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组织学和血清学研究

肾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组织学和血清学研究

陈彤[1]2002年在《肾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组织学和血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1.对肾癌组织DC细胞浸润进行研究,以了解癌组织DC细胞浸润与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癌组织DC细胞浸润与肾细胞癌分级和预后的关系; 2.对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TPA、TPS、NSE、CA242)进行检测,以求发现对肾细胞癌诊断、预后判断或病情监测具有显着临床意义的检测指标。 方法: 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PA、TPS、NSE、CA242浓度; 2.采用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肿瘤局部树突状细胞,主要检测S-100~+ DC细胞数。 结果: 1.肾细胞癌术后2年未复发组的病人,其癌组织中S-100~+ DC数量为61.3±14.7个/mm~2,而术后2年内复发组为31.4±11.6个/mm~2,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 2.肾细胞癌手术时已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病人,其癌组织S-100~+DC细胞的数量为28.8±10.4个/mm~2,而手术时无淋巴结转移组为62.6±13.5个/mm~2,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 3.在分级较好的G_1、G_2级肾细胞癌患者中,DC细胞的浸润数量57.3±12.2个/mm~2明显高于分级较差的G_3、G_4级患者33.1±10.4个/mm~2,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 4.在用各项肿瘤标志物进行肾细胞癌诊断的指标评价中: TPS的灵敏度为73.5%(61/83),特异度72.0%(36/50); TPA的灵敏度为72.3%(60/83),特异度为66.0%(33/50); NSE的灵敏度为56.6%(47/83),特异度为92.0%(46/50); TPA/TPS的灵敏度为 90.40(75/83)特异度为 52.0o(26/50)。5.TPS在I、11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55.50(20/36), 在H卜IV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87.二%(41/听); 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刀02。 TPA在I、11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52.8O(19/36), 在HI、IV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87.2%(41/0); 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刀of。 NSE在l、11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36.5%(13/36), 在 Ill、IV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 72.30(34/47): 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刀02。 TPA+TPS 在I、11 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 刀.8% (28/36),在 Ill、IV 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 1000 (47/47),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6.术前TPS阳性的引例患者中,术后复发12例,其中10例 TPS持续阳性,占83.30(10/12),术后未复发49例,其中13 例 TPS持续阳性,占 26.5%( 3/49),前者显着高于后者, P 川刀01: 术前 TPA阳性的 60例患者中,术后复发 11例,其中 8例 TPA持续阳性,占 72.7o(8/11),术后未复发 49例,其中 12 例 TPA持续阳性,占 24.5%(12/49),前者显着高于后者, P=0刀04 : 术前NSE阳性的47例患者中,术后复发8例,全部出现 NSE持续阳性,占 1000(8/8),术后未复发 39例,其中 1例 NSE持续阳性,占2.6%(l/39),前者显着高于后者, P(0刀of; 术前TPS或TPA有一项升高的65例患者中,术后复发14 例,其中 13例 TPS或 TPA持续阳性,占 92.90(13/14),术后 未复发 sl 例,其中 16例 TPS或 TPA持续阳性,占 31.4O (16/sl),前者显着高于后者,P(0.00。 -〕- 结论: 1.肾细胞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的密度与肾细胞癌的预后明显 相关,即DC细胞浸谰的密度越大,肾细胞癌手术后复发的 可能性越小,故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密度的检测有助与判 断肿瘤预后。 2.肾细胞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与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明显 相关,即*C细胞浸润密度越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 低。 3.G3、G4级肾细胞癌患者中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数量明显 少于G;、GZ级患者的癌组织中DC细胞的浸润数量 4.血清TPA、TPS、NSE在肾细胞癌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可望作为肾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手段。 5.TPS、TPA、NSE升高与肾细胞癌的分期明显相关,Ill、IV 期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I、11期患者。 6.TPS、TPA、NSE的变化与肾细胞癌复发明显相关,术后 TPS、TPA、NSE持续阳性,预示患者将很可能复发,这种趋 势在NSE的检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TPS、TPA、 NSE可作为术后监测复发的良好指标。 7.CA242在肾细胞癌患者中灵敏度低,本研究未显示其诊断 及监测价值。 8.TPS、TP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单独应用,因此,多 种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可取得更好的诊

李麒麟[2]2017年在《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特异性生存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在我国肾癌的发病率居第叁位仅次于膀胱癌及前列腺癌,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肾癌预后影响因素包括解剖学因素、组织学因素、临床因素和分子因素等。解剖学因素主要是肿瘤的TNM分期情况。组织学因素包括Fuhrman分级、肿瘤内改变等。既往认为肾癌的预后与组织学类型有关,然而国外一项肾癌患者预后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学亚型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临床因素包括患者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评分,KPS评分)、症状及血清学指标等。分子因素主要是肾癌的免疫组化指标,然而,这些分子指标并不能有效提高目前预后系统的准确性,因此,实践中并未推荐常规使用这些分子指标。目前对于肾癌预后因素的研究仍存在较大差异,各评价系统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研究肾癌预后因素对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大意义。目的:究通过整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369例原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获得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期,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国人肾癌预后的评价系统。一、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主要分析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发现纳入的36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4±12.4岁,男女比例为2.6:1,患者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2±3.4。出现症状的患者有108名,占29.3%,其中腰腹部不适者62个,占16.8%;血尿者36个,占9.8%;腹部肿块者4个,占1.1%。无症状的患者有261名,占70.7%。术前发现贫血的患者有21个,占5.7%;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的患者11个,占3.0%。肿瘤平均最大径为4.6±2.6cm。肿瘤内出血者44例,占11.9%;肿瘤内坏死者37例,占10.0%;肿瘤囊性变者43例,占11.7%;肿瘤肉瘤样变者4例,占1.0%。伴有静脉癌栓者9例,占2.4%。肿瘤组织亚型为透明细胞癌者322例,占87.2%;乳头状腺癌者22例,占6.0%;嫌色细胞癌15例,占4.1%;多房囊性肾癌9例,占2.4%;未分类癌1例,占0.3%。免疫组化染色Ki-67低表达358例,占97.0%,高表达者11例,占3.0%;Fuhrman分级为G1+G2者200例,占54.2%,G3+G4者169例,占45.8%;肿瘤T分期为T1+T2者342例,占92.7%,T3+T4者27例,占7.3%。年龄>44岁、出现症状、贫血、有静脉癌栓及出现肿瘤内坏死的患者肿瘤T分期较高(P<0.05);出现肿瘤内坏死、肉瘤样变及Ki-67高表达的患者肿瘤Fuhrman分级较高(P<0.05);而其它研究因素与肿瘤分期、分级间无统计学差异。5年内发生远端转移的患者有27例,占同期肾癌患者的13.5%。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部,有13例,占48.1%,其次为骨转移和脑转移,各4例,占14.8%,肝转移3例,占11.1%。结论:本研究发现,我院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与国外研究一致。二、肾细胞癌肿瘤特异性生存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主要分析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绘制肿瘤特异性生存曲线。结果:本研究发现在本部分中,通过随访获得了我院肾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研究肿瘤特异性生存生存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性别、AST升高、病理类型、肿瘤内出血、肿瘤囊性变不影响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年龄、BMI、临床症状、贫血、静脉癌栓、肿瘤内坏死、肉瘤样变、Ki-67表达、肿瘤Furhman分级及T分期是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相关因素。多因素Cox回归中发现,静脉癌栓、肿瘤内坏死、肉瘤样变、Ki-67表达、Fuhrman分级、T分期是影响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静脉癌栓、肿瘤内坏死、肉瘤样变、Ki-67表达、Fuhrman分级、T分期是影响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哈木拉提·吐送[3]2016年在《miR-106a、miR-2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近10年收治的1005例肾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新疆地区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种族特征等流行病学特点。检测肾细胞癌患者血清中miR-106a与miR-2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健康人群中的表达差异,评价其能否用于肾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同时检测miR-106a、mi R-21在手术前、后的表达水平变化,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且行手术治疗的1005例新发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分别对性别构成、发病年龄、城乡分布、民族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方式、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以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中心收集的30例新诊断为肾细胞癌患者的术前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另外收集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血清样本中miR-106a、miR-21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肾细胞癌及健康人群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对上述30例实验组患者再对应的收集其术后1个月、6个月血清样本作为本研究的术后组,分别检测各血清样本中术后1个月、6个月miR-106a、mi R-21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术前组间的差异以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055例肾细胞癌患者中男性患者占672例(66.9%),女性患者333例(33.1%),男女比例为2.02:1.00;发病年龄12岁~88岁,平均年龄54.2岁,高发年龄为40岁~60岁;城市地区患者人数为806例,农村地区患者人数为199例,城市地区发病率为农村地区的4.1倍;2006年就诊41例(4.1%),2007年就诊55例(5.5%),2008年就诊81例(8.1%),2009年就诊107例(10.6%),2010年就诊115例(11.4%),2011年就诊125例(12.4%),2012年就诊94例(9.4%),2013年就诊111例(11.0%),2014年就诊137例(13.6%),2015年就诊139例(13.8%),按患者就诊年份排序,可见就诊人数逐年升高;民族构成中汉族605例(60.1%),少数民族400例(39.8%),汉族构成比例较少数民族高。不同人口特征肾细胞癌患者的病理类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细胞癌患者中透明细胞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p<0.05);汉族患者中透明细胞癌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少数民族患者(p<0.05);男性和女性肾细胞癌患者病理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和乡镇肾细胞癌患者病理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和乡镇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相对于城市患者,乡镇患者的临床分期较晚,病理分级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癌患者根据是否吸烟、是否有高血压和是否有糖尿病等情况分组,比较不同组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结果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特征对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影响。手术方式随年变化趋势可见开放手术比例逐年下降,而腔镜手术比例逐年上升;手术种类随年变化趋势可见根治术比例逐年下降,而保留肾单位手术比例逐年上升;患者住院天数也在随年逐渐下降。肾细胞癌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mir-106a、mir-21测定结果显示,肾细胞癌组血清中mir-106a的相对表达量为8.87(2.71~12.68),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清mir-106a的相对表达量为0.87(0.31~2.13),与对照组相比较,肾细胞癌组血清mir-106a的相对表达量呈明显高表达,两组相对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28,p=0.0001);在肾细胞癌组中,mirna-106a表达下调者有4例(13.3%),而表达量上调有26例(86.7%)。肾细胞癌组血清中mir-21的相对表达量为8.49(3.92~16.68),健康对照组中血清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为0.79(0.69~3.60),肾细胞癌组中mir-21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其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其相对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27,p=0.0001);根据mir-106a的表达量差异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01(95%ci:0.710~0.963,p=0.0001),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814,约登指数为0.564。根据mir-21的表达量差异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95%ci:0.786~0.947,p=0.0001),灵敏度为0.795,特异度为0.907,约登指数为0.702,采用mir-106a与mir-106a进行联合检测,其结果显示系列实验中灵敏度下降为0.596,特异度为上升为0.983,约登指数为0.579;平行实验中灵敏度提高为0.949,特异度下降为0.738,约登指数为0.687。进一步检测肾细胞癌患者对应术后1个月、6个月的外周血mir-106a、mir-21表达水平,术后1月组中mir-106a相对表达量为1.12(0.38~2.57),mir-21相对表达量为0.61(0.42~1.0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术后1月组中mir-106a(z=-0.214,p=0.708)及mir-21(z=-1.301,p=0.272)表达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组相比,术后1月组mir-106a(z=-4.218,p=0.0001)及mir-21(z=-3.119,p=0.00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组中mir-106a相对表达量为1.01(0.23~2.44),mir-21相对表达量为0.71(0.39~1.2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术后6月组中miR-106a(Z=-0.232,P=0.874)及miR-21(Z=-1.221,P=0.29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106a、mi R-21在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清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肾细胞癌患者血清中miR-106a和miR-2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ROC曲线分析提示其已经达到临床应用价值,是肾细胞癌可选的分子标志物。血清miR-106a和mi R-21的表达水平在切除肿瘤病灶后均明显下降,并在术后表达水平稳定,提示其有望用于术后随访监测。

佚名[4]2004年在《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4—3—3zeta蛋白对肿瘤转移抑制作用的探讨陈惠华’王妍徐元基杜芝燕陆应麟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目的:探讨14—3—3zeta蛋白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方法:通过联合抑制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中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的序列,其中一条与14—3—3zeta高度同源。在RNA和蛋白水平对其表达水平进行验证;构建14—3—3zeta的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转染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并对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

蒋燕明[5]2005年在《卵巢癌相关抗原的筛选及鉴定》文中认为肿瘤抗原的寻找一直是肿瘤免疫学研究中面临的重要课题。Sahin 报告的SEREX(Serological analysis of recombinant eDNA expression libraries)方法是从体液免疫的角度寻找肿瘤抗原,为寻找肿瘤抗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以应用于许多类型的肿瘤抗原的筛选,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排斥抗原,显示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卵巢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居于第一位,其中最常见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5 年生存率长期停留在20~3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卵巢癌发病部位隐蔽,难以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差。目前的诊断方法有限,寻找新的更具优势的肿瘤抗原用于诊断是急需研究的课题。用SEREX 方法筛选卵巢癌肿瘤抗原的研究在国内外较少。本研究所用卵巢癌eDNA 表达文库由本课题组构建,该文库已应用SEREX 和SSH 相结合的筛选肿瘤抗原基因的技术策略,并获得了180 个卵巢癌肿瘤抗原基因克隆。本文对其中45 个卵巢癌候选抗原基因在34 例卵巢癌患者和34 例正常人血清中相应IgG,IgM 抗体的检测、分析发现,其中6 个抗原克隆的IgG 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的高于相应正常人血清中的阳性率,4 个抗原克隆的IgM 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的高于相应正常人血清中的阳性率。分析筛选的阳性卵巢癌抗原与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关糸发现,lO 个卵巢癌抗原在卵巢癌血清中的自身抗体与其病理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分析这些抗原的自身IgG抗体与卵巢癌临床分期的关系发现,不同抗原的抗体在卵巢癌的不同期别可发生明显的升高。这些结果说明卵巢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发现数个卵巢癌抗原的血清IgM 抗体在卵巢癌早期阶段就发生了明显的升高,提示这些肿瘤抗原的自身抗体可能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本研究把10 个抗原克隆联合起来分析发现,分别用IgG 抗体和IgM 抗体检测都能提高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同时用IgG 抗体和IgM 抗体检测,则能够在保证特异性不变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这个发现为将来研究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用以诊断卵巢癌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得到的其中7 个阳性克隆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经与GeneBank 和SEREX 数据库比较、分析发现这7 个卵巢癌候选肿瘤抗原基因可以分为4 类:①1 个与已知卵巢癌相关基因同源的基因,可能是乳腺癌或卵巢癌癌性突变的靶位;②3 个与一些具特殊功能蛋白的基因同源的基因:③2 个可能与细胞生长、分化功能有关的基因;④1 个在GeneBank 中无同源序列的新基因。初步分析这些基因均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功能性基因。

林宁殊[6]2009年在《肾肿瘤患者血清uPA测定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肾肿瘤患者血清uPA浓度高低在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分期、远处转移等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到2009年4月期间50例肾癌病例和20例肾良性病变(错构瘤或肾囊肿,即对照组)病人的术前血清标本、术前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后病理结果等。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浆uPA浓度,并结合临床病理结果探讨其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方法采用F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分析取α<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统计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肾癌患者血清uPA浓度为519±260 pg/ml,对照组为203±113pg/ml,两者间有显着差异(P<0.01),肾癌患者血清uPA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肾癌患者血清uPA浓度在低分化组(795±74pg/ml pg/ml)、局部进展性肾癌组(636±241 pg/ml)、转移性肾癌组(695±325pg/ml)显着升高。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uPA浓度为肾癌远处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8。血清uPA浓度在转移性肾癌组和局部进展性肾癌组之间,以及不同大小的肿瘤(<4cm,4-7cm,>7cm)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uPA系统可能参与肾癌的形成,浸润和转移过程;血清uPA浓度的测定有助于肾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有助于判断肾癌预后。

张军伟[7]2012年在《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在人血清中发现肾癌差异蛋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肾癌患者手术前血清蛋白质与正常对照人群血清蛋白质的成分差异,筛选出特异蛋白质分子,构建诊断模型用于肾癌早期诊断、预后检测及分析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和蛋白质芯片CM10技术相结合鉴定40例肾癌(经病理证实为肾癌)患者手术前血清标本的蛋白质质谱与40例正常人(健康志愿者)血清的蛋白质质谱的差异,并进行盲法验证。结果:40例肾癌患者术前血清标本与4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标本经SELDI-TOF-MS方法分析后相比较得出:初步筛出质荷比在1038、1568、1723、7976、8058、15940、1545、16107、1433、1701、1500十一个蛋白峰在二组标本之间有明显差异,两组标本经盲法验证显示敏感性为88.95%,特异性为83.68%。结论:肾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蛋白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性蛋白质的发现,其中可能存在只在肾癌病人血清中存在的特异性蛋白,用SELDI-TOF-MS和蛋白质芯片CM10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发现的特异蛋白对肾癌病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肾癌特异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将对进一步研究肾癌发生机理及临床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有重要的意义。

陈起引[8]2012年在《肾透明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的表达与超声造影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仅次于膀胱癌,居泌尿系肿瘤第二位。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的50年中持续上升。患者初诊时约45%已有肿瘤转移,50%的肾癌患者术后有肿瘤复发。多年来应用分子免疫、基因治疗以及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分子靶向治疗,对晚期或转移性肾癌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在肿瘤研究中,大量的肿瘤相关因子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包括肿瘤细胞增殖相关因子、生长因子等。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新血管从业已存在的成熟血管网中的芽生,对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关键作用。肾癌是一种高度血管化肿瘤,研究证实其可以在体内外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抑素(ES)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能特异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其抗肿瘤活性在小鼠肿瘤模型得到证实。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抑制和促进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包括ES、VEGF和MVD在肾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为肾癌的生物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由于肾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相关症状出现时已经为晚期,治疗效果不佳。要提高肾癌的治疗效率,其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肾癌的筛查手段应具有简便、无创、廉价、敏感性较高等特点。超声检查完全符合以上要求,所以很长时间以来B超检查已经成为肾脏肿瘤筛查的首选物理检查手段。但超声检查对于肾脏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内部出血坏死、囊性变及少血供的恶性肿瘤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近年来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技术为肾脏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超声造影对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常规彩超检查有明显提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肾透明细胞癌MVD与VEGF、ES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肾癌血清和组织中血管生成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内皮抑素(Endostatin)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叁者之间的相关性,为肾癌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分子治疗的选择与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①随机选择60例经临床确诊的肾癌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0.3岁,左侧34例,右侧26例,肿瘤最大径2.6-7.5cm,平均4.7cm。按WHO分级标准,G116例,G225例,G39例。采用Robson分期,Ⅰ期22例,Ⅱ期24例,Ⅲ10例,Ⅳ期4例。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空腹抽取2ml血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VEGF和ES蛋白表达水平;.②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和30例距肿瘤>2cm外区域的正常肾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VEGF、ES及MVD蛋白表达,所有染色切片均由两位富有经验的病理医生在同一条件下进行验证;记分标准参照为:随机选择10个高倍视野共记录1000个肾癌细胞,根据细胞浆的着色程度及着色细胞的百分率进行评分计算阳性系数:基本不着色者为0分,着色淡者为1分,着色适中者为2分,着色深者为3分。着色细胞占计数细胞百分率≤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1%为3分。将每张切片着色程度得分与着色细胞百分率得分各自相乘,即为阳性系数。阳性系数为0,1分为(一),2,3分为(+),4-6分为(++),如为9分为(+++)。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误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肾癌血清VEGF、ES的表达:60例肾透明细胞癌与对照组比较,其VEGF表达值为(0.22±0.12ng/ml vs0.08±0.02ng/ml,; ES为(65.87±20.03ng/ml vs37.85±18.49ng/ml,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显着,P<0.01。血清VEGF、ES的表达与性别、病理分期无显着性差别(P>0.05)。②肾癌组织中VEGF、ES表达率:①肾癌组织中VEGF、E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6.7%vs23.4%,χ2=32.673),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相比差别显着,P<0.01);②VEGF、ES蛋白表达水平与肾癌分期有关,Ⅲ-Ⅳ期肿瘤与Ⅰ-Ⅱ期肿瘤病例相比VEGF的表达率为(84.7%vs72.1%,χ2=25.731),P<0.05;与性别和病理类型无显着相关性(P>0.05)③肾癌组织ES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77.2%vs34.8%,χ2=13.591,P<0.01)。Ⅲ-Ⅳ期肾癌ES蛋白表达的水平与Ⅰ-Ⅱ期肾癌病例相比,差别显着升高,(P<0.05);④肾癌组织中的MVD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34.76±11.78vs17.75±8.53,t=8.124,P<0.01)。晚期(Ⅲ-Ⅳ期)的MVD表达率显着高于早期I-II期肾癌(45.39+9.67vs27.64-4-8.13,t=10.274,P<0.01);⑤肾癌组织中VEGF与MVD存在显着相关性(r=6.271,P<0.05)、ES与MVD(r=12.024,P<0.05)、ES与VEGF显着相关(r=8.571,P<0.05)、的表达均具有显着相关性。二、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的血管特征与MWD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血管显象特征与MVD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瘤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并运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储存的动态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对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模式进行分型,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结果:与周边正常肾皮质对比,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始增时间(开始强化时间)早、强化程度高,强化持续时间长,时间—强度曲线弧度较高,声学定量参数峰值强度、曲线尖度及曲线下面积大,达峰时间短(P均<0.05)。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模式分四型:I型:快进快出型11(27.5%)例,II型:快进慢出型17(42.5%)例,III型:同进同出型7(17.5%)例,IV型:慢进慢出型5(12.5%)例;增强模式以不均匀增强(27/40,67.5%)以及弥漫性增强(33/40,82.5%)为主;前3型病理学表现为低分化,血管丰富,而间质成分较少;IV型病理学表现为高分化,间质成分较多,而血管较少。超声造影剂达峰强度与MVD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①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肿瘤分期相关,提示血清VEGF可作为肾癌,特别是晚期肾癌抗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选择与疗效评价具有应用价值。②肾癌患者ES与VEGF水平与肾癌MVD、肿瘤分期升高相关,ES水平在血清,肾癌组织中的升高可能是肾癌血管形成调控的生物反应,ES起正反馈调控作用,这种反应有助于抑制VEGF促血管生成作用;提示VEGF、ES是肾癌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③超声造影肾透明细胞癌血管的显像特征,时间—强度曲线和定量分析技术能准确显现肾透明细胞癌的血流灌注特点;④在增强模式上,肾透明细胞癌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和快进慢出型,常伴有弥漫性及不均匀强化;肾癌超声造影的血管特征与MVD显着相关,提示肾癌超声造影血管显像技术可在手术前或对晚期肾癌的血管判定及其抗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选与疗效评价,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的诊断方法。高速超声造影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得期待。

杜德勇[9]2009年在《肾癌患者血清、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在美国每年有大约50,000人确诊为肾癌,超过12,000人死于肾癌。近年的研究发现血管新生是恶性肿瘤发生浸润与转移、甚至复发的关键因素,而肿瘤血管形成是多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竞争的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的介导,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机体免疫、肿瘤的演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许多肿瘤在发病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表现出TGF-β的表达和功能的异常。在肾脏中TGF-β1的表达最多,因此,检测肾细胞癌患者体内的TGF-β1的表达及其改变情况,对肾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术前肾细胞癌患者42例,术前患者未作任何治疗并均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手术后4周患者21例,健康对照组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TGF-β1的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外周血清中TGF-β1的含量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6例肾细胞癌组织、16例癌旁组织、9例正常肾脏组织中的TGF-β1的表达,分析TGF-β1的表达与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血清中TGF-β1的表达:(1)肾癌术前组血清TGF-β1平均浓度为38.63±10.36ng/ml,在健康对照组平均浓度为4.33±1.72ng/ml,肾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术后患者血清TGF-β1平均浓度为8.21±2.84ng/ml,术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P<0.05)。(2)在42例肾癌患者中,肿瘤≤4cm者血清TGF-β1平均浓度为37.43±5.39ng/ml,肿瘤>4cm但≤7cm者平均浓度为38.81±6.18ng/ml;而肿瘤>7cm者平均浓度为41.24±9.71ng/ml,叁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血清TGF-β1水平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而升高。(3)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血清TGF-β1平均浓度为41.33±7.15ng/ml,有转移组平均浓度水平为29.74±6.42 ng/ml。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分期I期的肾癌血清TGF-β1平均浓度水平37.21±4.70ng/ml,II期患者平均浓度水平为38.86±5.33ng/ml,III期患者平均浓度水平为39.61±2.46ng/ml,Ⅳ期平均浓度为41.17±3.94ng/ml,相互比较有差异性,P<0.05,可以看出血清TGF-β1水平随着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升高。(5)肾癌患者血清TGF-β1平均浓度与肿瘤病理类型、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2组织中TGF-β1的表达:(1)TGF-β1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0%(29/46),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7.5%(14/16),在正常肾脏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9)叁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别,P<0.01。两两比较,癌和癌旁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可以认为在癌旁组织中TGF-β1的表达高于癌组织中的TGF-β1的表达。癌和正常肾脏组织之间统计比较结果为P<0.01,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2)肾癌组织学分级I级、Ⅱ级、Ⅲ级中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3%、58.3%、36.4%,两两比较有差异性(P<0.05)。根据临床分期TGF-β1阳性表达情况为:I期15例(71.4%),Ⅱ期10例(83.3%),Ⅲ-Ⅳ期4例(30.7%),(P<0.05)。静脉瘤栓阳性及阴性肾癌患者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8%,41.0%,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细胞类型、发病年龄和性别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 TGF-β1在正常人外周血清中低表达,在肾癌患者外周血清中高表达,肾癌患者手术后外周血清TGF-β1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提示可能与肾癌的发生有关。TGF-β1可能为肾癌的血清学标志物,临床上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可对病情作出有价值的评估。2血清TGF-β1水平随着肾癌临床分期级别升高而变化,可以认为血清TGF-β1检测对肾癌疗效观察、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动态观察肾癌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可能有助于全面了解肿瘤的恶性演进状态和正确评估瘤灶切除的彻底性。3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均明显强于正常肾组织。同时TGF-β1阳性表达率随肾癌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的上升而显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肾癌的进展与预后有关。4 TGF-β1在肾细胞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细胞类型无关。5联合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TGF-β1含量,方法简便,可作为肾癌临床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可能对于肾癌诊断、监测病情进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陈新洲[10]2010年在《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诊断模型在肾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肾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筛选特异的蛋白质标记物,构建用于肾癌早期诊断、预后监测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诊断模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芯片CM10及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测定193例血清标本(其中肾癌53例、肾良性占位性病变47例、健康志愿者68例、肾癌术后25例)的蛋白质质谱,用随机抽取的118例标本(肾癌38例,肾良性占位病变30例,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训练组,应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和交叉验证,建立肾癌诊断模型;其余50例标本进行盲法验证。同时观察肾癌术前与术后组、局限性肾癌组与局部进展性肾癌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差异。结果:利用质荷比分别为5350、4100、3446、5027和6115的5个蛋白峰建立区分肾癌和正常人的诊断模型,其敏感性94.74%,特异性92%。盲法验证显示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88.89%。区分肾癌和肾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模型,敏感性为92.11%,特异性为90%。区分肾透明细胞癌和其他病理类型的肾癌的诊断模型对肾透明细胞癌的判别率为92.86%,对其他病理类型的肾癌的判别率为81.82%。术后肾癌血清蛋白质谱中,原高表达的蛋白质明显下调。利用质荷比分别为3117、3258、4524、和5521的4个蛋白峰建立区分局限性肾癌与局部进展性肾癌的诊断模型,对局限性肾癌的判别率为90.91%,对局部进展性肾癌的判别率为85%。结论: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建立肾癌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对诊断肾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参考文献:

[1]. 肾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组织学和血清学研究[D]. 陈彤.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2]. 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特异性生存影响因素分析[D]. 李麒麟. 大连医科大学. 2017

[3]. miR-106a、miR-2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哈木拉提·吐送.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4]. 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C]. 佚名. 第叁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5]. 卵巢癌相关抗原的筛选及鉴定[D]. 蒋燕明. 广西医科大学. 2005

[6]. 肾肿瘤患者血清uPA测定及意义[D]. 林宁殊.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7]. 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在人血清中发现肾癌差异蛋白的研究[D]. 张军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8]. 肾透明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的表达与超声造影相关性研究[D]. 陈起引.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9]. 肾癌患者血清、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杜德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10]. 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诊断模型在肾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D]. 陈新洲. 新疆医科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肾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组织学和血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