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工程建设施工前,通过对公众意见的征求,不但能做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还能有效预防纠纷。但是,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机制并不健全,公众对环境的监督职责也未体现出来。发生原因包括:公众参与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文件;不够重视公众参与工作,使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2、环评人员素质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只能保证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并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在我国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中,并不存在持证上岗的规定,导致大量无证人员上岗,影响环评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般情况下,环评人员除要有资格证外,还要了解环评方法和技术,充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环评工作人员情况看,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降低环评工作质量。
3、环境影响评价介入时机滞后
首先,缺乏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项目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多在发展战略后进行,而不是在决策期间进行评价。但是,战略决策的特殊性,限制着环境影响评价能力,若战略本身就会环境有危害。那么,环境影响评价将很难预防对环境的危害。其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介入时机过于滞后。项目工程多在编制可行性报告前进行环评,但实际工作中,在项目未确定或资金未到位时,业主未减少损失,多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另外,资金到位、项目确定后,为追赶施工进度,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置于脑后,仅在后期补做环境影响评价,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用的发挥。
4、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不健全
环境影响评价中,因审批制度不健全引发各种问题,降低工作质量。首先,审批信息公开不足。实际的审批工作中,大多数环境保护部门并不向公众告知需要旅行的职责、义务,不积极、主动的为他们提供环保信息。其次,审批监督制度不完善。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多由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但未规定审批决定缘由。该现象说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再次,审批结果救济制度不完善。在侵害公众环境权益现象频发的情况下,环境保护诉讼通常受各制度影响,且司法救济也面临巨大困难。国家法制的不完善,导致部分环境污染单位出现法律漏洞,这也使公众在环境保护中得不到应有救济。最后,环境保护奖罚制度不健全。环境保护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不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也就无法激发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出台和激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重要。另外,在制定奖励机制的同时,还要对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个人、单位进行处罚,只有奖励、处罚同时进行,才能获得显著效果。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并不具备完善的奖罚机制,不但影响着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还降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此外,违反规定单位的处罚力度不足也是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因素。我国虽然对违反环境保护单位处罚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处罚力度并不足,仅对其进行一定数额的处罚。而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再加上对处罚管理的缺失,相应处罚条款的未落实等,无法对责任人进行警告、约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制度完善策略
1、建立完善的环评考核和准入制度
从理论上来说,环评工作质量直接取决于开展环评工作的环评机构资质。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环评机构资格准入门槛,将环评机构拥有个人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环评质量及进度控制管理文件、环评证书营业范围、考核评估情况以及以往的业绩等纳入到考核范围,作为选择环评机构的准入条件。同时,对于质量不合格的环评文件的复审制度要严格执行,做好环评文件质量的把关工作。对于存在结论错误、数据失实、弄虚作假等重大问题的环评文件,要予以退回并对其技术评估采取暂缓措施,待文件修改完善之后,再进行复审。部分环评机构的环评文件存在质量问题,环保主管部门要按照相应的规定上报环境保护局,并建议予以适当的处罚。
2、发布地方性环评规范与导则
对于确定要建设的项目尤其是比较敏感的、特重大项目,一定要开展环评前期研究,针对项目建设可能会给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发布地方性环评技术规范和导则。对于那些由于国家层面发布的技术导则与省级项目环评不适应的情况,开展有色金属、化工、水利等地方性环评技术规范应用研究,同时还要针对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地下水等方面技术导则进行应用性研究。综合研究成果,发布地方性环评技术规范与导则。
3、明确环评相关部门的责任
完善的责任制度是建设项目环评工作顺利且高效开展的基础。各级人民政府要针对环评管理中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技术评估单位、评价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义务、权力和责任进行进一步明确。除此之外,各级环保部门要对环评行政审批、技术评估、受理、申报的要求、时限和程序进行进一步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行政审批、技术评估、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避免环评管理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的情况发生。
4、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文化的审批流程
为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中的落实到底,应在法律法规下保证评价文件审批流程的规范性。根据行政法原理,在审批决策前,必须提前通知相关受益人听证、辩解,或代理人辩解,保证行政决定过程的合理性,行政效率要从相关人员方面考虑。对于出现的违反程序的行政行为,视为操作无效。
5、提高环评人员的综合素质
环境影响评价是专业比较强的工作,涉及各学科。尤其是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通常要进行数学模拟、生物模拟、物理模拟等,若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将无法胜任该工作,也无法保证工作质量。这种情况,环境保护部门需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对于未达要求的机构,及时进行整治,严格把控资格证的发放。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有关部门要重视环评工作,并不断完善环评管理制度,提升环评的作用和地位,增强环评工作的实效性和操作性。本文针对当前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升环评工作成效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廖学清.浅议新形势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90-92.
[2]熊运实,王彦昌,张博研.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措施[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7,27(05):9-12+37 +60.
[3]姚坡,徐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6,13(1):237.
[4]范松川.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22(31):63.
[5]潘宗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2,19(4): 233.
[6]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 18(2):21-28.
论文作者:何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6
标签:环境论文; 环评论文; 评价论文; 工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制度论文; 我国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