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式宣教应用于水灾患者的体会论文_吴林艳

心理干预式宣教应用于水灾患者的体会论文_吴林艳

吴林艳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目的:探讨水灾后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6月1日后来自湖北通城灾区就诊的126例灾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理干预方法。结果:水灾后,我们医院先后收治了126例伤员,经过2个多月精心治疗护理,重点采取了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集体心理干预与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措施,伤员身体恢复良好,心理稳定,陆续出院。结论:灾后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缓解受灾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理干预;水灾;干预式;宣教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342-01

2011年6月在中国的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发生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给广大人民造成严重物质损失和躯体伤害,同时心理遭受巨大创伤,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久的影响。通城县是湖北省的“南极县”,那里山岳纵横、地势崎岖、相对偏僻,多数因灾受伤患者文化水平相对低,表达能力差,语言沟通困难。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和帮助伤病员接受并适应突然改变的角色,调动伤病员主观能动性,进而帮助患者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水灾后,我们医院先后收治了126例伤员,通过2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心理护理,伤员躯体恢复良好,心理状态稳定。现就水灾病员的心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6例伤员中男82例,女44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8.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3例,初中42例,高中20例,大专1例。伤情:多发性骨折23例,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32例、颅脑损伤16例,腹部损伤18例,其余伤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伤病员中,丧亲者8例,其中丧偶3例。

2.心理干预措施

2.1 重视心理疏导

水灾伤员多是病情急危,心理反应强烈而且复杂[1],他们在承受着身体伤痛的同时,还要承受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因此,在治疗灾区伤员身体伤病的同时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多进行心理疏导以及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消除其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从而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灾难,面对现实,使其正视其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一个关爱的过程,涉及价值观、目的、知识、义务和行为[2]。护士应该考虑患者所面临挫折的严重性和患者本身的性格,理解其出现的心理反应,并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护理人员在灾区等特殊环境中接诊伤员时,应该更积极主动和热情大方,保持良好态度和富有同情心。与患者交流时,语言和善感情真挚,关心和理解伤员所承受的痛苦,关心与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便及时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其次,水灾伤员大多从洪流中救出,满身污泥,及时进行去污处理有利于对伤员进行快速诊断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3]。医疗所给予伤员一个干净舒适的入住环境,并及时进行救治处理护理人员在伤员入住医疗所后,应给予及时的处理,使他们有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感到温暖,从而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2.3 多用肢体语言与患者沟通

本组针对灾后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的情绪的情况下,首先给予微笑的服务,其次,通过非语言交流,即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触摸等方式让伤员感受到护士的关心,以利于稳定伤病员的情绪[4]。

2.4 帮助患者正视现实,重树生活信念

为减少对患者的心理伤害,让他们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和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使他们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同时陪在他们的身边,听他们诉说遇难亲人的事情,让其尽情地哭泣,宣泄自己的情感,承认并接受现实,同时指导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2.5关注伤员的情绪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

2.5.1对于不能联系到家人的伤员,通过医院或网络媒体等渠道联系其家人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对焦虑不安的伤员让他们表达内心的焦虑、恐惧;对焦虑状况严重,睡眠紊乱的伤员适当使用抗焦虑和镇静安眠类药物;对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沉默不语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触摸的方式与伤员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

2.5.2对丧亲后情绪克制、回避的伤员,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对于内疚自责明显的伤员进行认知和心态调整。

2.5.3对肢体受伤的伤员,对其患肢进行按摩、拍打等训练,有利于恢复患肢功能。锻炼患者自理能力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于功能位,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

2.5.4对严重抑郁的伤员,医护人员要加强陪护,随时关注情绪变化,防止自杀,同时请精神科会诊,对情绪易激怒的伤员根据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2.5.5对于家庭困难的伤员,积极争取社会支援;加强社会支持创造条件,为家属提供固定的休息室,以方便伤员与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调动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源,为伤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技术和治疗环境。

2.6 坚持定期随访,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

在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后,70%~80%个体会产生创伤性应激障碍,从而导致其长期的精神痛苦[5],因此定期的、有效的随访必不可少。通过随访可以随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帮助患者健康积极应对失落、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帮助其跨越悲哀,维系希望,逐渐适应灾后生活。

【参考文献】

[1]蒋建芳.高海拔地区地震灾后危急重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1.

[2]张玉珍,李春艳.等.7例地震后焦虑抑郁伤员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文摘,2011(10):378-379.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

[4]范玉兰,李剑等.震后高血压病人的心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1(9):4452.

[5]胡冰霜,梁友信.创伤性应激障碍[J].国际医学精神病分册,1997,24(5):126.

论文作者:吴林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式宣教应用于水灾患者的体会论文_吴林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