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NOx的生成机理和控制技术论文_黄世旭

黄世旭

中建中环工程有限公司 210008

摘要:随着对环保要求的不断加强,对NOx的排放越来越严格。NOx是重要的酸性污染气体,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是人为产生NOx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本文分析了煤炭在燃烧中生成NOx的机理和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介绍了控制和减少NOx生成的基本技术。

关键词:氮氧化物;机理;控制;分级

一、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热力NOx的生成量和燃烧温度关系很大,在温度足够高时,热力NOx的生成量可占到NOx总量的30%,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其反应速率按指数规律增加。当T<1300℃时,NOx的生成量不大,而当T>1300℃时,T每增加100℃,反应速率增大6~7倍。T<1300℃时,NOx的生成量不大,而当T>1300℃时,T每增加100℃,反应速率增大6~7倍。

2 快速型NOx生成机理

快速型NOx是在碳氢化合物燃料在燃料过浓时燃烧,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ms。快速NOx在燃烧过程中的生成量很小。影响快速NOx生成的主要因素有空气过量条件和燃烧温度。

3 燃料型NOx生成机理

由燃料中氮化合物在燃烧中氧化而成。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在600~800℃时就会生成燃料型NOx,它在煤粉燃烧NOx产物中60~80%。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和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NOx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挥发分)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焦炭)两部分组成,其中挥发份NOx占燃料型NOx大部分。影响燃料型NOx生成的因素有燃料的含氮量、燃料的挥发分含量、燃烧过程温度、着火阶段氧浓度等。燃料的挥发分增加NOx转换量就越大;火焰温度越高NOx转换量就越大;挥发分NOx转化率随氧浓度的平方增加。

二、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因素

根据第一章中的NOx生成机理可知,煤燃烧过程中影响NOx生成的主要因素有:

1.煤种特性,如煤的含氮量、挥发分含量、燃料中固定碳/挥发分之比以及挥发分中含H量/含N量之比等;

2.燃烧区域的温度峰值;

3.反应区中氧、氮、一氧化氮和烃根等的含量;

4.可燃物在反应区中的停留时间。

由此,对应的低NOx燃烧技术的主要途径如下:

1.减少燃料周围的氧浓度。包括:减少炉内过剩空气系数,以减少炉内空气总量;减少一次风量和减少挥发分燃烬前燃料与二次风的掺混,以减少着火区段的氧浓度。

2.氧浓度较少的条件下,维持足够的停留时间,使燃料中的N不易生成NOx,

且使生成的NOx经过均相或多相反应而被还原分解。

3.过剩空气的条件下,降低温度峰值,以减少热力型NOx的生成,如采用降低热风温度和烟气再循环等。

4.入还原剂,使还原剂生成CO、NH3和HCN,它们可将NOx还原分解。

具体方法有:分级燃烧、燃料再燃、浓淡偏差燃烧、低过剩空气燃烧和烟气再循环等。

三、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和燃料分级燃烧技术介绍

1 空气分级燃烧

空气分级燃烧的基本原理为:将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分成两级送入,使第一级燃烧区内过量空气系数在0.8左右,燃料先在缺氧的富燃料条件下燃烧,使得燃烧速度和温度降低,因而抑制了热力型NOx的生成。同时,燃烧生成的CO与NO进行还原反应,以及燃料N分解成中间产物(如NH、CN、HCN和NH3等)相互作用或与NO还原分解,抑制了燃料型NOx的生成:

再燃燃烧技术就是利用这个NO破坏原理来降低排放的。具体来说就是:燃料分级送入炉膛,在燃烧区火焰的上方喷入另外的碳氢燃料,以建立一个富燃料区使生成的NOx转化为HCN,并最终得到无害的N2。比较典型的就是,将80%~85%的燃料(称为一次燃料)送人第一级燃烧区(主燃烧区),在a>1的条件下燃烧生成NOx;其余15%~20%的燃料(称为二次燃料、再燃燃料)则在主燃烧器的上部送人二级燃烧区(再燃区),在a<1的条件下形成很强的还原性气氛,在主燃烧区生成的NO。就会通过以上反应被还原成氮分子(N2)。再燃区中不仅能使已生成的NOx得到还原,同时还抑制了新的NOx生成,可使NOx的排放浓度进一步降低。此外,再燃区的上面还需布置啦“火上风” 喷口以形成第三级燃烧区(即燃烬区),以保证在再燃区中生成的未完全燃烧产物的燃烬。所以这种再燃法又叫三级燃烧技术。

四、结束语

通过对NOx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控制低NOx的主要途径,并着重介绍了空气分级燃烧和燃料分级燃烧这两种低NOx燃烧技术,现在大多数的火力发电机组都安装了脱硝技术,希望本文对生产实践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1]任建兴,瞿晓敏,傅坚刚等.火电厂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控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2,18.

[2]吴碧君.燃烧过程NOx的生成机理[J].电力环境保护.2003,19.

[3]张强,李彦鹏,徐益谦.再燃还原NOx机理及其技术发展[J].工业锅炉.2001.

[4]张成恩.分级燃烧技术的应用[J ].锅炉技术.1998(6).

[5]郑乔巧生摘译.巴威公司的低成本NOx控制技术.锅炉技术.1995.

论文作者:黄世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0

标签:;  ;  ;  ;  ;  ;  ;  ;  

浅谈NOx的生成机理和控制技术论文_黄世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