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工作研究论文_曾胜庭

珠三角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工作研究论文_曾胜庭

摘要:以当前广州市从化区正在开展的农村污水治理查缺补漏为背景,以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为目标,对从化区的污水建设现状存在进行分析,通过对地形图老旧、缺少现状管线资料、设施难于落地等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实施中突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总结从化的建设经验,提出改进的方向及重点,对于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污水;查缺补漏;收集

0 引言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加快,珠三角地区的大部分村庄均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建造了污水、雨水管道,改善了农村宜居条件,但由于农村的村落布置比较分散,污水管道全覆盖的投资较大等因素影响,早期的污水工程建设往往只重视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主干道的建设,许多村民聚集点仍未有污水管道覆盖到,污水就地漫流排放的情况仍有存在,未经收集处理的污水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破坏村容村貌,因此急需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的查缺补漏工作。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农村污水治理查缺补漏工作为例,分析从化区农村污水建设现状,并对查缺补漏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污水建设现状及相应目标

广州市从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的过渡带。从化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国土面积为2009平方公里。全区共有3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镇,全区共240条行政村,常住人口约61.76万人。

目前从化区大部分行政村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的工艺形式有“厌氧池+人工湿地”、“厌氧池”、“微动力一体化处理设施”、“新型生物滤池”等,部分设施出水可达到农灌水标准。污水设施的处理尾水的排向有水沟、水塘和灌溉渠等。

从化区农村现状的排水体制正由雨污合流制向分流制过渡,大部分行政村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设施的覆盖范围有限。大部分农村农户配备了化粪池,但尚未建立较为完备统一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率不高。

根据《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技术指引》的建设要求,2019年底前,实现辖区内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底前,辖区内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流溪河流域达90%)以上,从化区农村污水收集率的提高迫在眉睫。

 2农村污水治理存在问题

2.1地形图不符合实际情况

部分镇街国土规划部门提供现有地形图资料相对老旧,近年来农村建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地形图资料已经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致使管线、各家各户化粪池的位置难以在地形图上进行准确落点,同时也会导致后期设计的管道高程与现实地形存在较大误差。

2.2缺乏相应的管线资料

(1)部分镇街近年进行过农村污水治理的工程,但缺少图纸资料,且会出现图纸资料与现状建成设施不符的情况;

(2)农村现状排水主要依靠合流明渠或暗沟,各户化粪池位置也比较隐蔽,仅依靠设计人员的现场摸查,一方面现场调研时间耗时长,难度大,压缩了后续内业设计的时间进度;另一方面人工了解的管线信息误差较大,难以摸清各检查井及管道的覆土深度,农村暗渠、明渠及管线走向

上述情况导致设计人员无法有效利用现状已有管道系统,可能造成增加工程投资。在项目施工阶段发现其他管线例如通信管道占据设计管道位置,增加工程变更,延误工期。

2.3污水排放较为分散,难以统一收集

从化区地形呈阶梯状,山地、丘陵地带多,农村地区房屋多依山而建,地形起伏大,房屋也因此较为分散。各经济社间位置较为独立,一般难以通过重力流管网的方式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各行政村只能通过分散收集的方式,按照经济社的分布建设多套污水收集设施及收集管网,给后续的设施运行维护增加了困难。

2.4设施用地征地困难,设施难以落地

污水处理设施位置主要选择在地势较低且附近有可排放水体的地方,但设施的位置大部分会占用到村民的用地,村民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随时改变承诺,不允许管线或设施占用自家用地,造成设计工作多次修改,或在征地过程中浪费大量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农村改水设计与污水查缺补漏设计管道冲突

由于近期农村改水项目与污水查缺补漏项目几乎同时进行,但设计人员手上不能准确掌握同时进行的其他项目的情况,导致两种项目设计出现交叉重叠、平行重叠、大量占用农村狭窄的村道和重复开挖浪费资源的情况。

 3污水查缺补漏思路

3.1通过无人机拍摄,补全更新地形图缺失资料

传统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依托于地形图资料,地形图更新不及时,与现状情况不吻合,会使得设计成果产生的误差较大,难以指导后续建设。在设计工作开展前,建议使用无人机进行辅助拍摄。确定好设计工程的边界范围,使用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正射拍摄,通过在村庄高空100米的正射拍摄得到分辨率足够高的矩阵图片。后期使用相关软件对拍摄的图片进行拼合,得到完整高清的影像图片。通过航拍图与地形图叠加的方式,对地形图缺失的内容和与现实不符的内容进行修改更新,保证绝大部分农户的污水能收集起来;通过生成三维地形的方式判断村庄地形走向,更好的判断污水管道的走向布局。

江埔街钓鲤村地形叠加

吕田镇份田村果子冚社三维地形

3.2现场调研补全管线信息

现状管渠资料缺失的情况可以通过聘请有资质的物探单位进行物探摸查,进一步掌握村内管线及设施的现状情况。

对于无法提供管线物探资料的村庄,设计单位只能通过现场调研走访的方式了解污水管线设施现状信息。设计人员需要补充的现状资料包括:各家各户的化粪池位置、污水管线的位置走向、污水检查井的井底埋深以及现状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工艺、规模、现状存在问题等信息。

设计人员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现场了解:一是村委会干部带领调研人员到各经济社逐一摸查。通过撬开检查井井盖,使用卷尺对检查井的埋深进行度量,同时判断检查井内淤泥淤积情况,判断管道是否发生堵塞或破损。对各家各户进行摸查了解,确定其化粪池及废水排出管的位置并在地形图上进行落点,使得农村家庭的污、废水能够顺利接入设计的检查井。二是通过污水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带领,到各经济社的现状设施了解设施运行是否正常,了解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

3.3通过压力管输送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部分村落的经济社分布较为分散,地形高程相差较大,各经济社间的污水则难以统一处理,造成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给后续设施的维护管理增加了难度。在设计项目当中,部分由于高程原因难以通过重力流污水管收集的,可使用建设污水一体化预制提升设备,污水收集后经设备水泵加压,通过压力管的方式将污水输送到相邻经济社的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一体化预制提升设备占地面积小,埋藏于地下,不占用地面行人行走或行车空间,且具有自动化管理控制方式,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效果较好。

3.4选择合适的设施用地

在污水治理设计工作当中,对于污水设施的用地选取尽量选择各村的公共用地,避免后续因征地问题拖延工程进度。无法避免占用到私人用地的,应及时配合村委干部与用地权属所有的村民进行协商征地;若协调无果应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在设施点确定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项目方案阶段与村委及村民代表征询意见会议的方式,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增加初步设计后涉及设施点用地以及施工走廊的村民征求意见会,进一步落实施工条件。

3.5各项目设计单位充分协调

针对农村改水与污水查缺补漏项目冲突的问题,可以尽量聘请同一家设计单位参与同一条村的改水与污水查缺补漏项目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管线综合,优化管线布置;另一方式是在改水或污水查缺补漏设计两家单位增加设计前和初步设计后的管位校核工作,以先完成设计的单位为基础,优化管网布置,减少施工变更。

 4结语

目前农村污水的查缺补漏工作已经进入到攻坚期,各项工作要考虑得更加全面,要采用必要的和新型的技术手段,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应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多手段多角度进行调研工作,补全农村排污现状信息,完善管网设施建设。在治理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全面、系统的管网布置方案,选择合适的设施工艺和污水收集模式,减少运行维护成本。加强沟通协调工作,避免工作的反复、增加工期和造成投资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侯京卫,曲波,蔡亮,等.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研究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64-967.

[2] 何安吉,黄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改进设想[J].环境科技,2010,23(6):68-75.

论文作者:曾胜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  ;  ;  ;  ;  ;  ;  ;  

珠三角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工作研究论文_曾胜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