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优势分析与评价_二次创业论文

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优势分析与评价_二次创业论文

厦门特区二次创业的优势条件析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特区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条件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厦门特区经济发展优势析评

1、关于区位优势问题。厦门特区邻近港澳,在吸引港澳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到1995年底,厦门特区引进的港澳投资项目为1675项,占同期引进外商投资项目的48.95%。但是,客观地说,厦门特区的区位优势,更明显地表现在对台方面。厦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当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时,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及两地民间的亲缘、血缘关系,使厦门率先成为台胞回大陆探亲的主要中转地,短短几年间,厦门成为海内外瞩目的台商投资热点地区。到1995年底,厦门特区共引进台资项目1200多个。然而,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厦门特区的区位优势日趋弱化。一是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来投资可选择的空间愈来愈宽;二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远近问题已不再是吸引投资的障碍或优势;三是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以及这几年的广泛接触,台商对大陆的认识日趋全面,原来的疑惑心理逐渐消失,台商与大陆的经济合作空间日益拓宽;四是中国大陆市场越来越为外商所重视,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也越来越深入,而厦门特区在中国市场的末端,难以成为其投资选择的理想空间;五是由于对投资的吸纳条件改变,削弱了区位优势的作用。

2、关于经济实力优势问题。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建设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5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616.5元,相当于1980年的11.45倍;1995年全市对外贸易额达到60.33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40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税收返还达31.6亿元。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厦门特区已具有二次创业的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经济实力的增强,更多的是纵向比较的结果,并不一定能成为一种优势。江浙一带及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县(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远远超过厦门市。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目前仍然百业待兴的厦门经济特区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充其量只能说明厦门特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关于人力资源优势问题。人力资源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参与经济竞争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以来,人力资源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厦门特区内有多家大专院校,其中包括海内外知名的厦门大学,为特区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二是由于经济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综合性试验基地,国家对特区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超前活跃的特区经济,吸引了全国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国内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那么,人力资源是不是厦门特区发展的一项优势?由于厦门市目前的工业基本上属轻型产业,技术层次在国内也不一定能领先。因此,相对许多工业技术基础雄厚的城市来说,厦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并不算强。再者,作为一种客观事实,由于经济活跃程度及各种配套条件的差异,厦门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起深圳、海南经济特区要差得多。因此,如何真正创造人力资源优势,任务还相当艰巨。

4、关于立法优势问题。10多年来,厦门特区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并逐步走向规范化。1994年全国人大授予厦门市地方立法权,使厦门市成为除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以外的第二个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立法管理的优势,使厦门更有条件完善法制环境,推动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享有地方立法权一年多来,厦门市已制订并出台了多部地方法规,如:《台商投资保障条例》、《象屿保税区条例》、《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等等。这些法规颁布实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厦门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享有立法权是厦门特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这几乎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然而,这种看法同样值得再作推敲。在我国地方立法与各部门政策的冲突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因为“条”、“块”之间对经济生活管理角度的不同。地方立法的角度是从实际出发,力求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最有利的环境。而“条条”的管理措施、管理办法往往沿袭原来计划经济的做法,而且,有些“条条”的政策更多地以保证本部门的权力、利益为目的。因而,“条条”政策与地方法规经常发生冲突。而在这一冲突中,地方法规往往只好让位于“条条”政策,立法管理的意义因此大为削弱甚至消失。由些看来,厦门市的立法权优势的发挥,有待于依法办事的宏观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5、关于港口优势问题。厦门有天然良港,具备发展对外经济的良好条件。厦门特区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港口的作用,提出了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宏伟目标。随着这一战略目标的逐步实施,港口经济必将迅速发展,港口的作用也将日益提升。可以说,港口是厦门特区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命脉。但是,港口是否成为厦门特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一)厦门港口偏离国际航道,要使其成为国际性的货物中转大港尚需作出很大的努力;(二)厦门市地处国内市场的末端,经济辐射能力受抑制,与国内市场的联系也受到交通条件的极大制约;(三)目前厦门港口的吞吐能力、吞吐量在国内各大港中算不上名列前茅。1994年厦门港的货物吞吐量仅居于全国的第12位,集装箱吞吐量名列第六。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厦门港的14.5倍,集装箱吞吐量是厦门的5.33倍;(四)厦门港口经济的环境有待净化。据悉,厦门市一个集装箱报关、运输代办费需2000多元人民币,而在青岛、珠江三角洲、宁波等港口,一揽子服务到底也只收费300~1000元人民币。成本差别如此之大,必将抑制厦门港口物流量的增长。可见,港口在厦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否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发展优势,恐怕还需作出长时间的努力。

二、发挥、挖掘优势,促进二次创业

厦门特区经济发展中的区位、经济实力、立法权、港口等等,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或是认识上的原因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优势。因此,要搞好二次创业,厦门特区应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挥、挖掘优势,并科学地制订出可以取长补短的经济发展战略。

1、政策方面。厦门除了具有特区政策的优势外,还享有可以逐步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待遇。自由港政策使厦门特区成为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因此可以说,厦门特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是相当明显的。近年来,国家对经济特区的政策逐步调整,即原来对特区的政策优惠相继取消。不过,这并不等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经全面丧失。只是这样“特”跟以前有形的、显而易见的特殊政策相比,可能是看不见的、无形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寻找出这些新的“特”。在前不久召开的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要求经济特区必须把自己的思想和工作重点真正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到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上来,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因此,要寻找出新的“特”,也可从两大根本性转变中寻找。例如,在经济体制的转变中,考虑到经济特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完全市场取向的改革措施定能在经济特区城市先进行,既加速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又为其他地区摸索总结经验。另外,厦门特区在进行二次创业时,还应考虑如何将本地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结合起来,既符合国家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又能把他人的政策优势变成自己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当然,创造新的政策优势较以前有更大的难度,但关键是必须善于把握。

2、观念方面。客观地说,在特区诸多优势相继削弱甚至丧失的情况下,观念优势实际上已成为厦门特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优势。这种优势是随着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深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形成的,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市场观念。经济特区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特区人更早地接受了市场。市场观念的形成,为厦门特区的经济体制尽快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竞争观念。市场观念的形成,必然伴随竞争观念的产生。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综合性试验基地后,特区人很快接受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机制,形成了强烈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

(3)效益观念。经济特区较早地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率先在特区形成。效益观念有利于厦门特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

(4)服务观念。经济特区经过10多年滚打,总结摸索了一条以强化服务意识为中心的完善经济发展环境的路子。完善经济环境,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需要有优质的综合配套服务。

(5)依法办事观念。对外开放的率先推进及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使特区人更早地意识到依法办事观念的重要性,并从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着手,建立和完善各项办事规则。

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身会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好好把握,这些观念上的优势也将消失。因此,必须不断创新观念。而创新观念有两种途径。一是自觉更新观念。即靠自身在思想上尽量适应一些新观念,接受新观念,二是仰赖外界的力量更新观念。这是指通过引进外来人口、促进观念的更新。厦门特区可考虑在开发建设起步较晚的海沧投资区引进外来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做有诸多益处:

(1)扩大市场容量。目前,厦门市人口仅120万人,市场容量相当不足,并成为制约厦门特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由于人口规模不经济,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因此,引进外(省市)来人口,加速市场容量的扩张是厦门特区搞好二次创业的一个可行选择。

(2)可争得国家的支持。目前国家迫切需要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落后地区引进一些人口,肯定会得到国家的支持。

(3)加速海沧的开发建设。引进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海沧迅速繁荣起来,从而推动海沧的开发建设。

(4)可再造新观念,提高厦门特区经济活跃程度。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水平、经济活跃程度居各特区之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各方人口奔赴深圳,这样伴随不同地区人口带来的不同观念,在深圳特区产生了迅速的交流与竞争(海南建设之初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而各种观念的竞争,使特区经济更加充满活力。因此,引进外来人口是再造厦门特区观念优势的需要。

3、内联方面。厦门特区建设15年来,坚持外引与内联相结合,扩大经济对内辐射功能。到1995年底,全市已兴办内联企业3000多家,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内联企业的发展,对推动厦门特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厦门市对引进内联企业有了较高的认识,积极性也较高。但是,在发展对内经济联合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即简单地将内联工作理解为引进国内企业到本市投资设厂,而忽视了到内地投资问题。因此,这里述及的从内联角度创造优势,主要是指科学地把握时机,扩大对内地省市的投资,而不是指引进外地投资者到厦投资。发展对内地的投资,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通过投资建立起经济纽带关系,密切厦门特区与受资地的联系,使其成为厦门特区的市场腹地。近年来,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厦门特区也出现了经济成本高并呈“刚性上涨”趋势,实业投资机会越来越少,并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到后开放地区投资办实业,既有更多的机会供选择,又可享受受资地的政策优惠待遇。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推动厦门特区对外贸易的扩张。近年来,厦门市已建起一支强大的外贸经营队伍,对外贸易额也迅速扩张。但是,对外贸易额中的自产产品仅占50%左右,而其中约有80%是“三资”企业生产的。也就是说,厦门市属企业生产的产品仅占全市对外贸易额的10~15%。因此,作为二次创业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外贸易必须得到扩张,其关键的一点是要通过到内地投资,建立起可靠的外贸生产基地。

标签:;  ;  ;  ;  ;  ;  ;  ;  

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优势分析与评价_二次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