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研究_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研究_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性问题论文,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及时满足其各种资金需要或收回资金的能力。

流动性既是一种存量概念,也是一种流量概念。从存量角度看,流动性是所持有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从存量角度来衡量流动性,就必须估算银行所持有的可变为现款的资产量。在流动性资产中,要确定流动性适宜度,必须把流动性资产持有量与预期的流动性需要进行比较。因为存量概念没有考虑可从短期资金市场和其他资金流入中获得流动性,因而,它是一个狭义的流动性概念。从流量角度看,流动性又是获得资金的负债能力,从流量观点来考察银行流动性,就不仅要考虑银行转换流动性资产的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其借款和从营业中收取现金的能力。可见,银行的流动性好比一座蓄水池,池内水的存量应有一定水准。存款或信贷基金增加,贷款的到期收回、证券的出售、同业拆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息收入或其他收入的增加,都会产生资金的流入,减弱或降低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需求;相反,存款的减少,贷款、投资的增加,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归还,同业拆款的归还,利息支出的增加,等等,都会增加资金的流出,从而增大资金流动性的需求。因此,流动性实质上要求银行针对影响银行资金供给和需求的诸多因素,设法在资金的流出和流入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换言之,需要银行尽可能提高负债的稳定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因此,保持必要的流动性,既是商业银行本身正常经营的需要,也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一般工商企业,都需要研究如何掌握流动性,但其重要性,则远远不如银行掌握流动性。这是因为,从银行功能来看,流动性问题至关重要。银行是借者的集中和贷者的集中,然后,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调节。时间调节,就是长存短贷,或短存长贷;先存后贷,或先贷后存;有取即付,或优贷先放。如此等等,都涉及流动性问题。没有流动性,就等于没有银行业务功能。

掌握适度的流动性,是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过高的流动性,会使银行丧失盈利机会甚至出现亏损;过低的流动性,则会使银行面临信用危机甚至导致破产。流动性的适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各种不同的经济和经营环境下,银行客观上对流动性的需要是不同的,银行现有的流动性相对于这种需要来说,总是处于过多或过少的状况,银行管理者必须适时安排,以消除过多的流动性或弥补过少的流动性。

从银行分析的角度来看,通常可以用三种比率来测量银行的流动性,即贷款/存款、备付金,流动资产/负债。就第一个比率来看,贷款可能是银行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贷存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相当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的贷款过多。毫无疑问,只有筹措了大量的新资金,银行才能发放新贷款和购买其他资产。低的贷存比率说明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够用其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人们习惯于把贷款/存款作为流动性的总指标。当然,这种指标也具有一定缺陷,因为它忽视了贷款和存款的结构。如果两家银行存款结构和贷款比率完全相同,但一家银行贷款质量高、可交易性强,而另一家银行贷款质量差,那么,这两家银行的流动性就大不一样。

流动性比率究竟在何处为最优?这种最佳流动性问题的一个方面是流动性比率必须足够得高,以满足包括不可预料的变动在内的流动性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比率也不能太高,因为超额流动性是有机会成本的。银行必须在维持流动性的成本和流动性不足的成本(或代价)之间作出权衡抉择。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情况来看,流动性比率较高,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比率(贷款/存款)最高时在120 %左右,而国外商业银行一般在70%左右,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承担政策性职能的特殊性,这比例稍高一点也是正常的,但几乎是西方商业银行的2倍,应视为超负荷经营。 超负荷经营是指信贷资产超过正常负债而靠临时折借资金来维持,资产软约束不可避免地使专业银行资产逼着负债不断增大,但受负债硬约束的限制,专业银行只得靠临时拆借资金来应付,资金运用大于资金来源的总量矛盾比较突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自有资金很少,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大部分变成了企业的铺底流动资金(大约在80%以上),被企业长期占用,无法收回,而与此相适应的中长期负债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中长期资产的需要,中长期资产与中长期负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同时,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之间也缺少有效的协调。资产与负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情况进行分析。

1.存贷款比例分析(贷款/存款)

就银行机构总体而言,存贷款(余额)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10%左右,即使是存贷款增量也一直保持在90%左右。这说明国有银行的整个信贷资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运行状态。存贷款比例太高是很危险的,现实中超量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往往是从中央银行借款。资产负债总量的运动态势发生逆向,资金来源跟着资金运用跑,必然冲击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

近年来存贷款比例的变动表现出两个不很明显的趋势。一是存贷比例与经济增长速度有正的相关性,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1988、1992年银行机构的存贷款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年份的水平。二是这几年存贷款比例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存贷款比例正逐渐向正常状态回归。

表1 我国银行的存贷款比例单位:%

单位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按余额计算 按余额计算 按余额计算 按余额计算

1988

140153.6

90.3125.2

1989

140115.8

89.6130.2

1990

132143 85.1121.9

1991

124137 79.4122.8

1992

118132.4

81.1106.7

单位

交通银行总体水平

按余额计算 按余额计算

1988

94.5127.4

1989 106.1119.3

1990

88.5118.5

1991

88.4112.3

1992

78.6107

表2我国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及存贷款比例变化单位:%

年度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各项存款 10798.2014012.6018079.0013468.00

各项贷款 14360.0017680.7021337.9026322.90

贷存比例(%) 133.13 126.18 118.03 112.17

年度 1993年 1994年

各项存款 29627.0040472.50

各项贷款 32943.1040658.30

贷存比例(%) 111.19 100.46

它说明我国银行系统对中央银行过度依赖的情况确实存在,虽然依赖程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截止到1994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占贷款的比重为99.54%,如果考虑到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的因素, 这个比例至少要降为80%左右,也就是说,在我国,银行贷款中的20%多是依靠向中央银行贷款作为资金来源的。从人民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关系来看,1980—1994年的15年中,当年增加额出现贷差的年份共12年,只有1991、1992、和1994年这三年中出现存差。1991年和1994年存差的出现主要是受1990年开始的信用紧缩的影响,1994年存差的出现也是治理通贷膨胀,紧缩银根的结果。

在我国金融机构当中,国有商业银行经常处于贷款大于存款的状态,对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他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则经常处于贷款小于存款的状态,对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较低。

2.备付金比例分析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备付金比例是对银行机构流动性状况进行考核的指标之一。

表3 我国银行的备付金比例单位:%

单位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1987 4.03 12.43 10.49

1988 3.85 10.59 8.18

1989 5.36 15.06 9.92

1990 7.93 17.19 17.29

1991 9.28 15.03 17.75

1992 5.10 10.38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银行大多时期能保持备付金率不低于5%—7%的要求。

从时序数据看,各行的备付金水平与经济增长过度有较大的相关性,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的趋势。经济高速增长的1988、1992年备付金比例相对较低。尽管多数时期各行保持充足的备付金,但考虑银行流动性状况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的同时,关键是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能否满足流动性的需要。从这方面看,我国银行做得不好。如1992—199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又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加之当时房地产热与证券热的兴起,银行资金日趋紧张,备付金率急剧下降,部分地、市出现了支付和清算困难,1993年下半年以后,备付金率又趋于上升,1994年达到最高,这主要是因为1993年下半年,我国对金融秩序进行的整顿所至。

我们相信,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各金融机构投资于证券等资产的比重将会逐渐上升,而证券之类的资产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实际上就相当于二级备付金。另外,我国对金融机构备付金率的要求和国外发达的商业银行相比要高得多,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平均为1%。 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备付金水平是应该降低的,适当降低现行的备付金率,可以充分地运用现有的资金,提高各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水平。

3.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的比率

该比率越高,表示流动性越强,表4 中数据表明流动资产比例值为交通银行最高,在专业银行中工商银行最高,上升最迅速的是中行。

表4 单位:%

单位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

1991 11.16 5.9

7.89 16.31 5.56

1992 12.09 6.93 6.27 20.12 10.53

总体上看,我国备家银行的流动性资产的比例普遍不高,没有出现以20%为中心线的波动特征。这表明,我国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对整体资产的结构并不合理,收益性与流动性没有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际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比率指标中,除了我国银行所有的现金资产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性资产外,还有短期性的有价证券,其中包括国库券、有回购协议的证券等,还有短期商业票据,这些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中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同时,又是商业银行取得较为可观的收益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的银行前些年没有这样丰富的资产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工商企业之间缺少直接融资工具,同时又没有广泛的短期性有价证券所造成的。

总之,经济起飞阶段,一般会出现“超借超贷”的状况,即企业的发展靠向银行高借贷推动,而商业银行贷款靠向中央银行的高借款来支撑,这对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我国企业体制长期以来实行的利税上缴制度,自有流动资金很少,自身无力发展,形成企业对银行负债很强的依赖性。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企业筹资渠道少,而且限制较多,另外我国信贷体制中的“倒逼机制”也是迫使中央银行向各银行超计划发放再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银行有意无意地把资金用于效益好的项目上,而把政策性业务这个“缺口”留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迫于政治稳定不得不追加再贷款。

我们说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靠投入铺新摊子,规模扩张,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现状出发,我们设想采取如下措施增加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

(一)以促进集约型经济增长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1.金融业应不断盘活存量贷款,优化增量贷款结构,对集约型经济增长以重点支持

一是在支持基础产业的同时,支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轻纺、轻化工业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高新技术开发给予重点支持;二是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投资项目,技术更新改造项目,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开发;三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节能降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实行信贷倾斜,对低投入高产出项目重点支持。

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消费领域内还有两大市场尚未打开,这就是住宅和轿车,如果这两个领域里的消费市场化了,将给投资者以新的热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当前的情况出发,银行应重点支持老百姓购房,缓解商品房滞销的局面,促进资金流动顺畅。有人认为美国80年代发生的储贷银行危机,日本90年代发生的住宅金融危机来论证我国目前不应发展抵押贷款。我们认为,我国现有的银行条件比美国当年好得多,只要管理得好,开展规范的商品房抵押贷款业务即可支持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发展,又可提高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

(二)银行直接参与借款企业的管理,提高信贷资金流动性

1.认真调整、论证,制定严密的信贷政策

对借款者的资格、品行、创收能力、资产状况、经济前景等都要一项一项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分析。特别注意综合评估借款人的赖帐风险。

2.严格的审贷分离

(1)在贷款“三性”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流动性, 因为,如果贷款流动性不好,即时有时盈较大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在管理贷款风险中,对每笔贷款在生产过程中的状况都要盯得很紧,管的很细,确保贷款的正常运转。

(2)直接参与借款企业的监督管理,如果发现贷款有挪用, 或违背借款合同条款的行为,银行可立即中止贷款,并视情况按约定要求和规定,给予相当的罚款。

(3)严格的分级管理,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降低风险,贷款发放后,在贷款管理过程中,应建立评级系统。及时控制和排除风险苗头。

(4)严格风险贷款挽救、转化和处理,降低信贷资产损失, 减轻银行身上包袱。建议地市分行建立贷款清理部,专司呆滞、呆帐贷款清理工作。

(三)通过多种途径,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是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原则,流动性的高低是衡量银行经营活动是否稳健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具有流动性的银行资产中,除库存现金、同业拆借资金、可转让大额存单外,就是证券投资。在证券投资中尤以短期国库券和中长期证券即将到期的部分更具流动性。银行贷款一般不能满足流动性的需要,贷款发放后,往往要到期才能收回,能够提前收回的很少。为应付储户提存和社会资金需求的需要,银行要保持应有储备,库存现金称为一级储备,而短期证券投资则被称为二级储备,即用库存现金应付,如果现金不足,利用短期证券迅速变现,来满足资金要求。为此,银行证券投资通常占到商业银行资产的20%左右,短期、长期证券如果需要变现,也符合流动性的要求,它的流动性同样高于中长期贷款。银行证券投资业务为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应积极增加各家银行短期性的证券产品,增加银行的流动性资产的比重。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我国短期证券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我国各家银行积极地参与短期证券市场,相对稳定地持有一些短期资产、保证在一定的收益下资产的足够流动性要求。俗话说:“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讲得是同样的道理”。

(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减轻银行压力,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

中国的资本市场受种种制约一直发展缓慢,于是出现了一方面企业发展,基础设施缺少资金,另一方面储蓄又以40%左右的速度激增的局面,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当务之急必须积极地提高证券融资的比重,就是直接融资的比重,这不但可以减轻银行的压力和困难,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还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发展直接融资。

表5 发达国家企业外部融资来源比重(%)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

银行贷款 62 60 58 63 70

29

股票 2

5

6 14 18

25

债卷 30

5

1

8

2

15

其它 6 30 35 15 10

21

资料来源:参见许小年“信息、企业监控和流动性”一文,载《改革》1996年4期。

注:外部融资分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其它融资三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社会间按融资总额中,国有银行的融资比重自然在90%以上。表中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及结构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当发达国家企业内源融资的比重已有很大提高时,我国企业却面临严重的内源融资不足;而在外源融资中,我国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比重太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企业还缺乏灵活的资金运营机制和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积累,又需要尽快发展资本与货币市场,增加企业外源融资的渠道。当然,短期内不可能以直接融资为主,一是我们过去间接融资的比重大;二是我们企业直接融资规范化的过程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五)银行积极参与亏损企业的债务重组,以增强银行资产流动性

我国专业银行现有信贷资金中,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混杂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划分清楚,商业银行的资产责任和资产存量便无法界定,若想划分清楚,涉及财政、银行、企业三方利益,各方都不让步,很难达成协议。目前企业流动资金的85%来自专业银行贷款。一是企业倒闭、破产,损失最大的就是专业银行。不消化这些呆帐,坏帐,专业银行很难背着这些包袱进入商业银行。

专业银行的转轨是和国有银行的改革紧密联系的。目前专业银行是亏损企业得以苟延残喘的生命线,要彻底改革专业银行,增加流动性,必须解决它们的呆帐问题,重构银企关系。我们建议,以银行改革促进企业的效率,由银行牵头进行亏损企业的清理、破产和兼并处理,而企业破产清理又是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为前提的。

让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破产,是企业改革和重组的重要内容。银行在这里应起一个主持人和代理人的作用,代表国家拍卖企业资产,使国家的利益、银行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拍卖国有企业的所得除付清企业所欠养老退休金和失业基金,归还该企业欠的银行贷款和其他债权人以外,应全数上缴国家。

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无法挽救的企业,银行可以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支持企业的破产清理工作,拍卖企业的资产、厂房和土地,能够收回一部分原有的投资。在拍卖过程中,很可能有外商、港台和国内的实力更强的公司看上这个企业,愿意出资买下,进行重组,改造,使这个企业起死回生。在这些情况下,银行都有可能收回部分投资,这样,呆帐就不再是呆帐,银行不必为此冲减自己的资本,流动性得以保证。

(六)中央银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

商业银行因其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其业务活动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

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为了保证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在负债方面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确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和缴存比例,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在资产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资产必须保持相当比率的流动性,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持有的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必须在其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即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资产比率”。二是发放中长期贷款必须要有一定比率的中长期资金来源作为担保。

金融管理当局尽管采取诸多预防性的监督措施,商业银行按规定进行管理,但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仍经常遇到临时性的流动性供给不足,发生短期的资金困难,这时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拆借、向金融市场发行票据或证券,或以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票据再贴现等方式来筹措款项,增加流动性供给,以缓解资金临时周转的困难。可见,中央银行维持银行流动性的着眼点不是个别银行,而是银行系统。

商业银行也只能依赖中央银行这个最后贷款者提供紧急援助。例如,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解决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资金周转的困难,在银行发生长期性的清偿力危机,即流动性供给严重不足时,主要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放紧急贷款或建议银行进行合并等方式加以解决。

金融管理当局对流动性供给严重不足,濒临破产的商业银行往往要采取一些措施,但是这些挽救并不是无条件的。一般而言,必须将维持该银行经营的挽救费用和该银行破产后的保险清偿费用作一审慎比较,如果挽救费用大于保险清偿费用,一般不采取资金援助措施,依法律程序宣告其破产。

现代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搞好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需要有一个金融环境,从现实情况看,这一大环境最迫切的,就是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总之,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只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引起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视。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