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论文_李磊

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论文_李磊

◆ 李 磊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中学 25540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中最广泛、最多的一种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希望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同时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生分组不够合理;2.合作学习时间过急过快;3.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4、缺乏必要的合作策略。

鉴于以上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职责要明确

为了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第一,根据班级人数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进行学习。

第二,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第三,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1—6这样不同的编号,每个编号代表他们不同的任务。比如1号是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内的学习活动;2号是记录员,记录组内每人的发言要点;3号是总结人员等。要使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任务,避免吃“大锅饭”。当然,组内同学的角色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分工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变换,让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第四,根据不同的编号,座次也可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1对6、2对5、3对4。这样的坐法更有利于小组内一对一帮扶学习的开展,达到小组内同学间的优势互补。要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二、善于把握合作时机,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作用。

第一,当个人独立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独立自主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忘了给学生静思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得到问题的本质。比如我们在学习元素定义时,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首先让学生思考 “一类原子”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在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后,对于这里为什么用了“一类原子”这个词依然没有答案时,我选择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最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归为一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静思中理清了思路,组织了言语,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讨论,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当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时。因为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思考、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设计“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刚学习过分子、原子的知识,自己已经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一些问题,于是笔者大胆地颠覆传统,设计的小品能承前启后,让学生找出化学反应的本质,自己提出要去研究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真的不变。这样的形式生动、形象,要探究的问题显得水到渠成。

第三,当遇到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在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给予学生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

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确实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必须给予学生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索的时间,不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场面热闹、匆匆走过场的花架子。特别是当学生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打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过多的讨论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机会更多。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只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策略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监督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穿梭在各小组之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检查各小组的记录情况,打断个别强者的垄断发言,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引导小组中的强者学会倾听组内其他人的发言,尊重他人,学会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并且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二,帮助小组内发言不积极的人树立信心,增强责任感,消除他们的自卑和害羞心理,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

第三,特别关注小组内的弱者,倾听他们的心声,挖掘他们的潜力,发现他们更多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内的学习,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发言、学会合作,让他们在倾听中学会反思、在发言中学会思考、在合作中学会做人。

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奖励体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那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大势所趋。

第一,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当学生完成一个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自己在思考问题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评价的好习惯。

第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坚持从对个人评价向小组团体评价迈进,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要让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达到共同提高。要从注重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过程的评价迈进,让基础好的学生在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要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学生作为每一个参与者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欣赏他人,完善自我,学会与他人合作。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方面,由于时间和能力的有限,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也因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教学内容和场合,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某种教学方式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勇于探索、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论文作者:李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

标签:;  ;  ;  ;  ;  ;  ;  ;  

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论文_李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