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也喜欢DIY-能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_亲子成长论文

婴儿也喜欢DIY-能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_亲子成长论文

小宝宝也爱DIY——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宝宝论文,幼儿论文,能力论文,DIY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川川的妈妈刚从国外工作回来后,看到一年多没见的川川长得白白胖胖的,心里真高兴,也由衷地感谢公公婆婆对孩子的照顾。可没过几个月,妈妈发现儿子身上有许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川川在外面跑着玩儿的时候,总跟着别的小朋友跑,从来不是主动地交往,而且不知怎么的他总不如别的小朋友跑得快,而且总摔跟头。还有,只要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出门,快3岁的川川肯定是被奶奶背回来的,可是要是和奶奶一起出门,他就忍着,往往一直回到家也不喊一声累。

再有,他穿鞋也总是要奶奶给他穿,玩具更是从来都不收拾的,不收拾也罢,还特别喜欢乱扔东西。最让妈妈看不过去的是:一天傍晚,刚进门,川川正嚷嚷着要撒尿,手里同时还拿着一个大汽车玩具在玩,却不肯去厕所,只见奶奶慌忙进厨房,妈妈正纳闷,结果奶奶出来时手里举着一个一次性纸杯急忙对川川说,快尿到这里吧,别憋坏了我的大孙子。

令川川妈妈哭笑不得。

依赖心强的孩子7大毛病

的确,现在许多中国的父母许多事情都为孩子包办代替,结果总是弄得父母很辛苦,而且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川川妈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常受人照顾而自己不动手的孩子往往会有以下特点:

*没有主见,不爱动脑筋,不会自己出点子,玩游戏不会带着别人玩,总跟在别人后面。

*协调能力不灵活,或小肌肉和大肌肉发展不够理想。

*脾气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有时甚至扔东西、打人。

*依赖性强、惰性大,总希望别人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帮助自己,从不主动出击。

*自信心不强,性格脆弱,遇到困难就想退缩,很难体会到坚强的价值和乐趣。

*缺少爱心,没有责任心,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应该被宠爱的人,别人都该谦让自己。

*不容易适应幼儿园生活,吃饭时间等着老师来喂饭等。

专家观点:自主的孩子更聪明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是要靠身体活动发展起来的,越自主性地活动,孩子的大脑就发展得越好,孩子也就越聪明。

孩子在动手的时候,必然要动脑,因为他要不断面临新问题,他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的小脑袋就闲不住了;脑子一转,好点子也就转出来了,于是就能带领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而不满足于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了;自己有能力了,自我控制能力强了,脾气也顺了,也不依赖别人了,同时,还能够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人,赢得他人的好感,成为一个乐观、自信、有责任心、坚强的好宝宝。

有的家长尤其是祖父母们感到孩子很需要自己,就会忍不住插手帮忙。也有的父母只有爱的感情,而缺乏爱的理智,不懂爱的科学,总是唠唠叨叨,包办代替,孩子则永远也不能完成心理“断奶”,长大后也不能在大千世界独挡一面。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宝宝身体协调性不错,拍球动作灵活极了,爬滑梯也特别敏捷,不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所谈这些只是基于孩子动作发展的现状而言,与理想的动作发展水平相比,孩子还是落后了,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会发展得更好。再说,除了动作发展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重要品质,比如让孩子早些学会照顾自己,这对孩子将来独立生活非常重要,比如,让孩子早日自理大小便,可及早增进他的卫生及隐私观念。

有的家长认为吃饭、穿衣是小事,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能学会。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幼儿神经成熟后应出现的行为若没有机会练习会变得迟钝,所以年轻父母应把握时机给予孩子大量的机会练习。若能把握此时学习模仿的动机加以训练,小孩日后自动自发的特质较易养成。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妙方

谈到孩子自理能力,相信每位做家长的都深有感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呢?

第一,从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实际生活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早晨起来,让孩子们自己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刷牙洗脸。刚开始他的动作可能慢了一点,时间长了自然会利索很多,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具体来讲,只要孩子能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尝试并给予鼓励。不管他能做到何种程度,只要有一点点行动和主动的表示,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妙点子1:每次做事留一个步骤让孩子主动配合完成。

这是训练孩子自己穿脱衣服等自理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留下简单或最后一个步骤让他自己做,再根据他动作及认知上的进步逐渐增加要求,即可训练他自己穿脱衣服等自理能力。

妙点子2:密切注意孩子的需求并及时给予满足。

其实,很多幼儿很早就喜欢自己拿勺子,自己端起饭碗吃饭了。对别人的帮助非常生气,甚至会大哭起来。吃带皮的东西时,也喜欢自己剥皮,或试着自己穿、脱衣服。随着孩子自由活动能力的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加,他会希望独自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但事实上孩子往往做得不够完美,会被家长误认为孩子是在“捣乱”,其实父母应该看到这种行为背后积极的意义,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所以对幼儿这方面的需求,家长要加以“重点保护”。

妙点子3:与孩子一起动手做手工。

幼儿园老师经常会教幼儿折纸、剪纸等一系列动手能力强的小制作,家长也可经常与孩子一起在家做,刚开始孩子也许会做得很慢,做得不好,于是有的家长在一边很着急,最后反而让孩子在一边当上了“观众”自己包办起来。虽然作品做得很好,但已违背了初衷。

正确的做法: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才能锻炼孩子。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画涂颜色,或者用橘黄色的乒乓球做两个七星瓢虫等,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美感。

第二,循循善诱与耐心教育

当孩子耍赖不想自己穿鞋的时候,当孩子玩了半天,上楼要父母背着抱着的时候;当父母已经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孩子就是不肯收拾玩具的时候;父母最好是耐心再耐心,最后的原则是:即使是孩子没有马上做到,也最好别发脾气。否则,孩子会觉得做这些事情没有意思,还老挨骂。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但不是强迫;请求孩子做事情,而不是指挥。

孩子毕竟还小,做不好事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孩子实在做不好,父母不要对幼儿表示失望甚至指责,比如,“看,不让你拿碗,你就是不听,摔碎了吧?”这样会使幼儿形成胆怯心理和自卑感。

正确的做法: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和产生疑惑、羞怯感时,你应及时予以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标签:;  ;  ;  ;  

婴儿也喜欢DIY-能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