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时长对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论文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时长对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

◆武汉大学 成方琪

摘 要: 本研究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30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对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2)父母中只有一方外出的儿童,其与外出父母的通话与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不显著,但亲子关系与孤独感相关显著;(3)对于父母都外出的儿童,与父母的通话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通过通信工具,减少留守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留守儿童;通话;亲子关系;孤独感

一、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导致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再加上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经济条件、户籍制度等方面,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带上子女举家搬迁,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交由年迈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照料,有些甚至无人照料。这些未成年人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段成荣等研究者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6000多万,约占全国儿童的22%,还会不断扩大。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自身和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即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的发展受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王东宇等人的研究就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例如,攻击行为、辍学以及抑郁等,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将会给社会及留守儿童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孤独感是留守儿童常出现的心理不适现象,范兴华等就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一种对自己的关系网络感到不满意时产生的主观的复杂感受,通常伴随消极的情绪体验。关于孤独感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强调情感成分,认为孤独感是个体缺乏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时产生的主观感受;另一种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孤独感是以一系列认知过程为基础,当个体对知觉到的关系网络不满意时,孤独感就会产生。这两种观点都认为社会交往关系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越是重要的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越大,亲子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会对儿童的孤独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很多实证研究都证明,孤独感会影响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孤独感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抑郁、自杀观念和行为、身体不适以及不良的社交能力,也就是说孤独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加不幸的是,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孤独,Bullock认为儿童甚至在5岁时就可以体会到孤独感;Cassidy和Asher研究也表明,三至六年级的儿童就可以稳定地测到孤独感。因此,研究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控制这些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其实,蓝宝石和红宝石一样,同属于刚玉矿物的一种,是除了钻石以外地球上最硬的天然矿物,它们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都是颜色美丽的宝石级别刚玉。

家庭对儿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不言而喻,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和关怀可以让孩子远离孤独,研究者将之称为父母关爱(parent care),实证研究也证明父母关爱是影响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很难给予留守儿童面对面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父母无法给予面对面的关怀,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通信设备与孩子交流,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那么,这种形式的交流是否可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呢?这有待探讨。

系统观认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及发展的首要子系统,亲子关系又是家庭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在家庭系统的众多相关因素中,亲子关系是一个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亲子关系也一直受到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很多研究也确实发现青少年的孤独感与其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如Uruk等人同时考察了家庭关系变量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发现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均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甚至,亲子关系对孤独的影响会持续非常久,一项针对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研究就发现,早期的亲子关系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个体的孤独感;国内张锦涛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亲子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行为。不幸的是,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质量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现有的情况下,很多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关注,因此探讨“父母是否可以通过各种电子设备与留守儿童交流,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担心和爱护,从而改善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就显得很有价值。

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更高,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与重要他人保持亲密感与联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当这种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产生心理或生理上的问题。就留守儿童而言,长时间缺少与父母直接的互动,儿童与父母保持亲密关系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且因为父母是非常特殊的重要他人,难以被其他人取代。因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

对三类儿童的通话、亲子关系和孤独感三个研究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3、4所示。

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时长与其孤独感存在相关,即当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天的通话时长较长时,可以增加彼此的积极情感,减少儿童的孤独感。

假设2: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时长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当留守儿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每天通话时长较长时,儿童就会感受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而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证明通话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那么,就可以呼吁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多打电话的方式关心孩子,陪伴孩子成长。国家也可以通过补贴话费,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88%,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0.91%。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可将留守儿童分为父亲外出、母亲外出和双亲外出三类儿童。本研究以广东省一所小学为取样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试,父亲外出的儿童47名,母亲外出的儿童34名,父母均外出的儿童66名,父母都没有外出的53名,共200名。其中,男生101人,女生99人,平均年龄12.14岁,标准差为0.89。

(二)亲子关系量表

采用Olson, Sprenkle和Russel的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即Family Adtation and Cohesion Evalution Scales, 简称FACES),由王美萍(2007)修订,共包含10个项目,采用五点记分(1—非常符合,5—非常不符合),该问卷包含测查内容完全相同的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问卷,问卷总的Cronbach α系数0.773,分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61(父亲问卷)和0.666(母亲问卷)。

研究开发税制中,特别试验研究费税额扣除制度是专门为促进开放式创新设立的。近年该制度也得到了灵活的应用,特别试验研究费的适用额在2015—2016年急剧增加,见图4。

(三)孤独感量表

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采用Asher,Hymel和Renshaw于1984年编制的版本,该量表有24个项目,可用于评定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其中16个条目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其中10条用语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另外8个为补充条目,这些条目对于孤独的评定不起作用,而是询问一些课余爱好和活动偏好,使得儿童的回答更坦诚和放松,避免他们意识到量表的测量目的而掩饰真实回答,采用五点计分,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57。

2.母亲外出儿童。

BOG压缩液化实验装置主要包括10 m3储罐、2 m3储罐、压缩机、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等。具体连接如图3所示。

(四)通话

询问被试多久与父母通一次电话以及每次通话时间大约多久,然后计算平均每天的通话时间,作为本研究的因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孤独感差异

对留守儿童(包括父母外出、父亲外出和母亲外出三类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亲子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表1 独立样本t检验

(二)各变量相关分析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留守儿童仅仅与父母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等方式通话,是否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减少孤独感。

表4显示,对双亲外出儿童而言,通话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但通话、亲子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均不显著。

表2显示,对父亲外出儿童而言,孤独感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但通话与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不显著。

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是,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可以用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传达对孩子的关爱,可以和其他没有外出的父母一样,与子女维持比较好的亲子关系。

表2 父亲外出儿童通话、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N=47)

事已至此,毫无回旋余地。林志站起来,望着这个曾经爱过,现在也恨不起来的女人,非常冷静地说:“你想离就离!”

表3显示,对母亲外出儿童而言,孤独感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但通话与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均不显著。

表3 母亲外出儿童通话、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N=34)

3.双亲外出儿童。

1.父亲外出儿童。

表4 双亲外出儿童通话、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N=66)

四、讨论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

简单暴露效应认为,仅仅是对刺激的重复呈现就可以导致更多的积极情感,与父母通话时间越长、频率越高,越可以提高父母的曝光率,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有调查就显示,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相比,德国人与母亲保持了更亲密的关系,因为德国人与母亲的通话频率要显著高于美、英、法。

2.2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对比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各时点观测数据见表2。整体比较(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知:各指标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精细比较并结合主要数据分析: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6周、8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父亲或母亲外出儿童

对父亲或母亲外出儿童(以下简称单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亲子关系越差,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烈,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也符合我们的常识。

与本研究假设不一致的是,通话与孤独感以及亲子关系的相关都不显著,本研究推测,这是由于父母只有一方外出,负责陪伴孩子的一方已经给孩子提供了比较多的关爱,弥补了外出一方的缺失,且当孩子与父母一方有面对面的交流后,就会产生对比,感受到仅仅通过电话交流无法传达全部的情感,外出的一方也就无法仅仅通过电话减少孤独感或者改善亲子关系。

(三)双亲外出儿童

对于双亲都外出的儿童而言,与父母的通话显得尤其重要,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也与我们的研究假设一致。当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提供面对面的关怀时,只是通过电话的方式,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改善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又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父母与留守儿童保持电话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让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公平享有社会资源,诠释了全新、真实、共有的典型场景。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拓展了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结果充实了留守儿童领域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证依据,以便合理地对待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研究给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指导,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减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针对这个结果,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单留守儿童而言,留在家里的那一方责任重大,要担负起双重角色,弥补另一方不在给儿童造成的伤害;对于双留守儿童,父母要与其保持联系,鼓励支持孩子,表达对孩子的关心。

(五)本研究的不足

首先,本研究没有探讨儿童与父母交流的深度是否有影响,仅仅只探讨通话的时长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通话交流的深度是否会有更重要的影响。

浙江省特殊的地理环境,极易遭受台风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袭击。台风暴雨强度强、总量大,夏秋季的局地强对流天气也极易形成短历时强降雨,由于暴雨分布与山洪灾害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极易诱发山洪灾害。短历时暴雨没有规律可循,突发性、随机性强,限于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短历时强降雨预测预报的准确度不高,山洪灾害预警不确定性大,给防御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其次,本研究没有探讨通话是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或者说没有探讨通话影响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内在机制,有待探讨。

2.3.1 HCC 结果(表2、表3)显示:388例HCC患者中,肿瘤大小、肿瘤数目、γ-GGT水平、肝硬化、血管侵犯、BMI(消瘦与否)是影响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肿瘤数目、γ-GGT水平、肝硬化、血管侵犯、BMI(消瘦与否)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P<0.05)。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J].人口学刊,2013,(3).

[2]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13,(3).

[3]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

[4]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J].心理科学,2007,(5).

[5]张胜,黄丹丹,刘兴利,杨凤,姜茂林,兰茜琳.四川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调查[J]. 现代医药卫生,2012,(6).

[6]张立荣,管益杰,王詠.简单暴露效应的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6).

[7]姜圣秋,谭千保,黎芳.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3).

[8]洪恬,王珊珊,黄平.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状况及其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

[9]魏军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希望与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5).

[10]罗杰,崔汉卿,戴晓阳,赵守盈.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1216(2019)03B-0123-04

标签:;  ;  ;  ;  ;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时长对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