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道德风险控制——业绩评价与报酬研究

职业经理道德风险控制——业绩评价与报酬研究

唐和平[1]2000年在《职业经理道德风险控制——业绩评价与报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企业经理人员拥有了相当的控制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甚至相当严重。如何控制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探讨如何根据“按业绩支付报酬”之理念,对经理人员进行业绩评价并支付报酬,以控制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从而使经理人员的行为长期化,尽量实现二者之间的利益一致,增加企业价值。这无疑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着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控制问题,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提出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对经理人的有效监控几乎不可能,因此,控制经理人道德风险的基本途径在于对经理人实施报酬激励,即对经理人的业绩评价和以此为基础的有效报酬合约的制定;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报酬合约的基础一业绩评价指标问题,尤其是合约的会计基础;第三部分我们讨论了西方企业如何通过不同的报酬形式激励经理努力工作,并探讨了实际操作中报酬总额的确定、分配和报酬分配过程的监督问题;第四部分首先回顾和评述了我国的报酬合约,然后在分析我国业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能有效控制我国经理人“道德风险”,由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及其它长期性激励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报酬激励合约。

李小健[2]2007年在《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企业改革经历了20多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国有公司经营者动力不足、预算软约束、决策失误、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混乱、财务造假泛滥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关,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本文从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出发,以马克思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外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国有公司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垫铺性的分析说明,这是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其次,研究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和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再次,对国有公司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最后,根据目标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了各子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内容。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对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评述,并说明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财务管理机制总论本章从分析财务关系入手,阐述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概念,说明了财务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公司财务治理,它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财权配置为重点,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基础。同时研究了在委托代理制下产权制度安排和财权在国有公司的配置问题。第三章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也是财务管理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根据利益兼顾原则,提出了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分层确定观点,即国有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分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和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中的经济目标包括公司在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的社会目标可分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第四章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目标模式构建本章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在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构建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我国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目标模式:市场导向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模式,具体内容为,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行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以后各章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第五章财务管理动力机制根据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动力机制目标,本章重点探讨了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动力方式。年薪制是以年为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在我国试行已有十多年,出现了一元结构、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等多种结构模式,本文认为二元结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即年新=基薪+风险收入,对于激励作用最显著的风险收入应以超额利润为依据确定较为合理,即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股权激励分为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由于股票期权是一种事后给付方式,其动力激励效果最好,对此本文应用实证资料、典型案例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原理、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六章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本章对运行机制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原理,结合国有公司具体情况进行了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对策。在预算机制中,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模式,预算执行与考核要增强力度,克服预算软约束弊端。共同治理的决策机制是以公司财务经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主体、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遏制经理机会主义的制衡手段,其关键是财务决策权的配置和重大投融资决策的科学管理。财务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可具体选用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等。风险管理机制中,应用预警系统,以定性方法和方量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并针对不同财务风险提出了防警与排警措施。第七章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国有公司财务监督机制是建立在内外财务监督关系基础之上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为审计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强调国家审计监督的“龙头”地位和依靠CPA社会审计监督主要力量,并对CPA中介监督出现的信誉危机问题,从国内外相关事件的分析中,查找原因,提出完善的对策。内部监督机制中,应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等各层次监督主体有效行使监督权,同时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财务总监制度。第八章财务管理评价机制本章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沿革做了回顾,对现行财务指标体系优缺点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净利润或每股收益、经济增加值、市盈率、托宾q等财务指标与产品等级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研发费投入比重、技改投入率等非财务指标,使其更适合国有公司的特点。同时,大胆借鉴,应用平衡记分卡、业绩多棱体等方法,从战略上对国有公司财务评价机制进行创新。论文创新之处:论文构建的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新模式:市场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型模式,即综合激励的动力机制,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创新性。在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中提出的分层确定论观点,以及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财务治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运行基础的观点具有新意。

刘增学[3]2005年在《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发展空间巨大,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有巨大影响的证券公司行业,为什么总出事?为什么作为一个专业性的企业改制、证券发行与管理咨询机构,没有管理好自己?为什么证券公司的发展总靠政策外力推动,而推动证券公司自身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何在?正是这些疑难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体是“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鉴于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日益暴露,及目前国内对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系统性研究缺乏,本文把中国证券公司看作一个活的机体,用人性化的观点、动态的思路去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图寻找一个能解决证券公司风险失控问题,并提高其运作效率和效益的长效路径。 本文沿着“中国证券公司发展中的问题是什么→促进中国证券公司长远发展的机制是什么→目前这种机制(即激励约束机制)在中国证券公司中的情形是什么→影响这种机制建立的因素是什么→这种机制建立的原理及应用模式是什么→相应的实现途径是什么”这样一个研究思路,运用管理学、现代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证券公司运作理论等理论工具,着重研究了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的原理、评价体系、对研究对象的激励约束模式选择、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与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构建了一个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全文分为五篇共七章。 第一篇:基础篇。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企业激励约束理论进行了架构与分析,提出了“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命题。 第二篇:审视篇。对中国证券公司展开全面审视。包括发展现状分析、特点分析、内外环境问题、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篇主要运用证券公司运作理论,以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 第三篇:比较篇。对中外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比较研究。包括外国证券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国证券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问题及案例分析。本篇运用管理学、现代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激励约束理论,在方法论上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第四篇:框架篇。主要研究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包括影响因素分析、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的原理、案例研究、评价体系、股权与非股权激励约束模

曹元芳[4]2008年在《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文选题是基于国际金融界的教训和国内金融界的现实需要两个方面,主要研究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对象是广义的金融道德风险。从对国外道德风险、金融风险前沿理论、模型的研究入手,运用博弈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委托代理模型等现代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国外防范和治理金融道德风险经验做法,为我所用,从而对我国金融运行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重点是研究防范我国金融道德风险的机制设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设计的防范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旨在构筑防范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的两道“防火墙”,达到维护金融稳定,保持金融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国外和国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论文对如何防范金融道德风险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一,设计了两道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防火墙”,一道是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微观机制,另一道是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宏观机制。第二,构建了我国金融机构经营者多目标委托—代理博弈模型。从我国金融机构经营者经营目标、行政目标和满足上级偏好目标三个目标间相互独立与依存角度,对我国金融机构经营者的经营代理行为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防范金融机构经营者道德风险的政策建议,比较贴近我国的现实。第三,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金融道德风险,填补了我国金融业自身道德风险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徐冯璐[5]2011年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范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金融管制放松、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竞争白热化,各国商业银行把内部治理的变革和创新视为应对环境、降低代理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培育竞争力的法宝;国内,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压力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强有力竞争已经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彻底改革推向了前台,并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全局性影响。普遍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缺陷在于产权主体虚置和产权约束不力,只有理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引入多元化产权制度,才能克服国有银行科层委托代理链条中的本质缺陷,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率和监管效果。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在当前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政府依然是最大的股东,具有绝对控制权。而且,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有资本在银行产权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中国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有商业银行庞大复杂的科层组织能否顺利、彻底地贯彻总行的战略决策?科层经理人的控制权会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银行法人治理,导致科层利益或局部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科层治理机制变革能否在既有的产权模式下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这都将作为新的问题来研究。国际经验表明,银行科层治理不善极易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在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大幅转轨的动荡时期,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重组科层结构、优化科层权限配置、加强科层激励约束来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应该成为提升银行绩效的中心环节之一,这也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委托代理理论专门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同、责任不对等、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理性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的根源理解为信息不对称下各级代理人按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委托人效用最大化来行动,在委托人无法觉察的情况下牺牲委托人的利益;把问题的解决锁定在设计一套合适的机制减少代理成本:要么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委托人的监控能力,要么引入利益诱导,将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协调。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分析方法为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在对既有的关于科层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把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放到中国转轨经济特定的制度结构中,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整体的分析框架,对科层治理中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组织架构设置、权限配置、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和模型解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银行科层治理机制改革思路和建议。全文分为七章,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并解释本文力求做出的创新以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为理论综述。介绍科层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随后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首先,从委托代理角度阐述了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并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以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科层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研究影响其道德风险行为动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最后,对地方政府干预下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进行分析。第四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研究。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银行科层机构设置进行分析,探讨了科层规模、层级与代理成本、委托效率以及组织绩效的关系;其次,从影响委托代理关系的几个因素(信息不对称、总行监控能力、集权程度、分支机构积极性、分支机构间的制衡、总分行目标偏差、代理成本等)比较国际上几种常见的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模式;再次,阐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演进和现实存在的弊端,并用DEA实证检验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与银行效率的关系;最后,运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变革中的各级代理人动力机制。第五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研究。首先,阐述企业权限配置的组织有效性,政治经济文化、组织规模、员工技术条件等因素对不同的权限配置方式的组织有效性产生影响。其次,通过委托代理有限契约模型分析不确定条件下集权和授权的优劣,同时分析了授权的优先次序对代理人激励效应的影响。再次,在回顾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演变历程和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上收权限的做法进行评析,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应正确处理总行控制力、分支行应变力与权限配置的关系。最后,以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科层权限配置案例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借鉴。第六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激励机制研究。首先,对现代银行科层激励体系进行概述,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竞争激励;其次阐述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现状;再次,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模型分析,包括激励契约的时效、激励契约基数确定以及内外部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效应对棘轮效应的改善等;最后,以美国、日本的商业银行和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科层激励方案为案例,把它们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比较,找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激励的改进方向。第七章为国有商业银行优化科层治理的制度安排。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就科层机构设置、科层权限配置、科层内控机制和科层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国内外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银行内部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银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方面,而本文深入到银行内部科层,从道德风险、组织结构、权限配置、激励约束机制等几方面来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使其宏观表现具备更有说服力的微观解释;论文结合当前国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前沿,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若干商业银行科层治理机制委托代理模型,主体部分各章的分析都是在相应模型基础上展开的,逻辑较为清晰,论证较为严密;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问题置于中国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性来考虑银行科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DEA计量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银行科层委托代理问题进行实证,使研究更加贴近现实,辨证客观,动态发展,更具有信服力;提出对策建议时,充分结合现有条件,重视改革中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改革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而不是一味照搬先进银行的模式

梅世云[6]2009年在《论金融道德风险》文中研究表明道德风险虽然人们经常说起,但无论是伦理学还是经济学,在理论上的探索仍然不多,一直是困绕经济、金融管理的一个难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增强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活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金融安全和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风险的研究,不仅能丰富道德的内涵,而且对于道德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以及道德建设规律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综合分析、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问题。论文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和起因,对研究现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的综述分析。从金融学、伦理学、行为金融学、经济伦理学、金融道德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基本把握了整个研究的总体状况和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了研究性、总体性的述评。第二,主要研究了金融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论述金融的伦理属性,从伦理的视角论述金融的含义和本质,还重点论述了金融的内生伦理,包括金融、货币、信用的道德性和金融主体的伦理属性;其次是从金融人、金融机构、金融制度三个主体来分析金融伦理的基本关系,并分别探讨金融交换关系、契约(合同)关系(债务关系、委托与代理关系)和信用关系的道德内涵。第三,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了金融道德风险的内涵。本文从风险的定义开始,明确了风险的基本含义,然后研究提出了金融风险的定义,再讨论研究道德风险的伦理学、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而得出金融道德风险的真正含义并进行了定义和内涵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行为主体、行为类别、行为成因等角度分别论述了各类金融道德风险的基本特征,深入地把握金融道德风险的本质属性:即从发生主体看—风险人为化,表现为合谋性、本能性、互联性;从存在的状态来看—风险长期化,表现为金融价值观的无形性、动机的隐蔽性、累积性、加速性、传染性;从风险的结果看——风险社会化,表现为破坏性、不可转移性、负外部性等。第四,对金融道德风险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论文从伦理学、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道德风险进行了分类综述,再结合金融的实际,从金融行业、风险源、道德标准等不同的视角,对金融道德风险进行初步的分类。根据道德规范的要求,对违反主要道德准则的风险行为,即失信风险、失公风险、失真风险、失职风险、失节风险、失序风险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论述了各类风险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为研究探讨金融道德风险的识别方法奠定了基础。第五,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不同视角,深入探讨了金融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首先是认为道德个体的人性诱发道德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存在人的自利性与道德的规范性、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与道德的普遍性三大矛盾的存在,使人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和政治利益三大利益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其次从金融行业的特性出发,分析了诱发道德风险的根源——金融的脆弱性,主要从金融市场、信用的脆弱性和金融伦理的冲突性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再次是探讨了金融制度诱发道德风险的原因,认为由于制度的缺失、错误、时空差、模糊、可操作性差以及执行力不够,形成了制度空间下的道德风险;还对权力失衡、机制缺限下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六,专题论述了金融道德风险与政府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了政府担保制度、金融监管体制、政策中的道德风险,再从政府特性和金融监管两个方面剖析了金融监管道德风险的根源。第七,如何规避道德风险,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力避免由此带来的危害,是经营管理者和产权所有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基本原理、具体方法、制度路径等方面入手,构建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体系。首先提出了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基本原理,认为应该树立成本最小化、制度人性化、手段合法化、防范意识经常化的理念,实现经营理念的“道德转向”,建立“教育——道德——自控力、制度——激励——吸引力、自律——监管——约束力”这样一个“三力并发”的防范模型;其次从金融职业道德操守、行为准则、评价、监控、预警等方面构建了金融职业道德体系;三是从共赢的利益机制、持续的激励机制、人事风险管理机制和纪检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四个方面,构建符合现代金融伦理规则的金融规章制度体系;四是提出了建立全国信用信息系统、信用经营管理体系和约束体系的政策主张;五是根据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提出了合规管理框架、规章制度和合规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构想;六是从自律组织的伦理原则、组织体系、职业素养、心理契约四个方面构建了金融自律体系;最后是提出了金融监管职能、体制的改革措施,就金融业准入价值、存款保险、资本管制、关闭等政策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有效发挥其抑制道德风险的作用。

郑春美[7]2005年在《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广泛研究的话题。公司治理的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资本市场的动荡,引发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危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公司治理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治理的对策。本文关注公司治理中的会计问题,对公司治理中有关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会计学的视角探索改善公司治理的对策。 回顾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早先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司治理理论的建立和解决公司治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问题展开。公司治理被认为是现代公司的产物,是两权分离的结果,由此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和交易成本问题,其后果是经营者不再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与所有者的利益相背离。1932年Berle&Means提出的委托代理问题给经济学家巨大挑战,因为古典经济学对之束手无策。直到1937年Coase,R.H的著作《论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发表,经济学家才开始对企业的内在行为进行研究。为解决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冲突的理论,如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委托代理理论成为研究所有者与公司经营者之间关系问题(后来被称之为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围绕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相背离的问题,企业理论和解决冲突的激励与监督问题成为学者们进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热点。特别是1976年Jensen和Mecking的论文发表后,激励和监督机制问题成为近30年来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公司治理问题如此重要,除了学术界的努力之外,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参入,纷纷发布了各自的公司治理指南来规范各自公司董事会的有关活动和内容。特别是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和和世界通信公司会计丑闻事件之后,在全球掀起了研究和规范公司治理问题的热潮,人们对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各种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各方面的努力,以改善公司治理。 会计具有反映、控制和监督功能,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在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为监督合约条款的实施、保障合约的有效运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如何利用会计手段改善公司治理。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治理的目标出发,讨论公司治理中会计治理对策问题。 在文献回顾之后,本文第二章简述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为公司治理问题的会

安红军[8]2004年在《我国投资银行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风险投资是一种由投资者向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辅之以管理参与的投资行为,是一项系统化、完整化的投资过程,需要专业化的机构、人员和具备相当规模资金的支持。风险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更多的是股权运作、资本运作的经验,了解其他同类企业的管理和行业特征。投资银行具有强大的行业和企业的研究能力,通过对国内外各大行业以及尖端企业的分析,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诸如行业信息、企业管理、财务咨询、资本运作等全方位的服务,可以采取金融手段实现完整的技术、人才、股权等要素的合理整合,有效地开展风险投资业务。本论文对风险投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根据我国投资银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关于投资银行发展风险投资业务的理论分析和具体思路。 论文通过对合伙制组织模式的特点和目前我国投资银行采用合伙制风险投资模式的现实障碍的分析认为,在风险投资基金的试点和初期发展阶段,应该以公司制为主、合伙制为辅设立和运作。在风险投资基金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风险投资公司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可以逐步向公司制与合伙制并重、甚至主要以合伙制方式设立和运作方向发展。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风险投资追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由于承担了投资风险所带来的高收益。如何评价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基本上各个投资公司都有自己的投资偏好和评价标准。我们从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估的特征出发,设置5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构成投资银行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式,以解决风险投资公司在面临一个新风险项目时选择与否的问题。 论文通过分别建立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和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分析模型并加以分析,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降低和控制代理风险,建立实践中较为可行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控制制度。论文还讨论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之间具体的风险投资契约体系设计,通过建立一个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转移模型提出投资银行风险企业治理的建议,并具体探讨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内容、基本方式和风险投资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李铁宁[9]2013年在《担保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国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模式是信用担保方式。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控制是担保企业第一要务,而担保企业内部控制是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现有研究文献对于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更多是站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立场考虑如何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而较少将组织管理以及组织和人的行为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此外,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个法人企业的,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研究显得不足,而且研究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支撑。相对于现有研究,本文从国际COSO委员会提出的ERM的内部环境视角,对担保集团母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具体言之,本文从信用担保风险分布不均匀性的特点出发,提出并阐释了基于担保业务规模的风险控制原理和基于业务规模与组织规模匹配的风险控制原理。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担保集团从内部环境的风险管理理念,治理结构与权力制衡,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人员管理(人力资源准则与政策),职业道德风险和诚信及胜任能力,以及上述五要素相互作用六个方面深入地研究了担保集团的内部控制机制。其中,对担保子公司及其人员的道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运用了法国经济学家拉丰的激励理论进行数理建模分析。为检验上述研究观点和结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按照美国案例研究专家Robert K. Yin和Eisenhardt教授有关案例研究的规范程序,根据案例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求,对中科智担保集团进行了嵌入式的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验证或修正了担保集团及其子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在现实中的可行性。而对于担保集团母公司、子公司和人员道德风险的内控机制在实践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以国内60余家担保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为研究对象,采取以大样本的统计学方式的实证研究予以证实或证伪。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内部控制理论体系,而且拓展了其在担保业的应用范围,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此外,本文对于在我国担保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性商业担保集团内部风险控制实务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蒋远华[10]2007年在《中国基金管理公司道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投资基金在英国兴起后,先后在世界各国得到迅猛发展,并随着基金数量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基金已在各国金融市场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各国发展的背景不同,基金业形成了两种监管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型监管体系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自律性监管体系。中国的基金业在1991年才开始出现,选择的是集中型监管体系。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基金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亲赖,表现出非凡的融资能力。但是,中国基金发展时间不长,配套的体系还不成熟,它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基金投资者者合法权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预防和控制基金管理公司道德风险就是本论文研究的方向。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和目的进行介绍。第二章介绍了两种基金监管体制,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监管体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列举了中国基金市场中关联交易、内幕交易、羊群行为及其它一些道德风险问题,并从契约型基金的组织体系和基金管理公司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也通过道德风险博弈模型Ⅰ对目前基金道德风险无效率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主要从制度优化和激励机制建设两个方面对基金管理公司道德风险控制进行构想,先通过博弈模型Ⅱ分析得出控制道德风险的优化政策,又接着从声誉角度分析得出公司声誉对基金管理公司行为产生激励,这种激励将可以有效地预防基金管理公司道德风险的发生;最后,再从基金配套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体制的建议,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基金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 职业经理道德风险控制——业绩评价与报酬研究[D]. 唐和平. 暨南大学. 2000

[2]. 国有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研究[D]. 李小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刘增学.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4]. 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D]. 曹元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D]. 徐冯璐.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6]. 论金融道德风险[D]. 梅世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7]. 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对策研究[D]. 郑春美. 武汉大学. 2005

[8]. 我国投资银行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D]. 安红军. 复旦大学. 2004

[9]. 担保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研究[D]. 李铁宁. 中南大学. 2013

[10].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道德风险控制研究[D]. 蒋远华. 厦门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职业经理道德风险控制——业绩评价与报酬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