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_师玉环

血糖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_师玉环

师玉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检验科 161000

【摘 要】血糖主要是指血中葡萄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全身各组织都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尤其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几乎不合成糖原,也几乎没有糖原储存,因此必须由血液不断提供葡萄糖。本文针对血糖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以期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糖测定;临床意义

糖类的营养价值主要是供给能量,此外糖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正常人体内糖代谢的核心在于维持相对恒定的血糖浓度[1]。糖代谢紊乱的重要临床特征是血糖浓度过高,即高血糖症;以及血糖浓度过低,即低血糖症。

1血糖测定

1.1检验方法

包括葡萄糖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等。

1.2检验项目

1.2.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测定:FPG是指至少8h不摄入含热量食物后的血浆葡萄糖含量。参考值:酶法3.3~5.6mmol/L;邻甲苯胺法:3.9~6.4mmol/L[2]。

1.2.2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标准馒头餐试验。

(1)空腹血糖偏高但尚在正常范围而疑为糖尿病者应作OGTT,方法是:空腹抽血后立即进食75g葡萄糖(或标准馒头2个),进食后0.5h、lh、2h、3h分别抽血检测血糖(或简化为餐后lh、2h抽血)。OGTT法对诊断糖尿病极为重要,正常人服葡萄糖后几乎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迅速上升,服葡萄糖后30~60min血浆血糖浓度达到高峰,但血糖最高值一般不超过ll.1mmol/L,以后血糖迅速下降,在1.5~2h下降接近正常水平。服糖后胰岛素分泌的增减也与血糖呈平行波动曲线。

(2)餐后血糖若大于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餐后血糖在7.0~11.1mmol/L之间,为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临床上,若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影响吸收,可做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

1.3影响因素

1.3.1血液采集可以为毛细管全血、静脉全血、静脉血浆和毛细血管血浆样本。采集毛细血管血液,要注意血液循环是否良好,指尖是否温暖。抽取静脉血,不可压迫静脉太紧。

1.3.2早晨空腹血液采集应于上午7:00~8:O0,餐后样本采集在餐后l~2h。

1.3.3室温下,静脉血血糖浓度每小时可减少0.33mmol/L(6mg/dl),与初浓度无关。4℃条件下放置2h有轻度下降,24h后降低大约20%[3]。

1.3.4葡萄糖耐量试验前饮食:过分限制碳水化物饮食可使糖耐量减低,故试验前应摄入定量的碳水化物,每日为200~300g,至少3d,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应延长碳水化合物的准备时间,为1~2周[4]。试验前应禁食10~16h,允许饮水,试验前一天起禁饮咖啡、茶、酒和吸烟。

1.3.5体力活动:长期卧床患者因不活动可使糖耐量受损;试验前剧烈活动可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但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升血糖物质的释放,致血糖升高,故试验期患者应静坐或静卧休息至少30分钟。

1.3.6精神因素:情绪激动可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试验期间应避免精神刺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7疾病和创伤: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及烧伤等均属应激状态,可使血糖暂时升高,糖耐量减低,称应激性高血糖,故需病愈后恢复正常活动时再做此试验。

1.3.8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可产生某些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致使糖耐量异常,产生糖尿病症群[5]。过度肥胖也可使糖耐量降低。

1.3.9药物:许多药物可使葡萄糖耐量降低,故在试验前应停药,如烟酸、噻嗪类利尿剂、水杨酸钠等应至少停用3~4d,口服避孕药应停用一周。

2临床意义

2.1血糖升高

2.1.1糖耐量异常(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

(1)IGT:糖耐量异常是正常血糖向糖尿病发展的中间过度阶段,患者餐后2h血糖(或服糖后2h血糖)数值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其空腹血糖可为正常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这一阶段患者同时存在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在1型糖尿病患者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往往不易被人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此阶段可持续数年之久,在此阶段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病情逆转。所以此阶段患者有时化验血糖正常,而有时化验血糖升高,其变化多与饮食、运动、精神因素以及疾病、外伤等应激状况有关。患者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一些患者可有餐前低血糖症状。此阶段患者多因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需进一步行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以协助确诊。

(2)IFG:空腹血糖受损也是正常血糖向糖尿病发展的中间过度阶段,患者空腹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而餐后2h血糖(或服糖后2h血糖)正常,它与糖耐量异常具有同等的意义。

2.1.2糖尿病

在平静生活状态下反复两次以上化验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若患者处于外伤、手术、严重感染等严重疾病时,需待疾病治愈后再行糖耐量检查以明确诊断。

(1)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变化较快,多于半年之内迅速发展,血糖持续升高并出现严重代谢紊乱的症状(如酮症酸中毒等)。在初发的糖尿病患者,检测其 HbA1c(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判断其血糖升高的速度,若HbAlc低于其血糖的相应水平,则说明其发病时间短,血糖升高较快;若HbA1c与其血糖水平相当,则说明其发病时间长,血糖为缓慢升高。

(2)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隐匿性缓慢升高,早期其血糖随患者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改变时而升高,时而正常,其血糖升高变化经过糖耐量低减(IGT)或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阶段逐渐进展至糖尿病阶段。多数高血糖患者属于此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有助于明确诊断。

(3)妊娠期糖尿病:这部分患者产后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在分娩6周后应重新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以明确分类。

2.2血糖降低

2.2.1功能性低血糖

(1)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者。多在早餐后l.5~3h发作,晨间空腹时不发作,午餐及晚餐后较少发作。可自行缓解或服糖后缓解,此类低血糖症多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病程虽长,但无进行性发展。

(2)倾倒综合征:胃切除后摄食性低血糖,患者因胃切除术而引起餐后葡萄糖吸收过快,强烈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症。

2.2.2器质性低血糖

(1)胰岛素分泌功能亢进:①胰岛素瘤和胰岛B细胞增生:患者若低血糖明确而同时其血浆胰岛素值≥18pmol/L,则可疑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临床上常用血胰岛素(μU/ml)与血糖(mg/dl)的比值作为低血糖症鉴别诊断的依据,正常人比值应低于0.3,而胰岛素瘤患者比值常明显高于0.3。血糖低于50mg/dl时可计算此比值,血糖不低而此比值高于0.3则无临床意义。②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本病患者体内血浆抗胰岛素抗体或抗胰岛素受体抗体活性过高,导致自发低血糖症。当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时,胰岛素不能发挥降糖作用,即出现高血糖,高血糖进一步刺激胰岛B

(下转第10页)

论文作者:师玉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4

标签:;  ;  ;  ;  ;  ;  ;  ;  

血糖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_师玉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