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下册内容修改的几点建议_地理论文

对高中地理下册内容修改的几点建议_地理论文

关于高中《地理》下册部分内容的修订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册论文,部分内容论文,地理论文,高中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使用的高中《地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印刷)虽经多次修订,仍存在不少不够严谨之处。现按章节顺序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提出修订建议,供教学时参考。

1.关于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P[,2]第8行)。“各种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这句话中的“各种可再生资源”应改为“多数可再生资源”,因为也有一些可再生资源,如地热资源,潮汐能资源等,它们的形成并不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也不具有地带性规律。

2.关于内蒙古的资源环境(P[,3]第1行)。“内蒙古在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了温带草原环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这句话中的“内蒙古”应改为“内蒙古东部”,因为内蒙古中西部是中温带干旱环境,形成的是温带荒漠环境。

3.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P[,6]第13行)。“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计算,各类土地资源的相对数量是少的,特别是耕地和林地更少,这是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这段叙述把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和构成特征相提并论,条理不清,语言上是不够严谨的,容易引起误解。建议修改为:“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计算,各类土地资源的相对量是很少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的比重很小,这是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4.关于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P[,7]第2行)。应将原文中的“草原”改为“草地”;“森林”改为“林地”,因为“草原”和“森林”均属生物资源而不是土地资源。

5.关于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P[,13]图)。在“世界自然带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中,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布面积远远超过了其实际分布面积,美国东部,中国的华北平原以及西欧实际上大部分是人口稠密的少林或无林区,而在图中却全部为森林所覆盖。建议参照《高级中学地图册》做适当修订。

6.关于我国短缺或储量不足的矿种(P[,32]第2行)。课文中提到的有“钾盐”,不知依据何在?据《中国地名之最》(中国旅游出版社)称,仅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中氧化钾的探明储量就达2.08亿万吨,目前这里已建成大型钾肥厂。

7.关于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省区(P[,32]第17行)。课文中提到以“山西、内蒙古、新疆,贵州等省最集中。”据《高级中学地图册》(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中的说明,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四个省区煤炭的远景储量占全国的94.9%,探明储量占全国的80.5%;另据《人民日报》1996年2月8日的报道,仅内蒙古、陕西交界处的神府—东胜煤田,探明储量就占全国的1/4。可知陕西的煤炭储量远远超过贵州。因此,应将原文中的“贵州”改为“陕西”。

8.关于自然界中能源资源的分类(P[,36]第3行)。“第二类是来自地球的能量,如地热核能等。”这句话中的“核能”应改为“核燃料”,因为核能是指原子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是靠核燃料在反应堆中“燃烧”而产生的热能(见第51页),不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能源。

9.关于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P[,43]图)。在“1990年世界七大石油区探明储量的比较图”中,“亚洲”实际上指的是亚洲的部分地区(因为“中东”就属亚洲),其所指范围多大,应做说明。另北美与拉美两个地理概念在涵盖范围上墨西哥等部分有重叠,故北美也应改为美国,加拿大。

10.关于粮食生产的意义(P[,77]第4行)。课文中提到:“在发达国家的居民食物构成中,粮食的作用仍然占重要地位。”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发达国家居民的食物构成是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建议改为:“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仍然占重要地位。”

11.关于世界的商品粮产区(P[,78]第16行)。“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温带草原区是世界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应删去“澳大利亚”,因为澳大利亚无温带草原,且澳大利亚近年的粮食出口量平均仅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额的5%左右,而北美洲仅美国出口的粮食就占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

12.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P[,84]第22行)。“由于农垦历史悠久,耕地的质量好。”这种提法值得商榷。据《人口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3次印刷)第39页的说明,我国的耕地中,优质良田仅占22%,中低产田竟占78%;另据《中学地理国情教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说明,我国耕地中,质量好的仅占41.6%,质量中等和质量差的分别占34.5%和20.3%。不宜农用的,宜退耕的占3.6%,耕地有机质的含量平均约为1.5%,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可见,我国耕地的质量不能说好而是较差的。

13.关于世界工业的分布(P[,116]第23行)。“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中欧、原苏联和日本”。这句话中的“西欧”显然是指狭义的西欧”,而在本书其他章节所提到的“西欧”(如第103页提到的“西欧和美国两大工业地带”)则都是指广义的“西欧”,前后不一致,容易引起误解,建议改为:“从世界范围看,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日本和俄罗斯”。

14.关于我国的经济开放区。课文中只提到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广西沿海,还应补充“山东半岛。”

15.关于国内人口迁移(P[,156]第13行)。“例如原苏联,几十年来一直组织移民开发西伯利亚,在那里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地。”这句话中的“原苏联”应改为“苏联”,因为人口迁移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组织移民开发西伯利亚是在苏联未解体以前,不应称“原苏联”,且“原苏联”并非国家名称。就像说中国“清朝”,而不能说“原清朝”一样。

16.关于环境问题(P[,177]第6行)。“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这段叙述中的“这就叫环境问题”,几个字纯属多余,应删去。

标签:;  

对高中地理下册内容修改的几点建议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