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_国债论文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与利率、汇率政策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汇率论文,利率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均衡是各国的发展目标。不言而喻,已然加入WTO的中国也面临着追求宏观经济均衡也即内外均衡的发展目标。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需要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我国财政政策施展空间有限、货币政策的效力不高,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但实证分析表明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利率——汇率机制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的调整使利率——汇率机制发挥作用,以便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

一、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

在内部均衡方面,从199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已持续7年之久(如表1所示),2000年经济增长8.0%,这个经济的“拐点”似乎预示着新一轮经济繁荣。但2001年国内经济再次下挫,GDP增长率回调为3.7%。从总体而言近年经济增长远低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

自1997年实现“软着陆”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已得到控制,而且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表2显示,无论是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是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1995年以来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通货紧缩趋势自1998年越来越明显,到1999年通货膨胀率已转变为负值,2000年持续下降,到2001年有所好转,但经济并未从根本上走出通货紧缩的趋势。

表1 1979-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GDP增长率7.6

7.8

5.2

9.1 10.9 15.2 13.5

8.8

年份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GDP增长率

11.6 11.3 4.1

3.89.2 14.2 13.5 12.6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增长率

10.5 9.6

8.8

7.87.1

8.0

7.3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2 1989-2001年中国物价指数 单位:%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18.5 117.8 102.1 102.9 105.1 113.2 121.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18.8 118.0 103.1 103.4 106.4 114.7 124.1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14.8 106.1 100.8 97.4 97.0 98.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17.1 108.3 102.8 99.2 98.6 100.4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失业或半失业不断涌现,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但运用德尔菲调查(Delphi,也称专家意见法)的结果表明,我国2001年城镇失业率已达7%。专家认为,我国2001年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应该为7.03%,在达到9.73%时就会造成重大社会经济风险,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注:参见莫荣《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达7%,亟需采取相应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02,14)。按此看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失业预警区。可见,我国的内部均衡方面,不仅物价下降通货紧缩,而且失业增加,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在外部的均衡方面,我国的国际收支近年一直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2001年继续维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国家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2121.65亿美元)。但2001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50.99亿美元,低于2000年同期63.08亿美元的水平,资本和余融项目实现顺差189.75亿美元,远远高于上年同期8.35亿美元的顺差规模。2002年是我国入世的第一年,也是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第二年。我国有可能出现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资本项目顺差上升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的局面(管涛,2002,1)。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特征大致为:在内部均衡方面存在着经济疲软和一定程度的失业;在外部均衡方面存在着国际收支顺差,但顺差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就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其正处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内部失业,外部顺差的区域(如图1)。图中的横轴与纵轴分别是政府的财政赤字(G-T)和该国的利率水平r。EB线为一国的外部均衡线,IB曲线为一国的内部均衡线。两条曲线都向右上方倾斜,但IB曲线要更为陡峭一些,如果要实现我国的内外均衡,就必须使A点向均衡点K点移动,也就是要增大C-T和减小r,即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实现内外均衡的经济政策分析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从1999年4月起把我国的汇率制度由管理浮动制归类为固定钉住制。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外汇储备减少,且不改变国民收入;扩张性财政政策却使得收入与外汇储备增加,可见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是比货币政策更有效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外大幅度的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增强固定汇率水平下的出口商品竞争力,扩大外需。对内扩大政府支出和投资,以拉动内需。前者刺激了出口,增加了外汇供应,后者增加了银行配套贷款,扩大了国内信贷,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多年,财政赤字的可维持性降低,财政政策有效性下降。

(一)我国的财政政策施展空间分析

首先,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现已达1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为此财政负担加重目前政府主要靠进口商品关税的增收来抵补,而加入WTO后,进口商品关税率会不断降低,财政终会不堪负担。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并非扩大出口的长久之策。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增加,政府债务规模扩大,财政风险加大。第一,我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1997年以来我国的财政赤字分别以1.74、1.89、1.49倍的速度递增。2001年预算赤字为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已接近欧盟规定的3%的标准。第二,政府扩大支出和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公债,而我国财政债务风险也在增大。这可以从衡量财政债务风险的几个指标看出:(1)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2000年我国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为26.3%,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为66.8%,远远超过了国际上认可的20%和25-30%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是限制财政赤字扩大和国债发行增加的重要因素。(2)国债偿债率是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占财政收入的比重,2000年国债偿债率为17.2%,接近国际警戒线20%。(3)负债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2000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14.6%,2001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16%左右。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45%,但这只是账面上的。如果计人财政支付的隐展性债务(注:我国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主要包括:未纳入预算的转贷地方建设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特资别国债,未纳入预算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以政府名义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外国政府借入的政府主权外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损失,粮食亏损挂帐利补会保障基金支付缺口等。)(据初步测算,各项隐性债务约占GDP的40%),财政政策继续扩张的空间十分有限。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施展空间受到政府财力的制约,而且“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继续推进将会严重增加我国未来5到10年的财政负担,这只是困难在时间的转移,并没能真正解决困难。”(注:参见《萧灼基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宜长期施行》,《经济形势嘹望》,2002,2)长期、大规模的实施增发国债、扩大支出的财政政策已是不能之事。

(二)经济实践中的财政政策效力分析

从理论分析中我们得知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但在经济实践中,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一是加大了财政风险。二是部分国债项目缺乏科学论证,而且项目管理跟不上,资金浪费的现象并不少见。三是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渐变小。四是政府发行国债进行投资,无论是社会公众购买,还是金融机构购买都会产生“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不利于国内经济扩张的。

(三)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在财政政策扩张空间有限、有效性递减的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要求货币政策的有效运用。根据克鲁格曼三元定理,在人民币经常账户放开、资本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有效要求灵活的汇率制度。实现内外均衡需要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而利率、汇率政策的协调要求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使利率——汇率联动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在充分有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汇率之间形成的联动机制可以由利率平价模型抽象体现。设R表示国内利率,R表示国外的利率,E表示即期汇率,A表示预期汇率或远期汇率,设交易成本为C,则引入交易成本的利率平价模型为:R-R[,f]=[(A-E)/E]±C。式中,“+”号表示达到无利可套前国际套利资本内流:“-”号表示达到套利平价前国际套利资本外流。该式的经济学意义为:当预期的利差收益与汇率变动收益之和等于交易成本时,套利资本无利可套,利率平价成立。

图2给出了1980~2001年中美两国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变化情况。1986年以前,R[,$]>R[,RMB]根据利率平价,这预示着人民币应该升值,但实际上人民币却贬值了(图3)。1987~1993年R[,$]<R[,RMB],人民币应该贬值,人民币在此期间的确在贬值,与利率平价的预测相符。1994~1997年,R[,$]<R[,RMB],且两者的差距前期在加大,利率平价理论预示人民币更大幅度的贬值,但人民币名义汇率1994年升值1.3%,1995年升值3%,1996、1997年也持续升值,与利率平价的预测正好相反。1998~2001年,R[,$]>R[,RMB],人民币应该升值,人民币在此期间确实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但其升值幅度颇小,稳定性似乎更强。经过以上数据考察可知,总体而言,利率平价的预测与我国的实际形势并不契合,利率、汇率之间并未形成联动机制。利率平价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均衡的市场利率加货币的完全可兑换。目前我国的利率调节距市场利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外汇管制的人民币非全面自由兑换也是长期的。可以说,影响利率平价在我国成立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性因素如利率管制、外汇管制、市场缺陷(即期外汇市场无效率、没有远期外汇市场)等。

图2 中美两国利率比较(%)

注:中国利率为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内如遇两次利率调整则以年内最后一次为准; 美国利率为联邦基金利率(Federa,Funds interest rates)各年均值:

数据资料来源:http:www.fedralreserve.gov,com,《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图3 1980~2001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单位:人民币/美元)

注:图中汇价数据为年平均值

数据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Federal Reserve Statistical Release

三、政策建议

从长远而言,利率、汇率机制的联动作用的有效发挥莫过于实现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使利率与汇率之间相互作用、自行调节;国家在此基础上加以宏观调控,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但20世纪90年代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利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汇率的市场化以至货币的自由兑换都是要循序渐进的,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要解决利率与汇率不协调给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短期利长期两种措施。

(一)短期政策选择

全球经济走势疲软,对我国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200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回落,企业效益又一次出现下滑,客观经济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要求,利率下调的压力加大。而且相对国内的外币存款利率和国外主要国家的利率,我国的利率已经处在了高位,存在相当大的下调空间;同时主要物价低水平向下运行,通货紧缩有加剧迹象,利率下调有坚实的基础。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采取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切实可行的。但人民币汇率贬值却不具有可行性:首先,由于出口需求弹性小,人民币汇率贬值促进出口作用不大;其次,人民币贬值会带来进一步贬值的预期,引起资本外逃;再次,由于时滞的存在,人民币汇率贬值可能使当前经济恶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选应是人民币利率下调,汇率保持稳定。

(二)长期政策安排

实现内外均衡,保证一国经济余融安全,必须从长期措施入手,进一步改革利率形成机制和汇率制度,实现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之间的联动性。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市、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整体思路,形成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利率间接调控体制。

人民币市场汇率的构建过程也就是我国外汇管制逐步放松的过程。汇率的市场化要求:(1)改进现行汇率制度,建立真正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大力发展外汇市场,提供汇率市场化的平台。(3)放松乃至取消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先放松对资本流入的限制,然后再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