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_经济论文

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_经济论文

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经济论文,从根本上论文,矛盾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正确估量和解决现阶段现实生活中反映出的民族问题,明确其历史任务,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严肃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握时代发展方向,立于历史潮头,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我们处理民族地区的各种问题,都必须牢牢掌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方针。

一、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经济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经济是指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四川等省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据1990年人口普查,这十个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为6584.68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2.7%。1995年底,全国156个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面积为617万平方公里,其中十省区自治地方面积为5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民族自治地区面积的96.63%。准确认识和把握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是党在新时期指导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一)民族地区经济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它的多种资源和某些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长远、战略的眼光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发展状况。加快中、西部包括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从根本上说,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只有在国家发展繁荣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不发展,也会阻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

(二)民族地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生产力更落后,市场经济更不发达。从纵向比较,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确实是成绩辉煌。然而,如果从横向比较,民族地区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发达省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比较,差距又是十分明显的。“八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民族地区除广西、新疆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外,其余八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青海平均增速分别只有7.8%和7.6%,而同期福建为19.3%,山东为16.7%。1996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634元,广东为9513元,北京为15044元,天津为12270元,上海则高达22275元,民族地区十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仅有2093元,列全国最后位,是全国平均数的37.1%。1984—1995年北京等八省市工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由46.3%上升为66.47%,民族地区则由12.75%下降为11.33%。十年间,前者上升了20.17个百分点,后者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和全国的差距也很突出。从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全国及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对比统计来看,民族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除西藏、青海、云南外,其他七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除广西、西藏、云南外,也都低于全国均水平,最低的甘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9.31%;农牧民收入则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甘肃、青海,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7.11%和60.9%。对这种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要下大决心,下大力量,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否则就会越来越落后。

(三)民族地区巨大的资源优势亟待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我国经济格局大体是:西部是自然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较低;东部生产力水平较高,但自然资源不够丰富。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部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的农牧业资源、能源、原材料资源、旅游资源和广阔市场,都是很大的优势,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会大大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以地下矿产资源为例:内蒙古自治区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之誉,在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种矿产中,这里发现了120多种,在列入储备表的70多种矿产中,有40多种居全国前十位,22种名列前三位,10种居全国首位;已探明煤炭储量225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4;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铍、钽、钴的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发现矿藏98种,探明的67种,有53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锡、锰储量居全国首位,锑储量占第二位。西藏自治区已发现90多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30多种,有11种居全国前五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储量居全国前五名,石膏储量列全国首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发现100多种矿产资源,占全国首位的有7种,石油、天然气预测储量300—500亿吨以上,占全国预测储量的1/4。这种巨大的资源优势,一旦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民族地区的经济就会腾飞起来,这就增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信心和力量。

二、发展经济,首先是解放思想,找准路子

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任务,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近十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员走遍了主要的民族地区,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了一系列的指示和周密的安排。江泽民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要解放思想、找准路子。

(一)解放思想、找准路子,首先要真正做到思想解放,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禁锢中摆脱出来。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以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束缚,民族地区较诸发达地区思想更趋于保守,观念更显为陈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原因时指出,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因此,思想必须进一步解放。从1995年开始,全区开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学习大讨论,在全社会构建一个有利于思想解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大环境,明显地改变了昔日内蒙古封闭落后的状况,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云南省委书记高严同志撰文说:“云南民族地区资源富集,群众贫困,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造成这种状况,除了自然的、历史的条件外,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首要的就是大胆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发展路子和办法。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年多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真正冲破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从根本上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扫清思想障碍,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解放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只要实践在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追求、探索也就不会止步,思想也不会停滞。当前,民族地区的思想解放,主要应集中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全国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真正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由此出发,而不脱离这个实际。要科学地理解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即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经济主体必须是公有制,坚定不移地坚持在现阶段必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正确理解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战略决策,重点抓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骨干企业,放活小企业,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等等。

(二)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各自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关键是搞好资源开发,做好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把资源开发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尽快地使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要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水土光势资源,大力推进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建设,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糖料和优质瓜果生产基地建设,全力配合和支持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使新疆成为全国下个世纪石油、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大战略——资源转换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开发战略和名牌推进战略,其中资源转换战略列五大战略之首,而且还明确指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转换的速度和质量,这就突出了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的地位和力度。

民族地区的各省区资源特点并非都是同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各地区不应束缚在单一的模式上。有的省区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在开发资源的总框架内,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实施分类指导,发展特色经济。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凭借地处南疆亚热带、既沿海又沿边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2000亿元,比1996年增长9%左右。云南省根据各自治地方拥有的不同的资源优势,采取不同的举措。在紧靠缅甸的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以大力发展边境小额贸易为先导,带动了全州经济繁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则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和民族风情,建设旅游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

(三)以资源开发为龙头,促进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民族地区以往那种单一的“卖资源”、生产初级产品的“单打一”的路子是无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因此,要摒弃旧有的观念,开拓思路,在依据资源转换,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上大做文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利用已初步建成的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三大盆地的石油生产基地,建成了以独山子、克拉玛依炼油厂和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为骨干的石油化学工业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指导下,提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围绕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和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即以毛绒纺织、皮革、食品、医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重型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和森林工业,加大资源转换力度,着力提高资源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水平。对此,朱镕基总理在视察该区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要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把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搞得更好。

(四)坚决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以知识先导取代资源先导,用科技振兴工业、农业、牧业和林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抓住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契机,强化科技意识,加速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解决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坚决杜绝工业的低水平和重复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为此内蒙古自治区把“科教兴区”、“人才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五大战略之一;云南省把人才战略、技术跨越战略和科技、经济一体化战略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大战略,这些都是找准路子的重大举措。

(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增强自我发展活力。民族地区既有着得天独厚的对内开放条件,也有良好的对外开放优势。全国2.1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大部分在民族地区,具有对相邻及相近国家开放的优势。江泽民同志说:“民族地区要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结交新伙伴,开拓新市场。要把扩大陆地边境的对外开放,作为我们整个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要选择一些连接国际国内交通干线、条件较好的边境城镇,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发展双边、多边或转口贸易,具备条件的,还应积极发展出口加工。”近年来中央批准一批边疆地区的城市口岸为陆地边疆对外开放城市和国家级内陆口岸。据统计,全国43个国家级陆地边境口岸,民族地区就占40个(1994年数字),地方口岸近200个。这些口岸都享有类似沿海地区的八项优惠政策。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真正树立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的正确思想,构建起对内对外开放结合的立体格局,打好扩大开放总体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立足自力更生,争取国家扶持和经济发达地区帮助

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政策。近十年来,党和国家一方面鼓励、支持这些地方的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大力气发展本地区经济;另一方面给思路、给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开拓多种渠道,逐步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

(一)国家扶持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全方位的。一是制度的保证,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二是国家实行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生产和扶贫等方面,据统计,曾经和仍在实行的经济优惠政策多达50多项;三是经济上的直接扶持,即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扶贫救济、文教卫生补助、边疆地区补助、基本建设补助、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及“西藏专项补助费”等专项基金。1979至1994年的15年间,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政定额补贴就高达950亿元左右;四是组织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

进入90年代,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扶持的力度,以增强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一是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和建设投资,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二是调整加工工业的地区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五是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合作,鼓励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党和国家所做的一切,无疑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条件,抓住机遇,结合本地区实际,用好、用足、用活中央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二)对口支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比较发达的省市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是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一项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为己任的,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政治意义的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现在已经形成了北京支援内蒙古;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宁夏、新疆;山东、辽宁的沈阳、湖北的武汉支援青海;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广东、河北支援贵州;福建支援宁夏;全国支援西藏的格局。这些省市按照“支援为主,互补互济,积极合作,共同繁荣”的原则,在科学技术上,在人才培训上,在物力和资金上都给予了民族地区以强有力的支援和帮助,取得了显著成效。1979年至1990年,上海与云南、宁夏、新疆、西藏的对口支援项目共完成1900多项,为当地培训各类技术管理人才12000多人次。1996年国家确定福建省和宁夏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以后,福建专门建立了扶贫协作发展基金,每年向宁夏提供无偿援助1500万元,同时组织有关县市到宁夏西海固帮扶,动员企业到宁夏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帮扶工作,使闽宁合作迅速走上实质性发展的快车道。到1997年底,闽宁共达成援助合作项目66个,协议总投资8.7亿元,其中福建投资6.4亿元。目前已完成15个项目。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指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获得较快的发展,既需要国家的扶持和比较发达地区帮助,更需要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和依靠当地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必须不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砸碎“等靠要”的思想枷锁,挺起腰板搞建设。宁夏人民“负重拼搏、务实苦干、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内蒙古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激情,无不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再现。有了这种精神作动力,民族地区经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050亿元,比1996年增长11%;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总产量142.1亿公斤,获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头数7112.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415万头(只);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多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西海固地区又有20多万群众脱贫;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了扶贫攻坚目标,又有1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总之,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民族地区各族人民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唯此,才能逐步赶上先进地区,承担起实现国家宏伟奋斗目标的重任。

标签:;  ;  ;  ;  

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