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罗坤[1]2009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文中研究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目前国际贸易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最为活跃的理论之一。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本文主要评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讨论了其实施的基本要件,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性。

王华剑[2]2004年在《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市场的开放必然会使一些产业受到来自国外的强烈冲击。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促进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对某些行业给予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期限的适当保护和支持。既然我国不能实行绝对自由的贸易政策,不能毫无保留的开放市场,我们应该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和如何运用贸易政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二叁十年来,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作为该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战略性贸易政策被提出,引起了西方学者和我国部分学者的广泛兴趣,其基本思想已经成为实际贸易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政策能否在我国运用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本文就是从这一个基本点出发,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由于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贸易干预政策来支持本国企业竞争和产业发展,通过抽取和转移国外垄断利润来提高自身的国民福利。这一理论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政府干预提供了新的依据,但并非提倡高筑保护壁垒,该理论所支持的政府干预是针对适当行业的适当保护。  本文从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着手,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中国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并不等于毫无保留地开放市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对某些产业给予保护和支持,本文着重对中国能不能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对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引起了贸易理论界对传统贸易<WP=4>理论的反思,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对国际贸易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正是在这种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战略性贸易理论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第二章是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基本论点进行了阐述。本章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叁个组成部分,即战略性出口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从理论上加以叙述。并把战略性进口政策同最优关税理论进行了比较,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理论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相比较。第叁章是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评论以及适用条件进行概括。在战略性贸易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评,但是该理论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已成为实际贸易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随后,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条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总结。总的来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条件,主要是对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等方面的要求;另一类是实施条件,包括体制条件和外部约束条件。体制条件是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约束条件是指在WTO框架下的实施空间问题。第四章是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所提到的条件入手,对我国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状况、市场化程度以及关于WTO的相关规则等问题进行了剖析。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的各项条件基本满足,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运用是可能的。第五章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之上就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了政策建议。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结构将继续优化,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要处理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和遵守WTO的关系、选择恰当的产业、处理好同利用外资的关系以及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  然而,由于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还在发展之中,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又同复杂多变的厂商行为相联系,因此也就很难建立起一个统一<WP=5>规范的模型,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另外,本文也缺乏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数学建模和定量分析,这部分因为寡头行为和规模经济的复杂性,部分归结于我自身计量经济知识的不足。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战略性贸易理论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对该理论的评价并提出了在WTO框架下的实施空间问题,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体系更加完整。指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应用,除了应具备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特殊条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对在WTO框架下中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身是一个较新的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研究上都有待进一步推进。首先是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其次对不完全信息下的贸易政策、对企业或政府间多次博弈的动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另外,由于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如何把环境问题纳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吕宁[3]2006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正在不断的深化贸易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以适应WTO规则的要求。但是,我国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应明确一点,那就是贸易自由化不等于纯粹的自由贸易。在当今世界,绝对的自由贸易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其国内经济政策的延伸。因此,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都是以本国的福利而不是以全世界的福利为基点的,其贸易政策的选择必然会受到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世贸组织成员中,即使发达国家,对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产业,或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时也会采取某些贸易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市场的开放必然使一些产业的发展受到别国的强烈冲击。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促进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借助某些贸易干预政策。本文就是从这一个基本点出发,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从动态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的角度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实施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以获取动态比较优势为目标,目的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而且应当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发展中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产业以适度的扶持,从而获得动态比较优势,以避免“比较优势陷阱”,提升所扶持产业获得国际竞争力。因此,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时,应以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化升级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章最后以我国的轿车产业为例,对我国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文除引言和结束语外,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对该理论的评价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概括。第二章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幼稚产业保护、超保护贸易以及动态比较优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第叁章通过亚洲“四小龙”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例证分析,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是基本适用的,并给出

方向阳[4]2002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文中研究指明战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传统贸易理论无法对这些新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在美国出现了一种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的出现动摇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干预的某些合理性,提出适当运用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本国的贸易利得的主张。本文具体论述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性,认为我国可以局部选择性试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井悦[5]2016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格局从两极对立、一超多强变化到世界多极化,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呈现出新特点。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贸易往来已经不再局限于产业间,开始转向产业内,并且国内企业开始在国外设厂,一些新现象接踵而来。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理论对这些新现象无法解释,随后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假设条件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传统的贸易理论完全不同,它可以解释更加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并为各国的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目前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期、深水区,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发展的历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政府的适度保护和相应的政策引导,虽然汽车产业整体是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如科技水平落后、没有自主品牌等。所以我们需要思考针对我国的现状,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对汽车产业有效,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又历经2008年的全球经济动荡以及随后经济的回温。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从该贸易政策理论角度出发,着重分析战略性研究与开发(R&D)补贴政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效果。第一章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介绍了本文的行文脉络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研究评述进行简单阐述,为后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介绍了日本、韩国汽车产业是如何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以及其应用效果。第四章介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汽车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原因进行说明,然后对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补贴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即我国的汽车产业适合使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而且可以提高我国现行的技术补贴水平。第五章是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建议。最后为结语。

朱扯, 王欢[6]2003年在《浅析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使用》文中研究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政府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干预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我国在规模经济、贸易集团组建,产业政策倾斜等资源配置不断完善进程中,应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刘畅[7]2009年在《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文中认为文章从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的条件、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环境、条件等方面阐述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耀军, 解媛[8]2007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文中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内容、实施条件和对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的介绍,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最终给予政策建议。

王元颖[9]2005年在《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关税是贸易政策的一种,是资源分配或禀赋分配的一种次优手段。虽然自由贸易是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但是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却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传统贸易理论的缺陷在于把关税外生化,而“关税内生化理论”正是从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这一主题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增加了对现实的解释力。本文在对经典关税理论、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和“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即“关税内生化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关税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培植和如何在促进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动态化升级的基础上实现有机增长和经济收敛为出发点,重点运用关税有效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内生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内生化理论对我国的关税、贸易和产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并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经典关税理论、关税的协同效应理论、重点对关税内生化理论和关税博弈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述评,以期对中国入世后的关税与贸易政策改革有所借鉴。第叁章对关税保护、战略性贸易政策、内生比较优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以关税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内生比较优势的培植和国家竞争优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由此,本章通过对以关税为基点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梳理,以期对我国贸易政策与发展战略有所启示。第四章是在第叁章对关税保护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关税保护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我国关税有效保护和促进动态比较优势培植的相关对策建

魏建萍[10]2007年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中国的适用性》文中提出传统的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自由是最佳的贸易政策,可从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利益最大动因说”可见一斑,但是各国的实际却无法与该理论相符,贸易保护现象普遍存在。而世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世界大工厂格局很明显,国际间的贸易更紧密,全球化的趋势似乎应该使各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WTO的宗旨是提倡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在逐渐减少关税与配额的壁垒的同时,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成为新的更严厉的贸易保护手段。中国的出口贸易正受到这种非关税壁垒的阻碍,而中国对进口贸易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为什么中国也如他国一般既是贸易保护的受害者但也成为贸易保护的实施者?那么中国是如何制定自己的贸易政策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首先从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去寻找贸易保护的成因及其对贸易政策的解释,由于最佳关税论、幼稚产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论及战略性贸易保护论都只是从某个方面来阐述贸易保护的原因,且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且其认为贸易政策是外生的,忽略了贸易政策的内生化,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内生的过程。由此,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理论的范式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从公共选择理论之后,利益集团影响贸易政策形成的研究逐渐增多,并有了模型化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中位人投票模型与保护待售模型在西方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运用,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其对贸易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从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对中国存在的各个利益集团的分析,并从其影响政府决策的程度,根据保护待售模型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模型。模型研究的是中国政府政府所关注的社会福利函数,它既考虑到价格变动对全社会劳动者作为生产者的收入影响,又考虑到对他们作为社会消费者的福利影响,但是这种关注的权重是不相同的。通过经验论证表明,政府对社会中特定利益集团的生产者收入给予特殊关注,并且对不同部门的特殊要素收入的权数也不尽相同,其对特殊部门的发展是有战略倾斜的。因而中国贸易保护模型中的政府目标函数区别于西方政治制度下的游说集团的重要作用,其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主义”在福利分配和行业战略上的政策决策考虑,这也是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决策者的偏好显示。

参考文献:

[1].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J]. 罗坤. 财经界(学术版). 2009

[2]. 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D]. 王华剑.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3].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D]. 吕宁. 安徽大学. 2006

[4].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D]. 方向阳. 湖南大学. 2002

[5].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分析[D]. 井悦. 吉林大学. 2016

[6]. 浅析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使用[J]. 朱扯, 王欢.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3

[7].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J]. 刘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8].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 王耀军, 解媛. 商场现代化. 2007

[9]. 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D]. 王元颖. 浙江大学. 2005

[10].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中国的适用性[D]. 魏建萍. 厦门大学. 2007

标签:;  ;  ;  ;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