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是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_教育论文

心理教育是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_教育论文

心理教育是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课题论文,课程建设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强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体化、各国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这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全面、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人们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如何呢?

《光明日报》1993年11月21日报道:“据统计,目前我国因心理、精神问题导致的患者,每年高达一千万人。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者已占总人数的20%;退学者中因各种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占50%;非正常死亡中,自杀的占26.5%。

《中国教育报》1993年11月25日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震动全国。文章指出一些中国少年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百折不挠、坚韧不拨的意志和刻苦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

上述数字和事实说明,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与时代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关专家和心理学家指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应当引起重视。”

二、应当把心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造成青少年一代心理素质差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只有进行全面的分析,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受“片追”的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不完善,存在许多弊端。其具体表现是:

(一)过去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起统帅作用的总纲。它重智育,忽视五育全面发展;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知识技能传授传,轻视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发展。我们的各科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因而,心理素质的发展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统帅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总纲。即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纲。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

(二)学科课程缺少心理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创造,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无暇顾及心理素质的发展。教学效果差、学生积极性便下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差生成批出现。

(三)心理教育没有贯彻到课外活动中去。课外活动本是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质量低,课外活动时间往往被占用,甚至被取消,心理教育失去重要阵地。有的教师忙于抓升学率,抓分数,课外活动被忽视。由于没有素质发展的总纲。教师没有把心理教育有意识地体现在课外活动之中,这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没有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构成部分。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教材,无法操作和检测,没有保证措施。教师视为可有可无,大家口喊心理教育重要,实际上被削弱或取消。这是长期以来。心理教育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为主线,使其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这是加强心理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

加强心理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就是针对旧课程计划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也有助于加强心理教育。近年来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整体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要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认为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要在课程建设上有新的突破,也就是要把心理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要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使心理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教育成为广大师生的实践,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

加强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将心理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将心理教育贯彻到课外活动之中;三是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而且应使三条途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我们提出实施心理教育的第三条途径。有以下的根据:第一,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人类要研究自身、了解自身的新阶段,许多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人类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好,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和劳动素质也难以发展到高的水平。第三,人的心理素质是最复杂的,它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没有专门的系统的学习,人们就难以全面正确地把握自身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难以有效地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难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第四,有利于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第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协同。科技一体化、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大、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更新的要求,学校的课程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发展的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出路就是加强心理教育,优化课程结构,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东欧国家和前苏联曾给中学生开设过心理学课程,效果很好。我国近年来有的学校也有类似的尝试,如给中小学生开设学法指导课,给中学生开心理学课,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们的实验证明,只要按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办事,小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小学生能学好语文、数学等课程,也一定能学好心理教育课程。小学生有实际的心理生活体验,学习心理教育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能使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我们的实验还证明:只要我们的教学能结合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实际,把内在的心理过程外化出来,并加以“物化”,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他们是可以接受心理教育的。而且小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程有一种新鲜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因为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爱学习,爱创造;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方法,他们会学习、会创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学习进步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感、愉快感。我们的结论是,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全方位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成功之路。

三、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的初步构想

(一)构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是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总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时代的要求,我们将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概括为要使中小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自我教育,简称“六个学会”。根据主要目标还应制订出各年级的子目标,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教育目标体系。它是确定心理教育内容、编写心理教育教材、制订教学评价方案的依据,是联结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主线,是师生协同的基础。

(二)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及教材编写的原则。

1.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则。心理教育教材要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在新的形势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常复杂,人要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创造新世界,就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只有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思考、会做人、会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经受困难和挫折考验的人、才能适应竞争激烈、信息量倍增的社会。人类要解决面临的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等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就必须具备很强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2.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我们在设计心理教育课程时,应将“六个学会”的目标完整体现在每个年级的教材中,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要采取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原则。根据每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关键期,确定心理教育的重点。小学一年级学生处于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向以学习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缺乏系统学习的经验和习惯。进入小学后,他们的社会生活面扩大,但生活经验不足,生活处理能力差,现在的一年级儿童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存在娇生惯养的弱点,生活习惯差,难以适应严格学习生活的要求。据此,我们在一年级以“学会生活”为重点,使儿童增强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是以后发展的基础。其它心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适当的渗透。二年级儿童应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面,丰富社会生活经验,以加速社会化,为各科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推动力。小学中年级,往往出现“低谷”,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差生成批出现。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学习,方法不对,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三年级比较系统地进行学习心理的指导。在四年级进行较系统的创造心理指导,使学生爱学习、爱创造、会学习、会创造,有助于学生度过难关,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生活和劳动,发展个性和特长。五年级学生处于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着重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初步萌发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协同发展。小学六年级学生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有助于促进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萌发,防止文理编科,为中学学习和顺利进入青春初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初中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学习科目加多、青春初期身心变化大、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在初一进行系统的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有助于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为完成初中学习任务打下牢固的基础。初二着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初期。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的选择,着重进行升学就业指导。

3.协同发展原则。教材要体现知、情、意、行协同发展。如六年级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课程,不但要学生掌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等综合性知识,而且要萌发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生态伦理道德,激发“关心全人类”的高尚情感,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教材要体现心理教育的内在协同及其与学科教学和活动课的协同。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迁移作用。

4.以教学促发展的原则。教材的难易要适度,便于学生接受。

5.可读性原则。教材要采用故事体,文字生动、语言儿童化、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切合儿童的生活实际、适当穿插一些心理小实验,使儿童掌握一些研究自己心理的简易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三)心理教育课程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小学一年级课程名称:《学会生活》

主要内容:掌握日常生活知识、培养观察力、简单关系判断力、初步的动作和形象概括能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尊敬父母、老师,友爱同学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

小学二年级课程名称:《认识社会》

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社区、祖国和世界与个人的关系,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了解社会职业和各类人员的活动,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爱劳动、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小学三年级课程名称:《学会学习》

主要内容: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课程名称:《学会创造》

主要内容:激发创造意识,掌握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创造个性,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生活和劳动。

小学五年级课程名称:《学会思考》

主要内容:掌握初步的逻辑思维知识和方法,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推理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协同发展。

小学六年级课程名称:《科学技术与社会》

主要内容: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萌发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协同发展,防止文理偏科。

初中一年级课程名称:《学会自学》

主要内容:了解自学能力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自学能力自我培养的方法:了解创造力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创造力和创造个性自我培养的方法。

初中二年级课程名称:《学会自我教育》

主要内容: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发展,顺利地度过青春初期。

初中三年级课程名称:《学会驾驭未来》

主要内容:学习升学就业指导知识、树立艰苦创业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志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正确地把握自主发展方向,成功地实现自主发展目标。

加强心理教育还应有正确的教育原则,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和教育环境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心理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长期协同研究,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方能见成效。

标签:;  ;  ;  ;  

心理教育是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