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走出农场,走向市场”--上海农业工商(集团)公司勇敢地开辟了一条农业复垦发展的新道路_农工商论文

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走出农场,走向市场”--上海农业工商(集团)公司勇敢地开辟了一条农业复垦发展的新道路_农工商论文

中国农垦的光辉道路——“走出农场 走进市场”——上海农工商(集团)公司勇闯农垦发展新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工商论文,上海论文,中国论文,农场论文,新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垦,或者说中国国有农场,是世界农垦历史上光辉的一页。40多年来,它有创业的光辉,给国家人民的巨大贡献,也走过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曾经一度陷入困境,失去了发展活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中国农垦的发展开创了新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垦摆脱了困难,创造出新的辉煌。

这组专题报道向大家展示的正是中国国有农场所经历过的一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改革是国家兴旺、繁荣之路。

我们这一次来大上海,不是冲着繁荣发达的工业和商贸,也不是开放中的热点浦东。我们怀着的是另外一种渴望,这便是对上海农垦飞速发展经验的追寻。

上海农场局,现在称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其知名度在整个大上海日益提高。只要你进入上海,你马上便可以看到她的存在,深切地感到她的魅力:3000辆“农工商”经营的出租车奔驰在大街小巷上;在浦东新区,在外滩,在繁华的南京路,有一大批大中型商场都标有“农工商”企业的牌子;在许多繁华路段上,我们看到高高矗立的广告标识上醒目地写着:“三百六十行,都有农工商。”此言果然不虚。

原先的上海国营农场在全国农垦中是个“小弟弟”,统共只有2万公顷耕地,在全国居第24位。在大上海,农场更是人们看不上眼的地方。泥泞的路、简陋的房,弯腰曲背面朝黄土的艰辛劳作,生活、劳动条件艰苦,而待遇又低,职工们纷纷要求调离……

然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上海农垦的牌子响了,名声大了,人人刮目相看。农垦企业从单一结构、封闭式地域经济进入了全方位开拓和多产业经营的市场经济新格局。改革中的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正在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40个,拥有员工15万人。上海农垦不仅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更在仪表、机械、食品、化工、纺织、医药、橡塑、金属制品等100多个行业取得骄人成绩,正形成汽车配件、通信设备、生化制药、装潢材料、食品加工等5个新兴工业行业。第三产业有以商贸、高级宾馆、高级写字楼、餐饮、出租车、房地产、旅游、咨询服务、金银首饰、金融、土方工程、集装箱运输等为主的各类经营网点1550家。在市郊拥有一批环境优美、娱乐设施齐全、适宜旅游观光渡假的新型小城镇。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系统有“三资”企业233家,境外公司和企业22家,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

还有这样一组数字,十分引人注目:1994年,上海农垦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3亿元,比1987年增长4.3倍;销售收入150亿元,比1987年增长7倍;出口产品成交额10亿元,比1987年增长4.6倍;实现利润6.2亿元,比1987年增长6.8倍;职工年均工资收入6565元,比1987年增长3.8倍。近几年从上海市和各地引进了几名各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纷纷到这里联系参加工作,慕名而来的人员日益增多。这与过去纷纷闹着离开形成鲜明对照。

看到这种巨大变化,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城郊型的小垦区迅速地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去拜访上海市农工商(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即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罗大明来寻求答案。

今年6月9日,曾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副总理在辽宁省煤炭行业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企业要转变观念,自己救自己。他说,过去上海最不稳定的是上海农场,一天到晚有人上访。每届班子都要求职工扎根农场,而越讲越扎不住。最后换了一位局长。他不讲扎根农场,而是提出农场要走进上海,面向全国。经营的指导思想这么一换,局面也就改观了。吴邦国说的这位局长就是我们要访问的罗大明。

1987年,罗大明来到上海市农场局任党委书记,同年又兼任局长。当时上海农垦经济的发展水平已明显落后于京津赣穗地区的农场,与苏南和上海郊区农村经济更是无法相比。罗大明到任后决心带动大家探索出一条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路子。他首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又组织干部北上京津、南下广东及市郊各县学习取经,接着召开了农垦系统党的十三大文件精神学习班,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他在88年3月召开的一次上海农垦系统三级干部千人大会上,深刻地分析了上海农垦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条件、明确地提出端正全局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新的发展战略。这个使上海农垦发生巨变的战略,概括起来就是这么十六个字:“立足农场,办好农场,走出农场;走进市场。”此计一出,立即在农场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上海农垦的发展史上,从来都只提“稳定农物、安心农场、扎根农场,”即使这样,农场还一直留不住人。现在却公开提出“走出农场”,那结果会怎样?罗大明回答得好:“走出农场,就是要走进市场。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定冲破自我封闭的枷锁。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是一个吸引国内外客商的大市场,外国人可以不远万里跑来办公司,全国各省市的人都来到上海办企业,我们上海农垦近水楼台为什么不求先得月?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思路有了“走出农场,走进市场”的发展战略,上海农垦终于转变了多年来的被动局面,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新阶段,开始创造出奇迹。

上海农垦有着背靠大上海的巨大优势,正在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各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市区改造、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参与浦东开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短短几年之间,上海农垦在市区的三产企业迅猛发展,办在浦东的企业已达100多家,合资企业和境外企业达到233家和22家。涌现出一大批如金都宾馆、都城大酒店、新新城、伊甸园、牛奶棚等高中档饭店,菱方圆家具城、一品香羊毛衫世界等大商场以及长江仪表厂等龙头企业……上海农垦的实践证明,正是“走出农场天地宽,走进市场大发展。”

1993年秋天,罗大明又提出“以国内贸易为龙头,带动上海农垦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战略”。他看准了上海在全国发展中的有利地位,他说,这些条件使上海农垦有条件与国际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上海农垦也已经拥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一、二、三产业,合资企业,并且初步在国际上形成境外企业的网络,所以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在当年“走出农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出国门,形成“两龙三体”的经营新革局,即种、养、加、销一条龙;内外贸易一条龙;“三体”是场内场外一体,城乡一体,国内国外一体。

现在,上海农场局的大门上已经悬挂起上海市农工商(集团)总公司的牌子。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这表明上海农垦走上了企业化、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他们的目标是建成上海经济规模、实力最大的集团公司,到2000年进入上海十大集团公司的行列。

上海之行令人难忘。上海农垦以自己的辉煌业绩给上海经济发展,也给中国的农垦企业增添了光荣。

标签:;  ;  ;  

中国农业复垦的光辉之路--“走出农场,走向市场”--上海农业工商(集团)公司勇敢地开辟了一条农业复垦发展的新道路_农工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