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前认识的几点思考_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关于超前认识的几点思考_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关于超前认识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要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何为超前认识?它是人们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所进行的思维对人们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超前认识之所以可能,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对事物的未来运动状况作出反映,首先是因为作为超前认识主体的人,其本身内在地具有超前认识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具有随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性质,这体现了超前认识的主客体统一的依据。鉴此,为了从哲学的高度把握这一问题的实质,我们有必要从以下诸方面作些阐释工作。

一、超前认识是以主体需要和价值为目标的理性活动

在我们阐述这一问题时,有必要先简单说明一下本文对“活动”范畴的理解。活动这个范畴包括了主体行为的直接现实性(现实实践)内容,尤其囊括了“生活世界”中非直接现实性(观念实践)即超前认识的大部分内容,简直就是我们的存在状态。因此,我们说,活动是一个为实现目标、期望和满足主体需要而进行的行为过程,因而它是一个内在地包含了价值运动的目的性结构。而“活动”概念中的诸种要素,恰恰是超前认识主体方面客观活动的依据。这是因为,虽然超前认识总是人的有目的的价值设计和创造活动及其产物,但是,如果主体方面没有这种目标,没有这种期望,没有这种“需要”,没有这种价值需求,那么,超前认识的主体活动及其产物也毫无用场。所以,“活动”概念中的诸要素是超前认识主体的客观活动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活动”概念中的诸要素也唯有在进入到主体人的生活、实践,在设计——创造——运用的整个过程中才能由观念形态获得其现实形态,从而展开和发展自身,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社会意义和后果。

(一)超前认识与人的需要

所有人类实践活动,都是为了通过对世界的改造,最大强度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对未来实践进行反映,并为之提供行动方案的超前认识,具有和它所反映的未来实践完全一致的目标,即都是主体为了通过对客体的有目的改造,达到对主体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在这一点上,超前认识不像科学,它的目标不是去探索和发现客观存在,以回答世界是什么。超前认识的目标是设计和创造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解决如何改造和利用客体,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

唯物史观的首要特征之一,是根据人的存在,特别是人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的意识,来理解人的本质和本性。任何主体都只能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讲,现实的人是三个方面现实存在的统一体,即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人的社会生命存在和人的精神生命存在的统一体。其中人的社会存在是最根本的、决定人类物质的存在方式。离开了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人就不是现实的、真正的人。这三个方面的存在是彼此不可分的,但从抽象的意义上讲,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可以称作“人的客观存在”,而人的精神文化存在则可以在人类总体的意义上称作“人的主观存在”。

人的需要是主客观统一的丰富的总体,从客观方面讲,需要是生命体的生存发展对环境、对象和自身活动的一种依赖关系。人的自然需要产生于并体现着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产生于并体现着人的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则产生于、体现着人的精神文化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有需要才有生命,没有需要就意味着生命中止、不再存在。从这方面讲,人的需要正是人的生命客观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现实存在的本性,是人的一种客观性和必然性。

以上我们已回答了人的需要是客观的问题。但关键是要强调,从超前认识与主体客观需要的关系上讲,人的需要就不仅仅有直接现实的需要,即功利的需要。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方面看来,直接的实际需要也仅仅是它的一部分较低层次的内容。因为“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①],并不是满足需要的全部。众所周知,迄今我们所发现的人的现实需要,不仅有功利的,还有道德的、审美的、求知的需要等;不仅有感性的、物质的,还有理性的、情感的,精神文化和交往的需要等等。这一人的需要正是超前认识的主体非直接现实的需要,即人的观念实践的需要。它以观念实践的形式作为认识向实践过渡、理论向实践飞跃的中介,促进人类其他认识活动的发展,从而带动人类整体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特别需说明的是,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需要,还要指出人的需要不仅是丰富的,而且这种丰富性是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生成、发展、日益全面化的。这意味着要把人的需要及其发展同社会历史的前进过程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割裂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要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的发展,就包含着超前性,它既包括产生新的、超越过去需要的需要,也包括超越需要本身而审视、检验、校正需要的标准。因此,从超前认识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上讲,应从人的实际生活的实践出发,把人的需要理解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的这样一个活的并且有自我否定特征的社会历史现象。“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②]这是需要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的需要”不仅仅是原先需要的单调增长,而且包含着质的变化和飞跃。正象人类有了衣食住保障的同时,就产生了精神文化的需要,在获得大自然赐予的物质效益的基础上,有了科学的、审美地对待大自然的需要,也有了审视自己与大自然合理关系的需要。这正是人类历史的事实。正是人的需要的不断超越与发展,驱动着人的超前认识的发展。

(二)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

我们所要建立的超前认识论就是试图要解决主体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这就要首先弄清什么是主体的价值设计?任何人类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人们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价值判断和对主体自身状况的反映之后,产生了一定的价值愿望,确立了一定的价值目标,然后主体根据所确定的价值目标和对价值客体的规律的认识,在观念中进行构想和设计,以解决主体如何采取行动,采用什么工具或手段,才能实现既定价值目标,最后获得价值,这一过程就叫做价值设计。由于价值设计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可能运动过程的反映,其本质是一种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同时,它又必须遵循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运动的规律,实际上是遵循实践规律对未来实践的反映,因此,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超前认识论的任务就是揭示主体价值设计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现实中的价值设计活动提供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超前认识主体活动的进行和超前认识结果,又必须符合主体价值利益最高原则,就是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尽可能获得最大的价值利益,这是衡量超前认识结果指导实践的可靠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超前认识本质上又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价值设计,超前认识的主体客观依据就是为了满足主体的特定需要,达到主体的特定价值目标而进行的。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在超前认识论的意义上,还是在价值判断、价值设计的意义上,能够有效地确定超前认识的主体客观性的依据,有赖于需要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超前认识论和价值认识论,其主体客观性正是建立在需要、利益、价值的主体性和科学的超前认识的合理性之间深刻联系之上的。

(三)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

超前认识活动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1)超前认识理性是主体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基本禀赋,它意味着主体有自我意识,只有达到自我意识的理性才能用以观察和审视一切,因而超前认识的理性活动是建立在主体自我意识对自然、社会的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2)超前认识理性是主体对客观预测事件的精心筹划和有明确目标的;(3)超前认识理性意味着必然关系与规则,它是完全由可辨识的(可分析的、可检验的和可改进的)、可证明为合理的规范程序构成,逻辑一致性是它的最一般的条件;(4)超前认识理性的基本功用乃是发现统一性,即通过分析经验材料得出稳定性联系再通过它把众多离散事实联为统一整体,从而把握对象整体;(5)超前认识理性意味着批判与怀疑,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简要地把超前认识中的理性(或合理性)概括为:为了实现未来设定目标而在给定条件和既定约束的限度之内,主体在对客观现实进行分析、计量、判断和控制操纵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和途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这种理性主要表现为主体把自己限制在考虑对某种预先确定的目的来说最适宜的手段选择上,限制在对客体的分析、计算和发现对它的某种功能来说的最佳操纵的未来可能性上,因而,超前认识中的理性首先强烈表现为一种工具理性,成为主体通过分析、判断和计算找出方法与途径解决面临客观问题的理性。这种理性“强调用逻辑的、实践的、解决问题的、有条理的和有纪律的方法来处理客观事物,它依靠计算、衡量以及系统概念,从这些方面来看,它是和传统的……直观方式相对立的。”[③]这种工具理性具体表现为科学理性,尤其是技术理性。科技理性提供或增强了主体实现社会集团或个人的目的、需要、理想的能力和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空间;它进一步加深了对主体人的弘扬和对客观现实欲望满足的强调,如果说对主体人的弘扬通过外部解放的方式为人的行动注入了活力,那么,理性化及其加强则通过内在注入的方式为人的行动提供了具体的有效力量和手段。这种理性化最终完成了对人的观念的改造。主体人通过理性在观念中改造自然和设计社会,就是超前认识。从而表明,超前认识的主体其观念实践的客观性进程就是一种理性化扩张的进程。

超前认识的理性又不只是手段理性,它又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这种理性观念中包含着一种主体对世界的积极的、探索的精神,对世界的态度或社会心态——价值追求意向,规则、程序和效率成为一切成功行动的准则,一种直接与主体人的未来定向相关、与主体人追求拥有的价值体相关的价值意向。所以,从超前认识的意义上说,追求成功和效率、效能、效益,是超前认识理性活动、观念实践的内在要求和目标所向,也是超前认识的主体客观性的基本依据,从而构成了对它的评价标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

二、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

超前认识的性质表明,超前认识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一种主体通过改造现实世界而达到的创造未来的对象性活动。以未来实践为反映对象,通过预测、制定目标和设计、选择行动方案的形式为未来实践提供蓝图的超前认识,必然也具有创造性的独特功能。这种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理性认识中思维形式和方法中的创造性,而是思维内容和对象及思维结果本身具有的创造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超前认识是主体客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首先,必须明确超前性是超前认识具有创造性的前提这一本质内涵。我们知道,与超前认识规定性相联系的还有后馈认识(即思维对事物过去运动状况的反映)和即时认识(即思维对事物现在运动状况的反映)。尽管它们也是思维对实践的反映,但并不具有创造性功能的客观基础。因为这两种认识是一种被动的、落后于实践或与实践同步进行的反映,过去和现在的实践是什么样子,后馈认识和即时认识就得如实地按什么样子去反映,不能走样,不能变形,否则就不会获得科学的、真理的认识结果。然而,超前认识则是思维对未来实践的反映,而未来实践具有多种可能性,这就使得未来实践具有可选择性、可塑性。可以使超前认识的主体对未来实践的反映相应地具有极大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即主体可以在对未来多种实践可能性作出反映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确定目标、设计行动方案、作出决策,然后将决策方案付诸实施,使其中的一种符合主体需要的未来可能实践运动状况呈现出来,变成现实,从而达到改变或创造未来的目的。这充分表明,超前认识的主体之所以具有创造性,是由于它是对未来实践的提前反映,超前性作为超前认识创造性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标识了这一创造性功能的主客体统一的基础。

众所周知,黑格尔和列宁曾经突出和强调了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称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更具有优越性。在此我们认为,认识尤其是超前认识同样具有实践所不具有的优超性。这种优越性正在于它的非直接现实性。超前认识是一种观念实践,它不是在现实时空域中用物质性工具来操作进行,而是将未来实践观念化,通过建立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运动的理论观念模型,在头脑中用逻辑思维来操作进行。正因为如此,它不会出现由于现实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而造成的主体力量的实际损耗,也不会出现实践失误时所造成的客观形势不可逆转和挽回的被动局面。总之,超前认识由于它是观念实践,由于其观念模型在头脑中的简易操作预演,即由于它所具有的非直接现实性而大大优于实践。主体通过超前认识即建立理论观念模型对实践进行逻辑预演,从而对未来实践发展过程作出观念模拟,预见未来实践发展过程中将会呈现出来的多级后果,借以发现不利因素和多种制约条件,这样就可以在实际操作时尽力避免不良后果出现,并对实践成功的种种制约条件加以补充完善,从而使实践成功的可能性增大。显而易见,这里的“成功的可能性增大”之缘由,就是基于超前认识具有的创造性功能这一机制的运作使然。

进而,超前认识体现了反映论和创造论的统一。我们认为,理解这一观点的关键在于实践。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对未来实践的反映,是主观对未来实践这一对象性活动的反映,这就是超前认识中的反映论。而实践本身是主体的一种创造性的对象性活动,所以作为未来实践摹本的超前认识必然也具有创造性,这就是超前认识中的创造论。可见,在超前认识中,反映论和创造论之切入点都是指向实践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现实存在的,其二者并非是对立的,并非反映就不能创造,创造就不是反映。

此外,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还必须从超前认识的实质上来把握它,这就是,超前认识的实质是创造性。因为人有创造性,经过对自然的创造性改造,才有人化自然对自在自然的超前认识。在社会历史领域,首先在于主体人不断地改进、创造工具,因而使生产力不断超越原有的水平、状况;而由于对生产力的不断超前认识,才引起生产关系的不断超越;并进而引起政治法律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不断超越,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超越和发展。可见,超前认识的这种创造性、超越性,无疑是人之价值之所在。而主体人对价值之追求及可能的现实,正表明了超前认识的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超前认识具有的创造性,并非仅仅是主体人的社会性所使然,超前认识具有创造性,其根源在于主体在反映客观时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说的是主体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创造性和合目的性,而所谓合目的性,不仅是主体对客观必然性的自觉,而且意味着主体对这种自在必然性的超越,亦即要求重新安排世界的秩序。这说明超前认识中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既是有目的的改造,具有客观性,创造性,又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反映,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合目的的和创造性地反映。创造性、超前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相统一的结果和表现,是人的价值之所在,凝结着价值的人类学本体论内涵,是超前认识的重要依据。

注释: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2页。

③ 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第404页。

标签:;  ;  ;  

关于超前认识的几点思考_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