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论文_李晶玉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论文_李晶玉

黑龙江省顺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场所的延伸和作业方式的改变,造成质量管理过程中信息的丢失及传递延迟等问题。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不同阶段质量要求的不同,构建了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事前指导性质量管理、过程控制性质量管理和事后总结性质量管理的三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并且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施工生产场所的质量管理要求,提出基于BIM技术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为如何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理效率和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开辟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

1导言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一直采用的施工类型为较为传统的粗放型建筑模式。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臻完善,装配式建筑越加受到重视,作为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主要区别,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场所不仅仅是在工地,其施工场所已经延伸到工厂。正是因为施工场所的延伸,质量管理变得更复杂,由传统的施工现场单一质量管理转变为现在的工厂、工地两方面的质量管理。

2基于BIM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优势

2.1BIM技术提升了质量管理效率

传统项目信息表达方式通过纸质存储传递,使各参与方信息存储和沟通相对不便,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装配式建筑构配件的位置、尺寸都非常精确,如果通过二维图纸传递建筑信息,一方面图纸众多,组织查找困难;另一方面二维图纸作为信息载体,不够直观理解,很可能影响建筑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BIM通过构建的数字化信息模型,三维可视化,简单易“懂”,可以将其中的关键信息用三维模型展示,将为构件加工、安装提供准确尺寸,避免因信息误解产生的质量隐患。同时BIM技术可以协同设计、协同管理,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信息传递平台,使质量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提升质量管理效率。

2.2BIM技术可明确质量责任追溯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过程中充分与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将施工过程中用到的物料、构配件等质量信息,通过RIFD等传感器或二维码等,可对现场施工作业产品进行追踪、记录和分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了人为干预造成的质量问题,增强了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明确质量责任。

2.3对现场质量做到实时有效控制

在BIM模型应用于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将现场出现的问题加以记录,并通过网络实时反映到BIM模型中,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BIM模型随时查看现场质量情况,实时掌握现场施工的不确定因素,做到对制造工厂以及装配现场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工程质量实时动态监控,做到对重大质量问题的规避。BIM模型作为整体和局部质量信息的载体,使项目进行质量动态控制和过程控制变得更加简易。

2.4利于总承包管理单位对分包单位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下,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需要对各装配分包商的分包工程质量承担连带责任,并对分包单位分包的装配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负责各分包单位之间的装配工程质量协调。BIM技术的介入,为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提供了统一的质量管理平台,降低了总承包单位的管理难度,提高建筑总体装配质量。

3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BIM措施

3.1信息措施

BIM模型是以数据信息为支撑建立的,所以模型中存储有大量的信息集合,在信息集合中快速地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构件进行准确定位,需要对施工单元或构件编号,形成施工单元或构件唯一ID码,并以此ID码来进行有效质量管理。在BIM模型中参考工业基础分类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标准对构件ID进行编制,使模型中每个构件都有唯一的ID身份码。国际协同联盟(TheInternationalAllianceforInteroperabilityIAI)提出的IFC标准,是目前最受建筑行业认可的分类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IFC标准采用Express语言对工程中门、窗、墙、梁、柱等建筑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描述,以从下往上的四个层次———资源层、核心层、共享层和领域层,描述整体信息“建筑图元”实体(IFCBuildingElement),抽象地描述了一个建筑构件实体,其派生的实体用以表达具体类型的建筑构件。

另一信息措施为质量信息的准确录入。针对不同的施工场所及现场要求,采用不同质量录入方式。通常分为主动式标杆质量管理,和被动式人为参与性质量管理。主动式标杆质量管理信息的录入,主要适用于制造工厂,是指现场工人通过构配件内置芯片将加工原材料的质量信息、以及加工工序及工艺上传到BIM数据库中,比照数据库质量管理程序自动进行标杆对比,并将比对结果通过构件ID在BIM模型中用不同颜色显示,用以作为质量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被动式人为参与性质量管理信息的录入主要适用于施工现场。在现场工程师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通过视频、图像及文字等方式记录后直接通过构配件内置芯片上传至BIM信息库;对问题处理过程和处理责任人进行记录,以使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3.2技术措施

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信息的准确及时处理,需要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保障。

利用IFC标准对构配件进行合理编码,使每个构配件产生唯一ID,将ID中的信息快速读取需要RFID技术作为支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无线电波通信技术,不需要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光学或者机械接触就能够通过无线电波识别特定目标并显示其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其组成部分有应答器、阅读器、中间件、软件系统。

RFID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易于在构配件的复杂形状上安装,适应能力强;具有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适用于制造工厂及施工现场复杂的工作环境;非接触式的信息读取,不受覆盖物遮挡的干扰,有利于存储信息的快速读取;数据的记忆容量大,采用电子标签存储,满足构配件各种质量信息的存储。

3.3组织措施

BIM作为新的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必然冲击到传统的组织管理,所以为了更好地应用BIM技术进行质量管理,必然会有组织措施进行保障。

依据BIM技术实施特点,对传统的管理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组建专门的BIM质量小组,强化BIM组织职能。加强现场人员学习培训,思想上接受新技术,行动上掌握新技术,特别是在装配式构件质量信息录入过程中,人员的不确定性用组织进行规范。根据装配式建筑质量信息处理流程,因事设职,保证质量信息的快速准确处理。通过组织保证将及时动态的控制原理运用到质量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使远程管理者通过BIM模型,实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的位置以及问题的处理状态,从组织整体上加强了管理者对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情况。

3.4经济措施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还涉及到相应的经济措施。

针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采取相适应的经济措施,制定资金需求计划,以此为依据拨付相应资金作为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专项资金,并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严格记录资金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从资金上来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在技术上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还应从经济上激励参与到基于BIM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人员,消除参与人员的组织惰性。制定详细合理的奖惩计划,对适应快、掌握技术好的人员实行经济奖励,用以调动全员参与到质量管理中的积极性。用经济措施来保证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和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结束语

论文基于BIM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后续研究应根据我国装配式建筑具体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争取构建基于BIM更深入和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杨月,赵锦锴,徐友全,司红运.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质量问题与改进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11):43-48.[2017-09-20].DOI:10.14181/j.cnki.1002-851x.201611043

[2]齐宝库,王丹.基于TQM理论的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系统框架设计[J].辽宁经济,2016,(06):72-73.[2017-09-20].DOI:10.14041/j.cnki.1003-4617.2016.06.034

[3]沈阳市装配式建筑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近日出台[J].混凝土,2016,(04):122.[2017-09-20].

[4]蒋勤俭,黄清杰,常双九,徐运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管理与验收[J].工程质量,2016,34(04):5-13.[2017-09-20].

论文作者:李晶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  ;  ;  ;  ;  ;  ;  ;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论文_李晶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