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一导二三评”教学模式初探_凸透镜论文

初中物理“一导二合三评”教学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二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办公室情景一:教师办公室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按着牛头喝水,牛还是不喝水,你说这是牛的问题和按着牛头的人有问题”?

办公室情景二:教师拿着学生的试卷气势汹汹地说:“怎么回事呀,这个题目我讲过多少遍了,你上次错了,这次怎么还是错”。

办公室情景三:教师在办公室推心置腹地对学生说:“你看看你们的作业,我课上讲了你也不记,我讲过的作业交上来怎么还是错误的呀。我以前自认为自己虽然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至少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但现在从你们的学习情况看来我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就连合格也算不上了,百分制的话只有三、四十分了”。

以前,教学的工作重心是老师的讲授、作业的批改和讲评,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这就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但是现在不同了,在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困惑也越来越多,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上课效率和作业质量也越来越差。老师辛辛苦苦地把作业批改好,及时把作业讲评好,可是回头一看还有一部分同学的问题没有订正过来。班级里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大部分知识对于好一点的同学来说讲一两遍就行,但是对于有一部分同学来说讲两遍、三遍甚至十遍都没用,因为你讲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听。很多同学典型的错误总是重复出现,主要是他作业拿到手了之后根本就没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认为作业做完了就完成任务了,不愿意去思考这道题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老师讲评的时候也没有选择性地听,所以下次考试或做作业时还是照样出错。

为了走出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方法,创建了“一导二合三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导学稿为抓手,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组内讲评中提升自我,小组点评中点燃热情,在小组互评中体验成功,让学生学会点评,学会讲评,学会互评。通过“独立完成、组内交流讲评和组内互助、组间展示点评”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合作性学习”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原有被动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不想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本文从以下几点浅析“一导二合三评”的教学模式(图1)。

一、以导学稿为抓手,小组展示、点评互评,融入情景

课堂情景一:

刚上课,学生马上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轻声细语地讨论导学稿巩固预习部分,有的同学在为不懂的同学讲解错题,有的同学面红耳赤地争论解题方案,老师在黑板上为各小组的巩固预习部分的完成情况打好分后,走到下面巡视学生的情况,时而与学生插上一两句,大概过了两分钟,全部学生就安静下来了。

以《眼睛和视觉》一节为例:导学稿中的巩固预习部分题目如下:

1.下图2中,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2.透镜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类。

(1)凸透镜:是指中间____,边缘____的透镜;

(2)凹透镜:中间____,边缘____的透镜。

3.图3中,凸透镜:____,凹透镜:____。

4.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起____作用,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有两个____,(填“实焦点”或“虚焦点”)两边的焦距____。

(2)凹透镜对光线起____作用,也叫发散透镜。

蘑菇组同学:拿着导学稿走到讲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蚊子组同学:第一题为什么不是选择A而是C?

蘑菇组同学:因为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要发生折射,所以排除D;根据折射定律,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排除B;根据折射定律中的第三点,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物质中,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选C。

剑雄组同学:第三题中凸透镜是2、3、4,而不是1、5,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图4可以看出是中间厚,两边薄,所以是凸透镜。

飞翔组同学:第四题凸透镜的焦点为什么是实焦点而不是虚焦点?

这时全班的目光都转移到了老师身上。老师拿着放大镜放在投影仪的前面正对着投影仪的光线,通过调整使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亮点……

通过导学稿的巩固预习部分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既巩固了上一节“折射定律”知识,又对本节透镜的种类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有了基本了解,老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示解决学生对虚实焦点理解的这一难题,通过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有效切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光路图”这一重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自主先学的习惯。

知识不是给予的、是生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自主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作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暴露出错误,并让学生去“点评、互评”,分析错的原因。让学生在“点评、互评”中体验找到错误的快感,在分析错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这种让学生合作找错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生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板演者”和“看板演者”展开讨论、争辩,或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师生共同研讨,这样生生、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学生在历经挫折之后,必定会在顿悟中超越自我、得到提升,同时也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二、以导学稿为抓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突破难点、激发热情

重难点的突破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讲授为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互帮互助的教学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课堂情景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凹透镜和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光路图的作图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完成导学稿,进行作图部分练习。

过了几分钟。

师:我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做。

课堂情景二: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凹透镜和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光路图的作图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导学稿做基础巩固作图部分练习,如果你做好了请举手示意给我批,我批好了你就可以做你们这组的小老师,如果你们这一组都作好了也可以外派到其他组去做小老师,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过了两分钟,就有同学举手,老师走到那个学生面前批阅并给予“OK”手势,不一会儿,又有其他同学举手。

教室里渐渐地热闹起来了,有的同学热心地讲解,有的洗耳恭听,时而问上一两句为什么,有的争得面红耳赤。

透镜几条特殊光线的作图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难点,大部分同学都听得云里雾里。在情景一中仅凭我们老师讲解有时效果甚微。在情景二中的老师改变教学策略,采用“学生教会学生”的方法。老师让小组内几位掌握比较好、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当“小老师”——“导生”,让他们去辅导其他同学,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学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难点。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以导学稿为抓手,小组讲评,巩固提高、真情体验

学生在完成导学稿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教学情景。

课堂情景一:

老师上完新课,学生全部静悄悄地做导学稿中的“课堂巩固练习部分”……老师不断地巡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大约过了5分钟,老师仔细、逐个题目详细地讲解,学生认真地听。

课堂情景二:

老师上完新课,学生全部静悄悄地做导学稿中的“课堂巩固练习部分”……老师在不断地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大约过了5分钟,各小组学生围在一起,每组中有一个同学进行分析讲评。

题目1 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反射角将____;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____,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时,反射角为____。

有一小组的同学讲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反射角减小,第一空是减小;因为垂直入射,入射角0°,反射角也为0°,第二空是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20°,所以第三空是20°。

这时旁边的一个同学马上喊道:“你有没有看题目呀”?然后在他的导学稿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和“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画上波浪形线。这个同学马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过了几分钟,各小组安静下来了,各小组汇报本组中有争论的题目。

题目2 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照射,如图5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针对题目2,同学们很难理解,这时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手电筒和镜子,做起了实验,然后从理论上分析题目。

学生做完导学稿巩固练习后的处理讲评环节也很关键,如果是按照第一种方法,老师讲评或对答案,已经会的同学无所事事,不会的同学有可能没在听,所以效果要打折扣。我们在课堂中采用第二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讲评,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简单的题目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小组自己解决,学生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题目由老师帮忙解决,让学生在小组讲评中进一步巩固本节的知识点,在讲评中真情体验,巩固提高。

同时学生在讲评和听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做错的原因,反思解题应用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有什么技巧和规律、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在师生的反思中不断提高。

四、以导学稿为抓手,构建问题情景,合作探究,自我提升

在实验中设计意外插曲,有效构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会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堂情景一:

老师做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引导学生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思考题:(1)我们做实验用的玻璃厚度是选择2 mm的好还是3 mm的好?(2)做实验时玻璃为什么要垂直放置?

学生思考片刻后老师讲解。

课堂情景二:

老师做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引导学生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老师将事先备好的较厚的玻璃与薄的玻璃调换,并倾斜放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做一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蘑菇组:我来。

现象:惊奇地发现不管怎样移动,像与后面的蜡烛不能完全重合,而且还能看到两个像。师:怎么回事?有没有哪一组的同学还想试一试?

剑雄组:我来……实验结果依然是一样。

这时学生表现出惊讶、好奇、疑惑。

师:同学们,你们来比较这两个实验装置的区别。

师: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组讨论:(1)我们做实验用的玻璃是选择2 mm的还是3 mm的好?(2)我们做实验时玻璃为什么要垂直放置?

疑问、矛盾问题、兴趣是思维的“启发剂”。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问题情境设置、激发思维、引发兴趣,是教学的最佳形式之一。

五、以学习小组为抓手,小组师徒结对,增强作业的实效性

小组内上中下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在小组内师徒结对,一个师傅对应一个徒弟。作业按照学习小组交上来,如果来得及就全批改,来不及的话就由小组长批改。通过学习小组把重心从“批改作业”向“抓学生的订正作业”转变,通过学习小组从“接受性学习”、“任务性学习”向“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转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标签:;  ;  ;  ;  

初中物理“一导二三评”教学模式初探_凸透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