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

花生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

一、花生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法(论文文献综述)

邢彩[1](2020)在《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文中提出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花卉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和公认的“黄金产业”。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影响花卉栽培生产的瓶颈因素,关乎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兴衰,被誉为“农业芯片”。本文对我国大宗化花卉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些花卉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活力不齐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根本原因。种子籽粒小,不同批次籽种籽粒饱满度不齐、成熟度不一,千粒重差异较大(2.19±0.39g、2.47±0.68g和4.46±0.42g)、生活力不稳定及不同品系遗传性差异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和天竺葵种子活力的主要原因;2)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发芽期间吸涨吸水过程在8~10h之内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再延长浸泡时间导致厌氧,影响种子活力,发芽率反而降低;3)合理采用催芽技术可以提高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发芽更快、更齐。但要把控好处理强度、时间等技术参数;4)利用过氧化氢、硫酸处理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发芽率,但处理时间不得长于15min,硫酸浓度不能大于50%。引发剂PEG-6000处理时间也不宜过长;低浓度GA3、6-BA处理显着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但高浓度抑制发芽;5)适度热水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处理美女樱种子的最适水温为50℃,一串红为55℃,天竺葵为45℃;6)低温、高湿层积处理可显着增强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处理最适时间依次为40d、30d和40d;7)利用激光和磁场催芽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处理时间,时间稍长则干扰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起到反作用;8)总结以上各项因素,育种改良、科学栽培及精准清选种子是确保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高活力根本出路。

付丽娜[2](2020)在《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高活力种子是作物高产的基础,其中种子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关系密切。本研究以我国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以及西南冬麦区的71份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不同麦区小麦种子发芽期间的活力差异,通过检测不同发芽时间的种子内源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含量,分析不同麦区内源激素的差异,利用相关性分析检测发芽不同时间种子内源激素含量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影响小麦种子活力关键时间的激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四大麦区小麦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主根长、鲜重及幼苗长均有较大差异,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重均最高,分别为47.72g、3.46g和7.25g,黄淮冬麦区活力指数、幼苗长、幼苗鲜重均最低,分别为2.93g、10.66g和6.21g,差异极显着。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活力指数分别为3.23和2.99、幼苗鲜重分别为6.28g和6.88g,差异极显着。地方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长优于育成品种,但差异不显着。(2)发芽后6-72h,四大麦区种子脱落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同一时期麦区间差异不显着,其中西南冬麦区下降最快,从6h的0.105μg/g下降至48h的0.05μg/g;赤霉素和生长素呈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冬麦区6h、12h、24h、48h、72h种子赤霉素含量分别为234.57μg/g、236.62μg/g、422.25μg/g、1176.19μg/g、1468.41μg/g,高于其他三个麦区,生长素含量分别为0.09μg/g、0.08μg/g、0.14μg/g、0.57μg/g、1.98μg/g,其中24h、48h、72h生长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三个麦区;西南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子玉米素含量呈上升趋势,黄淮冬麦区呈下降趋势。(3)发芽后6-72h,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脱落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育成品种种子赤霉素含量在5个时期均高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6h、12h、24h、48h、72h种子赤霉素含量分别为229.25μg/g、221.40μg/g、392.80μg/g、1019.64μg/g、1355.18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162.54μg/g、175.73μg/g、331.99μg/g、846.37μg/g、1236.45μg/g;6-12h种子生长素含量变化平稳且育成品种含量低于地方品种,24h后迅速增加且育成品种含量高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6h、12h、24h、48h、72h含量分别为0.07μg/g、0.07μg/g、0.11μg/g、0.58μg/g、1.69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0.11μg/g、0.12μg/g/0.08μg/g、0.45μg/g、0.91μg/g;地方品种玉米素含量上升,育成品种下降,发芽后6h、12h、24h、48h、72h,育成品种玉米素含量分别为1.76μg/g、1.56μg/g、1.63μg/g、1.75μg/g、1.67μg/g,地方品种分别为1.09μg/g、1.25μg/g、1.19μg/g、1.45μg/g、1.37μg/g,育成品种5个时期种子玉米素含量均高于地方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6-72h,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生长素含量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6-12h,48-72h赤霉素含量差异显着,6h、24-48h玉米素含量差异显着,12-24h的脱落酸含量差异显着。(4)发芽24h后种子赤霉素含量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鲜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353、0.251、0.385,均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后12h的脱落酸含量与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比为-0.241、-0.198、-0.314,均显着负相关;发芽后24h的种子生长素含量与发芽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307,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后24h玉米素与发芽率相关系数为0.272,72h玉米素含量与主根长的相关系数为0.386,均显着正相关。(5)杂交小麦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低于普通小麦;四种激素在种子发芽6-72h内,普通小麦玉米素和生长素含量高于杂交小麦,但48h后,杂交小麦种子激动素含量上升速度高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间激动素和生长素含量在5个时期均差异显着;杂交小麦与百农矮抗58间,5个时期玉米素和赤霉素含量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发芽24h、48h的赤霉素含量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和0.696、0.604和0.696、0.479和0.569,显着相关;发芽6-72h的玉米素含量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0.617、0.652、0.540、0.605,与发芽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0.813、0.816、0.629、0.680,与发芽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813、0.828、0.651、0.709,与活力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2、0.668、0.653、0.539、0.542,均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发芽48-72h的生长素与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0.687和0.733、0.746和0.803、0.755和0.846、0622和0.734。

夏军[3](2020)在《低温对棉种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转化的影响及激素调控》文中研究表明低温抑制棉种萌发,引起棉花缺苗断垄、生育时间缩短,造成籽棉产量降低、原棉品质变差。因此,明确棉花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态特征、贮藏物质及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探寻提高棉花抗低温能力可能途径和技术措施,保证新疆棉花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陆地棉品种新陆早65号(L65)、海岛棉品种新海35号(H3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温度处理:12-15℃、18-21℃和25-28℃(CK),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棉种萌发过程中的萌发特性(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MTG)、贮藏物质(蛋白质Pr、淀粉St、脂肪Ad、总糖ST、葡萄糖Glu、果糖Fru、蔗糖Suc)、关键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过氧化氢H2O2、脯氨酸Pro、丙二醛MDA)以及内源激素(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酸ZR、生长素IA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利用外源100 mg/L GA3调控对棉花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贮藏物质、关键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对棉种萌发特性和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随温度的降低,棉种发芽率、发芽势、吸水率、发芽指数及萌发指数与2528 oC(CK)相比,平均降低了26.01%、11.67%、7.66%、12.64、1.48;而MTG平均增加了3.94d;低温胁迫下,棉种的Pr、St、Ad、TS、Glu、Fru和Suc含量分别比CK低2.88%、7.86%、3.64%、8.91%、7.61%、5.43%和2.71%。棉种的发芽率与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吸水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r、Ad与吸水率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且TS、Glu、Fru和Suc均与Pr、St和Ad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海岛棉的Pr、St、Ad、TS、Glu、Fru和Suc含量在低温胁迫下分别高陆地棉31.24%、5.35%、35.85%、10.66%、23.20%、20.93%、18.05%。因此,低温胁迫下,海岛棉的棉种通过增强吸水率,加快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和代谢,增强棉种萌发对低温的抵御能力。2.低温胁迫对棉种膜脂过氧化、代谢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随温度的降低,棉种种胚内的POD、SOD、CAT、LPS活性和ZR、GA3、ABA、IAA含量分别比CK低8.68%、4.71%、3.81%、6.74%、15.16%、14.16%、21.88%和3.28%;而Pro、MDA、H2O2、ZR/ABA、GA3/ABA分别高10.53%、7.59%、5.07%、16.11%和8.33%。海岛棉的SOD、POD、CAT、AMS酶活性以及ZR、GA3、ABA、IAA和Pro含量在低温胁迫下分别高陆地棉45.05%、20.53%、14.06%、4.85%、46.28%、103.93%、41.64%、38.79%、3.59%,而MDA含量低18.26%。此外,棉种内的SOD、H2O2、POD均与ZR、IAA、GA3和AB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而LPS与ZR、IAA、GA3和ABA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BA、Ad、GA3、CAT、Pr、Fru、Suc、H2O2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海岛棉通过增强保护酶活性,增加贮藏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降低MDA含量和活性氧的积累,加快物质的代谢与转换。3.外源调节物质对低温下棉种萌发特性的影响8种外源物质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低温胁迫下棉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缩短了MTG,其中以GA3和FL效果较好。100 mg/L GA3处理后GH35和GL65的发芽率、发芽势和GI在1215oC下平均增加了26.50%、7.75%、4;在2528oC下平均增加了5.25%、13%、6.14,MTG降低了0.94d;3.29 mg/L的FL处理后GH35和GL65的发芽率、发芽势和GI在1215oC下平均增加了19.75%、6.50%、0.97,MTG增加了0.22;在2528oC下平均增加了2%、9.25%、2.87,MTG分别降低了0.25d;而20 mg/L的ABA和5.88 mg/L的PA对棉种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大,综合比较后发现外源GA3对低温下棉种的萌发效果较好。4.GA3对低温下棉种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外源GA3处理后,低温胁迫下棉种萌发过程中SOD、LPS活性,ZR、GA3和IAA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81%、3.44%、4.52%、6.11%和3.25%;而POD、CAT、AMS活性、ABA、MDA和H2O2含量以及St,TS和Pr含量分别比对照低4.06%、2.13%、3.27%、3.35%、11.51%、5.50%、1.30%、7.22%和4.77%。相关性分析发现,贮藏物质、内源激素与关键酶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关系,均与GA3和GA3/ABA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ABA、Ad、CAT、H2O2、AMS、GA3和GA3/ABA是GA3影响低温下棉种萌发的关键因素。逐步分析表明,GA3通过降低H2O2含量,增加CAT活性和果糖含量来提高L65的发芽率;而降低GA3/ABA的比例、增加AMS、LPS活性和Suc含量是GA3提高H35发芽率的主要因素。

马佳慧[4](2020)在《发芽花生酸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用辽宁地区主栽花生为原料,将其发芽后添加到牛奶中,利用乳酸菌发酵制备出发芽花生酸奶,同时对发芽花生酸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对浸泡时间,发芽温度,发芽湿度和发芽时间四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以发芽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发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8h,发芽温度26℃,空气湿度65-75%,发芽天数5天,发芽率约为87%。在上述实验的得到的最优发芽条件下,对阜花17号、阜花30号、唐油4号、花育20号和唐科8252号5个品种的花生进行萌发实验。分别以5种花生的芽长、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作为评价指标,选择唐油4号发芽花生添加到牛奶中制备发芽花生酸奶。其次,建立模糊数学法模型分别对酸奶的颜色、味道和组织状态三个指标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制作发芽花生酸奶的最佳配方是:乳酸菌添加量为0.4%,白糖的添加量为8%,发芽花生冻干粉的添加量为2%。分别对发芽花生酸奶与普通酸奶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芽花生酸奶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酸奶,能量、脂肪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略高于普通酸奶,水分含量略低于普通酸奶。发芽花生酸奶可为食用者补充更多的优质蛋白,可作为人体所需蛋白的优质来源。通过乳酸菌含量检测表明,普通酸奶中的乳酸菌含量为1.9×109 CFU/g,发芽花生酸奶中的乳酸菌含量为3.6×109CFU/g,发芽花生酸奶中的乳酸菌含量是普通酸奶的1.9倍。分别对普通酸奶和发芽花生酸奶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测得发芽花生酸奶DPPH清除率为37.17%,普通酸奶的DPPH清除率为27.44%。发芽花生酸奶ABTS清除率为48.95%,普通酸奶的ABTS清除率为22.08%。发芽花生酸奶比普通酸奶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原料及产品进行检测,结合营养成分检测结果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利用SPSS分别检验普通酸奶与发芽花生酸奶,发芽花生与发芽花生酸奶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芽花生酸奶中,提高蛋白质、白藜芦醇、没食子酸、表儿茶素、芦丁、肉桂酸、咖啡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含量,降低脂肪、碳水化合物、原儿茶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产品的抗氧化性会增加。

张鹤[5](2020)在《花生苗期耐冷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春低温是限制我国东北地区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发生在萌发期和幼苗期两个阶段。在农业生产上,耐冷品种的选育是解决低温冷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针对萌发期和幼苗期筛选花生耐冷材料并揭示花生耐冷机理对东北地区花生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68份东北地区主栽的花生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室内萌发期和幼苗期及田间对其耐冷性进行了评价,并以耐冷型和冷敏感型花生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生理指标测定、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脂质组检测等方法,从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花生的耐冷机理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68份花生种质萌发期、幼苗期及田间的耐冷性进行鉴定,构建了花生耐冷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萌发期,对10℃、8℃、6℃和4℃处理7d后各花生种质的种子活力进行分析发现,6℃处理7d适合作为大批量花生种质耐冷性鉴定的条件,并筛选出耐冷型花生种质18份,中间型花生种质38份,冷敏感型花生种质12份;在幼苗期,叶面积、地上部鲜重和耐冷等级与花生的耐冷性最相关,可以作为花生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在田间,通过测定出苗率、出苗能力和产量构成因素对室内筛选结果进行验证,最终鉴定出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均耐冷的花生品种NH5,及冷敏感型花生品种FH18。2.低温胁迫显着抑制花生植株的生长发育,其中地上部分所受抑制程度显着大于地下部分。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膜透性增大,电解质渗透率升高,NH5可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来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低温胁迫下,NH5和FH18的MDA、O2·-和H2O2的含量均增加,但NH5增加幅度小于FH18,原因归于NH5中SOD、POD、CAT和APX的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抑制了活性氧的积累,其中,CAT和APX活性的升高可能是使细胞内H2O2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低温胁迫下,气孔限制因素是花生植株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II、qP和ETR也呈明显下降趋势,但NH5在低温胁迫初期可以抑制PSⅡ光合活性的降低和电子传递速率的下降,从而维持花生叶片的光化学效率。低温胁迫下,FH18的叶片细胞结构遭到明显破坏,主要体现在膜系统和叶绿体结构受损,线粒体数量增多,有毒物质的大量积累等,NH5在低温胁迫下可以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膜系统的稳定性和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3.通过低温胁迫下耐冷型花生品种NH5和冷敏感型花生品种FH18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共筛选出759个花生耐冷相关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花生冷响应基因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中显着富集,而花生耐冷相关基因在膜脂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通路中显着富集。共鉴定出59个与脂类代谢相关的耐冷基因,主要参与贮存脂TAG的合成、膜脂代谢和脂肪酸代谢过程,且大部分为显着上调表达。此外,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445个花生耐冷相关的转录因子,分属于69个家族,其中bHLH、MYB、NAC、ERF、WRKY和C2H2六个家族中所占数目最多,且76.62%为上调表达。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耐冷相关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最为显着富集。其中,arahy.108W4S(MGP)、arahy.FK7XM9(SAP11)、arahy.2MPX2Y/arahy.8LB9ZD(DREB2C)转录因子可通过ABA信号转导途径调控花生的耐冷性,而arahy.J8HG2W(ICE1)、arahy.0RH9QK(MYC2)和arahy.2KRW4X(MYC4)可通过JA信号转导途径增强花生的耐冷性。4.利用脂质组学检测技术,在花生叶片中共检测到20个膜脂组分和168个脂质分子种,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MGDG、PC、PG、PE和LPG均显着降低,且在FH18中下降幅度较大;而PA、PI、PS、LPC和LPE均有所增加,且FH18中PA的增加幅度显着高于NH5;同时,NH5中的DGDG、SQDG、DAG及TAG也都显着增加。双键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耐冷品种NH5的膜脂不饱和度显着增加,而冷敏感品种FH18的膜脂不饱和度显着下降,花生叶片中C36:6-MGDG含量的降低是导致膜脂不饱和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耐冷品种中C36:6-DGDG含量的大幅度增加是膜脂不饱和度提高的主要原因。通过GC-MS共从花生叶片中检测到22种脂肪酸,其中C16:0、C16:1、C18:0、C18:1、C18:2、C18:3和C20:4的含量较高,是花生叶片中的主要脂肪酸。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总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有所增加,而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减少,且耐冷品种的变化幅度较大。5.综合转录组和脂质组分析结果,构建了花生耐冷的脂类代谢调控网络,低温胁迫下,内质网中的磷脂合成途径以及叶绿体中的半乳糖脂合成途径和α-亚麻酸代谢途径的大部分反应均被激活,且催化这些反应步骤的基因大多呈上调表达。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PAP1和CDS1/2的上调表达可使植株避免因PA过度积累而造成膜脂过氧化损伤。同时,MGD、DGD1和SQD2上调表达导致的DGDG和SQDG含量的增加对保证叶绿体结构完整性,维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此外,α-亚麻酸代谢和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可通过调控JA信号转导通路来提高花生的耐冷性。

崔华威,陶飞,苗爱敏[6](2019)在《种子发芽率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发芽率是种子检验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无损、快速、准确地进行发芽率测定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种子发芽率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点及在实际检测当中的应用效果,预测了发芽率无损检测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陈晨[7](2019)在《木薯种茎活力的蛋白质组学机制及其生理生化鉴评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在生产中主要以种茎为种植材料,目前种茎质量问题已成为木薯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探索木薯种茎老化劣变的蛋白质组学机制,寻找与木薯种茎老化劣变或抗老化相关的关键蛋白,对种茎活力与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高效、快速的种茎活力鉴评指标。最终为高效筛选木薯种茎贮藏技术及药剂处理措施,生物技术手段改善种茎质量,延缓种茎活力下降或者保持、提高种茎活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田种植的华南8号(SC8)和南植199(NZ199)木薯种茎为材料。收获期采集种茎并辅助人工老化,测定不同老化天数种茎的生理生化指标,并在正常条件和干旱胁迫条件下进行发芽与幼苗生长试验,主成分分析法获得不同老化天数种茎的活力综合得分;比较不同老化天数种茎劣变的蛋白质组学差异。采集6个不同生长阶段的种茎,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发芽与幼苗生长试验,主成分分析法获得不同生长阶段种茎的活力综合得分;最后对自然生长阶段和人工老化阶段种茎活力综合得分与其对应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种茎不同阶段的活力评价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贮藏劣变阶段,木薯种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种茎活力综合得分均呈现先慢后快的下降趋势,至老化6天时,华南8号种茎全部丧失活力,南植199种茎活力快速降至最低。从种茎活力变化趋势可以得出,木薯种茎老化4~6天为活力骤降、从有到无的转折点。2、通过对不同老化天数的种茎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及质谱鉴定可得到48个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归类分析发现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和碳代谢相关蛋白、转移蛋白、解毒抗氧化相关蛋白、防御类蛋白、分子伴侣蛋白。大部分能量代谢和碳代谢相关蛋白与解毒抗氧化相关蛋白下调表达,而转移蛋白、防御类蛋白、分子伴侣蛋白表达量上调。老化6天时,NZ199种茎仍有活力应与其独有的烯醇化酶、类异黄酮还原酶和核氧化还原蛋白、脱水蛋白、CPN60伴侣蛋白有关。3、贮藏劣变阶段2个木薯品种的种茎活力综合得分均与种茎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一致的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种茎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可作为木薯种茎贮藏劣变阶段的活力评价指标。因此,种茎贮藏时要采取措施降低种茎对淀粉的消耗。4、SC8和NZ199种茎活力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而不断上升,植后300 d达到顶峰。两个木薯品种的种茎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种茎活力总体为升高的趋势,但有两个快速上升期,分别在植后180~210 d和植后270~300 d这两个阶段。可见种茎活力并非匀速增加,而是会在某时期快速增加,此阶段对种茎活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生产上需加强管理。自然生长阶段2个木薯品种的种茎活力与其种茎淀粉含量之间均呈现一致的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丙二醛(MDA)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因此,种茎淀粉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作为木薯种茎生长阶段的活力评价指标。综上所述,木薯种茎处于不同状态,其活力评价指标有差别,自然生长阶段应选用种茎淀粉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作为种茎活力评价指标,种茎贮藏劣变阶段应选择种茎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作为种茎活力评价指标;种茎劣变主要与能量代谢类、解毒抗氧化类蛋白下调表达密切相关,而抗劣变能力与转移蛋白、防御类蛋白、分子伴侣蛋白有紧密联系。

邢丽婷[8](2019)在《老化对不同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实际生产中,花生种子贮藏后老化导致种子活力下降,造成生产上资源的浪费。因此,筛选高活力花生品种,了解花生老化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特性;明确不同花生品种老化处理后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对培育耐老化花生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试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23个花生品种(系)进行自然老化(种子在室温开放条件下存放12个月)与人工老化处理(T=40℃,RH=90%)0、2、4、8、10天,发掘不同老化处理下23个花生品种(系)的耐老化特性,筛选出耐老化和老化敏感的材料;第二部分将筛选出的两个花生品种进一步进行人工老化处理,研究不同人工老化处理(0、2、4、6、8、10天)后NH23和FH18的活力指标、品质指标和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测定23个花生品种(系)不同老化处理后的种子活力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筛选出耐老化和老化敏感品种NH23和FH18。2.利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人工老化后NH23和FH18种子品质指标,发现种子在受到相同老化时间胁迫下,NH23种子脂质氧化分解的速率慢于FH18种子。FH18种子油分和脂肪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变化幅度大于NH23种子。3.对NH23和FH18种子进行电导率、发芽率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NH23种子耐老化能力表现强于FH18种子。相同的老化处理时间FH18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值显着高于NH23种子,而发芽率显着低于NH23种子。对不同胁迫处理的NH23和FH18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的老化,种子胚轴的SOD、POD、CAT和APX活性可以有效保持活性氧的平衡,对维持NH23种子胚轴的较高活力起着重要作用。NH23种子的抗氧化胁迫能力随着老化时间延长显着高于FH18种子。相同老化处理后,FH18胚轴可溶性蛋白升高的幅度低于NH23胚轴,其MDA含量和活性氧的积累多于NH23。4.为一步验证老化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对NH23和FH18老化不同时间节点的进行不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发现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NH23和FH18胚轴中的GmUBC2基因均呈上调表达,相同的老化处理下NH23胚轴中GmUBC2基因表达量高于FH18胚轴。

姜焕焕[9](2019)在《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的效果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碱土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危害着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良并资源化利用盐碱土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土壤退化与粮食需求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利用微生物菌剂与工业副产品配套施用进行盐碱土改良,不但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具有高效经济、节约能源、对环境无污染的优点。解磷菌是一类可以将难溶性磷源转化成植物可吸收利用磷素的一种促生菌,对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缓解植物盐碱胁迫损伤及改良盐碱土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从生态环境安全性及微生物菌剂改良盐碱土角度出发,分离鉴定耐盐碱解磷菌,对其环境适应性及植株促生作用进行研究,考察了其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分别采集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和新疆内陆地区盐碱土样,测定理化性质。利用优化的磷酸三钙无机磷培养基(Tricalcium phosphate medium,TPM)和蛋黄有机磷培养基(Yolk medium,YM)分离纯化解磷菌。16S rDNA鉴定后,平板法和液体培养法对其溶磷特性进行测定。从黄河三角洲地区纯化出解磷细菌40株,主要分布在Bacillus,Pseudomonas,Arthrobacte,Acinetobacter,Enterobacter,Providencia rettgeri菌属。解磷放线菌2株,均为Streptomyces。其中,解无机磷细菌26株,解有机磷细菌16株。解磷真菌10株,主要是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菌属。菌株溶解磷酸三钙量为2.25442 mg/L,溶解磷酸铝量为0.214.6 mg/L,溶解磷酸铁量为0.319.72 mg/L,溶解卵磷脂量在0.88.7 mg/L之间。从新疆地区分离纯化出解磷细菌23株,分别属于Bacillus,Acinetobacter,Brevibacillus,Pseudomonas,Paemibacillus,Gordonia,Ensifer adhaerenss,Chryseobacterium菌属。其中,解无机磷细菌17株,解有机磷细菌6株。解磷真菌6株,属于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Talaromyces flavus菌属。溶解磷酸三钙量为65496 mg/L,溶解磷酸铝量在0.411.4 mg/L之间,溶解磷酸铁的量为0.128.5 mg/L,溶解卵磷脂量在2.110.3 mg/L之间。其中,Providencia rettgeri和Gordonia sp.首次发现具有溶磷能力。实验进一步对所分离解磷菌溶磷机理及盐碱耐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解磷菌溶磷过程伴随着培养基内pH值的下降而下降。液相色谱测定分析发现,解磷菌能够分泌草酸、柠檬酸、葡萄糖酸、苹果酸、琥珀酸、乳酸、甲酸和丙酸,其中丙酸和草酸是耐盐碱解菌溶解磷酸三钙的主要有机酸。分离自盐碱环境的土着解磷菌具有较强的盐碱耐受性。其中,Bacillus(YM-9、YM-16、TPM-26、YMX5、TPMX18、TPMX19)、Providencia retteri(TPM-23)、Enterobacter sp.(YM-14)、Acinetobacter sp.(YMX11)、Ensifer adhaerens(TPMX5)和Gordonia sp.(TPMX16)在1.5 mol/L NaCl条件下仍可以生长,所有菌株最高Na2CO3耐受性为50 mmol/L,最高pH耐受性为10。以经济作物-花生作为考查对象,分析优势耐盐碱解磷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 sp.)、雷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eri)和粘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的生理特性及对花生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菌株在1.4 mol/L NaCl条件下仍具有溶磷能力,对不浓度的碳、氮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盆栽实验结果显示,土壤中盐碱成分能够抑制植株的生长,接种四种解磷细菌缓解了这种抑制作用,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植株生长。其中,解磷菌Providencia rettgeri为最优菌株,显着增加植株根长、茎长、叶片数及生物量。耐盐碱解磷菌能够定殖于植物根际土壤,通过溶磷作用,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另外,解磷菌通过分泌植物激素、胞外多糖及铁载体等促生因子,改变植株叶片激素含量,增加盐碱胁迫抗性,促进其在盐碱环境条件下的生长。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土为实验对象,从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方面考察了解磷菌Providencia rettgeri和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处理组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pH值和盐离子含量,pH最高下降0.62个单位。土壤中盐碱成分得到优化,Na+和Cl-含量降低,Ca2+和SO42-含量增加。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增加量分别为189.71 mg/kg、19.57 mg/kg、873.34 mg/kg和23.06 g/kg。解磷菌菌悬液的施入显着增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促进微生物群落富集与土壤营养元素循环相关的菌属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Planctomycetes,全面改善盐碱土性质,促进了植株的生长。本研究经过培养基的优化,分离筛选出土着高效耐盐碱解磷菌,为解磷菌剂的制备提供了菌种资源;通过盆栽实验研究耐盐碱解磷菌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明确了其促生机理;通过其与磷石膏和秸秆的共同施用,改良了盐碱土土质,为利用耐盐碱微生物与改良剂联合施用改良盐碱土提供了理论支持。

胡廷会,成良强,饶庆琳,李正强,吕建伟,王军[10](2018)在《种子成熟度对黑花生出苗及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种子成熟度对黑花生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黑花生品种黔花生七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种子成熟度,采用室内与大田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成熟度黑花生种子发芽、出苗、生育后期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成熟(T1)的花生籽仁作种子,植株长势弱,光合速率低;较成熟(T2)和成熟(T3)的花生籽仁作为种子,其光合同化能力强,光合速率高。随种子成熟度的增加,花生发芽势、发芽率和出苗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T3处理下各指标值最大,T2、T3、T4(过成熟)处理发芽势、发芽率和出苗率均显着高于T1;除结果枝数外,花生产量及农艺性状均随种子成熟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处理T3下荚果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因此,选用成熟的黑花生作为种子,其出苗好,光同化能力强,净光合速率高,荚果产量高。

二、花生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3 植物种子学研究进展
        1.3.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2 种子休眠机制与调控
        1.3.3 休眠种子的催芽处理
        1.3.4 测试植物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种子的消毒与发芽
    2.3 种子活力的测定
    2.4 不同催芽处理方式
        2.4.1 不同化学法处理方式
        2.4.2 不同物理法处理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吸水动态
    3.2 不同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化学法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1 用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2 用硫酸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3 用PEG-6000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GA3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6-BA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6 不同化学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3.4 不同物理法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热水浸种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2 低温、高湿沙基层积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3 不同时间激光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4 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2 种子活力测定方法
    1.3 自然老化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 激素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1.4.1 赤霉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2 脱落酸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3 生长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4 细胞分裂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5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生态区小麦种子活力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表型统计
    2.4 实验设计
    2.5 实验统计分析
    2.6 结果与分析
        2.6.1 种子活力指标分析
        2.6.2 不同麦区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2.6.3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活力比较
        2.6.4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种子活力差异分析
    2.7 讨论
第三章 小麦种子发芽期内源激素变化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激素检测类别
    3.3 样品处理及激素测定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色谱条件
        3.3.3 样品前处理
        3.3.4 标准曲线绘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标准曲线方程
        3.4.2 样品激素检测结果分析
        3.4.3 激素含量变化趋势及差异分析
    3.5 不同类型品种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差异分析
    3.6 种子发芽不同时期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
    3.7 讨论
第四章 杂交小麦发芽期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4.1 实验材料
    4.2 激素检测类别
    4.3 样品处理及激素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品种种子活力分析
        4.4.2 发芽不同时期四种激素变化趋势分析
        4.4.3 四个品种不同时期激素含量的方差分析
        4.4.4 不同时期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低温对棉种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转化的影响及激素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低温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转化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4 外源调节物质对低温胁迫下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3.研究技术路线
    4.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低温胁迫对棉种萌发特性、贮藏物质的影响
    1.试验材料
    2.试验设计
        2.1 试验方法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棉种萌发过程中吸水特性的变化
        3.2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3.3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期Pr、St、Ad的影响
        3.4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期TS、Glu、Fru、Suc的影响
        3.5 低温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特性与贮藏物质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低温胁迫对棉种萌发过程中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期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期Pro、MDA和 H2O2 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期AMS、LPS活性的影响
        2.4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5 低温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比例的影响
        2.6 膜脂过氧化、代谢酶活性、内源激素与萌发率的相关性分析
        2.7 膜脂过氧化、代谢酶活性、内源激素与贮藏物质含量的主成分与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第四章 外源调节物质对低温下棉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物质对棉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的GA_3及其抑制剂PA对棉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的FL及其抑制剂ABA对棉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3.讨论
第五章 GA_3对低温下棉种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GA_3 对低温胁迫下棉种过氧化清除能力的影响
        2.2 GA_3 对低温胁迫下棉种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 GA_3 对低温胁迫下棉种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2.4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1.1 低温胁迫对棉种萌发特性和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
        1.2 低温胁迫对棉种膜脂过氧化、代谢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3 外源调节物质对低温下棉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1.4 GA_3 对低温下棉种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发芽花生酸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芽花生概述
    1.2 乳酸菌发酵酸奶概述
    1.3 双发食品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生发芽条件优化及花生品种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培发芽方法
        2.3.2 花生发芽条件单因素实验设计
        2.3.3 发芽花生生理指标及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3.4 发芽花生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花生发芽条件优化
        2.4.2 不同品种花生的芽长
        2.4.3 发芽花生的营养成分
        2.4.4 发芽花生的抗氧化活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糊数学法优化发芽花生酸奶配方工艺
    3.1 引言
    3.2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发芽花生酸奶的制作
        3.3.2 发芽花生酸奶的感官评价
        3.3.3 模糊数学法模型建立
        3.3.4 发芽花生酸奶营养成分的测定
        3.3.5 发芽花生酸奶中乳酸菌和大肠菌群含量的测定方法
        3.3.6 发芽花生酸奶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感官评价结果
        3.4.2 模糊数学评判矩阵的建立及综合感官评价结果
        3.4.3 普通酸奶与发芽花生酸奶的营养成分
        3.4.4 普通酸奶与发芽花生酸奶的乳酸菌含量
        3.4.5 普通酸奶与发芽花生酸奶的抗氧化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芽花生酸奶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维生素C、维生素E、黄酮、总酚含量的检测方法
        4.3.2 白藜芦醇含量的检测方法
        4.3.3 其他酚酸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维生素C、维生素E、黄酮、总酚含量
        4.4.2 白藜芦醇含量
        4.4.3 其他酚类物质含量
        4.4.4 普通酸奶与发芽花生酸奶营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4.4.5 发芽花生与发芽花生酸奶营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花生苗期耐冷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生耐冷性评价
        1.1.1 田间自然鉴定
        1.1.2 室内模拟鉴定
    1.2 花生耐冷的生理机制研究
        1.2.1 膜系统
        1.2.2 渗透调节物质
        1.2.3 氧化还原系统
        1.2.4 光合作用
    1.3 脂质代谢调控在植物耐冷中的作用
        1.3.1 脂质的分类
        1.3.2 脂肪酸与低温胁迫
        1.3.3 三酰甘油与低温胁迫
        1.3.4 膜脂与低温胁迫
    1.4 植物耐冷的分子机理研究
        1.4.1 植物耐冷相关基因
        1.4.2 植物耐冷相关转录因子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花生耐冷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生萌发期耐冷性评价
        2.2.2 花生田间耐冷性评价
        2.2.3 花生幼苗期耐冷性评价
    2.3 讨论
        2.3.1 花生萌发期耐冷性鉴定
        2.3.2 花生田间耐冷性鉴定
        2.3.3 花生苗期耐冷性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形态特征变化
        3.2.2 细胞膜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2.3 渗透调节物质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2.4 活性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2.5 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2.6 光合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2.7 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2.8 叶绿素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2.9 超微结构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3.3 讨论
        3.3.1 渗透调节系统与花生的耐冷性
        3.3.2 氧化还原系统与花生的耐冷性
        3.3.3 光合系统与花生的耐冷性
        3.3.4 超微结构与花生的耐冷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结果
        4.2.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
        4.2.3 基因数目统计
        4.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因子鉴定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花生转录因子的鉴定
        5.1.2 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5.1.3 保守基序分析
        5.1.4 表达模式分析及功能注释
        5.1.5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生转录因子的鉴定
        5.2.2 差异表达转录因子的筛选
        5.2.3 花生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分析
        5.2.4 保守基序(Motif)分析
        5.2.5 低温胁迫下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
        5.2.7 低温胁迫下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5.2.8 花生耐冷相关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关键基因的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脂类代谢调控机理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差异表达分析
        6.2.2 脂类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6.2.3 脂类代谢途径中花生耐冷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6.2.4 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膜脂组分的变化
        6.2.5 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脂质分子种的变化
        6.2.6 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6.2.7 花生耐冷的脂类代谢调控网络的构建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种子发芽率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方法
2 种子发芽率无损检测技术
    2.1 光谱技术
    2.2 高光谱成像
    2.3 质谱方法
    2.4 软X射线造影
    2.5 电子鼻
    2.6 热成像
    2.7 其他技术
3 结论与展望

(7)木薯种茎活力的蛋白质组学机制及其生理生化鉴评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发展
    1.2 种子的老化与劣变
        1.2.1 自然老化与劣变
        1.2.2 人工老化及其方法
    1.3 种子劣变的生理生化基础
        1.3.1 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变化
        1.3.2 膜脂过氧化与质膜透性的变化
        1.3.3 有毒物质的累积
        1.3.4 酶活性的变化
        1.3.5 呼吸代谢的变化
        1.3.6 贮藏物质的变化
    1.4 种子劣变的分子学基础
        1.4.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4.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1.4.3 种子劣变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5 种子活力的测定
        1.5.1 种子活力测定的必要性
        1.5.2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1.6 种子修复
        1.6.1 物理方法处理
        1.6.2 化学方法处理
    1.7 木薯种茎贮藏及其修复
        1.7.1 木薯种茎贮藏
        1.7.2 木薯种茎修复
    1.8 本实验目的及意义
    1.9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自然生长期间试验方法
        2.3.1 种茎的采集
        2.3.2 发芽与幼苗生长试验方案
        2.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贮藏阶段试验方法
        2.4.1 种茎采集
        2.4.2 人工老化
        2.4.3 发芽与幼苗生长指标测定
        2.4.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1 凝胶图像扫描与分析
        2.5.2 差异表达蛋白的选取与鉴定
        2.5.3 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薯种茎劣变的蛋白质组学机制研究
        3.1.1 不同老化时间木薯种茎活力变化
        3.1.2 木薯种茎劣变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分析
        3.1.3 木薯种茎差异表达蛋白质鉴定结果
        3.1.4 木薯种茎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分析
    3.2 贮藏阶段木薯种茎活力鉴评指标研究
        3.2.1 不同老化时间木薯种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2.2 木薯种茎活力综合得分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生长时期木薯种茎活力鉴评指标研究
        3.3.1 不同生长时期木薯种茎活力变化
        3.3.2 不同生长时期木薯种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3 木薯种茎活力综合得分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木薯种茎劣变的蛋白质组学机制
        4.1.1 木薯种茎劣变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数的变化
        4.1.2 木薯种茎劣变过程中的差异性表达蛋白质
    4.2 木薯种茎活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4.3 木薯种茎活力的变化
        4.3.1 自然生长阶段种茎活力的变化
        4.3.2 贮藏阶段种茎活力的变化
    4.4 木薯种茎活力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4.4.1 木薯种茎活力与储藏物质的关系
        4.4.2 木薯种茎活力与抗氧化酶的关系
        4.4.3 木薯种茎活力与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关系
        4.4.4 木薯种茎活力与含水量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项目来源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老化对不同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子活力与老化
        1.1.1 种子活力的定义
        1.1.2 种子老化对活力的影响
    1.2 研究种子老化的意义与方法及进展
        1.2.1 研究种子老化的意义
        1.2.2 研究种子老化的方法及进展
    1.3 种子老化机理研究
        1.3.1 生理生化
        1.3.2 遗传物质
        1.3.3 细胞超微结构
        1.3.4 老化相关基因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生耐老化品种(系)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老化处理
        2.2.2 老化后电导率测定
        2.2.3 老化后发芽试验
        2.2.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电导率分析
        2.4.2 种子活力指标显着性差异分析
        2.4.3 自然老化与人工老化相关性分析
        2.4.4 电导率与种子活力指标显着性差异分析
        2.4.5 电导率与种子活力指标相对值的隶属函数分析
        2.4.6 耐老化品种NH23 和敏感品种FH18 鉴定
        2.4.7 人工老化后种子形态学鉴定
    2.5 讨论
第三章 人工老化对种子品质、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种子人工老化处理
        3.2.2 种子品质指标测定
        3.2.3 电导率与发芽率测定
        3.2.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2.5 可溶性蛋白测定
        3.2.6 丙二醛含量测定
        3.2.7 活性氧含量测定
        3.2.8 老化相关基因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人工老化对种子品质的影响
        3.4.2 人工老化对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发芽率的影响
        3.4.3 人工老化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4 人工老化对可溶性蛋白影响
        3.4.5 人工老化对丙二醛的影响
        3.4.6 人工老化对活性氧的影响
    3.5 讨论
        3.5.1 人工老化对花生种子品质、活力指标的影响
        3.5.2 人工老化对抗氧化酶的影响
        3.5.3 人工老化对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影响
        3.5.4 人工老化对活性氧的影响
        3.5.5 人工老化对Gm UBC2 等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的效果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盐碱土成因及其改良的必要性
        1.2.1 盐碱土成因及分类
        1.2.2 盐碱土世界范围内分布
        1.2.3 盐碱土对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
    1.3 盐碱土改良研究现状
        1.3.1 物理改良方法
        1.3.2 化学改良方法
        1.3.3 生物改良方法
        1.3.4 综合措施
    1.4 解磷菌研究概况及其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
        1.4.1 磷在盐碱土壤中的存在的形态
        1.4.2 解磷菌及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1.4.3 耐盐碱解磷菌及其在盐碱土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1.5 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土样的采集方法
        2.2.2 土壤浸提液的制备
        2.2.3 解磷菌的筛选方法
        2.2.4 盆栽实验方法
    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理化特性测定
        2.3.2 土壤微生物测定
        2.3.3 解磷菌鉴定与促生性能测定
        2.3.4 解磷菌的生物学特性
        2.3.5 植物各项指标的测定
        2.3.6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耐盐碱解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研究
    3.1 引言
    3.2 土样的采集与理化性质测定分析
    3.3 解磷菌的纯化与鉴定
        3.3.1 解磷细菌纯化与鉴定
        3.3.2 解磷真菌的分离鉴定
    3.4 解磷菌溶磷能力及溶磷机理
        3.4.1 解磷菌的溶磷指数
        3.4.2 解磷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溶磷能力
        3.4.3 解磷菌溶磷机理分析
    3.5 解磷菌的盐碱耐受性
        3.5.1 新疆地区解磷菌的盐碱耐受性
        3.5.2 黄河三角洲地区解磷菌盐碱耐受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盐碱解磷菌促进植物生长及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耐盐碱解磷菌的优选及其生理特性
        4.2.1 具有促进植物发芽能力菌株的筛选
        4.2.2 解磷菌分泌促生长因子特性
        4.2.3 优势解磷菌的环境适应性
    4.3 优势耐盐碱解磷菌促进花生生长效应
        4.3.1 接种效果比较分析
        4.3.2 植物叶片激素含量变化
        4.3.3 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
    4.4 接种解磷菌促进植物生长机理探讨
        4.4.1 解磷菌在植物根系土壤的定殖
        4.4.2 解磷菌分泌生长激素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解磷菌P.retteri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与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解磷菌剂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花生的促生效应
        5.2.1 花生生长指标变化分析
        5.2.2 增加花生叶片大量营养元素含量
    5.3 解磷菌剂与磷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5.3.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5.3.2 对土壤养分的改良
        5.3.3 对土壤酶活性的强化
    5.4 解磷菌剂与磷石膏联合施用改良盐碱土的微生物学机制
        5.4.1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5.4.2 微生物种群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5.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功能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0)种子成熟度对黑花生出苗及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成熟度对花生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种子成熟度对花生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2.3 种子成熟度对花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1 对花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2.3.2 对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3.3 对花生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2.3.4对花生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2.3.5 对花生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2.4 种子成熟度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4.1 种子成熟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2.4.2种子成熟度、荚果产量与出苗及光合特性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四、花生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D]. 邢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小麦发芽期种子内源激素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研究[D]. 付丽娜.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3]低温对棉种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转化的影响及激素调控[D]. 夏军.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发芽花生酸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马佳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花生苗期耐冷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D]. 张鹤.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种子发芽率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崔华威,陶飞,苗爱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0)
  • [7]木薯种茎活力的蛋白质组学机制及其生理生化鉴评指标研究[D]. 陈晨. 海南大学, 2019
  • [8]老化对不同花生种子活力的影响[D]. 邢丽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9]耐盐碱解磷菌与磷石膏联用改良盐碱土的效果与机制[D]. 姜焕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种子成熟度对黑花生出苗及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 胡廷会,成良强,饶庆琳,李正强,吕建伟,王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3)

标签:;  ;  ;  

花生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