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论文_孙春丽 马娜娜

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论文_孙春丽 马娜娜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孙春丽 马娜娜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文山小学 261326

“什么是教课文——以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组织教学过程的,无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的阅读教学。什么是教语文——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同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阅读教学。”这些定义对我们老师来说学术性太强,不好理解。“用课文来教(学)语文”,语文老师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在当下仍是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师问生答,问完了,回答完了,也就下课了。该会的学生早已经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学生没有明显的进步,收获甚微。老师们,下面的定义是不是就好理解点了: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也就是我们平时从教参上直接拿来的教学目标,注意,是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是为教师服务的,而极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参上没有,许多学习内容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需求考虑,老师自己去理解、去开发。其实“教语文”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有人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观点,认为: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在我眼里的“语文味”,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了。课堂上老师更重视学生的表达和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教语文”、如何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曲径通幽处——品味语言,触动情感。

课标对阅读的目标与内容明确指出:“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要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我认为找准以下两个切入点,我们就能上出我们的“语文味”了:

一、寻找品味语言的切入点

一篇文章,语言文字训练点非常多,怎样“取舍”?我认为首先要带领学生寻找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抓准这个切入点,学生的情感才能在品味语言文字中得到共鸣。如学习《桥》时抓住“咆哮”一词,让学生通过推想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再想象洪水咆哮而来时的样子,那可怕的景象就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对理解下文、感受人物的形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如老师抓住“揪”和“推”,通过动作的揣摩,直达人物的内心,老汉对儿子的“一揪”“一推”,正是本文成功的秘妙所在。

我和学生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抓住“功夫”这个学生感到疑惑的词,先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本意,再通过全课的学习,说说“功夫”到底指什么。还有对“烙印”“全神贯注”的理解,学生先说说本意,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我们的教学中要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用语言架起“文本”和“学生”“师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用心去焐热“文心”,达到“以心契心”,触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二、找准情感共鸣点

《桥》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需要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达到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目的,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本课时就要抓住那些感动人之处,找准情感共鸣点,去感悟人物形象,进行“生本对话”。

学习过程中我多次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触动心灵”的语句感悟体会。如抓住“桥窄!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让学生感悟语言和标点的精妙,学生眼前浮现出一位“党性坚定”的老书记形象。又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同时还体会到了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曲径通幽处”,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非常之多,作为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真味道,给学生指点迷津,探寻语文的魅力,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最深处。

总之,“语文味”的课堂要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让学生留下好习惯,留下情感,留下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靠读书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有后劲,书是养人的,做没必要的练习题是害人的。要教给学生会学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会用的能力。

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完成“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我们一定能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论文作者:孙春丽 马娜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  ;  ;  ;  ;  ;  ;  ;  

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论文_孙春丽 马娜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