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俭”的教育功能及其当代价值_人生价值论文

论“节俭”的教育功能及其当代价值_人生价值论文

论“俭”的教育功能及其在当代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价值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每当人们讨论今天是否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否还需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些人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过去穷得没有办法,才号召人们实行的,今天生活富裕了,节俭的传统不应当再提倡了。

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这些人对俭的价值的了解,是片面的。他们误以为,节俭只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匮乏给人带来的困难,不了解俭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不知道在今天尤其需要发挥俭的教育功能,以解决富裕以后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一、“俭”是历史上有效的教育手段

我们不否认“俭”有经济价值。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在穷苦的人家,“俭”几乎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人们为了度日而节俭。但是,当我们追溯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早提倡“俭”与历来大力提倡“俭”这一品德的人,并不是穷人,而是富人,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并不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提倡俭德,而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为了家道的长久,为了统治地位的长存。

从《尚书》上看,最早提倡俭德的,是商初大臣伊尹。伊尹共辅佐了商朝的四代帝王。当商汤的嫡长孙太甲继位后,伊尹告诫太甲:“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尚书·太甲上》)意思是说:对于俭德是不能大意、不能忽略的。只有实行俭德,才能长久地维持王业。

到了西周,周公姬旦在统治集团内,大力提倡节俭的品德。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文中,特别记载了周公的这一历史活动。文中说周公担心周成王执掌政权、治理国家后“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告诫成王。这一记载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多士》、《毋逸》的内容是相符的。在这两篇文章中,周公引用夏桀大肆淫逸被商汤所革、殷纣骄奢淫佚又被周武王所灭的历史,告诫周成王不可骄奢淫佚。周公死后,周成王又用这一理论,教育他的下属。《尚书·周书·周官》中写道:“戒尔卿士……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恭”即不骄,“俭”即不侈。“恭”与“俭”是当时提倡的两种主要品德。

自商初伊尹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乃至法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即使是对于礼、他也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他又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29章》)“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尚俭比孔子更甚,按墨子的看法,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墨家也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管子·禁藏》)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开始,流传至今而不衰,其奥妙何在?难道仅仅是因为它教给人要节用、因而具有经济价值吗?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俭”的传统能流传几千年,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明确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人,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为长辈的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育的作用。所以在中国的历史剧中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许多富有人家的子弟成不了才,而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却题名金榜,跻身公卿。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否能流传几千年,是值得怀疑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道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

诸葛亮虽然不是思想家、教育家,但是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又提高了一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所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其目的在于维护政治统治;孔子倡俭,主要是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高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被注意到了。

自此之后,各朝各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联在一起,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不论人们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二、“俭”何以能养德

诸葛亮提出了“俭以养德”的命题,但是他没有论述“俭”何以能养德?在历史上,人们注意的是培养俭德、颂扬俭德,对于俭的教育功能,在理论上的探讨很少,俭只是在客观上默默地发挥着教育功能。以致有人误以为俭只有经济价值、只是为了解决物资的匮乏问题。为了纠正这一偏见,我们对“俭”何以能养德,要进行一番探讨。

“俭”具有教育功能,能够涵养人的品德,这是由于俭是一种很特殊的实践,是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俭的外在的、直观的特征,就是节用。这种以节用为直接目的的实践,不是一次两次、三次五次,而是每日每事都会遇到,在一生中要重复千千万万次。说俭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因为它具有实践活动的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把思想变成现实、将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它是属于生活实践范畴的重要内容。这种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直接涉及到人生矛盾的一些基本问题,涉及到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实行俭的活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与正确解决这些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人才成长为有道德的人。

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加以论述。

从人生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过程来看,俭这一生活实践活动所涉及的问题,是人的成长过程、乃至一生的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具体来说,是如何对待、处理物质享乐、感官快乐与高尚的精神追求、精神快乐的关系问题。

我们先研究一下诸葛亮的说法。诸葛亮说,“俭以养德”。其实,“俭”本身就是一种美德。那么“俭以养德”中的“德”指的是什么呢?是有别于“俭”的另外一种具体的品德吗?不是,诸葛亮说的德,是高尚的人格、远大的志向、崇高精神境界。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就是对他所说的“德”的含义的最好注解。要能做到俭,就必须淡泊于物质享乐;只有淡泊于物质享乐,心才能不被物欲扰乱、得以宁静,志向才能纯洁,发展前途才能远大。由此可知,“俭”这种生活实践活动,涉及到的问题是人应如何对待物质消费、感官快乐的问题,是在纯洁心灵、高尚情趣与崇尚享乐、注重物质消费两种人生态度间的一种选择。这种不同选择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对快乐的追求,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追求感官的快乐,包括满足口腹之欲、男女之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其二是追求精神的快乐、内心的幸福,包括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功、人格的高尚、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这是理性的发挥、创造力的释放、人性的完善。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离开物质生活,也不能没有感官之快乐。否则,人就不能生存与蕃衍,人的生活中就缺乏应有的乐趣。但是,这种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能。这是一种连动物也具有的、自发的追求。对于儿童、少年、青年,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外界的物质享乐的引诱、刺激,会自然地引起他们去追求,而人对于精神高尚、灵魂的纯洁追求,对于理想、事业、道德的追求,却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自发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地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的。没有长期的熏陶、教化、引导、培养,或者是培养不得法,这方面的追求欲望就很少,很淡漠。

这样看来,人所追求的这两个方面的东西,对于人来说,特别是对于表明人之为人来说,其价值是不等的。使人成之为人的东西,不是人的本能,不是对饮食男女的欲求,而是人对精神生活、心灵的充实、快乐的追求,是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人的理想的实现,是人通过理性对自己生活的指导、控制、调节。没有理性的指导、只凭本能的自发追求而生活的人,是野蛮蒙昧之人。放纵本能的追求,反对用理性对本能的控制、节制、调节的人,必然蔑视社会生活中的共同规范,蔑视道德、人格、理想的价值。

“俭”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就是要通过理智来节制人对物质享受、感官快乐的过分追求,或者是使这种追求合于一定的度,合于正当,合于道德,以及有利于人的灵魂、精神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感官肉体的享乐的价值问题了。“俭以养德”就是要淡化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使心灵不受物欲之干扰。这就是要把感官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价值,看得淡一些,放在第二位;把美好的精神追求、人格、理想、事业、灵魂的充实、洁净,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些才是人生的根本价值所在,是那个使人成之为人的东西。“俭以养德”可以说就是“俭以养人”,或者叫做“俭以育人”。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俭”这种实践活动,其特点不仅仅是它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而且它极富于教育的特点。儿童、少年、青年在实践“俭”的过程中,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内心的理性与感性欲望之间的冲突,而师长多多少少总是要讲一些为什么要节俭的道理,让理智去战胜感性欲望。由节俭引起的理智与感性欲望的冲突,会促使人认识、体验人生矛盾与人生价值,推动人去认识生活、体味人生。

节俭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感官获得直观印象与感受。正因为节俭有这种一种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特点,所以一个有着节俭传统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小的尚俭的环境。上一代人的节俭的言行,对于下一代人,会起到一种教化、示范、熏陶的作用。下一代人自幼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仿效而行,会把节俭视为人生之当然。每日生活中实际的节俭活动,使其受到实际锻炼。日复一日,便形成了节俭、尚俭的品德。不能说每个有节俭传统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个个都尚俭,但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尚俭的比例非常高。

诚然,形成尚俭的品德,绝对不会象我们讲述这一过程一样的轻松、顺利。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还没有养成节俭习惯的人来说,对于自我节制能力不强的人来说,在遇到物质享乐的引诱时,在面临着奢与俭的选择时,精神上总是有所痛苦的,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内心斗争。对于穷苦人家的子弟来说,生活迫使其实行节俭。他们从很小就开始面对残酷的现实,开始认识、体验人生。而身处富有家庭的青少年,如果家庭对他的物质享乐的要求从来不加以节制,那么他们对于人生的认识、体验就不会深刻。如果家庭对他们放纵欲望的行为经常加以干涉、加以阻止,教育他们应当厉行节俭,则可以促使他们思考应当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

“俭”会具有教育功能,这还与另外一个问题相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艰苦奋斗。“俭”本身就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俭”是在相对的苦乐之间,选择了苦,放弃了乐。可以说,这就是自讨苦吃。自讨苦吃就是对人的一种磨炼,就是要发挥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有节俭习惯的人没有娇气,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强,生活适应能力强,能吃得苦,比起那些没有节俭、勤俭习惯的人来说,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有志气。“俭”可以促使人挖掘自己的潜在的能力,使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得以释放出来。

从伦理道德角度看,俭是诸优秀品德中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里的“共”,借为“洪”,是洪大之义。所谓“俭,德之共也”,是说俭是诸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种。曹操在他写的乐赋《度关山》中,引用了这句话。他说:“侈恶之大,俭为德共”。俭德为何重要?因为俭德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种母德,从俭德中可以派生出其他一些优秀品德。或者说是道德酵母,是其他优秀品德得以产生的一个条件、基础。

比如说,关心他人的疾苦,对他人的困难予以同情、帮助,这种品德与俭德、与“俭”,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礼记·表记》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俭近仁”。即“俭”这种品德是接近于仁德、容易发展为仁德。“仁”按照孔子的解释,就是爱人。有俭德的人对别人容易产生同情心。从今天认识水平来看,这是因为有俭德的人对于他人的难处,容易理解、容易产生同情心理。对此,孟子也有一个说法:“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尊敬别人的人,是不会侮辱别人的;有节俭习惯的人,是不会去掠夺别人的。“俭者不夺人”的精神,与“俭近仁”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对他人的一种善意,好心。而那些放纵欲望的人,则只知关心自己,不会同情、体谅、关心他人。

再比如义务感与责任感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当承担的义务、责任、职责。但是要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职责,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应当通过训练,使其养成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的习惯。那些纨绔子弟,往往是没有任何义务感、责任感的人。他们在家不尽孝,在国不尽忠。就其原因而言,则是由从小就骄奢淫佚所造成的。过惯了骄奢淫佚生活,从来就不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的子弟,必然是只知向家庭、父母索取,把父母、家庭供其享乐视为理所当然。这些孩子的父母从来不要求、不指望他们对家庭的生计做出什么贡献,有什么帮助。自小养成的只是依赖父母、家庭,而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习惯,把他们培养成了没有义务感、没有责任感的人。

有节俭传统的家庭,对子女一般是不娇生惯养的。为了能做到节俭,总是要求子女为家庭着想,要求他们能做些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父母的事;要求他们理解大人的难处,为大人分担忧愁。“俭”的实践活动、“俭”的传统,使这些孩子从小开始分担责任,从小知道要帮助大人做事,为大人减轻负担。其责任感、义务感从“俭”中得到了培养。

从品德心理的形成过程来看,“俭”可以培养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这是因为实行“俭”的过程,必定要节制欲望。节制欲望既是以理智、理性抑制、调节感性欲望的冲动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理性、理智得到锻炼、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得到了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锻炼。

对于人来说,自我节制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品德。自古希腊起,节制就被西方人确认为人的一种主要美德。对于人来说,这种自我节制,自我约束能力,是培养各种优秀品德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要素。因为道德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对于没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来说,就很难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是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而厉行节俭是培养意志力、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所以节俭不仅本身就是美德,而且有许多好的品德,要借助于“俭”来得到培养。《格言联璧·持躬类》有言云:“俭则约,约则有善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这里说的“约”,就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俭则约”,就是说实行节俭、有节俭习惯的人,就会约束自己;而能自觉地约束自己,各种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就会涌现出来。而奢侈就会放纵自己,放纵自己各种恶德就会产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放纵欲望,自己对自己没有一点约束能力,没有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各种坏的习气就会沾染上。自古以来的纨绔子弟,无一不是由于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成为做恶多端的社会祸害的。

以上所举,都是“俭”所起到的教育作用,都是“俭”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如果仅仅把俭视为节用这种美德,而看不见俭的教育功能,那么“俭”的教育价值,就会被埋没。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节用为目的的美德将会被一些人所丢弃,俭对于许多人也将失去吸引力。此一点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家们应当认真思考的。

三、今天的世界迫切需要通过“俭”来涵养人的心性品德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人们企求的、盼望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事情。相当多的青少年除了追求享乐与金钱外,不知还有什么更高的人生价值。1988年1月25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了美国教育委员会对20多万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3/4以上的新生认为,发财是人生的目的。而在20年前,只有39%的新生认为富裕是重要的目标。当年的目标,是“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在日本,一些报纸把现在的年轻人称之“三无族”、或“四无族”。即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无感动。因为这代年轻人是在日本经济迅速增长时期长起来的,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耐劳,因而无气力;生活上养尊处优,思想空虚,悲观厌世,对前途抱着无所谓的“无关心”的态度;对社会也就不负责任,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即“无责任、无感动”。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只存在于美国与日本,而是全世界性的。日本社会学家千石保在1987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说:他曾对“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不工作也能愉快充裕地生活,那么你想玩,还是想工作”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作过调查。20年前,在日本回答“想玩”的人,占不到1%;在美国,回答“想玩”的人不足3%。然而近年来,玩派骤然增多。1983年,千石保在11个国家就上述问题进行调查,玩派比率最高的是瑞士,达到39.8%;日本为19.8%;美国为21.8%。1987年他在日本又调查一次,玩派上升为26.9%。生活富裕带来了奋斗精神的普遍倒退。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起日本、美国来说,相差很远。但是据千石保先生的调查,中国的玩派竟然高达49.8%,创造了世界最高纪录。即使对这个比率打上一半的折扣,也还要有25%的人属于玩派。中国几千年的尚俭传统,在我们的生活刚刚开始好转的几年间,怎么突然就要中断了呢?我们不能不对此加以关注与反省。

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全球性流行,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所引起的一种社会病态。我们暂时称其为富裕病。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本来是人们所奋斗的目标,这也是人的价值所在。然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出现之后,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反而又不清楚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促使精神文明的发展。教育如果不及时、不得法、不起作用,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人的堕落。满足感官快乐的欲望失去节制,就会吞噬掉人的灵魂、理想、以及一切高尚的追求。这种情形,恰如《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所谓“人化物”,就是人化于物。人化于物,就是人没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物质引诱面前,失去了理性,被自己的物欲本能所左右。这时,人就只剩下了一个生物的特征,变成了物人。

上述的看法,并不是我们所独有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此一问题早在1986年,就有过一番讨论。他们认为,有一些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吸毒、犯罪、自杀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背景性的东西,是“在物质条件充裕的社会中,年轻人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对前途失去了希望”。(《和平·人生与哲学》第32页。)

要医治这种社会富裕病,当然不能采取因噎废食的办法,不能停止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也无法使经济中止运行。唯一的办法,只能引导人正确对待富裕起来的物质生活,正确对待物质享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尚俭,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标签:;  ;  ;  ;  

论“节俭”的教育功能及其当代价值_人生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