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八千纵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5260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着改变。公共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彰显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基于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城市空间形态正朝着更加立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科学有效的公共建筑设计,如果仅仅是满足建筑自身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站在其公共价值层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本文主要探究的就是公共建筑设计中空间与界面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空间与界面;立体化;系统化;关系分析
在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发展着。城市生活的便捷以及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愿意生活在城市中。鉴于此,城市空间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的社会化功能以及城市化功能日益凸显,当前的建筑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二元关系,相反的需要将建筑界面的设计与空间的不同类型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进而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之间的优势互补。
一、公共建筑设计中空间与界面的概念分析
建筑界面主要指的是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连接的部分,建筑物的整体形态主要取决于建筑界面的形态。而建筑界面不仅影响者自身的整体形象与建筑外围的限定,甚至对城市空间的构成也发挥者积极的作用。比如建筑界面围合形成了城市道路、广场以及步行街道等公共空间,建筑界面与公共空间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具备一定的整体性以及连续性等特征。
城市空间公共性是指对人们之间形成精神共同体起到促进作用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实在的、公开的交往进行容纳的过程中物质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属性。一般情况,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针对街道、公园以及广场等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但是空间的公共性主要是从整体层面上来讲的,不仅仅指固定类型的城市生活,同时也指市民公共生活的城市空间。据此而知,建筑和城市是相互融合与促进的,因而在设计建筑界面时,需要对建筑界面进行多元化的设计,进而实现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二、建筑界面设计分析
建筑界面的设计类型比较复杂,不管是何种建筑设计类型,都是通过材料、功能以及空间形态等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的。但是基于城市空间公共性的考虑,公共建筑界面的设计类型不能仅仅彰显建筑物的自身形态,公共建筑界面的主要设计目的就是为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提供相对开放性的公共生活空间。出于对建筑界面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考虑,当前我国建筑界面的设计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首先是建筑界面的通透化设计、其次是建筑界面的连续性设计,最后是建筑界面的场所性设计。下面对这三种建筑界面的类型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建筑界面的通透化设计分析
所谓建筑界面的“通透化设计”不仅仅指视觉上的一种通透,更是指活动上的一种通透。通透化设计主要包含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建筑界面的架空设置,另一种就是玻璃幕墙的通透设计。对建筑界面的通透化设计与处理,通过在室内空间以及城市公共空间设置一种过度的空间,暗指空间的开放性以及可接近性。
架空的底层空间增加了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对话机会,进而实现了城市与空间的高效融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透化的设计方便了建筑内部空间更好的吸引外部活动以及外部视线,另外也方便外部人员更好的参观内部建筑。如果采取架空的处理手段,会提高外部人员与公共空间的参与度。其次,通透化的设计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参与,使得建筑界面的内部设计更加科学与完善。
玻璃幕墙的出现不仅弱化了建筑界面的限定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人的视觉以及行为空间。玻璃幕墙的通透化的设计因为可以实现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交流与沟通,因而在近些年的城市建筑设计中应用比较普及。尤其是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将建筑内部的中庭空间设置在临街的一侧,利用透明的玻璃幕墙作为界面,街上的行人能够通过玻璃幕墙看清建筑内部的中庭活动,这样就实现了建筑与街道的有效融合,使得城市街道充满活力。
在对建筑界面进行通透化的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通透化的处理只是建筑设计的一种手段,不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但是就当前的城市建设现状来看,很多城市建设已经将“通透化的设计”看成是建筑设计的目的,成为展示空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有很多的商业空间,通透界面的背后只有商品,导致通透化的设计仅仅是为商品提供提供一个展示的橱窗。也就是说建筑界面通透化的设计不仅仅是指视觉上的通透,最主要的是通过通透化的设计达到内外空间行为的互动,这样的通透化的设计才更加具有建筑设计的意义。
(二)建筑界面的连续性设计
连续性设计主要是指在设计建筑界面时,需要将建筑与整个场地看成是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全面性的设计考虑。通过连续性的功能来实现空间元素的有机融合。比如道路、街道以及广场等界面的自由组合与变化等。在组合这些界面的时候其目的不在于对形式的玩弄,而是在于让建筑成为连接城市空间的桥梁与纽带,方便人们的日常活动。建筑界面的连续性设计使得各类界面起到有效的连接作用,刚好的方便市民活动。建筑界面的连续性设计,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模糊、动态的美。虽然与传统的美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却融合了多种社会元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能够与邻近的城市空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
(三)建筑界面的场所化设计
建筑界面不仅仅是一道线形的屏障,它同样可以成为活动的场所。特别是在目的活动与交往活动互动的“边缘模式”中建筑界面的场所化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公共交往活动。在对建筑界面进行场所化的设计时,主体建筑物会表现出相对包容的态度。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喜欢逗留在空间的边缘处,也就是说建筑边缘是人们产生交往活动的场所,空间的边缘区成为支持活动交往的场所。建筑界面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称为“灰空间”是介于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交界处,是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一种过渡,可以说是一种半公共空间。“灰空间”的概念最初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此种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空间的内外界限,使得城市场所与建筑界面二者形成有机的整体。建筑界面的场所化设计范例有很多,法国国家图书馆就是一个最典型范例,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该图书馆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它的主体材料是钢化玻璃,形状如打开的书本状,采用木地板广场连接四幢大厦。从木地板广场中央向下看,是一片绿色的森林,二层阅览室就在这片绿色森林中,通过阅览室可以看到室外的风景。
对建筑界面进行场所化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边界效应”理论的体现,建筑界面的场所化设计,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延伸到建筑物的内部,让边缘地带成为市民活动的场所,进而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长久性发展。建筑界面的场所化设计优势巨大,不仅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在促进市民的交往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城市空间环境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功能特点,建筑界面的场所化设计不能影响建筑物自身的功能发挥。
结语: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鉴于城市规模以及密度的扩大,我国城市出现大量的综合体建筑。在此基础上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日益紧密,给建筑空间与界面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建筑界面的设计将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进而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
参考文献:
[1]武藏境新公共设施设计提案[J]. 建筑与都市, 2015.01
[2]矢部伦太郎. 中国台湾的建筑实践[J]. 建筑与都市, 2014.06
[3]法国国家图书馆[J]. 世界建筑, 2014.03
[4]苑明洁. 城市溶解建筑 [D]. 中央美术学院. 2013.05
[5]杨洋. 公共图书馆中介空间设计探索[D]. 重庆大学. 2010.05
论文作者:邱嘉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建筑论文; 界面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通透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场所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