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背景下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及其带来的新挑战论文

经济背景下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及其带来的新挑战论文

经济背景下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及其带来的新挑战

郭旭 赵蕊(郭旭,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赵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论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前的新课题,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新挑战;教育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论断是判断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准。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性质都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一个社会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决定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路线、方针、政策,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国家生活以及公民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如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给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教育工作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面临更多的挑战,新时代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工作应该怎样优化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我们思考的又一重要问题。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各种矛盾的最集中反映,在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一种反应,新时代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以及社会需求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客观实际情况。

首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的,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最真实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首先是我们国家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体现,中国自1978 年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已经走过40 个春夏秋冬,这四十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实力、民主政治、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事业、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自2010 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中国的贫困发生率截至2018 年10 月已经下降到3.1%。中国很多行业由之前的“跟跑”“并跑”到今天的“并跑”甚至“领跑”,而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够客观描述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现状。

其次,人民的需要是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落脚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广大人民群众从把吃饱穿暖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到能够有足够的剩余可以勇于学习知识,再到今天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品质,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已经不单单只是“物质文化需要”那么简单。

再次,制约人民满足美好生活的原因有很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最主要原因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既有领先于世界的生产力,同时也有很多原是落后的生产力;我国既有不逊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都市,也有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我国自2010年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如日本基尼系数为0.3 到0.35 之间)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也是目前以及今后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告诫广大党员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在发展战略上,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战略目标,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伟大战略,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有六千多万人口彻底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3.5%。从现在到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决胜期,举国期待,世界瞩目,脱贫攻坚进入最紧要关头。然而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有少部分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自己的美好生活寄希望于社会和他人,想单纯依赖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帮扶,而不是自己的劳动创造,俗话说“扶贫先扶志”,对于这种错误思想,需要工作者下大力气,从心态上进行扭转。

美国著名的人文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当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就会有更高一级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有具有连续性的。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人民的需要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等这些领域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需要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超越了原有的物质文化需要。理想是具有时代性的,不同年代社会生产力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需要也就不尽相同。在基础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满足之后,人们需要的范围更广。其次,人们的需要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美好”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以物质需求为例,人民从追求“吃的饱”到“吃的好”再到要求营养膳食、均衡搭配,其实是对于物质水平有了更高更好的要求。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但是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和满足程度不能够代替精神需求,在人们满足物质的刚需之后,就会有更多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比如我们都醉心于心态放松、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压力适当等等,而不是长期的压抑、焦虑、恐惧、紧张;我们都敬仰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真诚善良,言行得当,而不是没有底线、虚情假意。美好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崇高境界,也是完美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公平正义、法治建设、安全稳定等各个方面也提出更多的要求。人民的生活需要用“美好”来形容,其实是客观呈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需求呈上升趋势。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教育工作要契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引导人民正确认识“美好生活”,积极创造“美好生活”。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新挑战

2.4 各组小鼠脾脏淋巴液中Th17、Treg细胞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h17细胞(CD4+、IL-17A+T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CD25+Foxp3+T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黄芩茎叶黄酮组Th17细胞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升高,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3、表4。

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教育路径

这次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连共付出了十八条宝贵的生命。马国平想着,顺着坡坎一步步向半山腰走去。半道上,见几个担架员,抬着一副副用白布蒙得严严实实的担架走过来。

(一)引导人民通过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

最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虽然有很大的突破,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社会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人类历史滚滚向前,创造了无数辉煌,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换来的,所有的美好生活都要通过劳动来创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实干兴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想要实现共同富裕,想要让人类文明成果共同享用,那么首先应该树立奉献意识。立足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人民群众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树立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意识,同时也要引导人民树立共建共享的意识,教育人民群众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换取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喜获感。

(二)引导人民弘扬集体主义荣誉感

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看似强调个人的美好生活,但是社会作为一个系统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个人的生活都要与之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所以我么在强调个人喜获感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注重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荣誉感,置身于集体,弘扬大局意识。

(四)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基本稳定。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严密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做好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建立房地产信贷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降低房地产泡沫破灭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同时弱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房地产信贷政策,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以此遏制房地产领域投机炒作,限制上市公司脱离主业参与房地产和金融投机行为。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在我国,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不能因为个人私利而损害集体利益,更不能违反国家法律、违背社会道德,要在为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任何以损害集体利益而成全个人利益的行为,最终个人美好生活也将受到影响。以影视演员范冰冰为例,作为高收入群体本因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责,却走上偷税漏税的违法之路,情理不容,最终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名誉扫地,自食其果。

在式(2)中,令γ=2Dx-η, α=PΘ(2Dx*-η*),以及γ=2Dx*-η*, α=PΘ(2Dx-η),得

(三)引导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改革创新的时代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的重要论断。2018 年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起十三亿人的磅礴伟力,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不断强化主流意识的重要地位,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但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行动指南,在理论学习和日常实践中将“三个倡导”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美好生活就不会离我们太遥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

[3]郭旭,杨磊.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6(4):75-77.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VEYP5049);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门“名师示范思政课”推广项目。

标签:;  ;  ;  ;  ;  ;  

经济背景下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及其带来的新挑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