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设计工程与当代艺术

数字化设计工程与当代艺术

陈国俊[1]2003年在《数字化设计工程与当代艺术》文中提出从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为主要的方式。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和文本等媒体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数字化方面发展。 在21世纪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与艺术迅速融合,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工业产品的文化艺术和人文内涵比重也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并开始影响和改变我们已存在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新设计、新理念的不断出现,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交流,重新审视新技术所引发的新的艺术形式变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相关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艺术是社会的镜子。社会什么模样,艺术就该有所反映。当电脑和各种科技成为你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些视觉艺术工作者开始以电脑和数码科技取代纸和笔,诞生一种被广泛认可新艺术形式——数字艺术。 数码技术催生艺术与娱乐的革命,在视觉艺术领域,数码艺术能做比绘画更多的事情。数字时代生长的年轻一代更喜欢体验点击与艺术互动的快感。数码技术为新一代艺术家带来虚拟空间的无限可能,他们的创造超越了传统音乐、影视、小说的界限,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形成新兴的文化娱乐大产业。 一方面,和受市场制约的商业性数字技术公司相比,艺术家的实践有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学术性。用数字技术制造出更丰富、更奇特的视觉成果,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需求,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运用在纯视觉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它能将纯粹的个人视觉创造有效地转换成社会性的视觉产品,同时又能将社会中出现的视觉现象系统而有效地转换成个人视觉创造的资源。

王宝义[2]2007年在《架构数字化设计研究的平台》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信息社会,数字化技术介入越来越多的领域,改变了原先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使人类生活产生了日益显着的变化。艺术设计作为这个潮流中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的数字化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平台化也将成为数字艺术发展的热点。连通世界的INTERNET网络推动了世界信息的传递及在线艺术的发展,艺术家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跨地域的协同创作,这使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使艺术在创作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更加完善,形式也更加丰富。数字化技术正快速地向前发展,艺术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空间的同步合作,使艺术创作变得更自由。这种基于网络的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平台具有强大协作和沟通能力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阐述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平台的内涵,从数字化出发,论述了数字化艺术、数字化艺术的特点、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四大需求特征、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化优势、数字化在传统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作用、数字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从而引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需要建立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数字化平台,本文以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向为例重点阐述数字化工业设计研究平台的研究内容与框架、数字化设计研究平台的计算机模型,平台的核心是使用数字化软硬件技术整合设计资源,建立一系列为艺术设计服务的信息库,达到资源的异地共享,设计的异地、协同、并行与交互。数字化工业造型设计研究平台是以数字技术为切入点,把平台作为工业造型设计研究的重要基础,作为产品研发的支撑载体,作为工业造型设计研究人员培养的重要环境,从而增强工业造型设计对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的支撑能力,使工业造型设计成为推进新工业造型数字化的重要途径。

陈方昊[3]2018年在《当代语境下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构成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大背景下,本人发现当代的室内设计案例很多都存在缺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现象,造成了当代与传统的断裂;同时也有部分设计案例虽然是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帜,但是却仅仅在形式上直接照搬所谓的“中式风格”,没有任何创新的精神。本人认为如果当代的空间还在沿用几百年前甚至是上千年前的设计手法,那么这个空间将不具备现代性,也不符合当代的审美需求,更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空间功能的要求。材料如何使用是室内设计的基本问题,传统材料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使用则是本文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传统材料在当代如何运用的问题应该结合当代语境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以当代语境的视角来探讨传统材料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命题。论文共分为六章。首先,在第二章中,对传统材料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传统材料的感官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并分析传统材料在当代使用的一系列困境,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其次在第叁章中,深入分析当代语境的相关理论,以艺术设计思潮作为主线,分析当代语境的历史脉络,从传统的语境、现代主义的语境到后现代语境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中,总结出当代语境的特征:风格多元化的特征、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征、传统文化继承与新生的特征以及技术支撑下的创新性特征。在第四章中,把当代语境的理论观点介入到传统材料上来,提出在当代语境下传统材料的设计策略,并结合传统材料的设计风格语境、文化语境和技术语境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在第五章中,通过前文理论的分析,总结出在当代语境下传统材料构成语言:对比语言、夸张语言、情感语言、拼贴语言和隐喻语言,为传统材料在当代的创新运用提供一些方法和渠道。论文第六章为设计实践,以当代精品酒店的设计为例,运用论文总结出的一些设计策略和方法进行实践,并通过设计实践来进一步论证论文的观点。

董春波[4]2016年在《叁维数字化造型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提高,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雕塑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也随着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行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尽管如此,雕塑行业的设计方式和成型手段长期以来却无法脱离传统工艺的桎梏而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快速成型技术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同历史上摄影技术曾经对绘画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雕塑行业,3D打印等快速成型技术所体现出的应用优势,给很多人带来了恐慌和疑惑。针对计算机技术和3D打印对对雕塑艺术的渗透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发展历史出发,论述了叁维数字艺术是如何产生的。在此基础上,首先对叁维数字化造型的概念和内容作了详细阐述,明确了叁维数字化造型是指运用计算机叁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得到叁维虚拟模型数据,并导入叁维数字化成型设备来产生叁维实体的造型方式。然后分析了将叁维数字化设计和造型技术用于雕塑设计和创作中所体现的优势,总结出用叁维数字化造型技术进行雕塑创作应当具备的条件。叁维数字化造型技术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雕塑创作更加自由、成型更加快捷,具有非常高的技术、艺术和文化价值。然而新的技术出现,给某个行业带来新价值的同时,必定也会否定部分原先固有的价值,叁维数字化造型应用于雕塑创作中必定会给传统雕塑艺术带来一定冲击。本文对叁维数字化造型给雕塑艺术带来的影响做了具体分析。最后,通过论述技术以艺术的辩证性辩证关系,分析叁维数字化造型技术与雕塑艺术的关系,得出结论。叁维数字化造型技术虽然给雕塑艺术带来了新的造型方式、新的创作手段和造型语言,拓展了雕塑家的创作思维,并扩大了雕塑艺术的社会影响,拉近了大众与雕塑的距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但是却无法完全取代传统,传统工艺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当把新技术看作是对旧手段的补充,吸收和接纳新技术,与时代接轨,保持雕塑艺术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冷天翔[5]2011年在《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文中指出全球的发展正在从“工业-扩张”模式向着“信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复杂性理论范式正在取代简化还原的理论范式,在全球性数字化平台的整合下,一种新型社会——信息化社会已现雏形。计算机屏幕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绘图板,建筑专业基础大部分内容的面貌已经被新兴技术——以处理信息为主的工作方式、信息互联型社会和环境生态问题——所改变。文章回顾了建筑理论从简单性范式有意或无意地朝复杂性理论范式发展和转变的过程,指出建筑实践在数字化技术成熟起来之后才反映出理论上提出的复杂性原则,再次证明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详细阐释了早期数字先锋建筑师是部分解构建筑师转变而来,以及数字化技术逐渐泛化后出现对新型审美体验的追求和对技术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然后,本文继续讨论了数字技术应用于本土化的诸问题,提出了基于本土问题意识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发展道路。文章研究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从复杂性理论到建筑数字设计实践落实的几个关键结合点上,并从一些具体的实际操作策略的层面详细阐释当前建筑数字设计实践:第一,阐明了复杂性理论对于建筑学的重要启示意义,并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为当前数字化建筑设计构建了理论框架。本文指出复杂性理论重新审视主客辩证关系、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信息的重要作用,对建筑学有重要启示意义;并在详尽分析了当前建筑师对复杂性理论的接受程度和方式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框架包括叁条从微观到宏观的原则:双重逻辑原则、关联原则和全息原则。第二,提出了以复杂性理论为基础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发展方向。详细区分了传统设计方法与数字化的设计方法差异,提出未来的数字化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复杂性理论基础之上的。本文认为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方向是:更重视条件间的动态约束、更重视解决问题过程步骤(即算法)、更重视“人-机”智能系统结合。第叁,阐释了我国传统观念与复杂性理论的契合之处,为本土化的数字化建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提出我国传统观念与复杂性理论的两点契合之处——有机整体论和朴素生成论;同时指出传统观念的不足之处:不重视量化关系,不重视系统局部和单元的主体性。我国的传统观念为我们接受复杂性理论找到了本土化的联系点,为数字化技术解决本土化建筑问题提供了基础锚点。

吕杰锋[6]2002年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略论》文中指出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甚至几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都带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痕迹。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大量运用数码特技到我们在个人电脑中见到的应用程序界面,从我们沉醉其中的电子游戏到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Web页面,都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这种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的艺术设计活动就是计算机艺术设计。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特征,计算机艺术设计也形象地称为数字化艺术设计。 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做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逐渐成为艺术设计行业中越来越重要和广泛的讨论话题,但这种讨论往往是囿于技术性质的,更深层次的也只停留在欣赏和评价阶段,而缺乏对数字化艺术设讨创作原理和思想的深入分析、归纳、整理、总结,更勿论全面和创造性的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一位数字化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而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反应速度,同历史上任何一种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一样,艺术设计的过程总是由实现功能目的向追求美和价值发展的。所以我们在从事数字化艺术设计活动时往往首先考虑到技术解决方案,缺乏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时就不自觉地应用相邻领域如平面艺术设计、影视艺术设计的理论作为依据和指导。这种方法在数字化艺术设计发展的初期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有着自身独特性质的魅力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长期缺乏自己完善有力的理论体系,不树立适应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和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不将这些观念和思想引入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欣赏中去,数字化艺术设计就无法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模式和窠臼,无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魅力,难免陷入模仿和抄袭的困境,无法进一步的前进和深入,这无论是对数字化艺术设计本身还是对整个艺术设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视觉艺术产品必须遵循既定的美学原则,因为它是暗含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的。美学的内在含义与价值在于,它提供人们理解人生意义、展现生命存在即生命活动的场所和天地。因而,艺术的美本质便不仅是形式的美,而且是人文之美、人伦之美。”(李哲《对数码艺术的理性思考——数码艺术中关于美的讨论之二》)所以对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来说,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探索,不仅仅是承认并鼓励艺术形式和手法的多样性,而且也要探寻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寻找一种共通的创作方法和原则。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一个由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过程,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需要 艺术设计师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本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 目的。 本文第一章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史料,并详细的加以归纳分析, 试图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留下一些资料,并摸索出其发展的规律。 第二章则首次以数字化的特征定义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概念,列举了数字化艺术设 计包括的范畴。 第叁章试图借传统的艺术理论体系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体系进行了分析,搭建了数 字化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 第四章是对数字化艺术特征的分析。 第五章结合一般的视觉原理,挖掘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视觉规律,特别提出了数字 化艺术设计由于本身性质的不同而特有的视觉原理。 第六章是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规律、创作流程进行探索。 第七章以前文的论述为基础,展望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并为我国的数字 化艺术设计发展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伍晖虹[7]2013年在《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建筑设计实践呈现出跳跃式的变革,海外建筑设计的输入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力量。扎哈·哈迪德以中标广州大剧院项目而闻名中国,由此进入岭南人乃至国人的视野并与之结缘。本文梳理了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追述了扎哈·哈迪德的出身、教育和独特经历对其创作思想的形成之源,分析了扎哈·哈迪德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设计实践,探讨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等创作思想及其表现手法,总结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即“晰释复杂性”、非线性系统中的复杂性思维以及“不规则建筑的自然意向”之景观表达。“晰释复杂性”是哈迪德建筑创作的核心理念,是其设计的指导性原则;哈迪德以解决复杂性为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利用新材料、新设计技术、新形式等概念,面对各种挑战,扩充了建筑设计的成果总目、语言和内容;围绕非线性的复杂性思维,以参数化设计系统为核心,哈迪德以非线性、结构性、有机塑性为特征创造“超理性”的建筑形态,营造模糊而连续的复杂空间,划分动态的功能空间,诠释了“绘画性”建筑美学观;不规则建筑的自然意向贯穿于哈迪德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思想的建筑创作过程,设计中注重场地文脉的梳理与提炼,使场地建筑与城市文脉、场地肌理相互和谐交融;同时以动态的文脉观关注文脉的继承与发展,剔除毫无价值的文脉元素,挖掘有意义的影响因素,创造出新的城市建筑语汇,营造了崭新的城市建筑景观。文章重点剖析了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第一个方案实施完成作品——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实践,进一步探讨了哈迪德建筑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大剧院方案“圆润双砾”之设计立意构思,“双砾”意象之建筑与景观融合共生,“双砾”艺术与自然之地域文化表达,艺术化空间建构和结构成就建筑之美等,都体现了结合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和文化思想,以及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章结论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借鉴意义与启示。哈迪德的创新是建立在融合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对城市文化动态历史发展观认识之上的,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艺术与建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景观,以及科技与建筑等各种社会发展因素的开拓性建筑创作。哈迪德是开启一个时代新建筑语汇的先锋,为中国建筑设计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建筑创作设计理念的自我创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外建筑的融合与交流,中国本土特色建筑理论的建立,追求建筑风格与功能的统一,国人建筑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人、自然和建筑的有机整体建构,是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此,中国建筑师才能早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早日向世界展示中国设计的风采。

皇甫亚飞[8]2012年在《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数字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Zaha Hadid于2004年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她以独特的建筑语言和表现风格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对于动态形式的构成技巧与数字技术的驾轻就熟,使其建筑作品更加趋向于一件艺术作品。扎哈·哈迪德这种应用数字技术的设计也随之被评论界称之为“参数化主义”,但是数字化的建筑实践并非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是数字化信息集成下建筑设计方法与建造方式的革新。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建筑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由此引发了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建造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随着近年来扎哈事务所大量设计作品的实践与建造,扎哈·哈迪德运用数字化设计方法逐步实现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从媒体再现到本体生成的转变。论文通过对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数字化设计的典型实例进行剖析,从设计方法与建造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及如何数字协同平台下实现设计与建造的“无缝”对接,来深入探讨扎哈事务所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建筑实现的设计方法与建造模式,进而形成对当前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数字化建筑实现过程的大致认识。最后,笔者进行了一次自下而上的数字设计实践,并尝试从“文件到文件”的数字生成模式。

易昆[9]2012年在《浅谈新媒体时代的设计基础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通过高科技的发展与影响、高新技术的进步与新媒体的变革对当代艺术设计的悄然渗透正改变和扩展着当代艺术设计的领域与教育方式,以此阐述数字化设计、无纸化设计已成为当代艺术设计发展、设计基础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表达方式。

邬烈炎[10]2015年在《课程设计:建构实验性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份备课文本。在对艺术设计的极致性案例进行解读,对教学的现实情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学理的层面,呼唤实验性教学的出场,并从目标、资源、特征、设置、内容、方法、课案等方面,进行了构想、描述、实践、记录。结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实践,以对设计教学的设计,对课程形态的改革进行了较为实质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数字化设计工程与当代艺术[D]. 陈国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 架构数字化设计研究的平台[D]. 王宝义. 吉林大学. 2007

[3]. 当代语境下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构成语言研究[D]. 陈方昊.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4]. 叁维数字化造型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研究[D]. 董春波. 武汉纺织大学. 2016

[5].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D]. 冷天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6]. 数字化艺术设计略论[D]. 吕杰锋.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7]. 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研究[D]. 伍晖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8].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数字实现[D]. 皇甫亚飞. 天津大学. 2012

[9].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设计基础教育[J]. 易昆. 美术大观. 2012

[10]. 课程设计:建构实验性教学[J]. 邬烈炎.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标签:;  ;  ;  ;  ;  ;  ;  ;  ;  

数字化设计工程与当代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