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现代青少年的合作群体行为_群体行为论文

重视现代青少年的合作群体行为_群体行为论文

重视现代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群体论文,重视论文,伙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2)-0003-03

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在脱离儿童时代步入青少年阶段时,在行为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家庭之外同龄伙伴交往的兴趣大大增强。尤其是独生子女,到了十五六岁与父母就不太亲近了。青少年在家庭之外的生活渐渐与家庭生活隔离开来,与同龄伙伴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小世界,但同时他们与社会中的成年人世界又有一段距离。这种青少年组织并参与伙伴群体的行为,被社会学界称为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例如,我国少男少女对流行音乐和港台歌星的热衷与崇拜,形成了所谓“追星族”、“发烧友”群体,便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青少年“亚文化”圈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利用得好,可以补充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教育训练的不足;但若失去控制,“亚文化”圈也可能失去建设性功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破坏性作用。因此,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是一项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解析现代青少年伙伴群体

“伙伴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地位和层次、大致相当的素质、相互认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而发生相互交往的人群。一般说来,这些人群的年龄是相仿的。根据青少年群体的松散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挚友群。其关系不可分,相互信任,相随相伴;(2)好友群。由几个挚友群结合在一起,具有相对的排他性;(3)伙伴群。由几群好朋友聚合在一起,一般具有相似的兴趣和价值观;(4)正规群体。即由学校或社区正式组织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按计划进行活动,一般有选举出来的或被委派的负责人(如学校的团小组或其他社团活动小组);(5)青少年团伙。一般由那些受到朋友或伙伴群轻视、排斥或拒绝的失意青少年组成,他们的活动多半具有反社会性和肇事性。

与儿童时代的“玩伴”相比,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伙伴们在一起消磨的时间大大增加,大多超过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伙伴在青少年的关系网络中起核心作用;(2)伙伴群体是相对独立的,较少需要成年人指教和控制,并且还尽量避开成年人;(3)青少年伙伴群体多半是两性混合的,而不像小学或初中低年级阶段的“玩伴”那样多限于同性圈子;(4)由于与异性在一起,伙伴群体内的关系亲疏就时有变化和“重组”倾向;(5)青少年伙伴群体的交往内容也比儿童时代更为广泛。

此外,青少年的伙伴群体关系与儿童的玩伴关系还有两点不同。一是期待彼此在态度上忠诚、真挚和富于承诺感,要在价值观和利益上保持一致,因此希望“占有”自己的朋友或嫉妒朋友与他人交往的心理时有表现;二是在伙伴群体的友谊中有某种“隐私”色彩,希望只在彼此之间交流讨论某些思想和感受,不得对他人公开群体的秘密[1]。

美国心理学会(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cademy)的一些青少年研究专家们发现,青少年参加某种伙伴群体时,有明显的素质和档次的选择,一般都有对忠实、承诺感和同情心的要求。在青少年伙伴群中也可以发现某些微妙的性别差异。例如,男孩对友谊不如女孩那样看重;男孩不那么情愿和经常向朋友敞开心扉、吐露心中的秘密。

二、青少年伙伴群体行为与青少年成长

各类不同的伙伴群体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伙伴群体成员之间若能保持一种健康而持久的关系,大大有助于相互学习,获得新的知识。这类群体起初都是不稳定的,经过一番优化组合的淘汰过程,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它们在青少年社会化与成长过程中担负着如下功能:(1)帮助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和课余活动;(2)有助于青少年学习如何成为群体一员,感受一种集体主义精神;(3)青少年通过群体活动和接触社会的各种环境与现象,学习独立性、判断力、责任感、自信心,以便向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过渡。

国内外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利。这种关系具有交流信息、提供支持和参谋、劝告等功能,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感以及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还指出伙伴群体对人格发展的好处,即它有助于缓解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压力[2]。

美国学者凯利和汉森概括出伙伴群体对青春期青少年的成长有如下几项积极功能[3]:(1)抑制青春期的躁动性。研究显示,孩子学习克制自己的冲动大多是通过与伙伴之间的交往,而不是他们通过与家庭和学校的相互关系所起的作用;(2)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获得独立性。伙伴群体把孩子们从对家庭的依赖引向较为独立的生活;(3)提供机会使孩子们去体验各种思想、情感和行为,因为在伙伴群体中有许多对话、讨论、争论甚至会发生冲突和必须解决相互的矛盾,这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性格;(4)培养正确的性态度和性别角色行为。研究证明,科学的性态度和性别角色行为可以通过伙伴群体的相互影响而得到初步培养,这种影响通常在父母对孩子冷淡和忽视的情况下更显重要;(5)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价值观。科学研究显示,伙伴群体的交往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孩子们的道德发育水平;(6)提高和维护孩子们的自尊感。青春期少男少女可能通过伙伴群体参与社会生活,这有助于他们以间接的方式去获得、保留或公开某些信息,从而维护或增强自尊感。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建立友谊的好处还在于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和对学校生活的调适。研究表明,朋友关系较为满意与和谐的青少年,一般在自尊感、体谅他人的感情方面较明显,孤独感较少;他们在同学中较受欢迎,也能悦纳朋友,显示出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为人处世方法和技巧;他们在学校里往往也是好学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较好的考试成绩。

尽管研究者们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伙伴群体中的友谊关系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社会成长及学习进步都有积极作用。这种友谊关系中既有激励、制约,又有示范、规劝、引导、安抚等等效应,对青少年获得健康的情感,保持良好行为和纠正不良行为所起的作用,往往不亚于家庭、学校和其他管教机构。这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自助与互教的积极途径。

三、对青少年伙伴群体的积极引导

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两方面的,我们在注意到青少年形成、组织和参与伙伴群体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青少年伙伴群体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其欠缺和消极的另一面。

首先要指出的是,现今城市的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多数生活在父母都就业的家庭中。他们的青春期也正是父母的事业成就期,父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孩子认真谈心和平等交流;门户隔离的社区居住模式使昔日的邻里关系也疏远了;而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压力、学校应试教育带来的功课压力等等,都使处于特殊发育阶段的少男少女难免产生心理孤寂烦躁的感觉。青少年也常常因为孤单寂寞而去寻求伙伴群体的心理支持,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仅仅为了排解孤独感、压抑感和躁动不安感而去参与或组织伙伴群体,就难免有些冒险性。实际上,社会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的青少年团伙,对青少年本身和社会秩序都带来危害。例如,有一类团伙把青少年的全部心思都吸引过去,使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同学关系和家庭关系,成为浪迹天涯的一群,从而导致了破坏性的后果。不久前南京破获了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其成员为16名男孩,年龄都在11~17岁。他们均是离家出走、逃学后转入地下活动的中小学生。这伙男孩子抱成一团、义气用事,从相互安慰到相互教唆发展到偷窃行凶、性犯罪等严重的反社会行为。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感到孤独而寻求伙伴关系的补偿。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其中9个孩子来自破碎家庭,因为失去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关怀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另一种情况是,在某些伙伴群体中形成“小圈子”,一些人排斥另一些人或某一个人,使被排斥者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孤立无援感,于是可能在“报复”心理驱使下做出反社会或伤害他人的事来,有的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青少年在校内外的伙伴群体,都应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上其他成年人的关注、了解和引导。

1.帮助青少年弄清楚他们在伙伴群体中发生的友情、忠诚、亲近、异性交往、约会等等,究竟具有什么目的和意义。这是为了预防卷入某种不健康的关系之中,以免危害他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因为许多青少年起初接触伙伴群体多带有盲目性,并无多少关于该群体的信息。这时,家长和老师有必要帮助他们了解情况,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选择朋友圈子。为了帮助与指导孩子,家长和教师必须舍得花时间去同孩子讨论问题,并且要体察孩子的心境,尊重他们,平等地与他们沟通信息,提出朋友式的劝告。

2.训练青少年的社交技巧。要让孩子们懂得,达到成熟和健康的伙伴关系与表达朋友之间的好感、喜欢、友爱等等情感,并不是“本能”的行动,是需要学习和遵循一定规范的。社交技巧的训练对青少年特别重要,是因为青少年容易轻信谎言和神话,轻率与盲从是常见的。社会交往的一些基本要领,如多听、多观察,不轻易肯定或否定,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等等,都是建立良好伙伴关系所需掌握的。

3.教育青少年对伙伴群体活动的参与要适度。青少年既不可完全陷入某个小圈子中,只讲哥们儿义气,感情用事,盲目效忠;也不应对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不予理会,随意背叛,以自我为中心。当然,也不应违心地强迫自己听从别人不正确的言行。

4.要让青少年懂得,对待友谊要持严肃态度,它不仅仅是用来开心解闷儿的,友谊更重要的功用在于帮助双方成长、成熟。所以,评价友谊健康与否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朋友双方在这种友谊关系中是否得到了进步、成长。如果某种伙伴关系给青少年带来不良情绪和有害的行为方式,那么这种关系便应当及时终止。

5.成年人指导青少年去发展健康的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他们学会用批判的态度和敏锐的思考去分析、评价他们涉足其中的某种伙伴关系对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无诸如喝酒、抽烟、吸毒、不良性关系等所谓“快乐”的诱惑存在于这种关系里。如果有,亦应终止或改变这种关系。

6.如果已发现孩子在伙伴关系中遇到了困难或麻烦,家长或老师必须及时向孩子提供“救助”,要么帮助他们疏导、调解矛盾,要么帮助他们脱离有害的关系。如果家长无力“救助”陷入麻烦的孩子,则应及时寻求心理学者、咨询专家或公安、司法部门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的研究者都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在外交友、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基础。家庭破裂或家庭气氛恶劣会影响到青少年对“亚文化”的选择。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与孩子进入表达青春期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例如,青少年的抑郁、焦虑、缺乏自信心、找不到生活目标以及孤立无助感等等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相当多的因素来自父母和家庭关系中的不良影响。因此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不光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家庭更是责无旁贷。

〔收稿日期〕2001-05-14

标签:;  ;  ;  ;  ;  ;  

重视现代青少年的合作群体行为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