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胡桂红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胡桂红

胡桂红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之中,才能使生物教学与德育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高中生物 德育渗透

德育是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科教育来说,德育教育不应该是对有过失和缺点的学生进行简单说教式的教育,而主要应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要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把握原则、精心设计,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德育目标的实现要注重落实方法。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要针对学生实际;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等等。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之中,才能使生物教学与德育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比如教学“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

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正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三是生物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辩正统一。生物虽然具有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但生物体还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还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环境大体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2、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物学领域也有诸多这样饱受磨难承认的科学家,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科研家事迹,一方面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如在讲授胚胎时,教员可以讲述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成长经历。童第周小时候家境贫寒,在二哥资助下进入宁波师范预科学习。第一学期他的成绩很差,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给他机会,学校答应给他半年的时间。之后,他发愤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最终成为复旦大学生物系的高材生。后来,他远渡重洋,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外国人轻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太笨,做不了科研。童第周抱着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与外国人展开了竞争,最后以优异的学术成果,赢得了国外知名教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试验,他借钱、典当衣物筹资,买回一架旧显微镜。在低矮的小土屋里,他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通过对这些生物科学著名人物学习,让学生认识正确对待挫折,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此外,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训练,要创设逆境,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

3、人文精神教育

教育过程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流淌过程,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教育的人文精神要渗透在一切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就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则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增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与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4、培养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科学家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生物学史、生物学家的经历和史实介绍,利用好教材中的《科技探索之路》和小字部分的阅读材料,教学中,不能把这些内容简单地只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否则会失去极好的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例如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在教堂一隅辛勤地做豌豆杂交实验,统计了难以记数的种子、植株,才写出《植物杂交》一文,揭示出传宗接代过程中基因传递的两大定律;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历时二十三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没有人不经过千辛万苦便能获得成功的,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充分地积累,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论文作者:胡桂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胡桂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