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网上博客上的新闻评论吧_新闻评论论文

由网络博客想到新闻评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论文,博客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著名博客网站:博客中国

一个只关注传统媒体的人,可能对网上“揭竿而起”的情况毫无知察。我用“揭竿而起”这个字眼,是因为这个近年来“疯长”的现代劳什子,衍生出许多让我们瞠目结舌的前卫乃至“反叛”的东西来,搞得我们手足失措。或许正是缘于此,2002年5月13日,美国《新闻周刊》的特稿标题耸人听闻:《博客将杀死传统媒体?》。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的前夕,《今日美国报》又发表了该报驻华盛顿记者凯西·基利的一篇报道,题目是《随心所欲的博客正在改变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博客影响的迅速扩大,引发的不仅是人们对传统媒体遭受冲击的严肃思索,同时也触动了人们对新闻评论走向的深刻考量。

什么是博客?谁是博客?它与新闻评论是什么关系?要论及新时期新闻评论,就必须先谈一谈博客。如果要给博客下定义,可以说就像解读哈姆雷特一样,千人千说,万人万言。有说得玄乎的,称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是一种知识生产方式,是互联网的深度应用;有说得比较大众化的,称博客是一个中立、开放和人性化的精选信息资源平台,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的较短、经常更新的张贴文章构成。到底什么是博客?博客是英文Blog或Weblog音译名,这个英文单词的字面意思是“日志”,不同的是它不是写在个人笔记本里的隐私,而是放在网上与人交流共享的。其源头可追溯到1999年一家叫做“皮雷实验室”的公司开发的一种名叫Blogger.com的免费软件。这种软件可以使因特网用户无需用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便能很方便地自行设计网页。随后,该公司又开发了一个名叫Blogspot.com的网站,开始为因特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博客最早就是在这个网站上“一夜成名”并迅速在互联网上幅射蔓延的。用通俗点的话,或许可以这样定义或推断:博客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发表各种思想的虚拟言论场所。因为它以“放论”的方式参与评价生活,这就与新闻评论结下不解之缘。

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博客的确切人数,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博客网站,他甚至不需要拥有计算机,只要能在公共图书馆或网吧里找台电脑上网就行。仅在几年前,世界上的博客还非常少,但今天的博客已经数以千万计了,其铺天盖地之势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只要彼此链接,因特网用户就可以从一个网页轻松跳至另一个网页,因此,来自各行各业、有各种政治或宗教信仰的博客们的观点传播速度极其迅速,影响难以估量。且不说博客德拉吉最先披露和评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美国参议员多数党领袖特伦·洛特的下台,就是博客“网上造反”的典型事例。特伦·洛特不过是在为即将退休的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举行的生日庆祝会上,说过一句“如果当时鼓吹种族隔离的瑟蒙德在1948年的总统选举中获胜的话,美国可能会比现在更富足。”当时大多数主流媒体都忽略了这番话,但博客们没有放过它,在因特网上大加评析,把这一事件“送上”了报纸的头条,最终迫使洛特因有宣传种族主义之嫌而辞职下台。

以笔者之见,中国的博客与国外的博客,单从内涵和外延来揆度,庶几相差不大,但从关注的话题和既成的事实来看,又有一定的区别。比如美国的博客,比较集中的是关注国计民生一类的政治性事件,而中国的博客则“兵分两路”,一路是“批判现实主义”,一路是与隐私、裸露、窥视和被窥视,甚至是身体体验式写作相联系,木子美、竹影青瞳之流的便是。应该说,后一路算不得博客的主流,充其量不过是博客的边缘化生存状态,大多数网民点击它不过是凑凑热闹,满足一下好奇心,仅此而已。而“批判现实主义”就不同了,它评判社会现象,关注世事焦点,对人的影响非同小可,常常能影响社会舆论和人的价值判断。“宝马撞人案”就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博客惹起的事端。本来在交警部门的“调解”下,受害方以获赔2万元,肇事方以交通肇事罪被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3年执行,就算是结案了。皆因网上博客不依不饶,七嘴八舌,对此事发表了大量的评论,让一件本已尘埃落定的事情重新引起人们的“求知欲”,最终迫使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重新调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党、政府,都把网上博客的言论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在美国,几乎每一位主要的总统候选人都在追赶博客潮流,甚至布什总统的竞选班子也设立了一个博客网站。早些时候,一家以报道“绝密”新闻著称的博客网站,又捅出在美国总统竞选中一路领先的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克里与一神秘女子有染。博客们的言论将会给民主党的竞选造成多大的消极后果,是否会阻挡克里入主白宫之路,现在看来尚是未定之数。

博客的兴起,对应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社会来临的背景,它所秉承的一系列思想和原则,正在对传播业产生无比巨大的冲击。那种认为博客的出现将对传统的新闻传媒特别是传统的新闻评论构成一种颠覆性力量的推断是否言重,暂不去说它,但博客的火爆将对新闻传播特别是新闻评论构成严峻挑战,则是毫无疑义的。它的人人参与、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第一时间、城不设防的评论方式,不仅将冲击社会交际传播的原有秩序和游戏规则,而且会改变人们的共存方式,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判断。因为它的主旨不是“我要说事”,而是“我要放论”,即以普世化、泛政化的方式介入生活,干预生活,一不留神,你不是作为博客撞人家的“腰”,就可能被别的博客撞一下你的“腰”。

博客“放论”的方式评价生活

随着电视传媒的飙升高炽,一种新的评论样式——电视评论,借助其形象的吸引力异军突起,也像博客一样,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构成威胁,大有争夺市场的架式。读图时代,诉诸视觉形象的画面给人的冲击力,是其他载体无法比拟的:百闻不如一见,需要花许多口舌讲清楚的问题,一两个画面就能说明一切,而且使你亲临其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金牌专栏,甚至它的功能和负载已远远超过了新闻评论的范畴,一方面是靠它“央视”公信度的权威,另一方面是靠它的形象化优势,由此形成的广大覆盖面和强烈视觉冲击力,使得其他载体都相形见绌。今天,传统主流媒体的评论要形成广泛深入的影响,常常需要借助电视传媒的力量加以延伸和拓展。比如一篇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评论,如果在电视上比如新闻联播予以摘播,其作用和影响就会成几何级数地放大或增长。

作为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自从报纸问世以来,新闻评论就一直在新闻文体中占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有“评论是报纸的旗帜”的说法。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也不论信奉什么样的新闻观,评论在报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味有同嗜”的,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现代国际新闻的话语权,乃至某些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在新闻评论中表现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尤其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多元化世界,自主选择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不能代替人们选择了,但我们还能做到引导人们选择。如何更加有效地引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成为当代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和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但要看到,“今日庭苑树头花,已非去年枝上朵”。网络评论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博客的燎原之势,改变了传统媒体评论的一元格局,冲击着单向的传播模式,使新闻评论面临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是舶来品,博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因特网,它是一个没有地域限制、也没有边界的庞大信息库。它的出现,正在改变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比如,网络评论的即时性、随意性、时效性、不确定性和快捷与互联以及它没有截稿时间、弱设防、难控制等优势,是传统主流媒体评论无法与之抗衡的。特别要看到,因特网、传统媒体、手机短信开始形成三位一体的巨大互动。这一互动,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而是经过整合形成了一种能量不可预测的强大信息平台:它完全区别于传统传媒,使大众传播从传统的线性交流走向交互性交流,由集中传播到达分散传播。信息交流丰富得惊人,从电子邮件到短信互通,从远程登录到文件传输;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复式多元的信息网络空间,不局限于一种信息符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传播空间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形式、同任何人的信息交流。可以说,因特网、传统媒体、手机短信,经过整合产生的巨大互动,极大地增加了新闻评论的难度,各种信息资源呈发散状,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你要说服的对象,可能比你掌握的信息资源还要多;你在某个新近发生的事情上讲了两个道理,他可能从网上看到了十个道理;你在此时此地的引导,很可能就被彼时彼地的其他引导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面对挑战,也要看到机遇。网络信息也好,博客评论也罢,其特点是信息量大,观点驳杂,角度新颖,但不宜集中,难以集束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或观点。这给传统主流媒体评论留下一个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要想造成强势传播,就要学会整合网络资源,多关注网上信息,多捕捉网上动向,多借鉴网上评论。

时移事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传媒将坐居“一统天下”的位置。对此,我们必须有一种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挑战它,而不是被动应对它;认真研究它,而不是消极回避它。只有做到知此知彼,才能从中寻找到有效的对策,从而把握住现代传媒的主动权。如果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看不到它积极的一面,甚至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回避它、忽视它,势必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最终丧失主流舆论阵地。总之,在新闻评论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显端倪的今天,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评论的导向作用,早准备比晚准备好,早动手比晚动手好。

标签:;  ;  ;  ;  

想想网上博客上的新闻评论吧_新闻评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