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症治疗头痛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博

针灸对症治疗头痛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博

刘博

(海伦市雷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绥化 152300)

【摘要】目的:探讨头痛的针灸对症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月收治的头痛症患者35例针灸对症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4%。结论:针刺治疗头痛有较好效果,但因头痛原因复杂,针刺多次无效或头痛继续加重者,应考虑某些颅脑病变,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关键词】头痛;针灸;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049-02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整个头部或头局部疼痛为主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头痛一症,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头痛多为新患,其病程较短,兼有表证,痛势较剧而无休止,可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别。内伤头痛多为久痛,不兼表证,其病程较长,痛势较缓而时作时止,当辨虚实,因证而治。针刺治疗头痛有较好效果,选取2014年1月~10月收治的头痛症患者35例针灸对症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头痛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1~8年,平均3年。

1.2 方法

1.2.1主穴 神庭、太阳、印堂、头维。

1.2.2配穴 外感风寒者加风池、风府;外感风热者加曲池、大椎;外感风湿者加风池、列缺;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中气虚弱者加中脘、足三里;血虚阴亏者加膈俞、三阴交;瘀血阻络者加血海、内关;痰浊上蒙者加丰隆、脾俞。

1.2.3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神庭平刺O.5~O.8寸,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印堂捉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太阳直刺O.3~O.5寸,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头维平刺0.5~1寸,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配穴根据虚补实泻的原则,采用提插捻转补泻的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神庭为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刺之可镇静安神、清头散风;印堂、太阳为局部取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刺头维可祛风明目、清头泻火。配风池、风府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曲池、大椎疏散风热,通络止痛;风池、列缺祛风化湿,通络止痛;太冲、太溪滋阴潜阳,平肝止痛;中脘、足三里补中益气,通络止痛;膈俞、三阴交滋阴养血,活血通络;血海、内关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丰隆、脾俞健脾化痰,开窍止痛。

1.3 疗效标准

显效:头痛彻底消失,一年无复发现象。有效:头痛现象有所减轻,发作次数不断减少。无效:头痛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而且病情有加重情况。

2.结果

35例头痛患者经针灸对症治疗,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4%。

3.讨论

外感风寒头痛、外感风热头痛和外感风湿头痛:三证皆属外感头痛。外邪之中,以风为最,《兰宣秘藏?头痛门》:“风从上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外感头痛皆有风邪为患,然风邪往往挟寒、挟热、挟湿,故其病症又各有不同。

外感风寒头痛为风寒之邪所致,故于吹风受寒之后发病。太阳主表,其经脉上循颠顶,下行项背;风寒外袭,循经脉上犯,阻遏清阳之气而作头痛,且痛连项背;寒主收引,故痛有紧束之感,“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证治汇补?头痛》)。寒为阴邪,得暖则缓,故喜戴帽裹头避风寒以保暖。风寒在表,尚未化热则不渴。脉浮为在表,脉紧为有寒邪,舌苔薄白亦属风寒在表之象[1]。其辨证要点为:形寒身冷,头部紧束作痛,得暖则缓,遇风寒加重。

风热头痛可由风寒不解郁而化热,或由风挟热邪中于阳络。热为阳邪,喜升喜散,故令头痛发胀,遇热加重甚则胀痛如裂;热炽于上则面目赤红;风热犯卫,则发热恶风;脉浮数,舌尖红,苔薄黄皆属风热之象。以头胀痛,遇热加重,痛甚如裂为特点。

风湿头痛为风挟湿邪上犯,清窍为湿邪所蒙,故头重如裹,昏沉作痛,“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证治汇补?头痛》)。阴雨湿重,故头痛加剧。湿性黏腻,阻于胸中则气滞而胸闷,扰于中焦则脘满而纳呆[2]。脾主四肢,湿困脾阳则肢体沉重。湿蕴于内,分泌清浊之功失调,则尿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皆湿盛之象。其特点为:头重如裹,昏沉疼痛,阴雨痛增。

外感头痛迁延时日,经久不愈,或素有痰热,又当风乘凉,古人认为外邪自风府入于脑,可成为“头风痛”。其痛时作时止,一触即发,常于将风之前一日发病,及风至其痛反缓。恼怒烦劳亦可引发头痛。发病时头痛激烈,连及眉梢,目不能开,头不能抬,头皮麻木。

肝阳上亢头痛属于内伤头痛。由于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肝火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清窍被扰而作眩晕头痛,并且怒则加重。肝为足厥阴经,其脉循胁而上达颠顶,足厥阴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胆经经脉循头身两侧,故肝阳头痛连及颠顶或偏两侧,或有耳鸣胁痛。肝之阳亢火旺,耗伤阴液则口干面赤,热扰心神则烦躁易怒难寐,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阳亢阴伤之象。其特点为头痛眩晕,怒则发病或加重,常兼耳鸣胁痛。若头痛目赤,口干口苦,尿赤便秘,苔黄,脉弦数,属肝旺火盛[3]。肝阳头痛,经久不愈,其痛虽不甚剧,但绵绵不巳,且现腰膝痠痛,盗汗失眠,舌红脉细,为肝病及肾,水亏火旺。

中气虚弱头痛与血虚阴亏头痛,二证旨属虚证。一为久病或过劳伤气,旨令中气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而清窍不利绵绵作痛,身倦无力,气短懒言,劳则加重;中气虚不能充于上则头脑空痛;中气不足,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而便溏。一为失血过多或产后失调,以致阴血不足。血虚不能上荣则头痛隐隐而作晕,面色白光白;血不养心则心悸失寐;血虚则目涩而昏花。

瘀血阻络头痛与痰浊上蒙头痛,二者皆属实证,瘀血头痛多因久痛入络,血滞不行;或有外伤,如《灵枢?厥病》篇所说:“头痛不可职于前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败血瘀结于脉络,不通则痛。临床特点是: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舌有瘀点等。痰浊头痛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浊为阴邪,上蒙清窍则昏沉作痛,阻于胸脘则满闷吐涎。如《证治汇补?头痛》所说:“因痠痛者,昏重而眩晕欲吐。”

头痛分为外感风寒头痛、外感风热头痛、外感风湿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痰浊上蒙头痛、瘀血阻络头痛、阴血亏虚头痛、中气虚弱头痛等八型。外感风寒头痛治以疏风散寒解表,取肺俞、天柱、通谷、前谷。外感风热头痛治以祛风清热解表,取风门、风池、液门、曲池、大椎、风府。外感风湿头痛治以祛风胜湿,取风池、阴陵泉、合谷、足三里、悬厘。肝阳上亢头痛治以清泄肝胆,取太冲、阳辅、风池、丝竹空或透率谷、内关、百会。痰浊上蒙头痛治以化痰降逆,取列缺、丰隆、公孙、印堂或神庭。瘀血阻络头痛治以祛瘀通络,取膈俞、血海、太阳、外关、丰隆。阴血亏虚头痛治以补气升血,取三阴交、膈俞、胃俞、血海、大椎、气海。中气虚弱头痛治以补益中气,取足三里、三阴交、气海、中脘。

【参考文献】

[1]柯来明,彭仁华.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3):80-81.

[2]郑忠元.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1):2107-2107.

[3] 曾庆艳,许相玲.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36):100-100.

论文作者:刘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  ;  ;  ;  ;  ;  ;  ;  

针灸对症治疗头痛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