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针灸技术发展对策与探索论文_魏育芳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发展对策与探索论文_魏育芳

甘肃平凉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科 744000

【摘 要】源远流长的中医针灸术,在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与文化精髓,更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全人类的社会财富。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当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之一,弘扬发展中医针灸技术是实施“预防为主”、“健康治未病”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医;针灸术;发展对策

西医理疗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疗手段,强调病灶单体局部治疗,不考虑整体调理。通俗地讲,病灶就是敌我矛盾,不可调和,手术刀直接剔除,快速、有效,但不注重人是一个完整的高级生命体。

中医学则从整体出发,调动全身信息功能,进行自身调配,以达到保本补缺、扶正祛邪的目的。接受中医针灸推拿,从微系统调整,从而实现“以小扶大,总体平衡”,它更侧重的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得被破坏的平衡恢复一种新的平衡状况,从而使疾病不能找到它发生发展的环境【1】。针灸上世纪70年代走出国门,中医药于80年代开始全面走向世界,21世纪,在中医药大踏步奔向世界的同时,作为她的故乡的中国应该认真思考该如何将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发扬、发展下去。

1 突出中医针灸术在治未病保健康的战略地位

中医理论把人看作是如同小宇宙一样的整体,与大宇宙相统一,按照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以阴阳变换的交替子午流注,按照四季八节进行调治,这个阴阳五行亦即浓缩了的八卦太极图。它含盖的内容“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对应了方位、经络、脏腑等。正如针灸鼻祖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自序中所说:“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气血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它对应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及其致病的虚、实、寒、热因素,四季八节相生相克配置平衡,与人的七情变化及风、热、暑、湿、燥、寒等自然现象对应,以物侯相参【2】。在对应平衡的基础上,形成以经代脏,分经辨病,辨证施针的针道机理,综合调理。皇甫谧不断强调告诫后人:“上工治未病,中工刺已成,下工刺已衰。”而上工治未病不仅没有引起重视,理念上相去甚远,可以说基本忽略了“上工治未病”的这一先导。我国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从预防医学的角度讲,这是一个战略决策,它的效应是后发优势,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是完整于始终,贯穿于一生的健康保障长效机制。

2 预防为主,大力弘扬中医“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中工刺已成,下工刺已衰。”是皇甫谧对扁鹊的医疗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概括。我国医学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实践中总结提出“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战略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以治未病为先导,赋予新的创新发展内容,创新一套完整的针灸医药体系,建立以中华民族为特质的精湛高深,勇于攀登高峰的技术力量群体,领航人才,领军人物【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祸及全人类的“非典”、“甲流”、“艾滋”、“癌症”等恶性疾病,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造成人类的惨重伤亡,导致经济调控疲于应变,未来还有什么新的忧患向人类挑战。因此,全社会的关注、支持与参与,造成千帆竞发之势,形成真正意义上关爱健康的良性风尚,亦是时不我待,大势所趋。

3 创新途径,全面发展

按地方病、传染病等病种设置相关目标,科研院所与基地对接,院校与基地挂钩,产业、教学、基础及应用研究三结合。医疗实验产业,逐步实现大专院校多学科交叉研究,从广普到精选,从精到尖,进行基础创新研究、试验示范研究,多学并进。即针、灸、推、拿,药疗、膳食等疗法,从生态空间,到田间,再到餐桌,做到纯、净、无污染,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元素,进行全面开发。从吃、住、行、医疗保健,全程化的物疗、理疗、运动疗、食疗等等确保人民生活进入健康化长寿化,由适应生活到改变生活提高免疫力寻找新的途径。

4 多学科参与,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之路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医学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现代社会,西医学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医学,要实现中医单独发展并取得辉煌的成绩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才是发展中医事业的最好出路。卫生部部长陈竺在 “2007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说:“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以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充分说明了融合中西医学资源,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将一定能为我国在医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赶超世界先进医药科学水平提供崭新的契机。

5 建立创新发展综合考核技术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中医针灸标准,摒弃靠经验和感官评价疗效的不科学性,最终达到国际认证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实行重奖,实行荣誉与学术晋升相结合,培养造就我国一支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并建立完整有序的技术文库全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下去。

6 科普宣传,转变观念,赋予灵感灵魂智慧的有效手段

通过全民治未病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素质上改变氛围,改观思维,调整视角,把弘扬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成为中国人的使命,使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从我国做起,这些宣传手段必须赋予新的人类健康长寿观念、和谐观念、科学观念,造就一个全新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和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治疗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既保持中医理论体系又充满现代科学内涵的现代针灸学必将成为世界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魏稼.各家针灸学说[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

[2] 王德深.中国针灸文献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

[3] 黄龙祥.中国针灸临床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论文作者:魏育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8

标签:;  ;  ;  ;  ;  ;  ;  ;  

传统中医针灸技术发展对策与探索论文_魏育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