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而有礼”:《论语》“直”义之核心论文

“直而有礼”:《论语》“直”义之核心论文

“直而有礼”:《论语》“直”义之核心

黄晓娟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 《论语》一书中关于孔子言及“直”多矣,实则一分为三:其一,孔子将前代所论之“直”作为一种品德的褒赞;其二,孔子认识并提出了正直之“直”在行为上可能产生的攻讦他人等问题;其三,孔子在因循基础上的发挥,即“直而好学”“直而有礼”“质直好义”,这主要是对问题的回应,目的是为了约束常人因正直之“直”可能带来的攻讦他人等恶劣行为。孔子提出的“直而好学”之“学”指向的是“礼”,是以“直而有礼”才是关键。

关键词: 论语;孔子;直而有礼

引言

不论在何时何地,华夏始终保持着对正直品德的尊崇,“直”如正直、刚直等一直以来是个人修养、人物评价等重要原则之一。《周易》《尚书》等典籍中已有“直”的身影,而《论语》中,孔子及弟子言及直德处亦是不少,孔子同样尊崇直德,对于直德有自己的见地。

学界已有学者关注到了《论语》中“直”的问题,释其直义者有之,通常解释为正直、直爽、率直等义;围绕人性论和认识论从伦理、哲学角度进行发微者有之;将直义与其他范畴联系以发挥多重意蕴分析者有之,如直与仁、直与学等;从各种范畴下统摄孔子正直道义观者有之;从文学角度观照孔子论直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者有之。总的来看,是将“直”铺开叙述,各面开花。而“父子相隐”章甚至成为了论证对象,在论争中学者们侧重于隐瞒与正直行为的关系,试图去解释“直”与“隐”的合理性。总的来看,学界对于直义阐发主要集中在哲学、伦理、经学等层面,且已有了丰硕之成果。

在借鉴前人文章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梳理出孔子论“直”的核心问题所在,从三个角度去观照“孔子论直”。将其放入历史中考察,以此得出“直”的字义流变;其次,从《论语》出发,梳理孔子本人的思想系统中对于“直”的因循、提出的问题;再次,说明孔子对于“直”之新创造。

一、孔子之前典籍关于“直”义的阐释

“直”字早已出现在先秦经典中。梳理“直”字在《周易》《尚书》《诗经》《老子》等书中出现的情况,“直”已渐渐脱离本义,成为人的一种品德“正直”之意。

(一)测量之“直”

“直”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出现,意为测量:“从目上一竖,会以目视悬,测得直立之意”[1]。《说文解字·乚部》解释为:“直,正见也。从十目乚。”段玉裁注:“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申之义也。见之审则必能矫其枉。故曰正曲为直。”[2]直从目从l,从目光看去笔直不曲以测端正。所以“直”字义本为测量直否,后与事物不弯曲、笔直形态有关,《诗经·小雅·都人士》《诗经·大雅·绵》《诗经·魏风·伐檀》《尚书·洪范》等皆有所提及。

(二)品德之“直”

从“直”字的本义引申出了其他意义,可看出正直是一种必要的品德。

HPV是一组双股DNA病毒,目前确定的HPV型别约有200余种,其中约40余种可感染人类[3]。依据HPV型别与癌发生危险性的高低分为低危型HPV与高危型HPV[4]。然而,90%发生HPV感染的女性可自然清除,只有少部分发生持续感染,进而进展为可检出的宫颈癌前病变,此过程通常需要数十年。因宫颈癌的病因明确,一级和二级预防技术也很成熟,宫颈癌正成为可防可控的疾病。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主要是注射HPV疫苗,运用安全有效的HPV疫苗可从根本上阻断HPV传播,是最有效的宫颈癌预防措施,而HPV预防性疫苗不含病毒DNA,无传染性,因此不会引发因接种疫苗而导致的HPV感染[5]。

目前,测定氯霉素残留量的方法有酶联免疫法(ELISA)[7]、气相色谱法(GC)[8]、气质联用法(GC-MS)[9-10]、液质联用法(LC-MS)[10-19]和液相色谱法(LC)[20-22]、毛细管电泳法[23]等多种方法。ELISA法和毛细血管法快速简单,但只适合初筛,灵敏度低,无法做限量验证。质谱检测精确,但耗时长,样品前处理复杂,检测成本过高,不宜推广。当前的HPLC法由于样品处理繁琐,误差较大限制了方法的通用性。因此,本研究开发一种简单快捷、经济适用性强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蜂蜜中的氯霉素方法,为快速测定饲用蜂蜜氯霉素含量奠定理论指导作用,也为畜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尚书·舜典》)[4] 276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洪范》)[4] 403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尚书·洪范》)[4] 404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诗·鄘风·定之方中》)[5] 667

气瓶充装站原料储罐介质具有令人窒息、易燃、易爆、腐蚀等危险性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无法有效靠近。GB/T 18442.6—2011《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6部分:安全防护》和GB 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对远程紧急切断系统具有严格的要求。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诗·郑风·羔裘》)[5] 718

靖共尔位,正直是与。(《诗·小雅·小明》)[5] 997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诗·大雅·崧高》)[5] 1223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7] 632

总之,《周易》《尚书》《诗经》对于“直”的叙述都主要在于人的行事和品德层面,要求为人正直,且要求对象主要是统治者。

(三)“直”应该是正直并且不苛待他人

《老子》一书谈及到的“直”字之处也值得关注,主要有三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6] 1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6] 28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6] 36

用 9mL3-甲氧基丙胺吸收 1.5g~1.6g的 CO2后,加入1mL含14C的正十六烷标准溶液,再与9mL的自配闪烁液/PE闪烁液配制两个加标样品。将配制好的样品分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为两个星期。测量结果表明,自配闪烁液和PE闪烁液一样,具有良好的测量稳定性。

在老子看来,在人性中的“直”并不代表放肆,换言之,“直”容易走向放肆,人不再有正直的品德,仅存“直”而无“正”,这种观点应当予以注意。

出生率低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我国一直以来奉行计划生育的政策,长期的计划生育会影响到国民的生育意愿,从而使得生育率持续走低,直接加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全面放开“一胎政策”,实施“二孩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民众多生,可以有效解决少子问题,提高出生率,从而使人口结构得到改观[7]。

二、孔子对于“直”的认识

孔子继承前代对于“直”的认知,“直”已不仅是事物状态,又是作为正直品德为人所必需。此外,孔子认为在行事上也要求直以待人。在此基础上,孔子也同老子一样发现了正直之“直”在行事上存在的问题,人如果仅仅只有性直的一面,尤其是行事上一味地直以对人,那么无疑会模糊“直”的界限变成恶意攻讦他人。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孔子给出了解答,蕴含智慧。

《老子》一书八十一章,虽只三章谈及“直”义,但于前代有新的发挥之处。老子虽仍从事物笔直状态出发,但其论述正直之德时认为人应当内在正直而在外表现为不可放肆、可随外界变化而变化,并且已经发现刚直可能会冒犯他人的问题。“直”的内在之质没有改变,表现形式却已不同。

(一)孔子对于前代论“直”的继承

《论语》一书共有十五章提及“直”,继承的一面包括:

1) 故障降速功能。主机运行过程中,当安保控制模块检测到故障降速故障时,即刻输出声光报警,同时通过CAN网络将故障降速信号发送至电控系统LCU、DCU和遥控控制模块。当控制部位在集控台时,由遥控控制模块向DCU发送指令,使主机转速降至设定值;当控制部位在机旁时,由DCU直接控制,使主机转速降至设定值。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7] 63

“恶讦以为直者”,讦有斥责揭发之意,说明了直以待人容易失去分寸,“直道事人”同样如此,变成言语刻薄相欺,这就失去了正直存在的意义。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7] 234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7] 511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7] 657

孔子仍然强调正直品德的重要性,将其提升到了天生高度,人生来就具有正直德性,要求为政者举正直之人用之,择正直之友。孔子围绕正直品德而发挥,这与前代并无太大变化。此外,在行事上,孔子也要求“直”。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7] 201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7] 509

那天,齐海峰刚到办公室,门便从外面推开了。一个瘦削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客客气气地叫了一声:“齐主任。”

从图2可以看出,感官评分随D-异抗坏血酸钠的添加量增加而提高;添加量在0.6% 时感官评分最高,所以在正交试验中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的选择水平为:0.4%、0.5%、0.6%。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7] 617

说明在先秦已开始重视“直”,将其称之为德,总而言之是要求为人须正,行事要直。所以先秦时代古人要求在教育中也要将正直之德传授下去,“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舜典》)[4] 276

虚假的“乞诸其邻而与之”是伪直的行径,故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评“孰谓微生高直”章认为“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屈,非为直人……不为直者,乞诸其邻而冒为己物以与人,人知与之为微生,而不知为邻,所以不得为直”。[7] 201虚伪的以德报怨行为同样会陷入“直”的另一面——伪,故而要求以直报怨。所以孔子赞扬的是史鱼的直谏之行,围绕人行为上的“直”,孔子强调品德与行为一致。孔子种种言论表明,他要求人有正直之德,行事上也应如此。

(二)孔子于继承后的发扬

1.发现只论“直”存在问题

孔子发现仅仅谈论人应该正直是有问题的。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7] 30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7] 696

联系老子所言“直而不肆”,“狂”与“愚”明显属于民之“三疾”,且与“直”紧密联系。“古之愚也直”,愚者不明是非但径自直行,说明单论“直”就有问题。将民之疾与“直”联系,这绝非是夸赞。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7] 707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7] 715

电子商务类课程与互联网行业密切相关,知识和案例通常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在课程中引入创业知识和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真实感,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电子商务类课程偏重理论,抽象理论离实际应用间隔,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与“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可以减少从学习到实践的中间环节。

老子已经发现了“直有肆”的问题,提出“直而无肆”,孔子则进一步地将“狂”与“直”“愚”与“直”“讦”与“直”“直道事人而见黜”等问题进行了叙述。其实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单单强调“直”不可,如《左传·成公十五年》:“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8]若人仅仅是好直言相见,恐有灾祸,单论“直”不可。可见,孔子一方面对正直之德进行褒扬,一方面也强调正直之“直”所隐含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用“直”叙述民之疾,隐隐指出了只强调“直”的弊端。

2.以“学”“礼”“好义”等概念规范“直”

孔子不仅仅是发现了问题,他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思考。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7] 29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颜渊》)[7] 507

学与礼紧密联系着,礼又处极为重要地位,孔子所言“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与“直而无礼则绞”也说明其赞同“直而有礼”。在莽撞行事已经受到了质疑的情况下,孔子要求君子在直以待人基础上必学礼然后知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国健康事业稳步发展。药品治疗是保障公民健康的重要措施,用药错误的发生不仅侵犯患者的健康权,而且极易导致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因此,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率始终是医院对患者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利用多事件分析框架法找出导致用药错误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有效降低用药错误事件的发生、健全医院管理制度提出建议。

面对“直”带来的问题,孔子提出了“学”“礼”“好义”等概念来规范“直”,“狂”与“直”“愚”与“直”“讦”与“直”等就是因为没有约束而导致的泛滥。正直应当是一种品德,但是具体到行为上可能存在不适宜之处,过分地强调“直”的行为反有损害。

本文所设计的防错系统可能会发生故障,使其防错功能不能正常实现,甚至出现误判率很高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本系统可靠性分析并采取措施提高可靠性。

这些表明孔子对于“直”义有着深切的考量。一方面他继承了前代对于正直之德性的看法,故而认为人的本质还是应当以“直”为主,但也发现了其在行为上的种种弊端——直而不正,故而提出“学”“礼”等加以约束。达到“质直而好义”之目的,义之谓适宜之宜,朱熹认为是“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9],这是一种最终结果,而从达到方法的层面上看,是“学”和“礼”。

三、“直”的归宿:“直而有礼”

不论如何评价,“直”作为品德确有积极意义。孔子并不反对人有正直的品格,但所提出的关于直之行为的种种问题也存在,从而导致了“直而不正”,此乃一味过分地强调“直”的危害。因此,他在正直之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礼”等规范,其中“学”的指向是“礼”,即通过后天学习达到“直而有礼”。这就可以解释原本令人费解的一章。

形心是图形目标的几何中心,被认为是可以平衡波形形状的存在于回波中的一个虚拟的点,通常采用形心识别算法获取形心,因此,对于激光回波电压波形而言,脉冲波形的形心[16]计算表达式为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周易·坤卦》)[3]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7] 536

在这章中,作为“隐”与“直”明显冲突,孔子却认为“直在其中矣”。实际上,孔子提出的“直而好学”和“直而有礼”的观点与“不学诗,无以言”与“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是相通的,因为都包含了礼仪的规范,孔子所言“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7] 155,事亲是听之顺之,“隐”之行为也就顺理成章①。孔子在吸收前代“直”德之性基础上,又强调以“礼”养“直”。其“礼”以仁为本,仁之本又在孝,此可解释“子为父隐”为“直”。

(一)“直而好学”之指向:“礼”

如果将《论语》中“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与“直而无礼则绞”二章比较,问题弊端都在于“绞”。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解释“直而无礼则绞”的“绞”是绞刺、冒犯他人之意;在解释“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句时则点明“盖礼义皆需学以成也”[7] 290,688。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对于“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一句中,将“绞”释为急切义,“如父攘羊而子证之”,并译为“好直而不好学,其蔽急切不通情”[10],这是因为急切证父不得礼且不通情理。是以,“直而好学”的指向是“不绞刺”,即不会冒犯他人,这就说明“学”的指向应当是“礼”,唯有学礼之后才会“不绞”。

事实上,孔子十分注意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后天的积累,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7] 636。学的内容很是宽泛,其中“学”有学习礼仪的要求。

(公西华)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7] 469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7] 609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7] 668

宗庙、俎豆之事就是礼仪之事,必须学礼才可成为君子,“不学礼,无以立”直接点明学礼的重要性。

孔子也教授弟子礼仪。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7] 274

刘宝楠:“文谓《诗》《书》、礼、乐。”在学习的内容中,礼是不可或缺的,君子必须学礼。再如: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7] 437

无论野人君子谁先谁后,都需要学习礼乐。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7] 439

《论语正义》曰:“礼无本不礼,无文不行”,在对内质的追求中,礼与质并驾齐驱,君子处处有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7] 504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7] 688

那么既然君子需要“好直而好学”,以礼约束自己才不会陷入言行刻薄的弊端。这于前之经典,又有了新的含义。在这之前虽强调“直”作为一种品德的重要性,却未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达到“直”的方法——学,而孔子切实地提出了。“学”的指向又是“礼”,是以“直而有礼”之“礼”成为关于正直之“直”的落脚点。

近年来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心肌缺血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其病因为血流不畅、气机不畅、心脉瘀阻、气血两虚,导致心肌缺血。瓜蒌薤白桂枝汤是中医临床用于心肌缺血的常用方剂,主要成分为:水蛭粉、瓜蒌、白术、枳壳、半夏、薤白、黄芪、葛根、丹参。水蛭粉可防止血栓的发生;瓜蒌,半夏可降低血压,消除湿气;枳壳可扩血管;黄芪可补气利尿;葛根可抑制血小板的集聚;薤白具有温通心阳的效果,所以瓜蒌薤白桂枝汤可加强患者抵抗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的能力[5]。

(二)“直”最终落脚点:“直而有礼”

在前代对于品格之直已是多有重视的基础上,孔子提出的“直而无礼则绞”,是新的认识,也是对于“好直而不好学则绞”的总结。进一步,他明确地提出了“直而有礼”。实则关于“礼”的思想和“直”的思想前代俱已提出,孔子将二者融为一体,“直而有礼”是因循,亦是创造。

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11]

子游作为孔子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不顾及他人任意而行是夷狄之道,而礼道则不同,那么这说明仅仅是“直情”是不够的,他将“直情”与“礼道”对比,就表明了君子必须直情有礼。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8] 4359

此乃季札观乐之语。季札与孔子同时代,同样认为“直”德之人应慎重行事,不可倨傲。不可倨傲,则是以礼规范,是施政者不可不具备的素质。

冬十有一月公薨。疏:僖元年传曰:讳国恶,礼也。以仲尼之善董狐,知为史必须直也。以丘明之礼讳恶,知为史又当讳也。(《左传·隐公十一年》)[8] 3767

因董狐直书“赵盾弑君”,所以孔子称他为“良史”,但是此处讳国恶,作为史官虽有秉笔直书的指责,在这种情况之下亦要以礼约之,应当隐之。此外,西汉《大戴礼记》亦有: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有说我则愿也;莫我说,苟吾自说也。[12]

作为孔门之经典的《礼记》是不断流变而至汉朝的,“直行而取礼”,即孔子所言之“直而有礼”。而班固《汉书》承接的是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 41与“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7] 632,所以在《汉书·货殖列传》中言及: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13]同样认为“直道”与“德礼”相结合,才有“三代之直道”。

孔子将“直”的行为与礼结合,但是“礼”和“直”之间似乎是有矛盾的,导致君子有“不直”的行为。就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章,隐瞒的行为本就不是正直之人应当做的,这句话本就说明“隐”是不正直之事,但孔子强调“直在其中矣”,这就说明了“直”一定有礼的约束。但面对国家危亡之时,孔子更为侧重“直”,哪怕于义不合。实则礼之来源与父子血缘关系有关,如果打破这种天然血缘关系,那么“亲亲、尊尊”之礼就成无根之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强调内有“质直”,外有礼仪规范,遂为“质直而好义”,而礼仪规范在正常情况下应当存在。总之,因为有礼的规范,君子正直品德适宜地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就可以避免攻讦之弊。

与前代相比,孔子更为具体地为“直”补充了内容,“直”首先是一种品德,也具体体现在为人行事上的“直行”。但是仅仅有此是不足的,“直以待人”若把握不了分寸就不再属于正直的范围,则迈入绞刺攻讦他人,是以分寸的把握在于“礼”。这与前代仅仅提及正直品格又更进了一步。

四、结语

通过梳理“直”的流变,从《周易》等典籍中已经出现有事物状态之“直”和正直之“直”,并且正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品德;《老子》一书略微提到了行为上应当“直而不肆”,说明至少老子已经发现了“直”在行事上的问题;至孔子,一方面真实珍视正直品德,一方面却对由此带来的攻讦行为忧心忡忡,因为“直”很容易地在行为上有失分寸,易成弊端。孔子的“直而好学”与“直而有礼”思想就是在这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学”的内容指向了“礼”,“直而有礼”成为了解决之道,它要求君子文质彬彬,除了要有质直的一面,也不可放肆行事。

注释:

①“父子相隐”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等等,学者论述颇多,本文仅侧重于“直”与“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中舒,彭裕商.甲骨文字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1385.

[2] 许慎.说文解字注[M] .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34.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32.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5]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王弼.诸子集成·老子道德经[M] .上海:上海书店,1986:12.

[7] 刘宝楠.论语正义[M] .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8]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4156.

[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39.

[10] 钱穆.论语新解[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25.

[1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2824.

[12]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 .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92.

[13] 班固.点校本二十四史·汉书[M] .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3680.

Integrity and Politenes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uang Xiaoju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6,China)

Abstract: In the book"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bout Confucius and"straight",in fact,it is divided into three:First,Confucius regards the"straight"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s a kind of praise;second,Confucius know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of"straight"in the act of attacking others and others;thirdly,Confucius played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s of the law,that is,"straight and eager to learn","straight and courteous"and"righteous and good",this is mainly It is a response to the problem.That is,"straight and studious","straight and courteous"and"straight and righteous".This is mainly a response to the problem.Its purpose is to restrain people from criticizing others and other bad acts that may be brought about by honest"straightforward".His"straight and eager to learn"refers to"courtesy",which is the key.

Key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ntegrity;Confucius;politeness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084(2019)03-0092-06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9.03.019

收稿日期: 2018-11-12

作者简介: 黄晓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标签:;  ;  ;  ;  

“直而有礼”:《论语》“直”义之核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