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学校应树立四个新观念_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职业学校应树立四个新观念_农业发展论文

农职校应树立四个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校论文,新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职教育包括农业、农村、农民职业教育,从纵向看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现阶段,我国农职教育主要以中等农职教育为重点,在此层面上,又以普通中专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农业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为基础。

为了解我国农职教育发展情况,去年至今,笔者对内蒙、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山西、甘肃、福建等省、区的一些农职校的现状、改革和发展作了一番调研,发现我国农职教育整体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仍有不少学校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比较总结这些先进典型农职校不断实践和不断创新的宝贵经验之后,笔者认为他们主要是树立了四个新观念。

一、服务观——坚持走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之路

“三农”问题事关到我国大多数人民富裕和我国的现代化问题,其难点是农民素质低和农村人才少,这一难点严重影响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山东省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快,农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突出地体现了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

潍坊市政府、市教委创造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加大调控,加强引导,把招生制度改革作为职教发展的突破口

①针对“普高热”持续升温而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1998年,市教委作出了“允许职业学校特殊专业提前招生”的规定,如国防教育、特警及农学类专业由“一考多取”改为提前招生;1999年又提出了在农村初中生中进行提前分流试点的意见。2000年正式提出今年实施职业教育春季分流,提前招生,形成了“春季招、初四分流”为主,夏季二次招生为补充的招生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效果。②做好宣传发动。在分流过程中,始终坚持积极引导,学生自愿的原则,由学生和家长签字同意后再办理报考职业学校手续。③完善配套政策。对于春季分流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明确规定原初中学校保留学籍,在职业学校进行继续完成初中阶段的课程,按时办理初中毕业手续,再进行职业高中阶段的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二是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把扩大办学规模作为职教发展的重点

潍坊市政府规定,除按普通高中标准拨付公用经费外,农村教育费附加至少要有10%用于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班补助费每班每年按4000元由县财政及时足额拨付,有的县市区已将标准提高到8000元。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9所,省级重点20所。这些学校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平均达到1200人以上。全市特别注重充实改造薄弱的农职学校,进行“职业学校进城”、“联合办学”和支持部门、行业多种形式办学。该市还狠抓骨干专业的建设,主动适应全市不同经济发展类型地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加强管理,改革创新,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职教发展的生命线

主要措施是积极推进“双元制”和“模块式”试点;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是紧密结合,强化服务,做好科教兴农文章

①挂靠型。争取行业、部门对专业教学业务指导和支持,全市80%以上的国办职业学校都挂靠到相关业务部门;②联姻型。就是学校与厂矿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③联合、开发集团型。

二、人才观——坚持走立足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职业人才之路

青岛莱西市农职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市委市政府起了决定作用。他们的认识水平高,在观念上有突破,他们衡量教育的标准不仅是看升学率,更重要的是看教育为当地农业培养了多少合格人才。这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导向。在发展农职教育正确的思想指引下,莱西市下决心培养“永久牌”人才,采取一系列措施,政府统筹各有关部门力量,政策上出台倾斜政策等等。如该县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林、果、畜、禽全面发展,要求每个领域都追求高起点,即引进最先进、最优良的品种。这样就形成极大的落差,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与仅读了几年书的低素质农民很不适应,在新形势下,产生新的需求,有力地促进职业和成人学校的生源大增,由于莱西职业教育抓出成效,农民口服心服。

三、效益观——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结合,走社会、经济两个效益双赢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和开发产业,并能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创出优质产品,取得人才与经济两个效益的双赢。

“三早”、“三个第一线”——这是山东省牧校创造的新经验。“三早”即更新观念早——培养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改革起步早——从85年开始创办不包分配的半工半读班,促进了全校的各项改革;进入市场早——学校培养人的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的结合。“三个第一线”,即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牧校人才送到生产第一线,在素质教育中强化学生要有良好品德和过硬技能。在培养人才中实行多种形式办学,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是不包分配班(或称工读班),已培养出很多知名企业家,二是以校办龙头企业为桥梁,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送到生产第一线。该校从1984年,就开始对外实行技术服务,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40多个县、市、100多个乡镇的技术服务网络。主要办了二件实事:①学校派业务老师常驻基地,负责全程技术;基地为学校的科研、生产实习提供条件;②搞技术培训,该校常年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累计培训职工5万人次。三是努力发展校办产业,把牧校产品送到第一线。校办产业是产学研结合的结果,为了把牧校的技术服务延伸到“技术+产品”的服务,为了给学校提供后劲,创造物质基础,目前,校办产业资产总额近2000万,年创纯利约400万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两个效益。

“强化校内外基地建设,建立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江苏泰州牧校,突破几十年来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技能考核上根据社会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特有工种和通用工种的职业技术鉴定,获得“双证书”或“多证书”。

同时,学校紧紧依托自身专业技术优势,面向社会,服务教学,服务生产,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学研结合,实现以产养校,以工助教”——湖南安江农校是全国闻名的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以产养校,以工助教”,该校创办了两个研究所,三个公司,校办产业累计创产值达4000多万元,获纯利800多万元,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活力;学生直接到这些公司实习或就业,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观——坚持为主动适应市场走农职校的创新之路

不断创新是生命力永续的象征。农职教育只有在改革中前进,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在创办专业产业化中创新

“为农业产业化导航”——昌潍农校是国家的重点中专,有3000学生,该校的一大特点是为农业产业化导航,围绕专业办产业。专业办产业,就是充分发挥专业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以校内教学基地为依托,确定一、二个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项目,形成规模,创造学生校内顶岗实践条件,使校内教学基地产业化,以达到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项目的选择上,突出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两个特点;在产业管理上实行师生共建,师生共管,产品师生共销的“三共”原则。各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项目。已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自山东等地的参观人数就达5万余人。

“专业产业化”——这是江苏句容农校在实践中的创造。学校遵照“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和信息等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校办企业为龙头,校内基地为依托,科技服务为纽带的服务“三农”的“专业产业化”办学之路。该校按照各专业相对应的产业(行业)生产现代化的目标,共投入近1000万元,加强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草坪产业培养草坪专业人才是该校的一大特色。学校草坪公司先承接北京亚运会足球训练场、上海浦东世纪公园等大型绿化工程几十项,草坪建植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与句容陈武乡五十多农户签订了草坪购销合同,实行了“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较好地把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把农民带进市场,农民高兴地说:“现在致富找校长,学校成了我们的大靠山”。

(二)在创建农职校过硬教师和校内高效基地的机制中创新

农职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两大重点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解决此两大重点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必须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坚实的校内训练基地。山东青岛莱西市职业中专和潍坊市水产职业中专是两个很有说服力的好典型。

山东省莱西市职业中专以校内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建立新机制——实行个人或股份承包制。引入竞争机制,把校内150亩基地全部通过专业教师以个人或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承包,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新机制。学校提供土地、配套设备、基地建设、启动资金等作为股份入股。承包期为3-8年。承包人(专业课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后(每周3-5节课),可以不坐班,学校确保宽松的发展环境。承包人可以自行开展经营活动,经营所得全归己,教师当老板,又是基地管理员,也是科技推广员。把经济利益和知识挂钩,这是劳动价值重组的机制创新,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利用新机制建立的新基地,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还吸引了农民来取经学艺,吸引了学生来校上学读书,吸引了更多的企业与我校开展联合办学。

潍坊市水产职业中专,是一所突出科研立校的特色学校,为实施科教兴渔战略学校,围绕骨干专业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紧扣经济发展,育人质量一流的办学宗旨。从1996年研究利用地下卤水河蟹人工育苗技术和“利用地下卤水进行中国对虾养殖技术”,都获得成功。很多教师在科研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地区的专家、名人。学校对老师培养采取“派出去”、“请进来”、“聘请兼职教师”的办法,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双师型、专家型”的教师。

(三)在创建农职校与企业等单位联合办学中创新

辽宁铁岭农校主动适应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养需要的中专人才。该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毕业生应聘洽谈会。中专学生的应聘洽谈会,在全国还少见,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的专业人才主动适应了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二是培养学生的质量高,能力强,素质好,受到社会和用人部门的欢迎。

河北沧州农校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县、乡联合培养人才创造了不少经验。该校围绕黄骅市开发冬枣(新品种,优质高效)创汇主导产业和产业化发展,实行“二二制三定、双管、四结合”教学模式:“二二制”即四年制总体上二年在校学习,二年到县基地实践。具体安排是第一学年在校内以学为主,开设必要的理论基础课与实验课;第二、三学年学习练习结合,校内专业理论教学与县基地的实践教学穿插进行,时间总体各一半:第四学年以用为主,到县基地进行顶岗实践,“三定”即以县定班,以需定招,以职定教,“双管”即县、校共管;“四结合”即学校与社会办学相结合,教学与当地农业开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培养与就业相结合。

该校还实行“镇校联办”的教学模式,为最基层村一级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该校创办的“三包一突出(即包教包学包就业率90%以上,突出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以主动适应市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该校还实行多证制;实行选修课与学分制;自选专业,分类施教,实行就业指导,拓宽就业门路等十分有效的诸多改革,充分显示出该校办学的生机和活力,深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欢迎。

(四)在创建农职教育高、中、初三层次综合发展中创新

在改革大潮中,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尤为重要。福建省农业行政和农业学校关于创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校”和构建全省高、中、初农业职业教育崭新体系,很有启发,值得在探索中推进。其总的思路是:①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②严格用人制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人才按需选用,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③建立高、中、初三级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就业或继续升学。随着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采取弹性学制。④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给予扶持,以利农民子弟入学。

具体做法是联合全省八所农校和农广校、农干校,组建“福建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校”,并组建“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统筹研究规划,安排实施全省农业职业教育。以此为骨干,联合各县高、中、初等农职校。改善中等农校办学条件和布局,允许中专学校通过联合办学或办分校等形式,下伸办学。结合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办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使不能入学的初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方便农村农民子弟就近入学。中等农校全面实行3+2招生,中专二年级后进行大、中专分流,通过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职院深造,一般学生发给中专毕业文凭。

标签:;  ;  ;  ;  ;  

农业职业学校应树立四个新观念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