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要矛盾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表现_公有制论文

论主要矛盾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表现_公有制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首要论文,试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没有取得共识的重大理论问题。东欧的剧变,原苏联的解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为我们正确地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社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依据,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作一次初步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称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什么把这两对矛盾称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呢?因为,(1 )这两对矛盾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全貌。(2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始终,并决定人类社会的本质。(3 )这两对矛盾所形成的两条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几点道理,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的一般共识。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不是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并没有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和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形态基本矛盾的揭示,虽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共同体现着这样一些原则,就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该社会形态中的特殊表现,它不能离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又不等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与该社会形态的特定内容和特定性质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种统一表明,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贯穿该社会形态过程始终并决定该社会形态本质的矛盾。该矛盾的产生,就是该社会形态的产生;该矛盾的运动,就是该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该矛盾的彻底解决,就是该社会形态向它社会形态的转化。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矛盾,就不成为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

下面我们就从上述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以社会主义社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依据,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论述为指导,分析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

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形罢了。”〔2〕毛泽东的这个表述,未能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定内容和特定性质辩证统一起来,因此不能说这个表述是很确切的。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刚刚开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虽然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但是还没有充分展开和暴露出来,因而就难以对它作出十分恰当的准确的表述。1979年3月, 邓小平针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的不足之处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3〕根据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情形,作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总结。邓小平指出:“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4〕 “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比较大的错误,使我们受到惩罚。”“工农业减产,市场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众吃不饱,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5〕指出:改革开放后, “一些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6〕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和总结, 揭示了这样一个普遍的道理: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超越它就会受到惩罚,适应它生产力就会迅速发展,妨碍它就必须进行改革。这就把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揭示出来了,这就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我们依据社会形态基本矛盾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作如下分析。

(一)这一矛盾的产生、存在和辩证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内在根据

首先,这一矛盾的产生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7〕说明社会化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矛盾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没有社会化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列宁又指出:“生产社会化不能不导致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所有。”〔8〕说明同社会化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和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矛盾的又一方面。可以说,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化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确立,都是这一矛盾的产生和确立的必然结果。虽然由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和确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同,从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始终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矛盾的产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国土上产生和确立以后,能否存在下去,取决于这个矛盾是否存在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证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存在下去,取决于这个首要的基本矛盾是否存在下去。这个首要的基本矛盾的任何一个方面与对方分离,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无法存在下去。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分离,社会主义国家就演变为非社会主义国家。东欧的剧变,原苏联的解体,基本上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分离的结果,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消失的结果。所以邓小平指出:“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9〕中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 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是企图从这一方面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的。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0〕这里讲的“失败”和“邪路”,也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分离,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的一方面的消失,是社会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首要基本矛盾的消失。另一方面,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相分离。这种分离表现为社会化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或发展很缓慢或停滞不前,社会主义社会也难以存在下去。因为,社会化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和水平,是社会主义社会赖以产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要存在下去,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生产力,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生活,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1〕甚至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2〕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表明,一定国土的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蜕变为非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原因就在于构成社会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首要基本矛盾的两方面的相互分离,从而导致首要基本矛盾消失的结果。要使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下去,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维护这个矛盾的存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生机勃勃地蒸蒸日上地屹立于世界国家之林,就是因为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在反对企图削弱和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反对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较高水平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而又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在反对企图分离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关系的斗争中,坚持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相统一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生死存亡的矛盾,它当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

再次,一定国土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和社会是否发展,取决于这个矛盾是否进行辩证的运动。所谓辩证的运动,一方面是指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就应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否则社会和经济就难以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适合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的反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迅速提高。当然,适合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提高,原先适合的东西慢慢就变得不适合了,为此就必须进行改革,建立起新的适合的东西。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

在1958年至1978年这二十年间,由于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的水平,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在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违背社会主义社会首要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一个非常沉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废除了超越生产力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建立起适合它的新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空前迅速发展和繁荣,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和提高,社会不断进步。

以上几点证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因而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

(二)这一矛盾是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矛盾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社会主义这个本质是由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的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是由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的。一方面,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和巩固、发展和壮大的内在必然联系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决定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是由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和水平决定的,并且是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提高。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提高一个层次,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就相应提高一个层次,从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就前进一个阶梯。当社会化生产力高度发展之时,社会主义社会就转化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和巩固、发展和壮大这个内在的必然联系,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能不断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内在必然联系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的必然社会经济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指出,生产社会化必然导致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一开始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的必然社会经济形式出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发展的长过程中,它始终是这样的必然的社会经济形式。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建立起来的,并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所以它必然为社会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开辟道路。虽然原先适合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而慢慢变得不适应,与之发生矛盾,但是由于这个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去得到解决,自觉地建立起新的适应的东西,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发展。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本质,也是由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的。

一方面,从不断发展提高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能够促进和实现社会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致高度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相对发展不足为条件。并将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高以致高度发展而逐步消亡。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能够促进社会化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它不能容纳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由社会化生产力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能为社会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高以致高度发展不断开辟道路,从而为剥削的消灭、两极分化的消除提供可靠的物质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建立起来的。它必然促进社会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虽然与之发生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去得到解决,使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进到高一级的水平。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一级一级提高并不断适应社会化生产力迅速发展以致高度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同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之间这样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消除两极分化。另一方面,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致高度发展,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不断提高以致完全成熟的内在必然联系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和存在为根本的社会条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则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手段和途径或社会条件。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一方面使生产资料不再成为少数人独占的财产,从而失去了剥削他人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没有必要再成为他人的剥削对象;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按劳分配原则,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原则,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是为什么邓小平在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这些社会主义原则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剥削的消灭,两极分化的消除,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就能完全实现,它是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发展、完善以致完全成熟而逐步实现的。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完善以致完全成熟,是在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辩证运动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程度和实现形式就上一个新台阶,剥削的消灭、两极分化的消除就前进一步。当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矛盾的辩证运动,使生产力达到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使生产资料公有制达到完全成熟以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时,剥削就彻底消灭,两极分化就彻底消除。

再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矛盾的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矛盾的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不断促进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日益发展壮大以致完全成熟,为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社会制度保证。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最终必然实现共同富裕。

综合以上的分析说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过程始终并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矛盾,所以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

邓小平指出,仅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为此,我们在了解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以后,再深入了解这个矛盾的表现。

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9年3月,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国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4〕在1983年以后的多次谈话中,邓小平已把目前时期的中心任务提高到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5〕。”“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6〕这个矛盾之所以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因为这个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我们知道,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制度是一个从低级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到较高级的或高级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从而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然而,能否满足及满足的程度又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直接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低,提供的商品的数量就少,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障满足需要的程度就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高,能提供的商品的数量多,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障满足需要的程度就高。而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又只能是在适合它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推动下逐步实现。所以,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和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之间的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总是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被继承下来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很低,能生产出的物质精神产品非常有限,可满足人民需要的东西自然不多,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开始产生和存在。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时和以后一个时期,人口多,底子薄,现代工业少而且很不发达,广大农村基本上是手工劳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帝国主义又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加上我们缺乏经验,不可避免要走弯路,犯些错误,使得社会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物质财富十分欠缺,处于贫穷或比较贫穷的状态。这就产生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大力发展社会化生产力。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特别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只有在适合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推动下才会逐步发展起来,这是一个长的历史过程。即使到了下个世纪中叶前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谈不上富裕,仍然还未能完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个矛盾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始终,差别只在于,在社会主义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这个矛盾的突出程度不同。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及实现形式的不断提高,这个矛盾的突出程度将呈显下降的趋势,但矛盾始终存在。只有到了社会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时候,这个矛盾才会消失。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表现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必将随着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而得到最终解决。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还表现为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所采取的所有制结构的具体形式、所有制关系的具体形式,分配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国民经济决策、经济运行、经济调节的具体形式等。通俗的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主要取决于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制度化,即具体的经济制度,它将随着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发生部分变化或根本变化,有什么样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当时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很低,我们又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只能照搬原苏联经济体制的模式即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并集中有限的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种体制下,经过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社会化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改善不大,从而暴露出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合我国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7〕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不适合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非公有制为补充、以按劳分配为主和非按劳分配为补充,以及国家宏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建立过程中,已经显示出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和提高。我国近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基本矛盾表现为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实行改革开放。

全面地正确地具体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对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方向,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594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73页;

〔3〕〔4〕〔6〕〔14〕《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168、276、275、168页;

〔5〕〔9〕〔10〕〔11〕〔12〕〔13〕〔15〕〔16〕〔16〕〔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36、344、111、116、3-70、373、254、116、148页;

〔7〕《列宁全集》第二十卷199页;

〔8〕《列宁选集》第二卷599页。

标签:;  ;  ;  ;  ;  ;  ;  

论主要矛盾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表现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