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案例谈数学对话教学--基于对数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_数学论文

从一则案例谈数学对话教学——基于“对数”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数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案例分析论文,案例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课堂教学,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语言并以此为媒介进行的.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对话教学”得到大力倡导,一线教师纷纷响应、积极尝试.相对于独白式讲授而言,实施对话教学的课堂焕发了活力,彰显了魅力.对话教学既是民主与对话时代在教学领域的必然反映,又体现了教学的理性回归.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近期,笔者观摩了江苏省高中数学优秀课评比现场赛课活动.由一等奖获得者、南师附中张萍老师执教的“对数”一课以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对话”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与思维的交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结合“对数”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谈谈自己对数学对话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启动对话

      情境: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的最初质量为1).

      师:就此情境,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静静地思考,随后书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并相互交流,老师巡视)

      生1:5年以后,剩留的质量是多少?

      生2:经过多少年后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一半?

      师:上述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3:上述问题可表示为

=N,

=

,字母即为所要求的量.

      师:这两个问题都与指数函数y=

有关,本质上是已知指数式

=N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这类问题我们学过吗?请举几个例子.

      

      师:很好!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在研究

=N(其中a>0,a≠1)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之前我们已经研究了已知a、b求N和已知b、N求a.现在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呢?

      评析:此情境为教材中指数章节的引例,再次引入学生比较熟悉、师生具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话教学的角度来看,老师发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激发了学生的元认知活动,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培育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动了师生、生生的对话机制.引导学生举例,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概念体系,推动学生自我对话,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数学模型,即已知

=N(其中a>0,a≠1)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形式化过程的简洁、自然.“现在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呢”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但只通过一个事例就让学生概括出一般性问题,例子的数量略少,不足以支持概念的概括活动.如果追问:这样的例子,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抽象,适度拉长学生概括的过程,数学模型的建构将更为充分.

      二、建构概念,深入对话

      

      师:这样的指数b有没有呢?

      (学生陷入思考并有了争论,随后达成共识,指数b肯定存在.在此期间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争论并静静地等待,让学生经历“平等对话”的过程,稍后追问:你能解释吗)

      

      师:从数的角度解释,很好,还能从其他角度解释吗?

      生5:我们可以作出函数的图象来观察,作出y=

与y=3的图象,发现它们有交点,而且只有一个,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我们要求的指数b.

      

      师:很好!如图1,函数y=

与y=3的图象确实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看来满足

=3的指数b可由“2和3”唯一确定,那它究竟是个什么数呢?我们现在不能把它写出来,怎么办呢?

      (学生略显困顿,老师提示:以前我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呢?如已知

=2,a等于什么呢?有什么启发)

      生6:我想,类似于a=

,b也需要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

      

      师:根据这些具体的例子,你知道一般情况下对数是怎么表示的吗?

      生众:

.

      (至此,师生共同概括出一般性的对数定义,老师板书课题并介绍指、对数式中字母a、b、N的不同称谓,分析字母a、b、N的取值范围.随后,结合数学史简要介绍对数的发明历史和对数的重要作用)

      评析: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对话的焦点,是对话教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本节课对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彻底摒弃“一个定义,几项注意”式的概念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话题,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地抽象概括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抛弃了老师的独白与专制,搭建了课堂教学多维度、多方向、多形式对话的平台.

      其一,展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课堂教学的设计就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教材的解读,凝练了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还原了隐藏在数学概念背后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其二,展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概念形成中张老师没有喋喋不休的独白,也没有随意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始终注意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你怎么知道的”“怎么办呢”“像这样的例子,你能再举一些吗”等这些极具亲和力的圈问、点问、追问,营造了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层逐级挤出学生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其三,展现了学生自我的对话.现代学习论表明,概念的学习不是灌输也不是传递,而是认知主体与自我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对话,反复经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让新的概念从脑海里自然地生长出来,“这样的指数b有没有,怎么解释”“b可由2和3唯一确定,那它究竟是个什么数呢”“一般情况下,对数如何表示呢”等都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逐步解决,体现了数学概念鲜活的生长性.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验到与思维的交流.

      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由

=3判断这样的b是否存在时,试图通过计算来说明,理由不充分.老师若能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指数函数知识来理解,会豁然开朗.因为指数函数y=

的值域为(0,+∞),而3∈(0,+∞),所以肯定存在x使得

=b,即说明b一定存在.

      三、理解概念,反思对话

      师:现在我们学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对数,知道对数其实就是一个数,下面请每位同学写出2~3个对数,你认识所写的对数吗?

      

      师:非常好,想要认识对数,只要将它转化为相应的指数式就明白了,指数式和对数式是可以等价转化的.对数可以正、可以负,那它可以为0、1吗?

      

      师:上述式子一般化,能得到什么结论?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

      

      

      课堂小结:什么是对数?研究对数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下节课应该研究什么内容?

      评析: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所谓概念理解,就是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对数概念出来以后,学生远没有真正的理解,那仅仅是一种描述性定义,还需要循环反复地经历辨析、判断、精致的过程,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对话教学强调的是差异、多元,整个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师生围绕话题各抒己见,达成共识.这一环节,老师再次让学生举例,考量学生对定义的认识,没有出现诸如

的例子就说明学生理解了对数中a>0、a≠1和N>0的条件.学生各自写出若干例子后,老师问“你认识所写的对数吗”“怎么办”,再次把学生卷入概念理解的过程.学生回到指数式,可求得

.此番自我对话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既加深了学生对对数就是一个数的认识,又建立了相关概念的联系,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练习环节的实施,巩固了指、对数的等价转化,也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出对数的若干性质.课堂小结中,更加重视认知主体“我”的感受、体验,“我”的陈述.通过对话,让学生从概念层面谈理解,从方法层面谈提升,从思想层面谈认识.如此,概念的建构就越发丰满,领悟就越发深刻,教学就越发有效.

      四、结束语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彻底远离“一言堂、满堂灌”,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些对话,鼓励创新,师生成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课堂成为对话与探究的舞台,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

标签:;  ;  ;  ;  

从一个案例谈数学对话教学--基于对数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