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区域分析_电子商务论文

网络经济的区域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区域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1-0092-06

一、网络经济的区域性

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日致辞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时代已经到来了”。[1](pp.4-5)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应该说是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标志。诚然,互联网以其低成本进出入、快捷性、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正伴随着全球化的大潮席卷着全球的每个角落。在经济领域,其主要角色的扮演者——电子商务,或更广义的称谓——电子商业正在被已经实践或尚未实践的人们寄予着无穷的期望,有关电子商业在未来几年的预测数据也一次次地被刷新。

虽然电子商务被广泛地认为会带来全球商业活动的根本性变革,然而,到目前为止,它在地域上明显表现为“北美现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具体预测值有所不同,但人们总体上接受这样一个统计数字,那就是目前全球超过75%的在线交易发生在美国领土上。[2]其实,从上网人数也可以看出,在全世界的网络使用者中,来自美国、加拿大的人数占全部使用者的比重在2000年3月才第一次下降到50%以下,见表1。[3](pp.10-11)

表1 世界各地区上网人数(单位:百万人)

国家和地区 1999年3月2000年3月增长数增长%

非洲

1.1 2.6 1.5 136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27.0 68.941.9 155

欧洲 40.1 83.443.3 108

中东

0.9 1.9 1.0 111

加拿大及美国 97.0136.939.9

41

南美洲 5.3 10.7 5.4 102

另外,到2001年,从网络主机及其使用者和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等指标看,美国也占有绝对的优势,见表2。这些仅反映的是有形的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还不包括完善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相应的网络法律制度等等方面的区域性因素。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域性。

表2 2001年世界各地主机、使用者及计算机拥有量

因特网 个人计算机(预测值)

地区 

主机

每万人拥

因特网使用 每万人中使 拥有量

每百人拥

(万台) 有量(台) 者(千人) 用者(人) (千台) 有量(台)

非洲 27

3.47 6169.7

78.28 7841

1.10

美国106193728.74 142823 5014.91178000 62.50

亚洲 1081 29.96 150605

417.08132957 3.74

欧洲 1532 191.52 143920 1798.63148164 18.90

大洋洲273 876.91 9141 2938.88 11930 38.97

全世界 14163 233.44 492831 811.86822647 8.87

资料来源:根据ITU的统计数字整理而来,网址:http://www.itu.int/ITU-D/ict/statistics。

再者,电子商务根据其交易对象(产品或服务)、交易过程及销售实现过程又可分为多种方式,根据Choiet.al(1997)的模型,[4](pp.4-5)可以对电子商务作如下分类(见表3):

表3 电子商务的分类

类型产品或服务是否在线 交易过程是否在线 销售实现是否在线

1.纯电子商务是是  是

2.部分电子商务 是  否  是

3.部分电子商务 是  是  否

4.部分电子商务 否  是  是

5.部分电子商务 否  否  是

6.部分电子商务 否  是  否

7.部分电子商务 是  否  否

8.传统商务行为 否  否  否

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第一种交易对象、交易过程、销售实现方式都在线以外,其余6种(2-7)也都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显然它们不在线的环节必然要受下文所述生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或生产要素不完全可分性抑或产品与服务不完全可分性的影响。这还是仅从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所做的分析,如果考虑到整个商业过程——从研发到售后服务的一整套过程,区域性因素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从电子商务的市场策略来看,虽然一些跟踪分析网上交易者的调查报告指出,全球的网上消费者具有诸多明显的共同点,如年龄上相对年轻化、接受教育程度相对偏高、经济收入上处于中上层,对网络技术熟悉或从事相关行业,经常网上购物者对品牌与价位不如非网上购物者敏感等;甚至有人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成了一种产生于许多具有共性的网络消费者的世界性的文化,它完全独立于每个成员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传统特点,在该环境中,成员之间的共性要远大于他们与所处在同一地理位置的其他人之间的共性,然而,这种基于全球化的、产品与市场标准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理论或实践上强有力的支持。更多的研究却表明,网络消费者之间的差异要远多于共性,如对消费者上网心理动机的研究表明,有些人是为了寻找和实现自己的集体归属感,而有些人则刚好是受自己鲜于他人的个性化要求所驱使。对通过不同站点和他人分享信息与对自己的隐私而言,有些人认为前者更重要,而有些人更看重后者,就像携带随身听,有的人是为了不打扰别人,而有些人却是为了不被别人打扰。另外,在描述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时,常被人提到的是定制,因为通过网络实现的满足人们对产品差异需求的在线定制,并不会比原来按统一标准化生产所实现的产品或服务明显地增加成本。[5]但事实上,定制不仅意味着产品与服务的定制,也包含着为产品或服务销售实现所进行的市场策略的定制。[6]总之,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在信仰、态度、消费习惯、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内在的差异要远大于他们因共同上网消费而具有的外在的共性,因而,从电子商务的市场策略来看,差异性与地区性特点也是很明显的。

既然网络时代并没有真正实现“距离的消失”和“地理学的终结”,而且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又明显具有区域性的特征,那么,区域性因素对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适合网络时代特征的区域性因素也将成为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动力。不过,既然数字和网络经济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变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影响现实经济运行和挑战传统经济理论,并继续推动仍然具有加速趋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3](pp.2-3)而且电子商务也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革命,而是深刻影响传统商业流程,重塑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本身的深层次变革,[5]那么,网络时代的区域性因素也必将被赋予有别于传统区域性因素的新的内容。

二、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经济活动区域性分布基础理论的质疑

经济活动区域性分布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区域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传统经济活动区域性分布的基础理论认为,首先,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来看,自然禀赋的差异性是决定经济活动区域性分布的基础原因,区域性优势主要表现在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而形成的各地区在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其次,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来看,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成为决定经济活动区域性分布的内在原因。原来基于生产要素的可能的区域性优势,在经济活动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的推动下,产生了集中经济。集中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的空间内,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7](pp.56-57)这些极化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一方面形成了以极化点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体,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奠定了极化中心的区域性优势。最后,从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来看,空间距离成本则成为决定经济活动区域性分布的直接原因。空间距离的存在对基于自然禀赋的生产要素区域性优势和基于集中极化区的生产优势的发挥和实现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对区域性优势的依赖更加突出。

无论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将对传统经济和传统商务活动带来多大的冲击,但网络经济根植于传统经济,电子商务起源于传统商务活动却是毋庸置疑的;从集合论的角度看,网络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是一种交集关系,[8](pp.24-25)电子商务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商务活动这两个部分的结合,[9](pp.6-7)加之上述对网络经济区域性特点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适合网络时代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因素也不可能全部否定传统经济中的区域性因素;基于生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基础上的传统区域经济理论仍有其存在或部分存在的合理依据。

然而,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适合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的区域性因素的出现必将对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提出严峻的挑战。

首先,经济活动中“任务的富含信息的部分是更加可移动了”,[5](pp.620-621)这就会出现更多的不囿于传统区域经济因素的经济活动的离散化。

其次,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在后勤保证、企业内部协调与交流方面大大提高了,这种变化虽然对基于传统区域经济因素的有形产品的生产不会造成很大的变化,却大大削弱了无形产品生产对原来区域经济因素的依赖。

再次,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跨区、跨国界更加容易,也更加频繁了,边界控制,尤其是数字产品(或服务)交易行为的边界控制越来越难了,因此,针对这类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所要求的新的经济理论对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必将提出严峻的挑战。

最后,在全球网络时代,经济活动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甚至“基础设施”这一概念本身也发生了质变(如原来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可能是铁路、公路、电话网络,现在的基础设施却可能是光缆与大量在线的主机),同时,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越来越严格了。这时,适合网络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因素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域性因素了,原来基于要素禀赋与地理分布的基础设施在新的条件下就变成为“网络基础设施”和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权严加管理的“制度基础设施”了。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原来的区域经济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网络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的理论分析

既然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无法合理、完全地解释网络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那么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经济区域性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接近性仍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经济活动的地区化与集团化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广为引用的所谓“引力模式”即是其中的一种。贝克曼(Beckerman)在1956年分析欧共体(现在为欧盟)内部的贸易时,首先提出了该模式。艾德华·伊·利曼(Edward.E.Leamer)在分析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地理时也引用了这一模式,将之表述为表示i、j两地之间的贸易关系互动强度;表示i、j两地之间的距离;表示i、j两地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α、β是根据经验法估计的常数),并用该模式成功分析了1950-1999年这50年期间美加贸易量一直保持在美国贸易总量20%这一事实;还用该模式分析了1985年的前联邦德国与其贸易伙伴间贸易量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陈伯中在所著的《经济地理》一书中分析1963年意大利的贸易情况时,也使用了这一引力模式,并将之表述为表示i、j两地之间的互动强度,如两地之间的交通量;表示i、j两地之人口数;表示i、j两地之间的距离)。概括起来,所有运用引力模式来分析经济体之间距离的接近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时,无一例外是以如下论断作为前提的,即两点(两个经济体)之间拟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量与其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彼此间距离越远,它们之间越不容易发生经济关系。在上述论著中,大多讨论的是接近性对有形产品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如交通运输成本、通讯成本、产品的易腐烂性、淘汰、时尚款式的变化以及人们对长距离运输等待的不耐烦等)。而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是网络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那么,接近性对这些基于无形产品或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动的分布有何影响呢?

以知识和信息的传递问题为例,众所周知,许多有形产品(如成套设备)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其实物本身,另一方面,可能更多取决于与其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如何保证其正常运作以及日常的维修和更复杂的专业知识等等),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技术。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普及运用对知识和信息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大量的产品目录、使用手册、计划书、数据库、广告甚至图片形式的信息等的传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而轻易地跨越距离的障碍,宽带互联网甚至可以支持电视电话会议。但是,借助于互联网这种相对快捷、低成本的传播方式所传播的信息与知识,只能是简单的、可准确整理的、通过表达符号(如文字、图形等)本身即可以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对于大量的其他信息,比如基于环境的、上下文的信息,复杂的、无法准确以符号形式表示的信息、基于体验的知识和信息等等,是无法通过互联网来准确传输的,对它们来说,接近性仍然是必要的。而随着市场现象的不断变化,随着更多新产品的涌现,新技术的投入运用,需要传送的富有价值的信息将更多趋向于后一种信息。由此看来,接近性作为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即使在网络时代,仍有其存在的依据。

(二)智力性和创新性的经济活动经常是集群性的

硅谷的成功早巳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努力创建自己的“硅谷”,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出现第二个硅谷;同样,互联网国际性的本质并没有使真正盈利的网络公司遍及全球,反而大多集中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洛杉矶和其他国家的中心城区。经济全球化到目前还没有动摇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些经济活动的集群性分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首先,智力性和创新性活动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创新性的文化环境,集群性有助于创新性个体之间的交流(这对智力性和创新性的经济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互联网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其次是影响力,这些智力性和创新性中心的存在会产生巨大的“吸聚作用”,不仅能引起政府、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投资公司等的关注,更能吸引更多的智力性和创新性群体的加入;再者,从管理、金融服务、劳动力的招募和使用成本来看,这些智力性和创新性中心的存在是经济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国际性虽然的确能带来智力性和创新性经济活动成果和影响的国际化传播,但却有可能使这种经济活动的生产更趋于区域性。

(三)理解和信任的决定性力量以及接近性对理解和信任的影响

在经济活动领域,对所传达的经济信息的正确理解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充分信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确的理解和充分的信任是一种深层次的、极富价值的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之间建立深入的、富有价值的联系是要耗费大量的成本的,而且为建立这些联系,人们之间相互传递的信息本身也应该是富有价值的(如网络业的发展不可能取代国家领导人的互访。从个人和企业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中国的关系学理解起来有些贬义色彩,但在这里却能说明问题)。互联网可以让人们实现高效率的联系与信息的传送,但这本身却违背了联系的经济学规律。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它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快捷的联系,迅速传递信息,但在低成本建立联系、传递信息的同时(我们先不讨论有些信息根本无法通过它传播这一事实),也破坏了联系的价值(甚至也破坏了其传递某些信息的价值),或者说使这种联系的价值降到了最低点。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参考消息》2002年5月23日一篇转载的文章《因特网是造谣机器》中指出:从中学生的玩笑到受操纵的宣传,再加上广告冲击,因特网上充满了胡言乱语,因特网已变成了谣言垃圾箱。这个垃圾箱已开始使人们怀疑网络先驱们所希望的开放性和自由的网络原则。

另外,从理解与信任的角度来看,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解与信任来自于能为交易各方创造低成本实施机会的多重联系之中,[10]理解与信任也来自于各方能对彼此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度能够有保证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理解与信任对人们之间联系的价值含量有更高的要求。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们通过互联网建立的联系是低价值、低质量的,更不用提能通过互联网建立高质量的理解与信任了。因此,即使在网络时代,建立在传统接近性基础上的理解和信任仍将是人们建立深入的、富有价值的联系的主要渠道,而这在经济活动的分布上将以区域性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跨区域交易成本(空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经济活动的离散性,却有可能更进一步增加经济活动的区域性

关于这一点,在“智力性和创新性的经济活动经常是集群性的”部分的讨论中已稍有涉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确实可以带来空间交易成本的降低,而且还会带来经济活动以下几方面的变化:(1)生产的多样化(源于个性化和定制);(2)更精细的劳动力分工(源于多样化);(3)生产过程中常规的中间协调性任务的自动化。[10]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经济活动离散化还是集群化分布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市场本身。空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互联网所带来的经济活动三方面的变化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活动向哪一种分布方式倾斜。例如,跨区域交易成本(空间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可能带来经济活动中流通、消费环节的离散化,但却可能导致生产环节的集中和区域化;常规性的中间协调性任务的自动化会带来经济活动的离散化,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在网络经济环境中,随着市场现象的不断变化,随着更多新产品的涌现,新技术的投入运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中间协调性任务更多的将是复杂的、非常规性的。而对生产的多样化(源于个性化和定制)和生产过程中更精细的劳动力分工(源于多样化)来说,经济活动的分布将取决于联系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知识和信息的形式,如果是基于环境的或上下文的信息、复杂的和无法准确以符号形式表示的信息、基于体验的信息等时,无疑经济活动的集中和区域性将成为必然。

收稿日期:2003-10-08

标签:;  ;  ;  ;  ;  ;  ;  ;  

网络经济的区域分析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