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农民论文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农村经济论文,是我国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正在中国大陆兴起。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解尚不一致。本文拟从农业产业化的质及量两个方面剖析其实质以及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变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总格局,极大地调动起农户生产的积极性,这已为1980年以后农村经济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所证明。但它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农户经营规模过小(1980年为户均0.56公顷,只及超小型经营的日本的一半),严重地限制了农业技术的革新,妨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农产品成本偏高,而且有继续爬高的趋势,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降低了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游离在农业生产之外,给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造成巨大压力;低下的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严重地阻滞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户极难迅速富裕起来。

一些人把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所走过的道路上,即通过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从农业转向工业和把土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中,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实现务工农民和务农农民之间收入的平衡。但自1978年从农村开始的经济改革至今已经20年,许多新鲜事物在农村大量涌现,唯独农户的规模经营只在东部发达地区少数村庄或大城市郊区有所实现外,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恰恰相反,农户经营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愈来愈细分化了。随着农户总数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户经营规模从1980年的0.56公顷进而下降到1995年的0.41公顷,而且这个细分化的趋势还在继续。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1)我国城乡经济还没有大规模吸纳农业剩余劳动的可能。这是因为城市的市场经济只有一、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不具有像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市场经济所积累起来的那么多的财富和经济载体,它还没有能力解决即便是城市内部的就业问题,更何况这么大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既然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在农业外找到就业门路,农业的规模经营就注定无法实现。(2)农户现有规模还没有成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桎梏,这是因为,农户经营仍没有摆脱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的生产模式,粮食生产是一个低收益的部门,规模的扩大并不会给农户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此外,农民采用的仍是以良种、化肥、灌溉等为主的生物技术,规模的大小并没有障碍这种技术的选用。(3)农民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了另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并迅速富裕起来的道路,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首先,他们根据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在粮食生产之外找到了蔬菜、果品、养鱼、畜牧以及土特产品方面的生产门类。由于这些新的商品率很高的生产部门产品价值高、效益好,许多农户由只作为副业生产而逐渐演变成专业化的生产。不少地区还由专业户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村、成片专业化区域生产。在我国传统农业中根本不存在劳动分工,农户既从事粮食又从事其他生产部门生产,是一种“小而全”式经营。在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中,农户从事从种到收的全部操作。从人民公社发展到双层经营下的农户经营,这种情况并没有变化。一旦出现了专业农户情况就不同了,在中国农村中第一次有了劳动分工。

其次,由于专业农户的出现并没有解决小规模农户与市场衔接的矛盾,于是农村经济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分工,即一部分农户和一些经济组织进一步分化出来,专门从事生产资料供应、技术信息服务、资金供应、产品销售、运输、加工、贮藏等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这些服务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中过去是由国营企业和供销社垄断的,但在商品率很高的新兴生产部门还是空白,现在这一空白由农民和其他新兴的经济组织填平补齐了。如果说,第一次劳动分工是按生产部门横向展开的;那么第二次劳动分工则是按同一生产部门的不同操作纵向展开的。这样,专业农户的生产只限于生产中一部分操作,其他操作都由整个社会承担了。这个过程即生产的社会化。

最后,参加横向劳动分工的都是农户,但参加纵向劳动分工的除有分化出来的农户外,还有个体户、私人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公司以及国有企业。它们开始时只承担某一项服务,有些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成为多项服务以致于实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服务的好处是:(1)不论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都实现了经营成本的节约,这是三化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经济前提,但节约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体化比社会化高,社会化则又比专业化高。(2)实行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的关系更加固定和紧密。他们往往通过合同和经济让利把双方联系在一起,彼此更好地协调动作和合作。(3)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由农民自己按自愿原则组织起来的民间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把经营成本节约的好处全部留给了农民自己。

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分工的深化,标志着农村生产力在联产承包制之后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上的伟大进步,它正在改变着农业经济的性质,并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一个过去所从来无法企及的高度。

二、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

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农业的一个本质特征是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中循环进行,完全游离在现代产业的大循环之外。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有机肥料、饲料及动力(畜力及人力)都是依靠农业内部再生产供给的;它生产的产品也直接用于农业内部人们的消费,很少参与现代产业大循环。

传统农业由于只能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内循环,没有来之于农业之外的技术、物质及能源的投入,再生产只能在原有基础上重复进行,难以扩大,难以有所突破,注定了传统农业的长期停滞。假使说传统农业产品也有一些用于直接消费的简单加工(如把小麦磨成面粉),但这与作为现代工业的原料进入加工和再加工、并不断增值的现代意义上的加工是有区别的。农民只能按低价出售农产品,生活水平远远在社会其他各阶层之下。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作为传统生产部门的农业悄悄地但却又是十分迅速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投入农业生产中的农业自己生产的生产资料比重下降,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明显上升(见表1):

表1 农业投入中不同来源生产资料比重 (万元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1987)第24页(1992)第16页的数据计算而成,中国统计出版社。

由于资料的限制,只比较了自1987-1992年的数据。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内变化是十分显著的:农业投入中来自农业内部的比重已从46.7%下降为39.1%,而由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则已从41.7%上升为44%,这说明农业已经不再仅依赖自己提供生产资料,而农业投入中的近一半是来自其他现代产业部门。

第二,农业产出中用于工业部门作为原料加工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从1987年占62.6%上升到1992年的占65.6%,意味着有近2/3的农产品进入了工业部门作为原料进行加工。

第三,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邮运业、商饮业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对农业的服务贡献率明显地提高了。表2的服务贡献率就是指这些部门在农业总投入及服务中的比重。服务贡献率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经济其他各个产业部门愈来愈多地进入农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表2 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对农业的服务贡献率 (万元 %)

资料来源:根据表1资料计算而得。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深入开展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过程,正在逐步地改变着农业的经济属性: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服务主要来之于现代工业和服务产业;它的产品的大部分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不断增值,然后进入消费领域。农业从此开始不再只是一个传统的生产部门,取得了与其他现代产业平起平坐、参加社会产业大循环的资格,成了现代社会众多产业中平等的一员。这个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化。

可见,(1)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有人反对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根据就是农业本身已经是一个产业,何来产业化。其实,这是不对的。一般说的产业是指现代产业,不能说原始农业、传统农业都是产业,那只不过是一个生产部门而已。它走向现代化时必须要有一个产业化过程。(2)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由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专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专业化,也就不会有社会化与一体化。社会化把专业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是实现向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环节,因此社会化是产业化的主体。一体化是从社会化衍生出来,是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三者相互依赖、共同促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些人只把产业化理解为一体化,阉割掉组成为产业化的基础和主体的部分,这样产业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3)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组织形式划分,有“市场+公司+农户”、“市场+专业性合作社+农户”等;按行业划分,有牧工商、农工商、林工商等;按组成部分的功能划分,有“龙头+基地+农户”、“技术协会+农户”等,不一而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具体形式。但是,决不能把这种具体形式看成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特征,从而抹杀了农业产业化的精髓。

三、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过去有人认为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生产潜力很快就要耗竭,这种顾虑已经被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打消了。农民在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利用比较优势原理,通过引进特色农业和在技术进步前提下的高投入,开辟出一条现代节地型集约经济增长的新路子。他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在极小地块上发展蔬菜、瓜果、养鱼、花卉、畜牧、土特产品等生产;继承我国传统农业中集约经营的优秀遗产,采用现代技术中适用于我国具体条件的先进部分,增加物化及活劳动投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小块耕地上生产出过去需要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农用地才能生产出来的等量的农产品和经济收入。这是西方家庭农场所望尘莫及的。我国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1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十分辽阔的土地资源可资利用,再加上大量潜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正在聚积起来的资金,为农户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可能性。1981-1995年的15年间,专业农户所从事的水产业、畜牧业以及果品业每年都持续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仍然实行小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却一批批富裕起来了。这种种生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专业化及集约经营赋予了农户经营的旺盛生命力,生命潜力不仅没有耗竭,相反正在蒸蒸日上。

有人原来认为小规模农户经营是一种没有劳动分工的落后经营方式,是早应被淘汰的。但是,在这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两次社会劳动分工,首先实现了按产业划分的专业化;继而又进一步把看似原始的一家一户家庭经营的生产力组织方式嫁接到宏观上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生产力组织方式中来。原来需要农户完成的作业操作,现在由专业的社会中间组织承担了,实现了按作业及操作的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正是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基础,它十分有利于提高技艺水平、技术进步和装备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经营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和商品率的大幅度提高。正是社会劳动分工的这种优越性,迅速地推动了产业化进程,改变了一家一户小规模农户经营高成本和低效率的弊端。

有人原来担心这些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似乎很难实现现代化。但是,社会化服务组织这样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格局,不断地把信息、技术、设备、资金输向嫁接在自己藤蔓上的成千上万个专业户,加速了生产、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技术现代化。表3是我国1985-1995年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资料表,所列数字表明,在短短的10年间农业物质资料投入量成倍、甚至2-3倍地增长起来,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席卷广大农村,走在最前列的正是专业农户。

表3 1985-1995年农业现代化进展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第358-364页资料整理而成,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农户经营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单纯从经营土地的数量来说,农户仍然是小规模经营,但从群体来看,专业村、专业乡,成片区域性专业化,实行的是大批量、基地性和商品性大生产,进行规模化的加工、销售、贮藏及运输,这又是一种大规模的经营。从已经实现了社会化生产的整个农村来说,已经成为由一种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的小细胞形成的有机的大整体,而且具有大规模经营所固有的一切优势性。这正是适应我国特点的农业规模经营的具体、独特道路。

在80年代初期刚实行农户经营时,人们所顾虑的规模过小、成本高,难以实行劳动分工协作,商品率及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过剩劳力不好解决以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等等问题,在10多年来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都正在逐步或将要得到解决。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难以走以土地集中为特点的大规模经营、全部机械化生产的家庭农场道路,而是要走另一条发展道路,这就是就土地面积来说是小规模农户经营,但实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高度社会化、一体化经营,即通过高度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成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一次新高涨,这是由于桎梏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发的。但是这一次的产业化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准备起来的,确确实实是农业生产力本身的一次大创新,一次质的大飞跃,在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史上将来一定会是大书特书一笔的。

农业产业化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终究由于时间短、发展水平还不高。如果我们把1992年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部门服务贡献率加以比较,建筑业为99.3%、邮电运输业97.8%、商饮业92.6%,农业只有60.9%。当然这里有农业本身产业特点,但也可以说明,农业产业化的潜力仍然很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使农业产业化在全国范围进一步展开,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件工作:(1)加速各地支柱产业建设。在保证粮食全国基本自给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建立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多样特色农业生产,要用丰富多彩的农产品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对农产品的需求。各地各具特色高商品率的支柱产业的高度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的深厚基础。(2)继续推进并培育专业农户。专业户是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的标志,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农业专业户的形成需要包括资源、技术、市场信息以及资金等条件,特别是资金。因此,在资源的供应、技术的服务、市场信息的传递以及资金的扶持等方面都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果能涌现出几百万、几千万个专业户,农村经济形势就会大大地改观了。(3)向专业农户积极提供社会化服务,这种服务包括销售、技术、信息、加工、贮藏、运输等,并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把专业户与市场联系起来。(4)要给农民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以更多的关注。当前存在的多种多样社会化服务组织只要是真诚为农业及农民服务的,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都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但其中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农民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应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解决自己困难的非盈利性组织;领导成员在农民中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农民自己拍板决定,它能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它的收益返还给农民,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它和农民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这种农民自己兴办的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正处在艰难的创业阶段。还难以与已有20多年经营历史、具有雄厚经济基础的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竞争。但是,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定能逐步壮大起来,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5)要把农业产业化逐步从东向西推进。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进展还很不平衡。产业化一般最先在市场经济发育得比较充分的东部地区取得突破,这是很正常的,而它在中部地区发展水平还不高,至于西部地区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但是中、西部地区一般都具有十分丰富和十分特殊的资源条件,在发展支柱产业、专业化生产、实行集约化经营和技术革新上具有很大潜力。我们应该逐步把农业产业化从东部向中西部推进,改变目前在区域分布上不平衡的局面。

标签:;  ;  ;  ;  ;  ;  ;  ;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