经陷入困境,所以,有人称梅德韦杰夫的去斯大林化已经夭折或者是半次去斯大林化。

       本文将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介绍上述项目从出台到停顿的曲折过程,分析该项目出台和陷入困境的各种原因,希冀以此不仅有益于苏联史研究者了解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演变至今的作为历史的去斯大林化问题,而且同样有助于俄罗斯问题研究者获得一个观察俄罗斯当今政局演变的历史视角。

       一、去斯大林化项目出台背景与原因

       从逻辑上讲,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制定的去斯大林化项目是俄罗斯历史上前两次去斯大林化过程的延续和深化,其目的是要在进一步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基础上把俄罗斯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是新生的俄罗斯历经叶利钦和普京执政时期民主化进程受困后,部分社会团体和社会人士清除俄罗斯社会的斯大林体制遗迹和影响的要求与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本人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众所周知,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次去斯大林化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发起人是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随后,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胜出,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中对斯大林的揭露和批判掀起了所谓的去斯大林化高潮。应当说,赫鲁晓夫本身也是斯大林时期成长起来的政治家,留有斯大林时期深刻的历史烙印,他对斯大林的批判是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的。但是,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的政治镇压,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关闭斯大林的集中营,暴露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动摇了斯大林体制的根基,使苏联社会出现了短暂的“解冻”时期。此外,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苏联各地,一些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和设施都被改名,斯大林纪念碑被拆除,斯大林画像被拿下。1961年10月,斯大林遗体被迁出列宁墓后改葬于红场,11月,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总之,在赫鲁晓夫时期凡是与斯大林有关的一切东西都被尽力抛弃和铲除。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废黜后,去斯大林化戛然而止。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进行了间接平反,但是,总体而言,官方对斯大林时代不做评价,基本上保持沉默。

       第二次去斯大林化出现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起人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重要参与者是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他决意要通过改革纠正和克服斯大林体制所产生的苏联社会一切畸形状态和不正常现象。他认为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建立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取得胜利的是严厉的甚至是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当然,它是在进化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有点削弱和缓和。但是,本质没有变化。”⑦所以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摆脱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恢复真正的列宁主义。他在1988年2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说:“我们致力于在当前条件下恢复新制度的列宁主义面貌,清除它的积垢和变形,摆脱一切制约社会前进和妨碍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潜力的东西。”⑧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是:“废除了长期实行的书报检查制和舆论统制,瓦解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促进了非官方组织的产生,结束了苏共对权力的垄断,从而动摇和摧毁了制度本身,造成了联盟无法生存的条件。”⑨这样,戈尔巴乔夫的去斯大林化不仅埋葬了斯大林体制,同时也吞噬了建立在这个体制基础上的联盟国家。就此而言,可以说苏联解体正是戈尔巴乔夫去斯大林化的结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政见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去斯大林化方面他们却志同道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新俄罗斯首任总统。虽然叶利钦随后在治国理念和方法上并没有一如既往地恪守民主与法制的原则,但是,在他执政期间毕竟搭建了俄罗斯基本的民主框架,特别是1991年10月18日通过的《关于为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法律》称得上是叶利钦在去斯大林化方面留下的法律上的薪火。该法明确规定:“本法的目的是为所有从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起在俄罗斯联邦领土上遭到政治镇压的受害者进行平反,恢复他们的公民权利,消除其他的专制后果,确保现在进行力所能及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该法确定了“政治镇压”概念的含义:“政治镇压是国家出于政治原因而采取的各种强制措施,其形式是:剥夺生命或自由,设置精神病治疗机构进行强制治疗,驱逐公民出境和取消公民身份,把居民强行逐出其居住地,流放和驱赶居民,把居民送往特别居民区,在限制自由的条件下让其从事强迫劳动,其他形式剥夺或限制那些因阶级、社会、民族和宗教或其他原因被认为对国家或政治制度构成社会危害的人的权利和自由,这些剥夺或限制是根据法院和其他被授予司法职能的机构的决定实施的,或者是行政机构、官员和社会组织或被授予行政权的组织以行政方式实施的。”⑩同时,根据此法每年10月30日被规定为俄罗斯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

       新生的俄罗斯在其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与矛盾,受此煎熬的叶利钦总统逐渐心力交瘁,厌于国事。1999年底,叶利钦出人意料地辞去总统职务。2000年3月,由叶利钦举荐的接班人普京顺利地当选为俄罗斯第二任总统。尽管普京在执政前曾经高调宣示要把民主的普遍原则同俄罗斯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执政后他却崇尚权威主义哲学,对内强化国家控制和管理,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对外宣示“主权民主”,拒绝外部评判和指责,加强与西方的对抗,以期建立既不同于西方民主国家也有别于传统独裁国家的自成体系的现代化俄罗斯。结果,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成为一个兼具民主雏形和威权特征的转型期漫长的停滞性社会,经济虽长足发展,民主却停滞不前。

       俄罗斯独特的景象是,糊涂的历史纠缠着复杂的现实,致使现实经常下意识地变成了历史。每当谈论重大问题和规划未来道路时必定要回顾和对比历史,每当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来临时必定要周而复始地重新评论,并且社会各界往往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历史问题争论的核心就是如何评价苏联时期的斯大林体制,包括斯大林本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斯大林体制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什么?褒扬者认为斯大林体制让苏联成为工业国,使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并且成为世界强国。贬损者则认为斯大林体制草菅人命,其所取得的成就让社会和人民付出代价过大。

       考虑到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的情绪、感受和反应,在前两个总统任期和总理任期内,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经常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这样的折中方式。不过,普京所采取的平衡和回避的立场,并不能消弭俄罗斯社会在斯大林问题上的尖锐对立和分化,赞扬和怀念斯大林、谴责和批判斯大林都能在俄罗斯找到自己的市场及支持者。据俄罗斯民间调查机构“列瓦达”2007年12月的一项调查,虽然有29%的受访者认为斯大林是“残忍的没有人性的暴君并且要对杀死几百万无辜者负责”,但是,差不多也有同样多的受访者(28%)认为,不管斯大林有什么错误和缺陷,最主要的是,在他领导下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11)。

       俄罗斯“纪念”协会多年来一直在俄罗斯从事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的活动。2007年12月,“纪念”协会理事会主席阿尔谢尼·罗津斯基在介绍《斯大林主义历史》丛书的新闻发布会上意味深长地指出:“斯大林主义的遗迹在当今生活中是明显可见的。我们没有克服斯大林主义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克服而是因为我们未能理解和认识它。”(12)2008年3月,罗津斯基在接受采访时抱怨:“现在我们国家所有教科书没有全面和真实地描写斯大林的罪行,没有在首都的中心地区树立民族忏悔纪念碑,没有在每个地区建立纪念馆,没有标示斯大林恐怖牺牲者墓地,没有参观这些地方的活动,相反,却放映颂扬斯大林的影片——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谈到克服斯大林主义这个问题。”(13)

       虽然俄罗斯的民主进程陷入困境,但是俄罗斯民主派人士并没有气馁,俄罗斯社会去斯大林化的主张和要求也没有销声匿迹。在这种情况下,不经意出现的自由主义总统梅德韦杰夫自然就成为去斯大林化的新旗手。

       2008年5月,原政府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普京的举荐下,经选举出任俄罗斯第三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普京是私交甚笃的同乡、校友和同僚。许多人都认为,梅德韦杰夫只是梅普组合中的小伙伴,在四年的总统任期里将会萧规曹随,中规中矩。甚至还有人认为,梅德韦杰夫不过就是为退居幕后的普京打理天下而已。但是,实际情况却大谬不然!梅德韦杰夫总统人格独立,志向高远。他不仅怀有将俄罗斯改造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宏图大志,而且对苏联时期的历史有着与普京完全不同的解读。

       如同戈尔巴乔夫经历过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运动一样,梅德韦杰夫则是成长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青年一代。1987-1990年,梅德韦杰夫在彼得堡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时,正值戈尔巴乔夫改革在苏联大地如火如荼开展之际。青年学生梅德韦杰夫在改革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民主政治理念,就此而言,戈尔巴乔夫和梅德韦杰夫在思想理念方面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14)。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梅德韦杰夫留校执教至1997年。在叶利钦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大学教师的生涯使他更为坚定地朝着自由民主主义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由民主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梅德韦杰夫总体上对苏联历史和斯大林历史作用持极为严厉的批判和否定态度。在2008年春天就任总统前接受采访时,梅德韦杰夫对苏联历史时期明确地表达了否定的立场。他指出,那些在十月革命后倡导的价值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加给社会各个方面的,“它们是按照某些政治家的愿望而产生的,正可谓是在试管里培育并提交给社会的”(15)。他还称苏联政权是“残酷的极权主义政权”(16)。

       2009年10月30日,也就是俄罗斯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的时候,在《对民族悲剧的纪念如同对胜利的纪念一样神圣》的视频博客中,梅德韦杰夫首次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痛斥斯大林时期的政治镇压:“无法去想象我们所有民族所遭受的恐怖的规模。恐怖的高潮是在1937-1938年。A.索尔仁尼琴称当时的不尽的‘被镇压的人流’是‘人民痛苦的伏尔加河’。在战前的20年里,我国人民中的整个阶层和整个专业界遭到毁灭。哥萨克人实际上都被消灭了。农民们被‘剥夺了生产手段和土地’,变得毫无生气。知识分子、工人和军人都遭到了政治迫害。所有的宗教界代表都遭到了迫害。”他坚决否定苏联的发展模式:“我坚信,国家的任何发展、国家的任何成就和理想,都不能以人的苦难和损失为代价来取得和实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高于人的生命的价值。”(17)

       2010年5月7日,梅德韦杰夫在接受《消息报》主编采访时再次重申了从国家层面对斯大林的评价:“如果谈到从新的俄罗斯国家诞生以来国家的评价,谈到近年来国家的领导如何评价斯大林,那么,评价是明确的,斯大林对自己的人民犯下大量的罪行。尽管做了许多工作,尽管在他领导下国家取得了成就,但是,他对自己人民所做的事情是无法宽恕的。”(18)

       梅德韦杰夫在副总理和总统任内始终坚持民主的普遍意义,多次质疑主权民主的概念。2006年7月,时任政府第一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专家》杂志采访时明确表示,他不喜欢“主权民主”这个术语。他说,“概念的游戏总是有点简单化”。“谈论全面的国家主权的情况下的真正的民主或者就是简单地谈论民主,则更为准确。如果把某个定语添加于‘民主’一词上,这就会产生奇怪的意味。这让人觉得,还是在说某种别的、非传统意义的民主。”(19)2006年9月和2008年春天,梅德韦杰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明确表达了他对主权民主概念的否定立场(20)。2009年9月和11月,梅德韦杰夫在自己的博客和国情咨文里提出并阐述了俄罗斯的“新政治战略”,明确表示要在俄罗斯实现基于民主价值观和民主机制的全面现代化(21)。

       显然,作为自由主义总统,梅德韦杰夫既然对斯大林体制深恶痛绝,并且确定了在民主基础上实现俄罗斯全面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那么,在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两位前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罪行,清除和荡涤斯大林主义遗迹和影响,纪念和赔偿斯大林镇压受害者,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和解,以便同心同德地建设现代化的民主俄罗斯,对梅德韦杰夫来说就是一种符合逻辑的必然选择和符合现实的必需选择。

       二、去斯大林化项目出台与受挫

       1991年俄罗斯通过了《关于为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法律》后,除了依法设立俄罗斯政治镇压受害者的纪念日外,由于叶利钦执政时期的俄罗斯社会乱象,当局无暇真正落实此项工作。2000年普京上台后在这方面基本上也没有积极作为。但是,社会各界人士仍为此积极奔走。

       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后,主要是一些文化界人士于当年12月4日致函梅德韦杰夫总统和普京总理:“鉴于建造全国性的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博物馆群的想法得到俄罗斯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我们向你们发出呼吁。”信函把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工作同民主化进程联系起来:“保留人民的历史记忆是国家进步和沿着所选择的民主道路前进的必要条件。”(22)在信函上签字的有:诗人贝拉·艾哈迈杜林娜和安德烈·沃兹涅辛斯基,导演阿列克谢·格尔曼,院士维塔利·金斯堡,演员和导演米哈伊尔·卡扎科夫,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拉萨金和鲍里斯·斯特鲁加茨基等人。引人注目的是,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也在信上具名。

       据当时参与署名的诗人和记者奥列格·赫列布尼科夫(《新报》副主编)回忆,“国家领导人(从当时的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到当时的交通部副部长涅多谢科夫……)都对著名人士和社会组织的倡议做出非常积极的反应”。第一个做出反应的是文化部,该部文化遗产司司长阿尔汉格洛夫12月23日在来函中表示:“文化遗产司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的纪念博物馆建筑群的倡议……”他还建议,“为了更仔细地研究这个问题”,建立由文化部专家和所有感兴趣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组成的工作小组。赫列布尼科夫据此认为,“国家特别是文化部支持在同历史健忘症斗争中国家和民间进行合作”(23)。

       总统梅德韦杰夫不疾不徐地做出了他的重大部署。在2009年10月的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和2010年5月的胜利日连续猛烈批判斯大林后,梅德韦杰夫于2010年10月12日任命俄罗斯记者联盟书记米哈伊尔·费多托夫为总统顾问、总统人权委员会主席(24)。在当天接受采访时,费多托夫强调:“(委员会)首要任务有三项:社会意识去斯大林化,司法和民警改革,以及儿童和家庭权利保护问题。”他说,实际上所有有关这些问题的材料“在很大程度都已经准备就绪”(25)。

       同年11月29日,费多托夫对记者表示,计划在俄罗斯谴责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其他政治组织在政治镇压中的作用。但他同时表示,“这不是审判斯大林,也不是审判内务人民委员部。这是对政权的评价。对于我来说清楚的是,全体人民都成了这个政权的受害者”。据介绍,由总统人权委员会制订的计划将从事纪念性质的工作:竖立纪念碑,组建纪念馆和纪念设施,建立档案馆并研究档案,对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提供社会帮助(26)。

       决定性的日子是在2011年。也许是梅德韦杰夫总统认为,在连续两年痛批斯大林并且在国家层面上确定斯大林罪行以及由总统人权委员会进行了初步工作之后,终于可以正式确定总统人权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了。

       2011年2月1日,在叶卡捷琳堡举行的总统人权委员会会议上,由总统人权委员会历史纪念小组制定的《关于设立国家社会项目“关于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被提交给梅德韦杰夫总统。

       《建议》开宗明义,直指掌握历史经验对于俄罗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如果社会意识不掌握俄罗斯在20世纪的惨痛经验,俄罗斯社会走向实际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当国家精英阶层和整个社会在公民对历史的共同责任感方面达成一致的时候,现代化才能获得成功。隐瞒(与其说是对外部世界隐瞒不如说对自己国家隐瞒)有关我们人民自己在20世纪做了什么事情的真相,要培育这种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是不可思议的。隐藏有关过去的真相会剥夺我们民族自尊的机会,没有这种自尊,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创造真正的爱国主义的前提;而这意味着,有关现代化的谈论只能是良好的愿望而已。”(27)

       《建议》确定项目的宗旨是:“第一和主要的宗旨,通过承认极权主义政权时期人民的悲剧,实现俄罗斯社会意识的现代化。促进社会对自己和对国家责任感的产生。现时,主要的重点不是责备我们祖先有人进行种族灭绝、毁灭信心和道德,而是尊重和永远纪念政权的受害者。终结1917年挑起的内战。

       “第二,保证国家现代化纲领得到最有教育和最为积极的居民的支持。

       “第三,通过认识共同的悲剧历史,加强前苏联领土上,可能的话,还有前‘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统一的趋势。项目对于这些国家应当具有共同性。但同时,它应当是俄罗斯本国的,它是经历过极权主义的国家中最大的蒙难者。

       “第四,加强国家的国际威望。在卡廷十字架下,俄罗斯总统的谴责和总理的下跪已经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承认整个俄罗斯是一个‘大卡廷’,并且开始独自地和自愿地而不是被迫地表现出对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的尊重,国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所有正常人和人民的对自己的尊重。”(28)

       《建议》提出项目的具体方向是:“必须永远纪念死者;尤其是必须在极权制度受害者的墓地以及逮捕和押送他们的城市和村庄建造大量的纪念碑和其他纪念物。

       “必须援助我们中间幸存的镇压受害者;他们是一小部分人,但是对他们的不公应当予以补偿。

       “最后,必须解密档案,以便不再对自己隐瞒有关我们国家所发生暴行的可怕真相。对所有人掩盖已知的真相,我们就是在玷污自己并且与极权制度挂钩。”(29)

       《建议》认为“作为确保永远纪念死者和对生者履行道德义务”的主要步骤是:“公布法令或法律,规定在所有的大城市和大的居民区(至少是区中心一级)建立镇压受害者纪念碑。

       “在两个首都旁边至少建造两个全国性的受害者纪念博物馆和在莫斯科建立一个受害者纪念碑。

       “制定和通过出版集权制度受害者纪念图书的全国统一的纲领,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苏联集权制度受害者’资料基地。

       “完善对俄罗斯幸存的镇压受害者的社会援助机制。

       “这些措施应当为对过去的罪行做出政治法律上的评价做好准备——以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名义颁布的正式宣告,以根据法律准则对罪行做出权威的法律判决。不做出这样的评价就是严重妨碍俄罗斯社会意识的‘非极权主义化’。”(30)

       《建议》要求:“为了维护和加强上述首要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可能还必须在第二阶段:

       “完成在法律上平反苏联历史上各个时期因政治原因被定罪的公民的过程。

       “通过地名法,禁止以居民点、街道和广场等命名来纪念那些进行大规模镇压和犯有其他破坏公民权利与自由罪行的人。

       “设置供中学使用的当代祖国史课程,它们应当摆脱新旧神话,把阐述问题的系统性和历史主义同对事件的明确的法律的、公民的和政治的评价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对祖国史的科学研究;为此目的要方便研究者获得档案材料。

       “推动各地开展旨在阐述苏联历史中悲剧篇章的陈列馆工作。”(31)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的附件主张:“从政治法律上评价极权主义的罪行”;“通过正式的决定:任何级别的国家公务人员公开发表含有否定极权主义政权罪行或为其辩护的言论,与他们担任公职是不相容的”(32)。

       由此可以看出,在否定和批判极权主义政权及其罪行、消除极权主义遗迹和影响、纪念和赔偿政治镇压受害者方面,“关于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项目都有明确的建议和措施。该项目犹如一篇讨伐极权主义的檄文,一经公布即被大众传媒和社会各界称为“去斯大林化”项目(33)。

       但是,这个雄心勃勃的宏大计划刚筹备半年多,便因俄罗斯政局的演变而蒙上阴影。2011年9月24日,统俄党大会宣布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将在第二年的总统选举中对换总统和总理之位。11月27日,统俄党大会正式推举普京出任下届总统候选人。有关普京将重返克里姆林宫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和确认。众所周知,梅德韦杰夫是该项目的最高主持人和实际推动者,一旦他离开总统职位,该项目势必前景暗淡。

       在次年5月就要离任的紧迫形势下,梅德韦杰夫有条不紊地做好该项目的筹备落实工作。2011年12月27日,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关于建立工作小组以制定旨在实施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的建议的命令》。命令要求,工作小组将在2012年3月1日前按照规定的程序提交旨在实施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的建议(34)。这项总统令引人注目的是:其一,由总统人权委员会工作小组最初提出“关于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变成了现在的“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名称。“政治镇压”一词是1991年俄罗斯联邦《关于为政治镇压受害者平反的法律》中使用的术语,所以,“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的提法显得更为规范和合法。其二,在总统令批准的工作小组成员中,除了人权委员会主席费多托夫、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谢尔盖·卡拉加诺夫、“纪念”协会理事会主席罗津斯基等人外,居然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烈·祖博夫,此君乃是备受争议的《20世纪祖国史》的主编。其三,2012年5月是新总统上任的日期,梅德韦杰夫建立制定建议的工作小组并命令其在此之前的3月竣笔,看来是想让普京吞下他栽种的去斯大林化果实。

       2012年3月,普京在总统选举中胜出,他将于5月7日上任履新,并且这是经修改后宪法确认的一个长长的六年任期。普京在前两任任期内就是一个崇尚威权的强势总统,虽然也曾经严词批评甚至谴责斯大林,但却从未真正明确地否定斯大林。所以,对于普京重新执政后总统人权委员会及其所从事的去斯大林化项目的命运,总统人权委员会内一些成员已经感到忧心忡忡。

       费多托夫在刚听到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将互换职位的消息后曾经故作镇定地表示,他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更换不会影响到该项目的实施,普京会继续执行这一项目(35)。但是,2012年5月初,普京即将宣誓就职前,他忧虑地表示,总统人权委员会今后的命运掌握在普京手上。他希望,总统人权委员会能够和普京相互理解(36)。

       普京就职后,表面上仍让总统人权委员会的去斯大林化项目继续运行。2012年5月7日,普京上任伊始就批准了关于总统人权委员会会议(4月28日)结果的指令单,指令要求确保协调跨部门工作小组所准备的旨在实施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的建议(37)。12月1日,普京总统下令要求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制定“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的方案。该工作将由制定建议的工作小组负责。据报道,这项项目可能成为联邦专项项目(38)。

       2013年7月3日,工作小组负责人卡拉加诺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按照普京总统指示,俄罗斯文化部正在制定联邦专项项目“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他说:“在1937-1938年,仅仅是在俄罗斯而不是整个苏联,就有50万不到一点点的人被枪决。而至今在国内都没有一个联邦级别的政治镇压纪念馆,没有一座联邦级别的纪念碑。联邦专项项目应当解决这个问题。”文化部长顾问亚历山大·普罗塔谢维奇指出,在通过联邦专项计划前会有社会讨论和专家鉴定。“根据初步计算,项目的费用可能约75亿卢布。但这不仅仅是联邦资金,还有地区预算。还有其他来源的资金,譬如捐款。”(39)

       2013年底,工作小组提交了联邦专项项目的概念方案,它被送往俄罗斯联邦政府和联邦部门协调。在概念中第一个也是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使社会团结的价值体系,它们应符合下列国家发展的任务:建立法治国家;恢复民族和家庭的记忆、传统的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重建不仅对自己命运和家庭幸福的而且对现在和未来的整个国家的责任感;发展公民的首创性和经济的首创性;尊重私有财产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良好气候。按照概念,项目实施要在四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建立全国性的纪念基础设施(纪念博物馆方面);信息教育方面;学术档案方面,确保获取苏联时期有关政治镇压的档案文件;社会援助镇压受害者,完成对恐怖受害者法律上的平反(40)。但原先有关公开否定极权主义政权罪行并且为之辩护的官员必须离开公职的规定已经不复存在。

       尽管如此,上述消息仍让人感到欣慰,似乎普京第三次执政后,源于前任总统的去斯大林化项目不仅没有被废止,而且还运转顺利。但是,俄罗斯联邦人权事务全权代表弗拉基米尔·卢金却出乎意料地发出了不同的声音。12月9日,卢金在监察官授勋仪式上的讲话中揭露说,文化部“阻止”了永久纪念20世纪政治镇压受害者的项目。他说:“俄罗斯总统人权委员会准备了永久纪念受害者的项目,但它在不同的地方受到了阻碍。文化部让它停顿在现今的范围内。”但卢金认为,“这种停止可能不是故意的,而是与我们官僚的工作有关”(41)。

       但是,后面的更多事例表明,卢金所说的停止是“非故意”的也与事实相悖。按照原定计划,项目应在2013年底拿出方案。但是,现在不仅是项目方案没有完成,而且项目本身还面临夭折的危险。

       2014年6月25日,在总统人权委员会和总统文化与艺术委员会联席会议上讨论了联邦专项项目(2014-2018年)“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卡拉加诺夫愤怒地指责文化部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他说:存在着有关准备联邦专项项目永久纪念镇压受害者的总统命令——谁也没有废除它。但是,时间过去了,执行总统命令的期限延长了。当已经延期的总统命令期限到期时,文化部领导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让我们不要使它成为联邦专项项目,而把所有建议都分散到各种其他项目里。他指出,既然联邦专项项目已经被宣布并且得到总统支持,在各地和各部门里准备好了一系列措施,那么这些措施就应当被列入这一项目。由于拖延,它们处于停顿状态(42)。

       在总统人权委员会网站上公布了由副部长阿里斯塔尔霍夫署名的文化部致人权委员会的信函,它阐述了包括文化部在内的各部对“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的鉴定意见。信函说:

       “(文化部)会同联邦一些部门(俄罗斯财政部、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俄罗斯通信与大众传媒部、俄罗斯内务部、俄罗斯司法部、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俄罗斯地区发展部、俄罗斯国防部、俄罗斯劳动部)和俄罗斯联邦主体行政机构一起研究了联邦专项项目(2014-2018年)‘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的概念方案。他们发表的意见对实施作为单独的联邦专项项目的该方案的合理性表示异议。

       “俄罗斯财政部指出,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并不含有接受和实施新的联邦专项项目的根据。俄罗斯交通部认为,项目中陈述的论题已经受到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的足够重视,规定的行动并不要求追加拨款,而实施提交的项目可能产生过度的形式主义和不必要的预算支出。

       “一些部门(俄罗斯财政部、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俄罗斯地区发展部)指出,制定单独的联邦专项项目是不适宜的,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正在实现,一些相关的措施已经列入现有的国家项目,包括‘文化与旅游的发展’(2013-2020年)国家项目。

       “没有理由指望对由俄罗斯联邦主体参加的项目进行拨款。所以,莫斯科州文化部报告说,在所通过的莫斯科州的国家项目‘2014-2018年莫斯科郊外的文化’的框架内,没有规定实施项目的措施,所以相应地也就没有给项目拨款的必要根据。”(43)

       信函列举了一些国家项目和联邦专项项目:2013-2020年的“教育发展”、2013-2020年的“区域政策与联邦关系”、2013-2020年的“文化与旅游的发展”、“俄罗斯文化(2012-2018年)”、“俄罗斯联邦的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2011-2018年)”、“加强俄罗斯各民族团结与俄罗斯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的发展(2014-2020年)”等。信函认为,“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联邦专项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上述项目的框架内是可以实现的(44)。

       信函中差不多十个部门的意见已经足以反映俄罗斯联邦政府对“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的立场:该项目要成为单独的联邦专项项目是不适宜的。政府的用意其实很清楚:通过把该项目分散到其他项目的方式最终肢解它、融化它,让它无疾而终。

       去斯大林化项目陷入困境让各方热心人士痛心疾首。小组负责人卡拉加诺夫哀叹:“永久纪念镇压受害者计划受阻将会损害当局的形象:它自己的命令没有得到履行。”史学家、《星》杂志主任、公民倡议委员会成员雅科夫·戈尔金认为:“按照俄罗斯法律,苏联的政治镇压受害者及其家庭成员有权获得平反,恢复美好名声和记忆。但是,事情不仅仅是永久纪念受害者。放弃该项目意味着否定犯罪机构和具体罪犯的罪责,实际上就是为刽子手平反。这是非常危险的趋势。”(45)

       与此同时,一连串有关实施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活动受挫的消息接踵而来。曾经是古拉格劳改营的彼尔姆边疆区的“彼尔姆—36”纪念馆,于2013年成为俄罗斯唯一进入“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联邦专项项目的纪念馆群。按照规定,联邦专项项目包括对纪念馆活动的部分财政资助:2014-2018年联邦拨款4亿卢布,地区预算1.6亿卢布。但是,该纪念馆现在却面临关闭的威胁(46)。2014年6月,“纪念”协会彼尔姆边疆区分会主席罗伯特·拉特波夫在《改变》网站上刊登了致彼尔姆边疆区行政长官维克多·巴萨尔金的请愿书。请愿书指出,边疆区已经停止财政资助,因此该馆已经停止供人参观,停电停水。请愿书认为,文化部地区领导解除“彼尔姆—36”纪念馆馆长塔季扬娜·库尔辛娜的职务违反了劳动法。请愿书建议地方当局重新开始谈判,恢复库尔辛娜职务,根据社会—国家伙伴关系的原则恢复纪念馆活动(47)。

       纪念苏联时期政治镇压和国家专横受害者的社会倡议项目——“最后的地址”陷入了相同的困境。“最后的地址”项目是根据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历史学家、人权卫士、公民积极分子、记者、作家、档案学家和设计师小组的建议设立的。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纪念苏联时期俄罗斯各城市的政治镇压受害者,推进社会倡议。社会倡议的结果应当是,在镇压受害者最后居住的房屋正墙上安上数千个规格统一的纪念标志。该项目倡议小组成员、记者谢尔盖·帕尔霍缅科在博客上写道,由于国家对永久纪念镇压受害者不感兴趣,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将从事这项工作(48)。

       最为令人不安的消息来自俄罗斯司法部:9月24日,俄罗斯司法部向最高法院提起撤销“纪念”协会的诉讼。司法部的起诉书说,由于“纪念”协会多次粗暴地违反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和俄罗斯联邦法规,它已要求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按照联邦《社会团体法》第44条撤销“纪念”协会(49)。

       三、去斯大林化项目受挫原因

       去斯大林化项目受挫的主要原因就是俄罗斯最高领导人普京无意全面否定苏联时期以及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虽然普京第三次就任总统后批准工作小组起草新版“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但是普京的价值观、历史观和执政理念决定了他不会真正支持和落实他内心不喜欢的这个可能在俄罗斯产生不测后果的危险项目。这里不妨对普京个人的政治面貌做一些具体的考察。

       首先是普京的民主观。普京承认民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同时又强调民主的民族特征。2005年4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论述俄罗斯民主问题时承认:“俄罗斯曾经是当然仍将是最大的欧洲国家。由欧洲文化历经磨难而提炼出来的自由、人权、公正和民主的理想多少世纪里一直是我们社会明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他指出,“法制、来之不易的稳定和对既定经济方针的稳固执行,不能成为民主程序发展的代价”。他强调:“俄罗斯是一个按照自己人民意愿选择了民主的国家。其接受所有被普遍承认的民主准则,自己走上了这条道路,将根据自己的历史特点、地缘政治特点和其他特点,自行决定何种方式能够确保实施自由和民主的原则。俄罗斯作为主权国家能够并且将自主地为自己确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期限和条件。”(50)后来,普京的下属和支持者正是根据普京的论述和想法,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并且得到普京的赞同。“所谓的主权民主,既是一种官方意欲树立和推广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治国理念和政治路线。其特征是,强调民主必须与法制和稳定相联系,个人自由必须服从社会利益和国家主权;主权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自主确定民主内涵、发展进程及其操作方法。换言之,民主政治必须服从于国家主权。所以,主权民主的概念,对内强调的是稳定,对外强调的是主权,既可以反驳反对派有关俄罗斯缺乏民主的指责,又能抵御西方国家以民主为借口对俄罗斯内部事务的干预。”(51)

       其次是普京对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本人的看法和评价。普京在就任总统之前曾经对苏联70年历史做过总体上否定的评价。在1999年底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写道:“或许主要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获得自由。而且,用意识形态的方法处理经济使我们国家注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是那么痛苦,但是,几乎在70年时期里,我们一直行走在脱离人类文明康庄大道的死胡同里。”(52)

       但是在2000年5月就任总统后,普京转而主张一分为二地看待苏联历史,实际上更为偏重并且不断寻找苏联历史上正面和积极的因素。同年12月4日,普京在解释向国家杜马提交的有关国家标志(国徽、国旗和国歌)法案说明时说,有些人反对使用沙皇时期和苏联时期的一些国家标志,他们将这些标志与俄国历史上的阴暗面和阴暗时期联系在一起。对此普京表示不能同意。普京承认,历史上的阴暗时期是有的,但是他认为,如果按照反对者的逻辑,就将把几个世纪以来俄国人民取得的成就一笔勾销。普京怀疑:要是这样的话,我们把俄罗斯文化成就,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等人放在什么地方?我们把俄罗斯科学成就、门捷列夫和罗巴切夫斯基等人放在哪里?我们许多引以为豪的成就怎么解释?这些人的名字和成就同样都是与这些历史上的标志联系在一起的。普京质问:难道除了斯大林的集中营和镇压外我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忆了吗?我们把杜纳耶夫斯基、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加加林等人置于何处?我们又怎么对待1945年春天的胜利呢?普京表示:“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一切,那么我们就会承认,我们今天不仅可以而且应当使用我国所有主要的国家标志。”(53)

       2010年12月27日,在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会议谈到民族矛盾和民族关系问题时,已经转任总理的普京赞扬苏联时期解决了民族关系问题:“要知道,在苏联,民族关系是没有问题的。苏维埃政权成功地创造了各民族和各宗教和平的局面。……我从来不记得在列宁格勒发生过什么民族主义。就是莫斯科肯定也没有,在苏联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54)

       在2012年5月第三次就任俄罗斯总统后,普京愈益表露他对苏联时期的怀恋。同年8月16日,普京在同俄罗斯联邦主体人权代表谈话时再次提醒苏联时期也有积极的东西:“当时做了许多消极的事情,但是也发明了许多积极的东西。例如,在我看来,苏联时期的‘苏联人民’和‘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的概念就是有益和团结性的。”(55)8月31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批评俄罗斯国防工业落后状况时,普京要求再创斯大林时期的工业辉煌:“我们必须完善整个国防工业综合体的机制,需要在国防部门现代化方面取得如20世纪30年代那样强有力的综合性的突破性发展。”(56)如果说,普京恢复苏联国歌的曲调只是一种简单的怀旧,那么,要求重复30年代工业化的突破近乎于想要借用苏联时期的某种发展模式了。12月10日,在同总统竞选中的支持者谈话时,普京接受了苏联时期功勋试飞员托尔博耶夫希望恢复苏联时期劳动英雄称号的建议(57)。

       普京并不讳言苏联历史上的可怕篇章,但却认为其他国家的可怕篇章并不少于俄罗斯。2007年6月,在会见参加全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代表会议的历史教师代表时,普京以对比的方法阐述了他对苏联和外国历史上可怕篇章的看法:“至于我国历史上某些值得探讨的篇章,是的,它们是有的。任何国家历史上都有这样的篇章!我们比其他国家还少一点这样的篇章。而且,我们的这些篇章并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可怕。是的,我们有过可怕的篇章:让我们回忆一下从1937年起所发生的事件,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切。但是,在其他国家同样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不管如何,我们没有对平民使用过核武器。我们没有对几千公里的地区洒过化学用品,没有对譬如越南这样的一个小国扔过比整个卫国战争时期还多的炸弹。我们没有其他黑色篇章,譬如纳粹那样的。”(58)在普京看来,与外国比较,苏联历史并不黑。

       普京对斯大林既有谴责和批判,也有辩护和赞扬。一方面,普京承认和谴责斯大林是独裁者,另一方面,却经常强调斯大林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和正面作用,实际上反对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2002年1月,在接受采访回答“斯大林在俄国历史有什么地位”问题时,普京明确断言:“斯大林当然是独裁者。这没有任何疑义。”同时普京又认为:“问题在于,正是在他领导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无视这一事实是愚蠢的。”(59)

       2009年12月,在与网民对话时,普京对斯大林评价问题做出了普京特有的经典式回答。对于网民的提问“您认为斯大林的活动总体上讲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普京先是避而不答,称对斯大林的活动“无法做出总体评价”:“你说是‘肯定的’,一些人将会不满意,你说‘是否定的’,另一些人则会不满意”。接着,普京还是以“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的方式对此做出了耐人寻味的回答。一方面,普京指出:“从1924年起至1953年,那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我们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任何人现在都不应该诽谤那些组织和领导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后果将更为惨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普京又说:“所有这些积极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然而这却是以不可接受的代价获得的。不管怎样,发生了镇压的情况,这是事实。我们数百万同胞遭到了镇压。这样的管理国家和取得成就的方式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做是不可以的。”(60)

       在第三次总统任期内,普京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依然沿袭其惯用的两面平衡的方法。一方面,普京否定和批判他所称的斯大林主义。2013年4月25日,在同网民对话节目中,普京断然否定俄罗斯存在斯大林主义的因素。他说:“斯大林主义是同个人崇拜、大规模违法、镇压和集中营相联系的。俄罗斯没有类似的东西,并且我希望永远也不会再出现这些东西了。我们的社会已经是另一种的社会,任何时期都不会允许出现这种东西了。”(61)

       另一方面,普京对斯大林的赞扬和为斯大林的辩护几乎不加遮掩。2013年6月11日,在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普京认为二战后期如果苏联拥有核武器的话斯大林会比美国人更为理智。普京指出:“今天我们了解了斯大林,以前我们不了解他。以前,这是一个独裁者和暴君。但是,我非常怀疑,1945年春天,如果斯大林手上有原子弹的话,他会对德国使用。1941-1942在国家面临生死攸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原子弹。而在1945年敌人实际上已经投降,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而美国人却对已经失败的日本而且是一个无核国家日本使用了核武器。”(62)

       同年12月19日,斯大林诞辰134周年(12月21日)之前,在每年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如何看待有关恢复斯大林纪念碑和捷尔任斯基纪念碑意见时,普京做了如下暗示:既然英国有独裁者“护国公”克伦威尔的纪念碑,为何俄罗斯不能有斯大林的纪念碑。他把两者进行比较:“克伦威尔同斯大林有什么特殊的区别?您能告诉我吗?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从我们的自由派代表角度和我们政治结构的自由范围看,他也是一个血腥的独裁者。他是一个非常奸诈的男人,必须说,他在英国历史上发挥了各种不同的作用。他的纪念碑竖立着,没有谁会拆掉它。”(63)

       再次是普京的执政理念和方法。执政之前的国内外长期的特工生涯使普京信奉命令和纪律,习惯于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联邦安全局局长和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等特殊领导岗位的经历则使普京极其重视国家安全和稳定,对于一切实际的和观念上的外部威胁或阴谋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正是特殊部门的工作经历使普京形成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控制和管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的信念(64)。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就任总统后,普京崇尚权威主义哲学,对内强化国家控制和管理,强调秩序和稳定;对外强调“主权民主”,拒绝外部指责和干预,加强与西方的对抗,以建立与西方保持距离的自成体系的现代化俄罗斯为目标。

       普京的价值观、历史观和执政理念反映出他保守的民族主义世界观。普京既不是自由主义者,也不是斯大林主义者,而是保守的民族主义者。他抛弃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批判斯大林主义,同时又信奉权威主义哲学。他谴责斯大林为独裁者,同时又借用斯大林的某些治理方法。他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多极化,同时又继承了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俄国前辈统治者的帝国思维。他宣布接受民主价值观,同时却让它变成为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主权民主论”。

       正是普京保守的民族主义世界观,使他在面对斯大林时期政治镇压这段历史“黑色”篇章时缺乏深刻反省的勇气和严厉批判的态度。对内,普京不仅不会全盘否定苏联,甚至还会利用苏联时期的某些因素,当然也不会倒退到苏联时期。对外,在一些涉及对外关系的历史问题上,特别是给他国造成伤害和痛苦的历史问题上,普京不会按照他国的要求进行反思与忏悔。萦绕在普京脑海中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多地为俄罗斯收复苏联解体后所失去的地缘政治利益。就实质而言,喜欢个人专权和心怀帝国思维的普京,其内心如果不是敌视和厌恶至少也不会赞成和实施梅德韦杰夫版本的去斯大林化项目。所以,它出台后步履维艰是可以预料的。

       2011年4月,就在去斯大林化项目提出后不久,时任总理普京在国家杜马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表示反对进行自由主义的实验。他说:“国家需要数十年稳定的平和的发展。不要莽撞摇摆,不要以有时不合理的自由主义或者另一方面以社会煽动为基础进行一些草率的实验。哪一种我们都不需要。哪一种都会偏离国家发展的主干道。”(65)普京上述讲话以及多次就苏联历史和斯大林历史地位的讲话实际上间接地表明,他很难真正支持去斯大林化。

       耐人寻味的是,在去斯大林化项目的最初版本里,含有关于国家公职人员如果公开发表否定极权主义政权罪行或者为之辩护必须离职的建议,但后来它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多年来,俄罗斯政府部门对于落实和贯彻去斯大林化项目表现得消极和冷漠。2014年7月12日,总统人权委员会主席费多托夫在访谈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说,不久前一名政府高官告诉他,该项目之所以“推进得非常困难、非常吃力”,就是因为“遇到非常强大的抵制”(66),所以,就出现了经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两任总统批准的“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迟迟成不了联邦专项项目的咄咄怪事。

       但是,鉴于俄罗斯存在着去斯大林化的社会基础和力量并且需要与斯大林保持一定的距离,普京也不会公然阻挠去斯大林化项目的实施。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他也会利用这个项目来达到其他目的。譬如,2014年4月17日,在同网民对话中,普京表示要为斯大林时期遭受镇压的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平反。他说:“克里米亚鞑靼人确实在斯大林镇压时期遭到严重的伤害,被驱逐出自己的家乡克里米亚。我们无疑应当尽我们所能以使加入俄罗斯联邦的过程同平反和恢复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合法权益相联系。”他还表示:“不仅是克里米亚鞑靼人,要知道在斯大林镇压时期,亚美尼亚人、德国人和希腊人都受害了,所以我们应当记住所有这些民族的代表。”(67)4月21日,普京签署了《关于为亚美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德意志人平反与国家帮助他们利益和发展的措施的命令》,以便“恢复历史的公正,消除把亚美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其他民族非法驱逐出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以及破坏他们权利所产生的后果”(68)。很清楚,普京并不是从批判斯大林时期政治镇压的角度而是在乌克兰危机形势下签署平反令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面临外部危机的情况下加强俄罗斯国内的民族团结和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

       除了普京个人因素外,导致去斯大林化项目停顿的其他重要原因是:俄罗斯社会在去斯大林化项目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意见,特别是多数民众持反对态度。2011年2月该项目公布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自由派阵营欣喜不已。“纪念”协会理事会成员瓦列京·格夫捷尔欢呼:“以另一种方式看待那段时期并确定我们需要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的时候来到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雷日科夫认为,去斯大林化项目的主要含义就在于“有助于认识过去”。亚博卢党领袖谢尔盖·米特罗欣甚至建议宣布1917年10月革命为非法(69)。

       左翼人士则予以谴责和反对。俄共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愤怒指责公布“俄罗斯去斯大林化”项目是“赤裸裸的无耻挑衅”。他说:“国家元首的一些助手不是进行实际努力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并使国家摆脱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而是以同所谓的苏联极权主义政权斗争为幌子制造新的动乱,实际上,他们试图改写历史和挑起俄罗斯各代人之间的冲突。”俄共中央第一副主席、俄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认为,制定这一项目的人是粗俗的反苏分子和实用主义的挑拨者,并且他们的意图在很多方面已经触犯法律(70)。

       一些专家也对该项目提出了尖锐批评。政治学博士塔季扬娜·波洛斯科娃说,该项目没有在学术界进行讨论,并且没有考虑到通过该项目在俄罗斯社会可能产生的风险。政治学家谢尔盖·库尔吉尼扬认为,实施该项目将会导致国家解体:“苏联的结果就类似这样。俄罗斯联邦必然也会这样。”(71)政治学家德米特里·叶尔莫拉耶夫谴责去斯大林化项目是制造内战气氛(72)。

       俄罗斯多数民众同样反对去斯大林化项目。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11年4月公布的关于“去斯大林化:支持与反对”的调查,多数俄罗斯人(45%)认为,“去斯大林化”是一种神话,它与国家面临的现实任务没有共同之处,他们认为,如果实施这个“去斯大林化”就将扭曲历史意识,使之片面化。26%的受访者认为,“去斯大林化”是一项非常及时的措施,有助于俄罗斯认识过去的错误,继续前进(73)。

       去斯大林化项目受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与外部世界有关:俄罗斯与外国特别是前苏联集团盟国和前加盟共和国存在着历史问题的争论和纠纷。自普京执政以来,为了重建俄罗斯强国地位,一直非常注重维护包括苏联时期在内的大国形象,不容许和不接受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对俄罗斯历史上的行为任意指责和贬损。早在2007年普京在谈论历史“黑色篇章”时就警告:“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会有自己的兴衰成败!不能允许别人把负罪感强加给我们,让他们想想自己吧。”(74)

       但是,外部世界却总是有人要求俄罗斯对苏联历史上的行为进行忏悔和道歉。2009年4月,在欧洲议会通过的一项《欧洲意识与极权主义决议》中,要求欧盟所有国家宣布8月23日为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政权受害者纪念日(75)。同年7月,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议会大会在一项决议中谴责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进行种族灭绝、侵犯人权和自由、犯有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76)。俄罗斯则坚决反对把苏联和纳粹德国相提并论,双方为此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俄罗斯和波兰关系中存在着二战爆发时苏军出兵波兰东部及随后屠杀波兰战俘的卡廷事件等持久的“痛点”。在前一个问题上俄罗斯对于波兰的道歉要求至今三缄其口,而在后一个问题上俄罗斯姗姗来迟的道歉并不能令波兰人满意。2005年5月,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俄罗斯不会就苏联当年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进行道歉和赔偿(77)。

       历史问题上的对外关系僵局就这样一直维持着。2011年2月,当俄罗斯总统人权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项目时,上述国家都欣喜相待,乐见其成。3月24日,立陶宛总理安德留斯·库比留斯欢迎俄罗斯人权委员会有关苏联对种族灭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的建议,称其是“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历史和良心的试图”。据称,立陶宛官方迄今为止一直想要从俄罗斯获得对所谓“苏联占领”的财产赔偿(78)。6月7日,立陶宛外长奥德罗纽斯·阿茹巴利斯在同俄罗斯总统人权委员会主席费多托夫谈话时亲自对他表示感谢:因为“有关两国和两国人民历史紧张因素的问题和必须评价斯大林主义罪恶的问题都在设立全国性的国家社会项目‘永久纪念极权主义政权受害者与民族和解’中得到了反映”。立陶宛外交部新闻司毫不掩饰外长同费多托夫讨论了对于立陶宛和俄罗斯来说很微妙的历史问题(79)。与此同时,拉脱维亚也在跃跃欲试。俄罗斯—拉脱维亚史学家联合委员会拉方主席费尔德马尼斯多次表示,对于他们来说,该委员会工作小组的唯一意义就是俄罗斯承认对拉脱维亚的“占领”。拉脱维亚要求俄罗斯赔偿1000亿美元。立陶宛原先提出1280亿美元,不久前居然又增加到2780亿美元(80)。

       不惟波罗的海国家,还会有其他不少邻国以及相关国家同俄罗斯的关系也可能将受到去斯大林化项目的影响。一旦这一项目启动实施,俄罗斯同上述国家关系都有可能被重新检视和审议,届时,被普京称为黑色篇章不多于其他国家的俄罗斯真的可能成为人人讨伐和索赔的对象,不仅可能要向更多的国家躬身致歉和支付赔偿,甚至还有领土变更之虞。所以,对于俄罗斯来说,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的国际形势下,实施去斯大林化项目的结果仅在对外关系方面就可能构成俄罗斯不堪承受之重:不仅形象受损,而且经济出血,更会引起难以了断的外交纠纷。

       在当今的俄罗斯社会,民主体制不完备,价值观念不清晰,是非曲直难判断,因而无论是有关历史上的重大争议问题还是现实中的道路模式问题,俄罗斯社会各界都会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恰恰触及俄罗斯社会核心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如何看待斯大林体制及斯大林个人的历史作用,如何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俄罗斯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虽然该项目实施的重点表面上在于纪念和赔偿苏联时期政治镇压受害者,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自动延伸为揭露和批判苏联时期政治镇压的罪行,并且深究造成这种罪行的斯大林体制和斯大林本人。然而,就如前面所指出的,在当今的俄罗斯社会,谴责和批判斯大林与赞扬和怀念斯大林都不乏自己的支持者,而后者既包括相当数量的民众同时也有部分国家领导人和政治家。因此,作为去斯大林化的“永久纪念政治镇压受害者”项目陷入困境乃是必然的。

       注释:

       ①Илиос Яннакакис,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С.401.Цит.по: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4%D0%B5%D1%81%D1%82%D0%B0%D0%BB%D0%B8%D0%BD%D0%B8%D0%B7%D0%B0%D1%o86%D0%B8%D1%8F伊利奥斯·扬那卡基斯(Ilios Yannakakis),1931年出生于埃及开罗,具有希腊血统,法国里尔第三大学退休教授。他曾加入希腊共产党,希腊内战(1946-1949年)后,他先逃往巴黎,后来又去了捷克斯洛伐克并成为捷共清洗的受害者。“布拉格之春”(1968年)失败后,他又逃回法国。(Ilios Yannakakis,http://en.wikipedia.org/wiki/Ilios_Yannakais/)

       ②De-Staliniz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De-Stalinization

       ③Definitions for destalinization,http://www.definitions.net/definition/destalinization

       ④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4%D0%B5%D1%81%D1%82%D0%B0%D0%BB%D0%B8%D0%BD%D0%B8D0%B7%D0%B0%D1%86%D0%B8%D1%8F

       ⑤Destalinization,http://universalium.academic.ru/12367/destalinization

       ⑥Михаил Гефтер,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в М.Ферро и Ю.Афанасьев(под общ.ред.),50/50:Опыт словаря нового мышления.М.:Прогресс,1989,С.394.

       ⑦Горбачев М.С.Размышления о прошлом и будущем,М.,1998,С.17,19.

       ⑧[苏]多布罗霍托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政治对抗1500天》,王南枝译,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⑨张盛发:《苏联解体原因再探》,载《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4期。

       ⑩Закон РФ от 18.10.1991 N 1761-1(ред.от 30.11.2011)"О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http://www.consultant.ru/document/cons_doc_LAW_122496/

       (11)В России Сталина любят все меньше,21 декабря 2007 г,http://news.bbc.co.uk/go/pr/fr/-/hi/russian/russia/newsid_715500/7155377.stm

       (12)В России появится стотомная серия "Истории сталинизма",05.12.2007,http://www.itar-tass.com/level2.html?NewsID=12150758&PageNum=0

       (13)Сталин остается "великим" в тлазах многих россиян,5 марта 2008,http://news.bbc.co.uk/go/pr/fr/-/hi/russian/russia/newsid_7279000/7279013.stm

       (14)详细情况可参见张盛发:《试析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4期;张盛发:《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的戈尔巴乔夫》,载李永全主编《俄罗斯发展报告》(2012年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5)Сванидзе Н.,Сванидзе М.,Медведев.СПб.:Амфора,2008,С.11.

       (16)Там же.С.103.

       (17)Память о 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трагедиях так же священна,как памятъ о победах,30 октября 2009 года,http://news.kremlin.ru/news/5862/

       (18)Интервью Дмитрия Медведева газете《Известия》,7 мая 2010 года,http://news.kremlin.ru/transcripts/7659

       (19)Для процвстания всех надо учитывать интересы каждого,24 июл 2006,http://expert.ru/expert/2006/28/medvedev/

       (20)Вице-премьер националън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2006/09/14/,http://www.mk.ru/politics/article/2006/09/14/177794-vitsepremer-natsionalnogonaznacheniya.html?action=comments; Сванидзе Н.,Сванидзе М.,Медведев.С.19-20.

       (21)Россия,вперёд! Статья Дмитрия Медведева,10 сентября 2009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news/5413;

       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12 ноября 2009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transcripts/5979

       (22)Письмо руководству страны,04-12-2008,http://www.novayagazeta.ru/apps/gulag/37737.html

       (23)Олег Хлебников,Минкульт безличности,http://www.novayagazeta.ru/society/64217.html

       (24)费多托夫系法学博士、教授,曾任多家报刊记者。1992年12月起,任俄罗斯出版与信息部部长。1993年9月至1998年1月,任俄罗斯联邦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代表,拥有特命全权大使的外交头衔。

       (25)Федотов обозначил приоритеты Совета по правам человека,12 октября 2010,http://www.interfax.ru/russia/news/159653

       (26)Предложения по "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и" будут гоговы к середине января 2011-го,29.11.2010,http://kp.ru/daily/24598.5/765855/

       (27)Обще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Об увековечении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тоталитарного режима и 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м примирении》,http://www.president-sovet.ru/structure/group_5/materials/the_program_of_historical_memory.php

       (28)Там же.

       (29)Обще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Об увековечении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тоталитарного режима и 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м примирении》.

       (30)Там же.

       (31)Там же.

       (32)Там же.

       (33)虽然费多托夫早先曾明确使用过“去斯大林化”术语并且社会各界普遍地称上述项目为“去斯大林化”项目,但是可能鉴于国家领导人和民众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负责制定上述项目的总统人权委员会几位负责人都不愿给该项目贴上“去斯大林化”的标签。2011年2月1日,在总统人权委员会会议上,项目起草小组负责人卡拉加诺夫发言时指出:“在流行的报刊上我们的草案获得了‘去斯大林化’的名称。这是不准确的,政治上讲是不正确的,虽然草案的实质当然就是要使俄罗斯社会意识和我们国家本身去斯大林化和非共产主义化。‘去斯大林化’的术语离开了真相,离开了还需要长时期克服的其遗产的那个政权的实质,离开了人民所经历的悲剧的实质。”(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о заседании Совета по развитию граждан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и правам человека,1 февраля 2011 года,http://президент.рф/%D0%B2%D1%8B%D1%81%D1%82%D1%83%D0%BF%D0%BB%D0%B5%D0%BD%D0%B8%D1%8F/10194)2014年9月17日,费多托夫在接受采访时再次表示,“不接受‘去斯大林化’的术语”,“它是不正确的。因为去斯大林化大约是从1953年到1963年进行的”。(Михаил Федотов:《Я знаю людей,которые звали себя демократами,а были ворьем》,17 сентября 2014,http://www.mk.ru/social/2014/09/17/mikhail-fedotov-yaznayu-lyudey-kotorye-zvali-sebya-demokratami-a-byli-vorem.html)

       (34)Распоряжение 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 рабочей группы по подгогтовке предложений,направленных на реализацию программы увековечения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27 декабря 2011,http://www.kremlin.ru/acts/14161

       (35)Михаил Федотов уверен,что Путин будет выполнятъ его программу "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и",25.09.2011,http://www.regnum.ru/news/1448957.html

       (36)Федотов судьба Совета по правам человека в руках Путина,2 мая 2012 г.,http://www.bbc.co.uk/russian/russia/2012/05/120502_fedotov_presidential_council_future.shtml

       (37)Перечень поручений по итогам заседания Совета по развитию граждан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и правам человека,7 мая 2012,http://news.kremlin.ru/assignments/15222

       (38)Путин распорядился подготовить проект программы по увековечению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03.12.2012,http://rus.ruvr.ru/2012_12_03/Putin-rasporjadilsja-podgotovit-proekt-programmi-po-uvekovecheniji-pamjati-zhertv-politicheskih-repressij/

       (39)Минкультуры разрабатывает федеральную программу по увековечиванию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3 июля 2013,http://itar-tass.com/obschestvo/628371

       (40)О позици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кулътуры России в отношении ФЦП "Об увековечивании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26 Июия 2014,http://www.president-sovet.ru/news/6463/

       (41)Омбудсмен Лукин:Миткупьт "тормозит" увековечивание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дрессий,9 декабря 2013 г.,http://www.newsru.com/cinema/09dec2013/lukinvsminkult.html

       (42)Сергей Караганов объяснил ситуацию с программой увековечивания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28 Июня 2014,http://www.president-sovet.ru/news/6474,

       (43)О позици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культуры России в отношении ФЦП "Об увейовечивании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репрессий",26 Июня 2014,http://www.president-sovet.ru/news/6463

       (44)Там же.

       (45)《Отказ увековечить память жертв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репрессий-опасная тенденция》,27/06/2014,http://www.online812.ru/2014/06/27/011/

       (46)Музей《Пермъ-36》получит особый статус,25.09.2013,http://www.perm36.ru/ru/novosti/novosti/564-muzej-lperm-36r-poluchit-osobyj-status.html

       (47)В Пермском крае борются за жизнъ музея памяти жертвам ГУЛАГа,подвергшегося нападкам СМИ,26 июня 2014 г.,http:/txt.newsru.com/russia/26jun2014/perm.html

       (48)Последний адрес,27.06.2014,http://www.psmb.ru/vse-novosti/v-rossii/stattja/minkult-peredumal-uvekovechivat-pamjat-zhertv-repres/

       (49)Минюст РФ обратился в суд с иском о ликвидации общества "Мемориал",13.10.2014,http://ria.ru/incidents/20141013/1028153473.html

       (50)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5 апреля 2005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text/appears/2005/04/87049.shtml

       (51)张盛发:《试析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4期。

       (52)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Россия на рубеже тысячелетий,30.12.1999,http://www.ng.ru/politics/1999-12-30/4_millenium.html#

       (53)Заявление в связи с внесением на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Думы законопроектов 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имволике,4 декабря 2000 года,http://archive.kremlin.ru/appears/2000/12/04/0000_type63374type82634_28432.shtml

       (54)Стенографз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о совмест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27 декабря 2010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

       (55)Встреча с уполномоченными по правам человека в субъектах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16 августа 2012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

       (56)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провёл заседание Совет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расширенном составе,31 августа 2012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

       (57)Встреча с доверенными лицами,10 декабря 2012,http://news.kremlin.ru/news/17108

       (58)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 о встрече с делегатами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е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х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21/06/2007,http://www.kremlin.ru/appears/2007/06/21/1702_type63376type63381type82634_135323.shtml

       (59)Интервъю полъской газете《Газета выборча》и польскому телеканалу ТВП,15 января 2002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

       (60)Разговор с Владимиром Путиным.Продолжение,3 декабря 2009 года.http://www.moskva-putinu.ru

       (61)Прямая линия с Владимиром Путиным,25 апреля 2013 года,,http://news.kremlin.ru/news/17976

       (62)Посещение телеканала Russia Today,11 июня 2013 г.http://www.kremlin.ru

       (63)Пресс-конференция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19 декабря 2013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

       (64)张盛发:《试析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

       (65)Председатель Правителъства России В.В.Путин представил в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Думе отчёт о деятелъност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2010 год,20 апреля 2011,http://www.premier.gov.ru/events/news/14898/

       (66)Без дураков,12.07.2014,http://echo.msk.ru/programs/korzun/1355720-echo

       (67)Прямая линия с Владимиром Путиным,17 апреля 2014 года,http://news.kremlin.ru/news/20796

       (68)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от 21.04.2014 N 268,http://graph.document.kremlin.ru/page.aspx?3626012

       (69)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4%D0%B5%D1%81%D1%82%D0%B0%D0%BB%D0%B8%D0%BD%D0%B8%D0%B7%D0%B0%D1%86%D0%B8%D1%8F

       (70)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 России,30 марта 2011 года,http://www.interfax.ru/politics/txt.asp?id=183604

       (71)Там же.

       (72)Дмитрий Ермолаев:Зачем России навязывают возобновление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войны? 14.04.2011,http://regnum.ru/news/1395062.html

       (73)《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ЗА И ПРОТИВ》,27.04.2011,http://wciom.ru/index.php?id=459&uid=111561

       (74)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ет о встрече с делегатами 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е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ф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21/06/2007.http://www.kremlin.ru

       (75)23 августа 1939 года:общеевропейский денъ памяти жертв всех тоталитарных и авторитарных режимов,21.08.2009,http://kiev.mfa.ee/rus/estonija/istorija/aid-609

       (76)Резолюция ОБСЕ о сталинизме и нацизме,http://www.echo.msk.ru/doc/603287-echo.html

       (77)张盛发:《俄罗斯和德国在历史反思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论》,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1期。

       (78)Эксперт:Рвализация "программы Федотова" открывает путъ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Литвой многомиллиардныхкомпенсаций,24.03.2011,http://www.regnum.ru/news/polit/1387456.html

       (79)《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на экспорт,24.06.2011,http://www.km.ru/v-mire/2011/06/24/rusofobiya-v-rossii/destalinizatsiya-na-eksport

       (80)Гроздъя гнева.Экспертократия "десталинизаторов"готовится признатъ оккупацию,30/07/2011,http://www.rus-obr.ru/ru-web/12661

标签:;  ;  ;  ;  ;  ;  ;  ;  ;  ;  ;  

俄罗斯去斯大林化工程的引进与困境分析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