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铸牢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铸牢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铸牢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朱 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摘要: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未来人才之希望。对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面临多元文化冲击、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教育乏力等困难。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新媒体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场域。经问卷调查及访谈,文章考察了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行为特点及主要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提高使用新媒体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政治意识,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新阵地,帮助解决学生资助、学业、就业等实际问题,加强新媒体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媒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移动互联网普及,手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逐渐成了少数民族获取信息的重要、甚至首要渠道,因而也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场域。随着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扩招,相关的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研究亟待丰富与深化。本文主要从学校及学生视角,对新媒体环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进行探究。

1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难点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学习的主渠道是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为利用内地高校优质高教资源培育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国家自1989年起,先后完成了6期协作计划,现已在进行第七期。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疆,并为建设美丽新疆贡献力量。截至2016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以协作计划、统招计划、内高班计划各形式于内地高校学习的近7.3万人,主要涉及内地400余所高校。“十三五”期间,内地高校还在扩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内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这些学生是新疆未来人才的希望,他们的教育工作需要高校、教育、民族工作等部门进一步的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身在内地时,与“三股势力”保持地理空间远距离,与汉族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在异地的社会化场景,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被进一步放大,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学业令人担忧,就业压力大,心理问题突出。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面的主要困难如下:

1.1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

和内地的“00后”一样,今天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也是成长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从小就接触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样式。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物质力量,通过美剧英剧、奢侈潮品等各类文化产品,将西方文化输入我国,悄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且,移动互联网把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学生与外界达成了无缝对接,实时接收最新动态,便捷地作即时互动。全球化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多样的文化样式,而青年学生的“三观”待定,可塑性强,思想活跃,政治鉴别能力弱,如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多元文化,则影响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2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面对中国发展与崛起,西方反华势力始终以民族、宗教问题为幌子,开展“西化”、“分化”我国的分裂破坏活动,境内外“三股势力”也企图在民族历史和宗教关系上找缺口,实现分裂中国的政治目的。新疆多宗教信仰、多民族分布、与多国接壤的地缘政治特征,决定了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是敌对势力拉拢、策反的理想目标。近些年来,伊斯兰宗教旨激进主义在国际上泛滥,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维吾尔分裂势力认为自己是中亚的突厥人,不是中华民族一部分。他们企图建立民族国家,这是民族分裂势力的妄想,但也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

1.3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待加强

非民族院校的内地高校大多对努力做好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工作开展濒于边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内少有提及。民族团结教育方式陈旧单调,降低了实效。如学校在国庆之际普遍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这成了常规动作,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效果有限。教育方式、活动形式迫切需要更贴近“00后”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近年来,新媒体自身多元化的信息生产模式又让学校在使用这一工具有时显得力不从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疏忽了中华文化认同的要素,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传承、创新及发展的自觉性。

2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调查

3.2.5 样品稳定性 取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适量,按“2.4.3”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按“2.2”项下方法,同“3.1.5”方案考察样品稳定性,结果硫酸盐含量的RSD为0.2%,说明供试品溶液在该实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

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在东、中、西部的江苏、湖北、陕西共6所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依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分发问卷701份,回收问卷667份,其中有效问卷603份。本次调研受访学生中,维吾尔族比例占85.3%,哈萨克族比例占9.2%,回族比例占4.0%,蒙古族比例占1.5%。为更深层次了解情况,2018年11月-12月期间与随机抽取的18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此外,使用网络民族志方法,通过微信平台收集到维吾尔族学生的972条微信。

2.1 新媒体的使用时长

水土流失量以径流含沙数据反映。根据1965~2010年资料分析,潜山和石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8 kg/m3和0.13 kg/m3。石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6.0×104 t,年际变化、月际变化都很大。含沙量的年内和年际波动如图2和图3所示。

对于内地高校,一是打牢全校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深刻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把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工作摆在更为突出位置,意识到做好民族教育工作需要健全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发动全员持续开展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二是深刻认识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熟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热点问题和相关舆情,及时掌握学生的关切点,增强政治洞察力与敏锐性,辨别新媒体中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错误言行并保持坚定立场和明确态度,具备抢占新媒体时代制高点的强烈意识。三是具备过硬的宣传思想工作专业素质,提升党建信息化水平,面对缤纷呈现的新情况,能够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特点与趋势,熟练使用新媒体,提出灵活适宜的解决办法和话语体系,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学习期间实现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的积极转换,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获良好的实际效果。

2.2 新媒体的行为内容与语言使用

接下来,统计学生使用新媒体(微信、QQ或微博)的行为内容,使用的频次分为从不、偶尔(每月或更长时间一次)、有时(每周至少一次)、经常(每天至少发生一次)。(1)通过微信、QQ或微博与朋友联系或认识新的朋友,从不2.2%、偶尔9.9%、有时17.1%、经常70.8%;(2)通过微信、QQ或微博作视频互动、联机游戏,从不12.3%、偶尔13.3%、有时35.6%、经常38.8%;(3)通过微信、QQ或微博了解社会动态,获得时事资讯,从不9.2%、偶尔17.9%、有时41.1%、经常31.8%;(4)通过微信、QQ或微博来发表自己对时事热点的看法与评论,从不42.2%、偶尔29.8%、有时22.4%、经常5.6%;(5)通过微信、QQ或微博主动获取与关注民族类资讯,从不31.8%、偶尔14.0%、有时24.0%、经常30.2%;(6)通过微信、QQ或微博对民族类资讯进行转载或评论,从不36.8%、偶尔34.7%、有时15.9%、经常12.6%;(7)在微信、QQ或微博上遭遇质疑民族问题的负面评论,从不57.4%、偶尔19.7%、有时19.7%、经常3.2%。

内地高校要从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学校层面,使用新媒体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着力于以少数民族学生喜爱、习惯使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依托校内、社会上已有的传播平台、符号资源和文化设施,强化少数民族学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象之间联系。一是在人际层面,通过跨民族成员间的线上人际传播,以互动协商的方式为中华共同体意识赋予意义和鼓励。二是在群体层面,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学生虚拟社群强化学校、新疆班(社区)连带感,培养以学生干部为主的意见领袖,及时传达与新疆班相关的学校要求、政府政策和行为,确保学校、国家在校园生活中“在场”。在虚拟社群中,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讨论与自身相关的公共事务,培养公民意识,树立国家主体感。三是在学校层面,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特别是充分发挥网络方面育人功能,切实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民族工作传统优势和新媒体相融,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主要是建设好学校、院系官方新媒体,牢牢掌握网络舆论阵地,积极打通“两个舆论场”,既要传播党和国家的官方声音、学校的要求,同时又是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与先进事迹的“草根”通讯社,让主流与民意合力。

以微信和维吾尔族学生为例。笔者通过微信平台收集到972条微信,主要分为汉语微信、维吾尔语微信、汉维语码混用微信,依次约占总数的68.9%、21.0%、6.3%。英语微信、汉英语码混用、维英语码混用的很少,共占总数的3.8%。维吾尔族学生微信语言中,汉语使用频率很高,体现了他们鲜明的态度,愿意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实际上也是能够熟练地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而将汉维两种语言融合在一起的语言形式,不仅出现在口语中,也延伸到了微信语言中,特别是以维吾尔语为主,夹用汉语,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的语言习惯,常常是无意识的表现。

3 新媒体环境下铸牢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

3.1 提高使用新媒体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政治意识

加强肾内科护士的相关培训,通过以往肾内科的安全事件的分析提升护士安全意识,每周开展例会对安全隐患进行总结,讨论制定应对安全隐患的对策。另外,可根据肾内科患者人数合理调配护士人数,确保工作到位的同时减少职业疲劳和倦怠的发生。

学生主要使用的新媒体为微信、QQ、微博。本文依据汤姆·贝克(Tom P.Bakker)、克莱斯·德弗雷斯(Claes de Vreese)的互联网量表进行测量[4-5],主要通过两个问题以测定其使用时长。受访学生分别在Likert十级量表(1=0-15分钟,2=15-30分钟,3=0.5-1小时,4=1-1.5小时,5=1.5-2小时,6=2-2.5小时,7=2.5-3小时,8=3-3.5小时,9=3.5-4小时,10=4小时以上)和Likert八级量表(0-7天)中填写其使用时长:(1)昨天你使用微信、QQ或微博多长时间?(2)上周你有多少天使用了微信、QQ或微博?这两个项目的乘积即为微信、QQ或微博的使用时长(M=63.49,SD=48.15,α=0.68)。调查发现,近100%的学生存在使用新媒体行为。

3.2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

以上可知,新媒体在他们信息获取与社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较为敏感,所以在调查问卷中有68.2%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会主动通过新媒体关注与获取民族类资讯。在评论、转载民族方面内容的选项中,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较高,达到63.2%。虽然有学生会关注或转载民族类信息,但是在访谈中则一致表示,大家实际上更为关注的还是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民族文化繁荣及地方政策宣讲为主的正面报道。因此,总体说来,少数民族学生对新媒体中涉及的民族问题是持有积极、正面的态度的。对于涉及民族问题无端的言语攻击、指责中伤,因发生在校园内外,学校有时确实难以把控,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线。

通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观察菌体形态,结果显示:其中36菌株为革兰氏阳性,不移动,无芽孢生成。其中,33.3%细胞呈椭圆形或圆形,单个、成对或者成串排布;66.7%为杆菌,杆菌排列方式多样,呈单杆、双杆或多杆并存的形态。再将这36株菌进行过氧化氢酶测试,发现所有菌株均无气泡产生,即为阴性,因此,初步推断该36株菌为乳酸菌。并将该36株菌按照其泡菜编号及发现顺序依次命名。

3.3 新媒体助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

使用新媒体助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想方设法解决现实困难。主要有,一是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专项资助工作,强化育人能力。如借助新媒体采用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特点与资助需求,设计差异化的资助产品和帮扶方案;在困难学生评定、助学金申请活动开展环节,以新媒体丰富素材,进行生动的感恩、社会责任感教育。二是向学生提供学业支持。依托校园信息化平台对同学们的学业实现过程管理,作全程化、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建立有针对性的帮扶制度。有条件的高校配备专门的学业导师和通识课导师,使用新媒体助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在自愿原则下,鼓励成绩好的汉族学生党员与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通过新媒体活跃他们间的互动。第三,对学生创业就业作精准帮扶。指导职业规划,开展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以合理方式、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同时,使用新媒体增进内地高校和新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协作,丰富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渠道。

3.4 提高学生网络素养,强化新媒体的有效监管

提高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营造风清气正、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网络空间。一是开展道德法制教育,提高网络行为素养。为此,高校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辅助网络安全专题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要求学生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依法使用新媒体。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的重要蕴意,虚拟空间恪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使用新媒体。注重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不沉迷网络,不依赖虚拟,理性使用新媒体。二是做好舆论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和新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新机遇,而“管得住是硬道理”。选配精通民族语言的监管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舆情的调研,有预见性地进行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有效地渗透思政教育的各项内容要素,打击各种极端思想嚣张气焰,抢占言论先机,形成“话语优势”。同时,学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坚决惩戒有妨害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网络言行者,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舆情。

4 结语

新媒体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需品。为铸牢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通过实地考察,掌握他们信息需求、媒介使用行为、文化社会语境,以实现国家共同意义的精准个性化展现。实际上,新媒体环境下铸牢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共同体、疆内外、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同向同行。近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校园的融合发展,这对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如何,值得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岳宗德.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64-67.

[2]尹旦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Z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41-45.

[3]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EB/OL].(2019-03-18)[2019-03-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8/c1001-30981368.html.

[4]卢家银.社交媒体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及网络规制的调节作用:基于大陆九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8(8):98-121.

[5]Bakker T P,Vreese C H.Good news for the future? young people,internet use,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1,38(4):451-470.

[6]张艳波.自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境遇解析与对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3):190-193.

中图分类号: G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6(C)-0037-04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对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SZ3051)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朱杰。

作者简介: 朱杰(1979—),男,江苏盱眙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标签:;  ;  ;  ;  ;  

新媒体环境下铸牢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