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茂怀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茂怀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企业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面。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可能是危机的温床,如内部由于员工、技术、硬件资源等因素,给企业带来难以克服的危机,而企业外部由于环境带来的经济变动,也会给企业带来无法预料的危机。

关键词:企业管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前言:

近年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企业因危机冲击而产生的的衰退、破产、倒闭的事例也层数不穷,而面对危机时,因为合理有效的危机管理策略,把危机转化为机遇,让企业的发展上一个台阶的企业也不少。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已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外众多企业都已将目光投向了危机管理,并已取得了许多实践中的危机管理之道,反观我国,在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都存在薄弱环节,危机意识在管理人群中有脱节现象,企业危机管理现状令人堪忧。

1 危机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各个方面的管理都比较完善,但是对危机的管理尚不够完善。危机管理的实施与先进国家相比来说也是不够的。整体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危机管理还停留在表面,甚至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对企业危机管理还不够重视。通过调查知道,在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每过10年,就会有1/3以上的企业从这个名录中消失,或落魄、或破产,在总结这些企业衰落的原因时,不难发现,春风得意之时正是这些企业衰落的开始,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忽视了危机的存在。

2 企业危机管理概述

2.1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内涵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危机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如产品质量危机、财务危机、商誉危机和其他突发危机等。一般来说,企业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多样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和信息缺乏性等特点。如果企业处理不当,轻则会使公司信誉受损,重则导致企业破产,但如果企业处理得当,则有可能化解危机,甚至变不利为有利。

危机管理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意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各种危机所采取的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形象恢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其目的在于降低乃至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危机管理的性质和作用而言,危机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预防和避免危机。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捕捉先机,在危机尚未出现时或在危机危害企业之前就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第二个层次是及时有效处理危机。企业需要制订危机处理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危机,化危为机。这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层次,即企业有效地利用危机,必要时甚至制造危机,将危机转化为企业的商机。

2.2 企业危机管理的意义

危机的不可避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需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勇敢面对危机,采取正确的措施减少损失、降低负面影响、维护企业形象,乃至在危机中发现机遇,促进企业发展。危机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企业危机意识。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对各种不同危机进行管理的过程。缺乏危机意识,就难以产生危机应对计划,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处理和转化,因此,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二是有利于促使企业学习危机管理知识。企业要对危机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理,绝不能寄希望于在实践中逐渐摸索,而是要促进企业管理者不断学习危机管理的知识,把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融入到企业自身管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有利于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企业的危机管理应从预防危机的发生做起,努力在危机还没变成事件时就将其平息。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计划和反应机制,从而当危机发生时有效地减轻各类危机的损害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对策

3.1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公关人员来说,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危机,就要对企业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未雨绸缪,在危机发生前就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危机意识并训练危机反应能力,在企业中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危机感,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为低廉的危机管理方式。有些危机是源于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不足或失误的积累,因此,应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对企业的薄弱环节或潜在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形成正确认识,对危机的苗头高度警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营中的不安全隐患。

3.2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企业危机管理的内部组织机制、预警机制和外部公关机制,以提升企业预防和化解危机、变危机为商机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企业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必须系统化,做到协同作战并且行动迅速、配合默契、职责明确。从机构设置上看,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部门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现代企业,有必要增设企业危机管理部门,调查预测企业危机,制定危机管理方案,增强企业预防、处理危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无论在危机预防时期,还是在危机处理阶段,企业危机管理机构的专业化要求都应很高,而且危机管理组织机制应建立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之上,使得危机管理机构层次明了,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明确。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企业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暴发,是一种对企业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的信息监测系统,随时搜集各方信息资源,及时反馈信息,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监测系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危机预警线。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及外部市场环境,制定一条明晰的警戒线,并配以相关的警戒指标,确定在什么范围内企业运作属于正常,一旦超出这一限定的范围,就属于危机状态。第二,成立危机预防小组。全面清晰地统揽全局,在“安”中透视出潜藏着的“危”,处理预防危机的相关事务,灵活制定出决策和计划。

在企业生产经营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危机事件大多作为一种公共事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企业处理危机的任何行动和举措,都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审视。企业危机处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危机公关的过程,企业如果在危机公关方面采取的措施失当,将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使企业形象和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因此,建立和完善危机公关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3.3 加强有效沟通

3.3.1 建立有利于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与组织成员间的不成文的契约。组织中需要大量的契约来说明组织与组织成员间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组织成员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组织文化应鼓励成员创新,因为创新需要与人交流,吸收他人的观点,或者与他人合作才能成功;另外,组织文化不要过于强调权威的作用,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尽早地发现和妥善地处理危机。

3.3.2 与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一是与顾客沟通。与顾客沟通是企业危机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沟通。很多企业认为不能让顾客知道危机,否则就可能失去这些顾客,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如果顾客能从你这里获得有关危机的信息,不仅表现了对顾客的尊重,还会有意识地引导顾客少受流言蜚语的影响。与顾客沟通时还要清楚地表达十分感谢顾客以往的支持,并希望继续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顾客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开设顾客服务热线来解答顾客的疑问。二是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危机是由媒体造成的,同样可以利用媒体来化解。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个得不到新闻界信任和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有大发展的,因此,应与媒体的工作人员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第二,利用媒体,快速、及时化解不利报道。当出现错误的报道时,要采取正确的公关措施,迅速行动,对记者开放企业,实地参观,加强宣传攻势,借记者之口挽回声誉损失。

4 结束语

危机既可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启示和经验。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而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也往往是非常宝贵的。危机过后,企业如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危机中发现自身弊端,采取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危机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转机。

参考文献

[1]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张雪风: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2006(10).

作者简介:王茂怀,身份证号码:3708301983****351X。

论文作者:王茂怀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王茂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