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鞅等人的艺术成就_商鞅论文

论商鞅等人的艺术成就_商鞅论文

试论《商鞅》的艺术成就及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及其他论文,成就论文,商鞅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一方面经济蓬勃发展,一方面文化界存在着不少惶惑和忧虑。不少文化和艺术正以自己的媚俗进行大潮下的突围表演。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所谓的剧作和演出,实在也不值得人们花费太多的精力加以评论,因为它们压根儿也没有花费多少劳动,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些过眼烟云的文化现象。

前不久,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青年话剧团与上海市演出公司共同投资主办、联合推出的大型历史剧《商鞅》则是一个例外,它确实是一部值得探讨的佳作,一次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演出。

本文拟对这出剧目的艺术成就及其尚需进一步提高的地方,作一初步的论述,以期与剧组人员与关心话剧艺术发展的人士进行一次艺术的探讨。

《商鞅》是一曲伟大改革家的悲壮颂歌。它的艺术成就,首先就表现在成功地塑造了改革家商鞅的形象。它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就在于它将一位距今两千多年的历史改革家商鞅,活生生地、动人心魄地展现在了即将迈向21世纪的中国观众面前。

剧作家写历史剧,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立足于现实有感而发的。《商鞅》一剧,正如剧作家姚远自己所说:“毋庸讳言,选择这个题目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空白利于我的想象,也是因为我们国家开始步向了改革。那是在1982年,身为中国人,自然关心中国改革的命运,所以当我看到商鞅的故事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而我想历史的功能就应该是向着现实发出它的共鸣,而使现今的人们能从历史的遗迹中寻见什么值得回顾的东西。”(姚远:《我编〈商鞅〉》)

在构思过程中,剧作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一点极为重要。戏剧艺术重在表达人的感情,感情是戏剧观众进行艺术欣赏的介质。剧作家创作时、剧组人员二度创作的饱含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创作人员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这就使这个戏能够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和审美愉悦。

通观《商鞅》,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演员、舞美人员都十分投入地将全部精力贯注在人物塑造上,尤其是商鞅这一典型人物的创造上。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人格精神,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以活生生的个性刻画显示出来的。他坚韧、刚毅、敢作敢为,具有政治家、思想家的才智和气魄。

最后一场,在商鞅回商君封地的归途中,在空旷的原野上,商鞅与奶娘驾一辆马车驰骋而来的舞台画面,充满着动感。然而,暗箭四起,烈焰腾腾,预示着商鞅的厄运将临。此时,商鞅临终前的大段独白在旷野上回荡:

“太阳落山了,太岁星又将升起来。黑夜又将笼罩着我——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陪伴我的,只有这烈焰腾腾的火堆。你多象我啊!难道你就是我?是的,我就是你。你想改变这世道吗?那你就得烧毁这世界!如果你想烧毁这万恶的世界,你就得首先烧毁自己;你想照亮别人,你就得烧毁你自己;你想自己得到人间的温暖,你还是必须烧毁你自己!你被你自己点燃的火焰吞噬了。火光,照亮了别人,温暖捐给了大地。而你呢?(顿)你在哪里?你只是一片灰烬而已。风,可以卷起你;水,可以冲走你,然后,这里再也没有你的踪迹!(猛然)奶娘,我就是这无情的干柴烈火!”

在这里,创作人员没有去渲染商鞅悲惨的下场,而是着意张扬他勇于变法的人格力量和人生感慨。这段描绘,承接前面的所有剧情,将全剧意蕴升华,产生了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形成全剧诗情的高潮,令人回味无穷;一代伟人商鞅在马车的运动中消失了。然而,历史的车轮就如奔腾的马车一样,永不停息地向前、向前,任何力量也无法逆转。多么深长的意蕴啊!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时期的著名改革家。他协助秦孝公在咸阳创立地主政权,“与周国文、武、周公在丰镐创地主政权,对历史同样是伟大的贡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对这样一位在推动历史前进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伟大改革家,《商鞅》一剧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描绘,这是此剧获得成功的又一个原因。此剧在着力揭示商鞅作为改革家伟大一面的同时,也写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痛苦和困惑,以及他的种种弱点。剧作家没有将商鞅作为一个完人来美化,他明确认识到:“任何人物,他的长处与弱点总是一种性格的两个侧面。”既写出了他刚正威严、雷厉风行的一面,又写出了他冷酷、独断独行的一面。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商君,真天资刻薄人也。”姚远自有主见,他认为太史公此评不公允,存有深深的偏见。他客观地展示了商鞅的一些不得不作的行动。太子违令,为了严于执法,他不得不对太傅、太师施刑;两军交战,他不得不背弃幼时旧交魏国的公子昂。但同时,剧作家又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另一面:对太傅用刑有不得已的苦衷,三次登门向他敬重的太傅致歉,希望太傅丢弃前嫌,同心协力,以定天下。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商鞅失去了韩女的爱情,失去了对母亲的感情,也失去了周围人对他的理解。成就感与失落感同在,他不得不时时感叹“无奈情与法,如水火之不相容。”写戏写人,写人写心。正因为《商鞅》一剧写出了人物复杂心态的多侧面,因此,这个人物便在观众的心头栩栩如生地活了起来。

《商鞅》一剧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它不仅成功地创造了商鞅这一艺术形象,而且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了围绕商鞅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本身性格鲜明,各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构成了商鞅戏剧行为的典型环境,增强了历史感。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些现代剧作,包括某些成功的剧作,它们常常有这样一个弱点:“红花虽红,绿叶不绿”。即剧中的主角往往写得比较成功,但其他人物的塑造则苍白无力,甚至概念化。《商鞅》一剧则不然,它不仅写活了商鞅这一主角,而且围绕商鞅的其他人物,如公子虔、赵良、景监、公孙贾、秦孝公、太子驷,商鞅的恋人韩女,母亲奶娘,朋友公子昂等人物的刻画也不乏精彩之笔,产生了红花绿叶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在这些次要人物的刻画中,公子虔、景临、赵良尤为成功。这三个人物都是商鞅变法的支持者,但他们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公子虔,是一个有远见的太傅。出于秦国的利益,他支持商鞅变法。但当商鞅为严于执法,拿他开刀,竟让他当众受辱,斩断他的左腿,他又怀恨在心,与商鞅结下不共戴天之仇。然而,在教育太子驷时,他又对商鞅变法主张赞不绝口,太子驷大惑不解,他解释说:“为君者,不可因人而废言!今日之太子,乃是明日之国君。身为太子太傅,责任重大,岂能以小人之心而濡染太子。”显示了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官僚。理智上他敬佩商鞅变法主张,感情上他对商鞅有切齿之恨,写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也显示出了人物刻画的深度。

景监是一个太监。在舞台、银幕上,人们已经见过很多奸刁冷酷的阉臣,然而姚远笔下的景监却是一个不平凡的太监。他颇有头脑,慧眼识人才,是他将商鞅推荐给秦孝公。他支持商鞅变法,也显示了他的远见。身居内宫,与商鞅多年相处,他也深知商鞅的长处与弱点。他敬佩商鞅有安邦定国之才,但对商鞅生性刚毅、孤傲、乖张,深以为忧。他并且预见到“不容人者,必不被人所容。”出于私交、公益,他想挽救商鞅,但又感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深感自己无回天之力。尽管如此,他还是建议韩夫人让赵良为樗里子之师,以便有利于商鞅将来的前途。为了使商鞅有一个好的结果,他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用心良苦。这些描绘不仅显示了他的机智和善良,而且也揭示了商鞅的孤傲发展到最后连他最亲近的朋友也爱莫能助了。

同是商鞅变法的支持者,赵良又是一种个性。他既支持变法,又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有同志认为作者把他写成老滑头,既支持改革又明哲保身,似乎不妥。其实不然,这个人物的创造很有典型意义,应该说,赵良这个人物还是很有头脑的,而且他的性格在剧中是发展的。起初,他看出商鞅有伟才,刚毅果敢,不胜敬佩,并将他的弟子孟兰皋推荐给商鞅,以助一臂之力。但后来,他觉得商鞅行“严刑酷法”,让人不寒而粟。他想规劝商鞅,但估计他不会采纳,便明哲保身,辞官归隐。虽然归隐民间,但他其实还是很关心变法命运的。因为回到民间,他就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商鞅变法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就比较清楚地看出商鞅个人得意忘形、骄奢狂妄的一面。出于对商鞅的同情和爱怜,他丧服在身,冒死进言。力陈“今日之荣华,必有明日之祸灾”的道理。力劝商鞅“急流勇退,辞官还乡”。变法,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是急流勇进,还是知难而退,这是对变法者有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意志的考验。在这场考验中,商鞅是胜利者,赵良是失败者,显示了他只是一个明哲作身、老于世故的庸人。然而,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描写又显示了事物的另一面:赵良清醒地看到了并提醒了商鞅所存在的弱点,指出了他最终招至杀身大祸的根源。这不仅写出了赵良机智、善良的一面,而且作为对比有力的陪补了商鞅,这是不能用“老滑头”一词简单论之的。

看了话剧《商鞅》,观众一方面感到震憾,为该剧显示了中国话剧的实力而欣喜,同时在艺术上又感到一些不满足。这就需要我们从艺术上进一步探讨它还存在哪些不足。

在谈到小说创作时,鲁迅曾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戏剧创作。戏要感人至深,矛盾冲突的展开不能浅尝辄止,必须要重视戏剧场面的开掘。曹禺先生曾经风趣地说:“什么叫深刻?深刻,就是深下去,再刻几下子。”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就表现在能否“再刻几下子”。《商鞅》一剧,选材是严的,但有些场面开掘欠深,往往给人以不满足、不过瘾之感。第三幕第一场,公子虔府邸,太傅正与太子驷讲课,门卫报告:“大良造卫鞅求见!”这已是商鞅第三次求见了。以前几次拜访,太傅都托病不见。这次仍称病拒见。不料,商鞅擅自闯了进来。接下去应该是一场两人之间曲折交锋的好戏。然而,剧本描写太傅几句痛骂,商鞅竟拂袖而去。如果作为第一个回合的交锋,表现商鞅的自尊自傲,倒也可以说得过去。接下去,车马声又至,观众以为商鞅去而复返,想想还是应该再做做太傅的工作。然而,来的却是公孙贾、祝欢。商鞅与公孙虔仅交了一个回合,便扬长而去。这样,矛盾双方稍一接触,便浅尝而止,人物性格就不可能通过冲突而充分展开,获得深入的揭示。类似这样的不足,在剧中还有一些,显出剧作戏剧场面横的铺陈有余,纵的开掘不足的弱点。

凝重有余,舒解不足。这是此剧第二个明显的弱点。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的是,这个戏的二度创作是出色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不少观众看后有一种压抑感。有位话剧导演也说:“我,作为一个导演的感觉,感到戏绷得太紧,观众没有喘气的机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感觉。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凝重有余,舒解不足。

《商鞅》一剧所描写的一系列事件本身是十分沉重的:不是母亲挖目,就是太傅断腿;不是剑拔弩张的舌战,就是两军对垒的怒骂,还有杀祝欢,渭水之滨斩七百余人等等。优秀的悲剧,如莎士比亚、曹禺的悲剧,剧本的基调是使人悲痛压抑的,但是作者注意艺术辨证法,他们并不让观众老是处在一种压抑状态之中。除了在表演上,作者要求演员要懂得节制,要讲究“一举一动应有理性的根据和分寸”,感情的抒发要有“韵味的波纹”,在戏剧结构上,他们很注意通过喜剧性人物的穿插、悲剧性喜剧性场面的交叉,造成有抑有扬的喜剧性对照。这一方面是紧张中的松弛,使观众的感情得到舒解,同时这种穿插又使后面的紧张场面更紧张,悲剧益悲,是不协调中的协调,戏剧动作仍是统一的。《商鞅》一剧之所以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首先在剧本中,缺乏喜剧性舒解的场面,其次在导演处理上还未及注意到运用导演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对照演出本与文学本笔者发现还有一个原因:有些场面如坛场执法一场,原本有“杠木赏金”这一穿插,在场面转换上有舒解作用,演出时却限于时间被迫删去了,这也加剧了全剧舒解不足之感。

此剧的另一个不足是,缺乏一个更有力度的高潮场面。宣读密诏一场,商鞅是“缺席审判”。其实,这里正是进一步展现商鞅性格和心理的好机会。如果作者的想象再大胆一些,完全可以再写出一场有声有色的好戏,将全剧冲突推向顶点。

我们期待着剧作家姚远与剧组全体创作人员通力合作,有分析地采纳各方面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搞出一个更为精彩的演出本,奉献给中国的话剧舞台。

标签:;  ;  

论商鞅等人的艺术成就_商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