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实验论文_张延美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实验论文_张延美

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广陵初级中学 262732

一提到数学科的德育问题,人们可能感到比较陌生。因为德育好像是政治、历史抑或语文等学科的“专利”。

下面笔者把自己在数学科实施德育的一些探索简述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统计表明,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数学学习的无动力、厌学等问题。而加强学科德育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现行的中学数学多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而对学科德育教育很少进行,数学学科德育实验是针对这一状况进行的研究。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如何,从学生自身来讲是由学习动力与学习方法所决定的。

实验表明,学习动力比学习方法更重要。实验的目的就是在于寻求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实验的原则

数学学科德育实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育之中。在实施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渗透性原则

数学德育是与数学学科知识、数学史料、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德育的结合点,生动活泼地进行教育。

2.针对性原则

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基础、心理特征、数学知识水平以及德育内容的理论性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画龙点睛,防止空泛说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适度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学科德育,必须适当。一节课德育教材选择的结合点要突出,一个结合点渗透的分量要适当,在方法上要做到科学性、变化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4.情动性原则

实施数学学科德育,教师要注意寓情于理,情理结合,以情动人,情至理人。

5.持久性原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把数学学科德育实践寓于数学教学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步加强。

6.兴趣性原则

将数学兴趣的培养与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并利用数学家的趣事达到这一目的。

三、实验方法

1.最佳顺序

一般地一节课开始,例如在讲《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这一节,问: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数学家是谁?这节课就来介绍一下欧拉,欧拉(1701-1783)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一生中发表700多篇论文和著作。至今几乎每一个数学分支都有欧拉的名字,从平面几何的欧拉线、欧拉圆,到立体几何的欧拉定理;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到数论中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论欧拉公式;到数学难题中的“七桥问题”、“四色问题”等都有他的足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于欧拉线和欧拉圆,已经接触过了,那么欧拉的立体几何多面体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走近欧拉来体验数学大师是如何发现推理、证明这一定理的。完成《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这节课的导引,结束课时再点一下,不在讲数学内容时穿插。

2.时间的分配

实施德育一般在一节课中只占几分钟,约2至3分钟,最多不超过5分钟。例如:在讲《无理数》时,介绍“第一次数学危机”学生将有理数与无理数关系深刻理解,并指出科学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数学工作者应具有献身精神,从而完成数学德育学科教育。

3.实施方式

教师以讲为主,以学生讨论、个别交谈为辅。一学期安排1至2个专题,在课外兴趣小组中选取一两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和高尚言行,并学习讨论,写出心得。

4.效果测定

通过学生写心得体会,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数学成绩的变化进行测定。

四、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比较,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

1.学生对数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数学学习表现出了从来没有过的投入和勤奋。把掌握一个定理、独立完成一道习题看作是自己价值的实现,不再把数学当作一种纯粹的苦差事,而是从苦中品到乐趣,鼓励自己,坚定信心。实验班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提高。

2.通过实验,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状态,注意力集中,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而且以数学家为榜样,渐渐形成规范的科学思想方法,实施创造性学习方法,大胆猜想,进攻难题。有的同学试着写“作品”,搞小发明,甚至于去证明世界数学难题,形成“数学热”的局面,从而为培养小小数学家打下基础,播下种子。

以中外数学家、数学工作者的高尚言行为实际材料,寓德育于数学科,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数学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和踏实作风,启迪学生喜爱数学的浓厚兴趣,致力于数学教育的改革和数学人才的培养。

论文作者:张延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实验论文_张延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