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高中模式与课程设计研究与实验”阶段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高中模式与课程设计研究与实验”阶段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研究与试验》阶段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中国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课程设置论文,课程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完成国家教委下达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研究与试验》的课题任务,江苏省成立了以省教委中教处袁云亭处长为首的近20名成员组成的课题组。其研究工作分下列几个层面进行:第一,追踪调查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后的情况;第二,选择各种类型的学校进行不同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试验;第三,进行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第四,在研究、试验基础上,组织撰写高中课程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课程理论体系。现将已进行的几项研究工作综述如下。

一、关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后的追踪调查

该调查通过对80年代以来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毕业生升学与就业状况展开调查分析,以为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为总课题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是在南通市一中、三中、如东县中学、如东县马塘中学、海门中学、海门市复兴中学等6所学校进行,对象为南通市1983年、1987年和1991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群体和就业群体的调查样本各半,共计722名。调查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实现了“较高层次基础教育”的目标,双重任务得到初步落实。多数高中毕业生对于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承担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确认,对于公民权利的追求,既有比较清晰的法制观念,又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民主意识。无论是重点高中或是一般高中的毕业生,都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动机、需要和自我发展能力。调查表明,普通高中毕业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层次较高的文化群体。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学校存在着偏重升学教育的倾向,学校在应付高考上所作的努力远远超过面向社会准备,升学群体对于高校的适应度和适应率均远高于就业群体对于职业社会的相应情况,学生一旦升学无望时就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学校德育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都要进一步地改革。

二、关于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组织积极探索江苏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模式,对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重点中学、一般完全中学、“2+1”综合高中等办学类型进行总结,分析研究,以推动全省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除了重点中学、一般完全中学外,全省有代表性的高中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锡山市“2+1”模式

1989年以来,锡山市适应乡镇企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创办出“2+1”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第一,“二一分段,高二后分流,”高一、高二两年以学习普通高中必修的文化课为主,课时与进度与一般高中相同。高二期末,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6门学科参加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数学、政治按实际进度由市组织会考。考后按学生成绩及志向组织分流,允许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高考准备,并安插到附近条件较好的老完中相应班级就读,其余大多数学生留在本校,继续学习普通高中文化课剩余部分,并接受职业预备教育。第二,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分流进入高三以后,必须完成普通高中文化课的剩余部分,学完语文、数学、政治三科并参加省会考。9门课程均合格者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必修职业课程,总课时约1000节。学完后接受劳动局考工办的统一考核,合格者发给中级技工应知证书。第三,实行预分定岗实习制度。在分流组班后,采用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办法进行预分配,尽早确定毕业生就业去向。在这基础上,由企业指派技术人员协助学校办班,安排学生实习。

2.苏州六中综合特色高中模式

1990年苏州六中就提出“综合特色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方案”,1992年秋开始正式试行。综合特色高中办学模式是一种以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适度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综合诸教育因素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所谓“综合”,实际上就是普通高中升学与就业的综合,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综合;普通高中和中学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从高一开始,学校就按外语、艺术、理科和某些职业技术系列分班,三年一贯。与综合特色高中办学模式相配套,学校试行“学分制”,必修科目加限定性选修科目为55学分,任选科目为25学分;活动课程科目为11学分。凡德育合格体育及格,学分达标准规定的发给高中毕业证书。

3.海安县墩头中学校际结合的综合高中模式

1992年,海安墩头中学进行高中“二、一”分段教育改革试验,在完成普通中学教学任务基础上,开设职业技术课。高一、高二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高三分为普通班和职业技术班。职业技术班的学生,除继续学习语文、数学、外语参加省会考外,在会考前约用一半时间学习职业技术,会考之后全部时间都用于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市场经营班还面向其他中学招生。这些学生在原校参加会考,由原校发给高中毕业证书。职业知识技术技能由县劳动局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合格证书。

4.锡山市华庄中学融普教、职教、艺术特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高中模式

华庄中学融普教、职教、艺术特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高中模式,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结合点上生长出来的新的办学模式。其特点是在完成普通高中文化知识教育以后分流,各取所需,各展其长。分流后,一部分学生继续选修文理课程,准备参加高考;一部分学生面向乡镇经济建设,接受职业技术的培训,接受就业预备教育;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在艺术特长班学习,分音乐、美术教育两个方向,接受专业基础训练。

5.南京市锁金村中学“三年一贯”与“双证书”挂钩的普通

高中就业预备教育模式

锁金村中学是高中生源和办学条件较差的普通高中。针对学生特点,从高一年级就进行分流,调整原普通高中文化必修课的教学计划与要求,统筹安排文化课教学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使学生较早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动机。学生三年学习成绩合格,毕业时可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和就业前培训结业证书,使学生既具备普通高中的学历,同时又有一门职业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达到就业前培训的要求。

上述办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探索和创造出来的多样化的综合高中模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其共同特点是:第一,反映和适应了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原先单一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第二,适应和满足了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学生通过职业预备教育、特色教育、升学预备教育等,使自身需要、兴趣、爱好、专长得以发挥和发展,各得其所,各展其才。第三,密切了学校与劳动人事部门、企业等的联系,增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劳动人事部门、企业等参与办学,参与管理,改变了以往学校关门办学的倾向,并使学校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三、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课程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变革。课程改革是普通高中改革的核心。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目前江苏省有特色、有影响的作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南京师大附中高中必修课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为了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发展,有利于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南京师大附中克服现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从1992年开始,把每门必修课程分为A、B、C三类,进行分层次教学。学校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和自愿选择的原则,把学生分别编入A、B、C班。B班按照全日制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甲种本)进行教学,A班则要求超过大纲的要求。例如英语A班教学,在知识点的要求上略有拔高与深入,知识范围略有拓宽,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除掌握大纲规定的1800个单词外,要求领会掌握《考试大纲》上补充的100多个单词,并增加400—500个领会式掌握的单词。要求学生在通过高考进入高校以后的分级考试中,争取50%的学生通过大学二级考试,20—30%的学生通过大学三级考试。数学A班要求适当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点, 修完达到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一试的水平。无论是期中、期终考试乃至高考,还是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均应比B班学生有更加突出的成绩。 除必修课外,在选修课、课外活动中也实行分层次教学。几年来,试验已取得良好效果。全年级311人,市级学科竞赛获奖的达380多人次,省级学科竞赛获奖88人次。化学A班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全市前50名中就占了28名。

2.苏州六中综合特色高中课程结构改革试验

苏州六中综合特色高中办学模式试验的目标,是为学生宽渠道升学、就业及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从高一开始,就加强外语、艺术、电脑等带有专业性课程门类,使学生毕业后独具某一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培养新型的合格高中毕业生。其课程设置是实施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板块结构形式。必修课按国家教委对普通高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开设;选修课分限选科目加任选科目两类。限选科目即单科性选修课,任选科目(含科艺活动)分理科、文科(含外语)、艺术(音乐、美术)、体育、职业技术五类。职业技术教育分文秘、电脑、服装设计、摄影装璜、财会等多种系列。与任选课相配套,建立合唱队、舞蹈队、摄影组、体育运动队、文学社、英语学会、理科学会等。活动课程科目包括军训、社会实践、校班会、团队活动等。实施过程中注重课程板块之间的沟通和连结,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创造条件。经过两、三年的试验,已形成综合特色高中的课程结构,形成艺术教育特色和职业技术教育五大系列,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全社会的支持。

3.海安县墩头中学高中分流课程设置的试验

从1992年起,海安县墩头中学在完成普通中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有一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高三分流后,开设市场营销班和服装班。市场营销班高三总课时828节。其中英语会话140节,科技英语140节,英文写作56节,公共关系学56节,市场营销学56节,法律及经济概论56节,实用文写作42节,说话与交际能力56节,商业心理学42节,世界经济概论42节,市场理论与决策42节,市场信息管理28节,经营管理学28节,国际贸易28节,工程制图28节,文艺28节等。服装班课程及课时安排为,服装工艺216节,服装美术设计242节,服装结构制图288节,服装材料36节,服装机械基础36节,企业管理常识36节,合计864节。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为学生开设了电脑课。在职业技术教育中,重视实践环节,把实习课作为必修课程。实习分三个阶段:第一次是秋忙假,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市场意识,分5—6人一组,分别到本县一些工厂的供销科和县百货公司批发部等单位实习,共10天时间;第二次是春节前夕,让学生亲自做买卖,增强营销能力,一人一个单位,分到乡镇供销社、百货公司等做采购或批发或零售业务;第三次是毕业前夕,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接受用人单位的指导和考察。

以上几种课程模式,尽管具体目标各有侧重,但是都属于普通高中的性质,其必修课门类基本相同,但在选修课的开设上则按照各种模式的特点和需要来设计。这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求同又存异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在高中阶段实现功能分化。上述课程模式反映了当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体现了下列发展的取向:

1.普通高中课程模式趋向多样性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千差万别。江苏地区差异性也很显著。同时,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在兴趣、爱好、需要、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其个性倾向已趋稳定。为了满足主客观方面的种种需要,培养多方面、多层面的人才,普通高中必须改变以往由于模式单一所造成的办学无特色、教学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而应当制订出各具特色、模式多样性的普通高中课程。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江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重点中学趋向升学的课程模式、综合高中趋向升学与就业准备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综合高中趋向特长发展的课程模式、综合高中趋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等,正是反映了这一发展取向。

2.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趋向整体性

以往把课程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取向之一是结构的整体性。江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框架,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既有统一课程,又有具有社区特点的实用课程,逐步形成一个由学科课程、职业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组成的课程体系

3.普通高中课程内容趋向实用性

普通高中既是基础教育,又是一种分流教育。如何使尚不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在毕业时能有一技之长,在择业时能有一定的适应和竞争能力,从而为社会和生产部门提供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这是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必须给予重视的。江苏高中课程改革试验中,许多学校加强与社区、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安排选修课、职业课和活动课,编写有关科目的乡土教材,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以便使学生多掌握一些谋生手段。

4.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向的发展性

当代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发展性。教学是因,发展是果,教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已形成共识。课程改革正是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人才的资源,发挥学生的专长才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江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无论是开设选修课,还是开设活动课,无论是重点中学的分层次教学,还是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这些都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机会,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需要创造了条件。

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在课程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提出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进一步地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中办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是有一定意义的。这些问题主要是:

1.办学模式与其发展背景关系的问题

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扎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但是,究竟各种办学模式与当地社区发展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它与社会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必然联系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地挖掘,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分析上是不够的。

2.在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的构建中,如何寻找社会需求、学科

知识、人的发展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的构建,是以社会需求、学科知识、人的发展为出发点的。但是,在构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这三者的最佳结合点是什么,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需要我们给予回答和解决。

3.关于活动课程的问题

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已成为高中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活动课程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活动课程,如何构建系统的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在课程计划中占多大比例是合适的,这些尚未得到解决。

标签:;  ;  ;  ;  ;  ;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高中模式与课程设计研究与实验”阶段报告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