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休克”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国内“文化休克”研究综述: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崔 洁

[摘要] 本文基于CHKI数据库286篇文献,利用Cite Space分析工具,对内外文化休克研究脉络进行分析。在时空分布上,发现国内研究主题从“现象研究”转为“能力实践研究”,内容紧贴国家政策。

[关键词] Cite Space文化休克文献综述

休克原本是医学术语,指由于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种危及生命的病症。早在二十世纪初人类学家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对文化休克(CultureShock)现象的描述,而这一名词真正出现则是在著名人类学家奥博格(Oberg)1960年于《实用人类学》(Practical Anthropology)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它用来描述适应新文化时产生的心理苦痛的冲击,源自人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文化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突然间在异地失灵。

本文基于CHKI数据库,以“文化休克”或“文化震荡”或“文化冲击”为检索词,筛选不相关数据后得到286篇文献,运用Cite Space分析工具,对国内外文化休克研究脉络进行分析。

一、国内文化休克研究脉络

本文利用Cite Space的时段切分功能,生成不同时间段关键词共现词图谱,鉴于1996~2001年同样因文献太少,故设定2002~2007、2008~2013、2013~2018 三个区间。间隔选择 1 年,节点类型设定为“Key Words”关键词,选取标准为TOP50。

根据图1发现,2002~2007年国内文化休克研究网络以“文化休克”为绝对主体,形成了三大主题研究:聚焦中国留美学生和美籍华侨的“现象研究”(中心);跨国企业在跨文化培训中显露的文化差异、冲击、交际与适应(次中心);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心理震荡(边缘)。

2008~2013年国内文化休克研究网络变得紧密,以“跨文化交际”为代表的“实践研究”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对留学生文化适应的主题研究不再以美国为导向;对跨文化培训的研究转向外派经理方向,且重要性有所减弱;对文化震荡的心理健康研究被彻底边缘化,与整个网络脱离;此外,新增了对在华外籍教师社会文化适应的主题研究,数量较多,比较受到重视。

图1:国内文化休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2002-2007)

总的来说,图1~图3展现了1996~2018年国内文化休克领域的研究焦点从“现象研究”到“能力实践研究”的演变过程,研究方向与时俱进,紧跟国家脉搏,研究方法从简单的归纳描述发展为相对扎实的实证研究。

变电室常见的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存在故障时,表针指示将不准确,值班员容易出现误判断甚至误操作,应及时处理。电压互感器故障时现象有一次侧或二次侧的保险连续熔断两次,此时要立即停用,进行检查处理。电流互感器故障时主要表现在有过热现象、内部出现臭味或冒烟、内部有放电现象、声音异常、主绝缘发生击穿,并造成单相接地故障、一次或二次线圈的匝数或层间发生短路、充油式电流互感器漏油、二次回路发生断路故障。发生上述故障时,应汇报上级,并切断电源进行处理。发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接头发热或断开,应设法拧紧或用安全工具在电流互感器附近的端子上将其断路;若不能处理,应汇报上级将其停用后再做处理。

2014~2018 年国内文化休克研究中,心理健康主题研究彻底消失;对来华留学生群体的研究进一步增强,上升至中心位置;以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策等节点代表的“能力研究”异军突起;此外,新增了英语教学和海外回族(东干族)两条研究分支。

②异类分析。这种分析方式一般都用来找寻某些普通模式,或者是有明显不同之处、不同规律的数据信息,经过对数据信息孤立点的分析通常会挖掘出特殊的价值信息,这样可以发现与普通规则不同的数据结果,这些都给计算机未知病毒的查找提供了关键的参考。

结语

国内对文化休克的引进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邹必成 发表于《南充师范学报》的“文化震荡”一文,该文提出了文化休克的概念,并从症状、发展阶段及克服对策展开,可谓国内文化休克领域的奠基之作。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价值观念、文化语境、思维模式、生活习俗等差异是造成文化休克的重要因素。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学界在理论性探讨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关注文化休克背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针对留学生中的来华留学生群体,以期帮助他们真正克服文化休克困扰,此阶段表现为“实践能力研究”。研究方法也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思辨分析,而开始引入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新的质性视角。此外,针对来华美籍外教的文化适应性研究成为新的方向。

而东晋时期的皇帝策问,也常征引儒家经传为立论依据,科试也往往贴近六经内容;但汉末三国君臣问对,如隆中对策,则侧重于乱世治乱、勘平的帝王谋略,而较少儒家经传的征引,以晋元帝的一次策问为例:

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和ESL(EnglishSecondLearning)教学的火热,研究者除了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性研究外,以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回族(东干族)的文化休克研究也越发活跃起来,进一步扩展了国内文化休克领域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孙晓红、韩布新:《国内外流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12期

[3]邹必成:《文化震荡》,《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标签:;  ;  ;  ;  

国内“文化休克”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