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三题_三个有利于论文

生产力三题_三个有利于论文

关于生产力的三个论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题论文,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产力的地位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和我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论点。

1.生产力源泉论:生产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是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类为了能够生存,首先需要有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人类正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改造、改善、协调、保护自然界,索取和创造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人类这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协调自然、保护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现实的智慧和力量,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前进。同时,“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程”。③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一切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物质前提。

2.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起着决定作用或最终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承认并且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但是,只有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并承认生产力是根本标准、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不致陷入主观随意性。

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须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目前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决定的。

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一句话,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标准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最高标准和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④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认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建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这个标准,因而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而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就更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如果我们离开了生产力标准,不顾生产力状况,用空想模式来裁判我们的生活,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都应该加以支持和保护。

生产力状况,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并且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来判断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既要革除或矫正生产关系中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又要培育和建立发展生产力所必须的新组织、新机制和新规范。

4.生产力中心论:发展生产力是直接的中心任务。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曾把阶级斗争摆在中心的位置,那是因为只有首先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使劳动人民政治上不受压迫,经济上不受剥削,才能解放生产力。现在不同了,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劳动人民已经当家作主,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直接的中心任务。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曾经长期地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已经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的第一步任务,目前正在努力实现第二步任务。取得这样的成就,如果离开了改革开放,离开了生产力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以生产力为中心是一致的。坚持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二、生产力观的新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及前十年出版的第二卷,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生产力观有独创性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创建和发展的进程中,科学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的生产力观,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和基础作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这样就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生产力观。邓小平同志在形成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生产力观。

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的生产力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生产力阐述的六个观点中: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这首先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同时也阐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通过建设发展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就由过去只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来分析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转变为从生产力角度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方面来分析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真正抓住并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的本质,概括的更实,更准。对生产力地位的概括更高、更深。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这一观点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是一致的、密切相关的,这一观点是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吸取了历史上曾经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教训,目的是摆脱贫穷,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关于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书中指出,我们所有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状态。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四是关于判断标准首先是生产力的观点,即我们常说的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小平同志明确地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姓“社”问题。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首要的是生产力标准。这就抛弃了抽象的和空洞的意识形态标准。

五是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脱贫致富、国强民富的观点。小平同志在谈到发展生产力时,往往与摆脱贫穷、国强民富、改善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就把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说得更清楚,落得更实在。这就使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六是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般因素上升为第一因素,我把它概括为生产力“科技首位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阐述生产力问题时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国强民富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力相结合。这些阐述还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实践性;二是针对性;三是科学性;四是坚定性。

三、生产力的内含构成

根据我对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对生产力的内含构成试用三个论点来理解和阐述。

1.生产力因素论。

生产力因素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系统和生产社会物质财富的基础。探索生产力诸因素的性质、作用、发展趋势和形成条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努力促使生产力诸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努力运筹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努力协调生产力系统的高效运行,是生产力组织学的首要任务。

现代生产力是由多类型因素构成的因素体系。从结构功能分析,生产力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它们有实物形态,是整个生产力系统的物质承担者或物质体现者,也是其他生产力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承担者。其他生产力因素只有“物化”在生产资料上,“人化”在劳动者身上,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类是智能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生产信息。这类因素没有实物形态,但它们都凝结和聚集着知识和智能。它们通过生产力的合理组织把自己的知识和智能渗透和凝聚在实物实体性因素或其他类因素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来改善和提高其他生产力因素的性能、效率和素质。

第三类是运筹性因素。包括生产管理、分工协作、劳动组织。这类因素也没有实物形态,是通过改善加强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对生产力因素的统一调度、匹配、选择等手段,改善和加强整个生产力系统的内部联系,改善和优化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以发挥和扩大生产力系统的总体功能。

2.生产力系统论。

社会生产力是由特定生产力因素在特定关联方式下形成的有机总体,即生产力系统。既然如此,就有必要确立生产力系统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因素功能观。生产力系统是由因素形成的:在生产力系统形成上,诸因素的作用功能是不同的。如前所述,第一类实体性因素,承担着物质载体性职能;第二类智能性因素,承担着的渗透凝聚性职能;第三类运筹性因素,承担着组织管理性职能。

因素组合观。生产力系统不是由生产力因素的简单相加和随意拼凑而成,而是各具特质的生产力因素,按特定的关联方式在质态结合、数量配比、时间序观、空间布局上的关联和适应,有规则、有秩序地形成生产力系统。生产力因素的组合包括质态组合、量态组合、时间组合、空间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组合方式、组合目的和组合条件组合约束。

系统总体观。生产力系统具有鲜明的总体性。这里的总体性是指系统总体具有若干不同于因素(或子系统)功能的新功能,能够创造特殊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离开生产力总体,任何生产力因素都不具有创造这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此种服务的新功能。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是生产力因素组合方式的综合表现。生产力因素在组合成生产力系统时,除了有质态、量态、空间、时间四种基本宣合方式外,还有一种总体组合方式。总体组合目的是为了求得最佳的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系统环境观。一般系统论认为,同系统密切相关但不属于系统本身的东西,就是系统的环境。生产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运行发展,并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传递。生产力系统是在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因素构成的复杂环境中运动的,这些环境因素对生产力的形成、运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起着程度不同的作用。

3.生产力广义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生产力曾经有过多种提法和论述,诸如“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等等。我认为,生产力是个广义的概念和范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广义的内容,二是广义的能力。广义的内容是指生产力由各种内容的生产力综合而成。既包括现实的生产力,也包括潜在的生产力;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自然生产力;既包括因素生产力,也包括系统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也包括精神生产力。广义的能力,是指生产力是由各种能力的生产力综合而成。包括因素力(包括劳动力、物质力、科技力、管理力)、组合力(包括结构力、规模力、布局力、分工协作力)、运行力(包括效率力、协调力)、系统力、环境力。我们可以借鉴综合国力的测算方法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生产力进行测算比较。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

②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第5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

④《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

标签:;  ;  ;  ;  

生产力三题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