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的逻辑演进与发展趋势_心理学论文

现代心理学的逻辑演进与发展趋势_心理学论文

近代心理学的逻辑演变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近代论文,心理学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3)03-0046-06

一、引言

最近20年,理论心理学在心理科学内部的复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对心理学假说和预设的批判反思与重新建构将跻身主流心理学的视野。理论心理学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和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的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的反思,[1]最终的目标是增强经验研究方法的清晰度和哲学的反思性。这一具有理论反思自觉性学科的兴起让我们可以有充分的自信迎接实证主义的诘难,整合后现代的心理学科学体系。其实,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一个线性单一维度的发展史。考究心理学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有两条线索伴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一条是横向维度,一条是纵向向度。所谓横向维度是指那些始终伴随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发展,对心理学科学观、方法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实证与人文、量化与质化、主观与客观、还原与建构生成及理性与非理性等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的范畴。所谓的纵向向度是指那些围绕着人的心理现象这一逻辑主线而建构起来的各心理学理论流派及其研究取向,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主义心理学等。

之所以将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的范畴,即实证与人文、量化与质化、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还原与生成、决定论与机能论及理性与非理性看做是横向的维度,是因为不管是心理学也好,还是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好,这两种对立的维度或视角都对学科本身的重大发展变化、转换生成等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这种横向的影响对一个学科来说是恒久性的而不是短暂性的,如还原论与建构生成论始终在各心理学发展中进行不断的争论,心理现象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每一个理论流派中何尝不是争论的焦点。而将那些围绕着人的心理现象这一逻辑主线而建构起来的各心理学理论流派及其取向看做是一条纵向的线索,我们的考虑是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取向都是遵循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纵向逻辑时间线索建构起来的,每一个理论流派及其取向都是在对前一个或多个流派的批判反思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因此这是一条纵向的主线。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无外乎存在于这两条主线中,横向维度贯穿在心理学理论发展始终,纵向向度推进心理学向人类心灵深处迈进。

二、心理学的横向逻辑演进

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方法的变革,当方法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时,它就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方法,而是具有了哲学反思性、具体科学指导性以及现实实践性的特征。孟维杰认为心理学方法论是心理学一般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它是一种方法学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心理学的方法论关涉到心理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观、理论和方法的建构[2]。心理学史研究表明,心理学自独立以来就坚信心理学应该是与自然科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科学,“科学性”一直是心理学所追求的目标。科学的标准就是自然科学所秉承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物理主义是有关世界图景的一种基本理解,实证主义则是一种有关知识获取的基本立场。[3]物理主义的研究遵循主客分离、还原主义、自然主义世界观、价值中立的立场等原则和立场。物理主义所坚持的人、人的心理与行为乃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有着某种先定的、普适的、凝固不变的本质或运动规律。人类认识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自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进而实现对自然世界的预测与控制。近几十年,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已经被科学哲学的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所动摇,但是,实证立场的心理学从过去到现在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如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斯塔姆所言:“为什么实证立场的心理学在科学哲学中被批判得千疮百孔,而‘仍阴魂不散’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4],其原因在于按照自然科学模式来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学研究方式,只不过它的效度是有限的,并不能揭示人类心灵的全部,只能揭示人类心灵中很有限的可被经验和量化的心理现象而已。不能被实证主义心理学所揭示的那部分心理现象,我们或许可以从人文主义立场的心理学中找到答案。这也正是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与人文主义立场的心理学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只是他们的观点狭隘到了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略了对方的长处。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早期分野是心理学维度两极性的根源与本质,量化与质化、主观与客观、还原与生成、理性与非理性都是由这一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立决定的。心理学从哲学母体脱离出来的一百多年时间,在哲学的影响下以及对近代自然科学辉煌成就的殷羡下,形成了心理学发展的不同研究传统,即实证主义研究传统和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实证主义心理学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这种把知识局限在主观经验范围内,不讨论经验范围以外是否有事物存在的原则,就是他的实证主义原则。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继承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从知识依赖于经验出发,认为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该命题表示的经验内容能否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毫无意义。[5]这种客观性和经验的证实原则直接被早期科学心理学所承载,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心理学对科学化的追求。在对自然科学科学性的追求中,冯特首先采用自然科学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心理学研究,并形成了心理学的科学传统,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也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非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将意识研究从心理学中除名恰恰就是为了保证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精确性。

我国哲学家夏基松在其著作《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关于近代科学哲学的讨论时指出,人文主义心理学传统直接来自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胡塞尔认为应该提出一种在研究中能符合人的独特存在的科学,直指人的主观意识性,反对将人及心灵客体化。他认为实证主义将人的心灵与物质对等起来,损害了人的精神生活,使人的生存失去了尊严,失去了意义,精神变得枯竭。他的现象学将纯粹自我意识和先验主观性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将人心灵的主体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主张通过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来认识纯粹的自我意识。[6]科学哲学的后实证主义转向和人文主义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对主体的关注,已经使心理学研究具备了跳出客观经验证实束缚的可能。正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立场上,他们反对对完整的人进行抽象的分割和歪曲,反对以坚持客观性为名而抛弃人的主观性的地位。主张应肯定人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存在,回到经验主体本身,确立人的主观经验的真实性,研究人的价值、尊严、自由、责任、选择、人的意义等与人的现实存在有关的问题。由于实证主义传统将人“物化”,忽视人性的主观自觉、觉知和觉解的性质,没能全面地揭示人的心灵。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家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库恩的范式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劳丹的新实用主义的研究传统理论等科学哲学理论早已证明经验是负载理论的,理论并非来源于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操作活动,理论已不是经验事实搜集之后的概括和归纳,[7]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实证主义的立论之基,动摇了实证主义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信奉价值中立的立场以及固守人为机器模型的原则以及坚持自然科学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这些立场。[8]

显然,将人类心灵世界按照物理世界的客观存在来进行研究,企图通过简单的公式、定理和推论来解释全人类的心理,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随着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反驳以及非理性思想的发展,科学研究已经由客观性向主观性过渡。可以看出,无论是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还是人文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都始终处在激烈的交锋对决之中,典型的事例是冯特心理学思想体系中将心理学分为研究低级心理现象的实验心理学和研究高级心理现象的民族心理学,这两种研究传统正是实证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分野的早期雏形。当代认知心理学显然也受到这两种传统的影响,在认知神经科学与现象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神经现象学,就试图通过寻找将主观性转化为客观性的方法和路径,既关注对大脑和神经的研究,同时也关注对心理现象的意义研究。

可见,实证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体现的就是他们各自所秉承的原则和立场的对立与统一,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还原论与生成论、机械决定论与机能论构成了心理学发展中横向维度的全部内容,这一横向维度既具有认识论也具有方法论的特征,实证主义心理学立论之基就是将心理现象等同于客观物理现象,物理世界的物理现象可以通过证实原则,从具体研究归纳出一般规律,从而揭示物理世界的普遍规律。而实证心理学则将心理现象等同于物理现象,认为这样就可以对客观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可操作的、量化的研究,通过经验还原的方式,归纳总结出人类心理的普遍规律,从而发现人类心理的普适性运作方式。然而,这仅是一厢情愿的独白,狄尔泰的科学解释学指出,我们并不是要反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科学立场,而要反对心理学将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唯一合法的方法论范式,人类复杂的心理也应该放置到更广阔的意义视野中来理解。人类的心理并不是放置在那里等着别人去把握,而是其具有主体间的自觉性和意向性。20世纪,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新物理学的迅猛发展,充分揭示了物质存在也具有相对于某一标准的属性,传统物理学所声称的客观确定性和规律性,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目标。现代物质科学研究迈入了一个重视复杂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的新阶段。爱因斯坦说过,像场方程这样复杂的公式,是无法从经验材料中归纳出来的,“适合于科学幼年时期的经验归纳法,正在让位给科学理性论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纯粹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握实在,现代科学明显地呈露出理性主导、经验趋淡的大趋势”[9]。心理学主体通过主观思维操作可以发现普遍规律这一事实,消解了原本水火不相容的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还原论与生成论、机械决定论与机能论的对立。

三、心理学的纵向逻辑发展

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史中心理学各大流派及理论的分析,依据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划归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区分出心理学发展的四大向度,这四大向度基本上是遵循一条历史的逻辑线索来演绎和发展的。

一是意识向度,主要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及观点,这些心理学理论体系都将心理学研究指向机体内部的意识、潜意识或还原为大脑的机能,主张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以机体内部作为出发点。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前,古老的哲学就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意识。唯理论者笛卡尔认为,灵魂(意识)是精神实体的属性,知觉、思维、意志、愿望等是意识的形式,是精神实体的表现形式。对直接感受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而言,意识是一个类概念。在笛卡尔的理论体系中,意识是一个只能进行自我观察的、封闭的内部世界。经验论者洛克认为,意识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共同特性,它表现在观念、思维、情感、需要和意志行动中。在洛克所说的内部经验里,人只不过是和意识的个别的、具体的内容发生关系。对这些内容而言,意识是一种共同的东西,是这些内容的共同特性。赫尔巴特把观念看作意识的基本要素,意识是同时活动着的一切观念的总体。他提出意识域的概念,认为观念具有相合、相斥的力量,观念必须具备一定的强度,才能深入于意识中,占居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调和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中,而将与它不相调和的观念抑制下去。在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以来,各种心理学派都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对意识的看法,张海钟和姜永志在《当代理论心理学概论》一书中对一些学者关于意识的观点进行归纳,有学者认为意识是一种灵魂观念的残余,是心理学还没有完全肃清的古老的灵魂观念的表现。冯特和铁钦纳认为意识和心理等同,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行为主义者主张心理学不应研究不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纯粹行为。还有学者持副现象论观点,认为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附带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心理主要是行为的活动过程,虽然也有意识伴随,但意识不起什么作用,只不过像人在灯光下所产生的影子而已。弗洛伊德则持意识是潜意识压抑后的释放物的观点。[10]意识研究的历史作为早期科学心理学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早期的心理学将其定位为意识心理学也不为过。不管是冯特、铁钦纳、布伦塔诺研究的意识也好,还是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研究潜意识也好,这些理论及其观点主张都将意识作为心理学领域最值得探究的人类心理现象。所以我们说,意识是一个观念会战的特殊战场,意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就在哲学会战与心理学会战的辩论中成为学术界无法真正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意识向度是人类向心灵探究发出的第一声号角,这将为心理学历史中其他向度的建立提供一个重要参考和批判的基点。

二是行为向度,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及观点,这一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早期理论都将心理学研究指向外显行为,他们都共同遵循实证主义主客二分、客观主义、还原论、机械决定论的理论预设和原则立场,对机体外显行为进行细致的研究,主张对心理现象的解释应按照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后期理论部分地关注到了机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形成了S-O-R这一心理行为研究模式,这可以看做是向第三个向度的过渡,但仍没能改变行为主义的科学实证方法论。行为向度是人类向心理世界探究的第二声号角,行为主义在对第一向度的意识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将意识排除出心理学之外的第二向度。本着对自然科学精神的绝对追求,行为主义者只强调心灵的外显行为,抛弃了古老哲学和意识心理学对意识问题的极大关注。然而将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虽然具有明显的模仿成熟物理学的嫌疑,但华生及其追随者在美国实用主义的土壤中,将自然科学精神完全灌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新行为主义在对古老行为主义进行修订基础上也引进了中介变量来缓解极端行为主义自身矛盾,赫尔的驱力理论、托尔曼的目的行为说等,秉承了行为主义典型的自然科学精神,促进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由行为向意识的回归。行为研究一度成为统领心理学的风向标,也说明了行为研究在人类探究心灵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有的学者将行为主义看成是继精神分析之后的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三是机制向度,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及观点,他们以分析机体内部信息加工机制为主要目标,以揭示机体心理现象的生物神经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为己任,寻求能够解释人类心理现象的客观基础,最终要建立人类普遍心理机制的理论。20世纪中期,世界科学史上诞生了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尖端科学——认知科学,它受到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影响,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六个领域的学科组成。认知心理学作为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对人类认知活动过程及心理机制进行探讨。从广义来讲,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发展以及对人类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而从狭义来看,认知心理学则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主要是以个体心理结构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心理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作。对人类心理内部机制的探讨主要建立在以下六个假设之上:(1)人是一个符号运作系统;(2)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3)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4)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5)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6)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11]这些假设共同将人的心理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内部系统,对这些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成为机制向度这一心理学取向的主要目标。

这一向度的心理学没有统一的理论流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研究取向:一是以布鲁纳和皮亚杰等为代表的认知结构主义,从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角度阐述个体知识获得的内部心理机制;二是以安德森、西蒙等为代表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坚持以计算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并分析个体的认知活动的具体心理机制与规律。随着这两种研究取向的不断发展,它们显然已经成为了认知科学最为核心的分支学科,近年来主要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方面是要阐明人的大脑工作原理、思维的本质,探索人类智能的本源;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出具有大脑某些神经计算性质的人工智能系统,即神经网络计算机。同时,认知心理学在与神经生理学和影像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微电子技术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认知神经科学对人类心理的机制研究提供了诸多技术支持。通过实验心理学与神经影像学的紧密结合,认知神经科学从时间分辨和空间分辨这两个重要指标来考察人类认知的脑活动机制问题。根据哈瓦德的观点,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特征是采用高科技脑成像技术和计算机神经模拟技术,阐释人的认知活动、心智能力与脑神经的复杂关系,主要有神经影像学技术路线、心智主义路线、神经模块化主义路线和认知动力主义路线等几条研究路径。[12]从认知心理学到认知科学,再到认知神经科学,机制向度将人类心理机制的研究作为探索人类复杂心理的主要表征方式,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将行为研究排挤到了心理学研究的边缘地位,在对行为心理学“无头脑”研究路线的批判基础之上,这条关注机制向度的路线似乎走得更远。甚至有学者指出,未来的心理学很有可能统一于关于人类心理机制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上。[13]可以预见,心理学史中的这场第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在未来仍将对心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是意义向度,所谓意义向度,是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于人与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的意义,这一维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心理事件的意义,强调在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解释心理事件的意义,认为纯粹地将心理事件还原来进行研究的做法是脱离人类现实生活的空洞的和无意义的研究。传统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将心理事件简单归结为内部或外部因素,这种简单的线性因果推论其实就是将心理事件还原成了神经网络、无意识冲动、动机、本能、驱力、社会和文化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却忽略了“个体在世界之中”这一命题。对“个体—世界场”的强调展示出了心理学意义向度的“个体在世界之中”这一命题,即强调个体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中的意义。[14]个体本身不能创造意义,情境本身也不能创造意义,只有二者的关系才可以创造意义。海德格尔在基尔凯戈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就是非理性的主观经验”的观点上,追寻存在与此在的意义来否定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建立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哲学,将人的主观性提高到了本体论哲学的高度。

意义向度的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这一研究向度也没有统一的理论流派,而是在对心理学要么只关注意识、要么只关注行为、要么只关注内部心理机制的反叛基础上,试图建立要超越传统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这一向度主要包括辩证心理学、交互行为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布鲁纳和奈瑟曾明确指出,文化取向的心理学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大失误是在开始阶段从“意义”转向了“信息”,意义概念被替换成了计算能力。目前,要还心理学以原貌,要使认知革命复归于“意义建构”,必须使心理学植根于文化,围绕着这些使人与文化相联系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使用的过程来组织科学理论。可见,意义向度作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视角或一种新的方法论研究范式,对主流的心理学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尽管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致力于探讨心理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但在认知神经科学内部也已经分化出如神经现象学这样一个强调意义和解释的分支学科。神经现象学首先承认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其次,希望通过第一人称方法(即古老的口语报告和自我观察法)与第三人称方法(即客观实证主义方法)精密地分析意识结构的现象学解释及其对应的神经活动模式。经现象学描述后的神经科学分析可以激发对现象学意义解释的修正和改进,可以帮助被试知觉到在现象学上难以获取的经验意义。[15]意义向度对心理学的影响显然已经由人文主义心理学扩展到了实证主义心理学,尽管主流心理学仍对心理机制的研究乐此不疲,但神经现象学的兴起无疑对心理学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意义向度对心理学的冲击也必将持续,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也必然产生深远影响。

四、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横向维度与纵向向度显然是一种交互纵横的关系,在每一个对人类心理与行为进行积极探索的研究领域,我们都能发现二者对心理学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无论从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出发,还是从心理学应用研究来看,二者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无不起着巨大作用。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二者在发展中是相互包容与合作的关系,例如意识、行为、机制和意义四个向度的发展都与心理学各理论流派发展相互依存,意识研究是心理学在建立之初确立的研究领域,之后尽管被行为主义抛弃近半个世纪,但它终归还是回到了心理学大家庭;行为研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开辟的研究领域,统治心理学界近50年且成果卓著;机制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领域,它是心理学科学化的最典型代表;意义则是后现代哲学兴起之后,在心理哲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出现的,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事实上,每一个研究领域的开拓基本都是在对前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完善,心理学的发展正是以这种阶梯式的渐进方式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向度与维度从来都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其次,二者都具有心理学方法论的意义,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即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还原论与生成论、机械决定论与机能论、理性与非理性等命题都是每个心理学理论流派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每一个理论和流派都是在对这一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争执、辩论和对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例如,早期行为主义完全信奉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希望将心理学建设成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然而心理学史研究表明,托尔曼因不满经典行为主义将心理还原为刺激—反应模式而建立了行为目的说,认为行为中所包含的不只是一些生理过程,从肌肉抽搐中并不能推演出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物理还原主义、机械决定论的反叛。

可见,当代心理学在两种文化视域或者研究传统中正努力寻求一种整合科学心理学的途径,例如,作为意义向度的交互行为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反对传统心理学单一线性因果关系[16],强调双向性的多变量的因果关系,这一理论的最终目的正是消解心理学中横向维度的两极对立,它主张的心理只有在交互作用中,对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进行交互的消解基础之上,才能最终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观点,对近代认知神经心理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作为意义维度的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在对促进传统心理学自身理论和方法论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心理学很多研究都已经考虑到了机体与环境(既包括历史经验也包括具体情境)二者相互作用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在推动心理学方法论进步上,传统心理学无疑是从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中得到了启示并从中受益。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尽管当代心理学研究对意义的研究兴趣正浓,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学自身理论体系的不足。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当代心理学始终未能跳出二元论的束缚,心理学发展的未来趋势需要的是使心理学真正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分离”走向“融合”。近年来在心理学多元化浪潮中,心理学的多元发展则为心理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多元化的心理学并没有导致心理学的进一步分裂,学科愈来愈精细化反而促进了学科深入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趋势就是心理学的未来发展的“第三种文化”,它在理念上倡导对话的精神,倡导并践行整体性、包容性、开放性,在实践中促进合作的行动,既注重科学的尺度也注重人文的尺度,既相互理解、尊重也保持必要张力,使心理学能够在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中寻求契合。然而为了避免心理学陷入虚无的相对主义泥潭,心理学的多元化必须被冠以科学之名,也就是说,多元化的心理学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在各具形态的心理学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信任、尊重的氛围,打破心理学理论间“不可通约”的教条,将“第三种文化”作为沟通心理学的历史形态与未来形态心理学的桥梁,在此基础上,使心理学成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相对整合性的科学。尽管在多元文化和后现代背景下心理学的科学化与统一道路漫长而艰巨,但我们还应对此抱有乐观态度。

收稿日期:2012-11-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现代心理学的逻辑演进与发展趋势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