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分析论文_韦慧芳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分析论文_韦慧芳

韦慧芳

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 广西马山 530699

摘要:与正常新生儿相比,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肠道喂养为该病重要危险因素。本文综述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探讨降低该病发生率的有效喂养方法。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喂养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新生儿最为常见的一种胃肠道急症,对患儿生命有严重威胁,其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据统计,NEC发病率为1.0-7.7%,其中早产儿占比为90%;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该病发病率为4%-13%,病死率高达10%-50%[1],是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现阶段该病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该病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肠道喂养、细菌感染、胃肠道黏膜损伤为该病主要高危因素。本研究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和NEC的关系进行综述。

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症状及检查分析

NEC在男婴中发病率高于女婴,无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患儿出生之后胎粪正常,多于2-3周发病,初始患儿主要有全身表现,如嗜睡、呼吸暂停、体温不稳、心动过缓等,可相继或同时出现血便、腹泻、腹胀呕吐及胃潴留等,经查体可见有下腹有包块、腹壁发红、肠鸣音消失或减弱、腹部压痛等,患儿可合并腹膜炎、肠穿孔、败血症等。对于极低出生体重等有高危因素者,应对其肠鸣音及腹胀密切观察,当其有血便、腹泻、腹胀、呕吐时应及时展开大便潜血试验及腹部X线片检查。

2.极低出生体重儿和NEC发病的关系分析

NEC属于多因素性疾病,和早产,感染,胎盘早搏、肠道缺氧-再灌注损伤、围生期窒息等缺氧缺血性损伤有密切关系,这些危险因素往往共同发挥作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肠液及胃酸分泌不足,可导致肠道内pH值高于正常体重新生儿,这对细菌繁殖和毒素合成十分有利,细菌毒素能够导致局部血管痉挛,对蛋白质吸收、消化有抑制作用,可影响蛋白分子进至小肠,引发肠功能不良。细菌和糖蛋白对胃肠道有较强渗透力,肠道免疫功能降低,其中的T细胞、B细胞与IgA少。同时,极低出生体重儿通常伴随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及窒息等,易出现肠壁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极易引发NEC。

3.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分析

肠道喂养是NEC众多危险因素之一,是通过临床控制因素对NEC发生率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而言十分重要。肠道喂养临床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喂养内容、开始喂养时间、微量喂养、加奶速度、喂养不耐受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喂养内容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品包括人乳和早产儿配方奶,人乳包括捐献人乳与母乳。从营养需求而言,人乳中加入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虽然成分相当,然而两者内在免疫成分的不同可导致NEC发生率出现差异。卞洪亮[2]等人选取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母乳喂养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母乳喂养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病率较低,表明母乳喂养可降低NEC发生风险。目前对于捐献人乳可否降低NEC发生率还有不同观点,McGuire等人分析相较于早产儿配方奶,捐献人乳可促使NEC发生率降低3-4倍;Richard等人经随机试验,发现捐献人乳与早产儿配方奶并不能影响NEC发生率。

3.2开始喂养时间

不同研究者对早期喂养及晚期喂养时间的界定有一定差异,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早期喂养是在新生儿出生4d及以内进行喂养,晚期喂养为出生后第5d或更晚开始喂养。Kennedy等人通过meta分析,发现早期喂养低体重儿与晚期喂养低体重儿的NEC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体重增长率差异也显著,然而早期喂养可促使静脉营养应用时间明显缩短。当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下述情况时,应考虑将开始肠道喂养的时间推迟:机械通气;围生期窒息;血液动力学尚未恢复稳定;频发的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败血症;脐动脉置管;出生前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脐动脉在舒张末期血流消失;动脉导管未闭且以吲哚美辛进行治疗。

3.3微量喂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临床普遍以推迟胃肠道喂养方法进行喂养,赵颖[3]通过选取1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展开临床分析,发现微量肠道喂养属于相对进食,不会导致NEC发病率增加;通过对微量肠道喂养和推进喂养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推进喂养可促使NEC发病率增加,故临床指出应采取微量喂养方式。目前这一论述还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3.4加奶速度

Judith Caple等选取155名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展开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每天加奶量为20ml/kg,与每天加奶量为30ml/kg的婴儿相比,两组NEC发病率差异并不显著。Kennedy等人通过meta分析,发现快速加奶组与缓慢加奶组的NEC发病率差异不明显,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较少,不能确证快速喂养安全可靠,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可常规应用快速喂养,还需展开相关临床研究。

3.5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的界定依据为胃潴留量,其判定标准为:若胃潴留>4h前喂养量的40%,或>3h前喂养量的50%,或>2h前喂养量30%[4]。同时还需根据新生儿不同出生体重界定喂养不耐受,其中出生体重不超过750g的新生儿胃潴留量>2ml,出生时体重为750-1000g的新生儿胃潴留量>3ml,即可视作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和NEC虽关联密切,但同时还需注意胃内容物颜色、肠鸣音、腹胀程度、大便情况,综合考虑患儿有无喂养不耐受,当出现这一现象时应及时禁食或不再增加奶量,根据情况展开肠道喂养。

4.结论

肠道喂养是NEC重要的危险因素,经临床控制因素对其发生率造成影响。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可降低NEC发生率,而微量喂养并不会增加NEC发生率。目前喂养方案中的开始肠道喂养时间、以何种速度加大奶量还不清楚,在喂养中需对喂养不耐受情况及时评估,以便合理控制肠道喂养。

参考文献:

[1]邢玉凤.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5):140.

[2]卞洪亮,刘海英.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探讨[J].铁道医学,2001,29(4):261-263.

[3]赵颖.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2):90-92.

[4]夏红萍,朱建幸.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2):95-99.

论文作者:韦慧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2

标签:;  ;  ;  ;  ;  ;  ;  ;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分析论文_韦慧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